由于朱雀桥被毁了,叛军果然无法渡河,被阻在河对岸,温峤为平定叛乱争得了宝贵的时间。后来,温峤亲自带领部队和叛军夹水作战,击败了王敦,又追击钱凤,在江宁将其彻底击败,叛乱就这样迅速平定了。此后不久,温峤被封为建宁县开国公,赐绢5400匹,晋号前将军。
做一个时代的俊杰与英雄,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而为,根据变化的时势而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而逞血气之勇、匹夫之勇者,却不能算是真的俊杰与英雄,他们会在自己站稳脚跟之前就会倒下,而让自己的事业付之东流。
审时度势,有所吐纳
郑板桥乃“扬州八怪”之首,一生为人一尘不染,正直率性,为官两袖清风,为民谋益,清名可谓家喻户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他的这段话实为千古绝唱,只言片语间便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大凡立身处世,无人不需要聪明和智慧,但聪明与智慧在许多时候却要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这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得其解,实际上这里说的糊涂不是痴愚懵懂,不是与生俱来的真糊涂,而是一种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装出来的假糊涂,那由“聪明转入糊涂”。这种糊涂就是要审时度势、有所吐纳,不要一味地聪明到底,可以有所保留、有所退让,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能“心安”“心宁”。
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勤政爱民,使潍县富了起来。京城大官们都想到这块肥肉上咬一口,可都被郑板桥的“不识时务”给挡了回去。有个绰号叫“三拐子”的钦差不以为然,他想:“凭我‘雁过拔根毛’的手段,何愁他郑板桥不就范呢?”于是他就想出个“计策”——先派人给郑板桥送去了个礼盒。郑板桥接到礼盒打开一看,不由一惊,心想:“这家伙真是老谋深算,诡计多端,他先送给我百两纹银,按理我该十倍回赠才是啊!”郑板桥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把礼收了下来,然后送回一个同样的礼盒。三拐子一见大喜过望,急忙打开,却差点把他气疯了。原来盒子里并无半两银子,只有郑板桥的一首诗:芝麻郑燮拜尊翁,馈赠恩深却不恭。金银有数终须尽,无限情怀空盒中。
三拐子见此实在是哭笑不得,他决定要好好整治一下郑板桥,可是怎么也想不出整治的理由,找不出毛病来。无奈也只好回京城去了。然而他这个占惯了别人便宜的人,却总是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自己很是感慨:自己打了一辈子的雁,却叫雁给啄瞎了眼。于是也诌了一首所谓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潍县挺富都想啃,啃来啃去赔了本。百两银子白搭上,疼得我觉无法困。
郑板桥的糊涂实在不是“痴”和“愚”,更不是圆滑世故,而是对于为人之道、为官之道的大彻大悟,是洞明人生的大智慧。
“由聪明转入糊涂”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为了求得“当下安心”,是为了实现心理平衡,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更为聪明之举。正如有人说过“事可为而不为是懦夫,事不可为而强为是蠢汉”。聪明的人应该做聪明的事,而不是强为不可为之事,而“难得糊涂”却以不强为达到“为”的目的,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心理境界。
“难得糊涂”之“难”在于,当需要你糊涂的时候却装不来糊涂,所以大智慧尚需大悟道。这样看来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就是一门学问了,不仅高雅,隐含的哲理也很深。尤其是这“难得”二字大有学问,不是让人时时刻刻装糊涂,而是在必要的时候装一回糊涂。
人应该学会聪明,学会生存之道,但却不是学小聪明。爱耍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而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史记》中有一句名言,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意为,别人抛弃不要的,我捡拾起来,别人需要来拿时,我就给他。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不符合常人思维的大糊涂,实际上它则是一种能够出奇制胜的逆向思维法。它是一种对时事准确的洞察,和对未来正确的估计,往往可以带给人机会。
我国古代商贾很早就在经商中总结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道理。越国的上将军范蠡,正是因为能够敢冒天之大不韪,其财富才能从“居无几何”到“致产千万”。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范蠡十分有理财头脑,是个有经济思想的人。广泛流传的“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就是他的主要理财思想之一,其思想行动无非就是逆天下人之所想而为之。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这个做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就是在一时做别人眼中的糊涂人,却在以后让世人看到其聪明之所在。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成功人士正是得益于这句话。
有一次,魏文侯遇见白圭,问他道:“听说你这些年经商发了大财,用的是什么招数啊?”白圭说:“我经商和别人不同,是从大处着眼的,就像伊尹、管仲治国,又像孙膑、吴起用兵,无处不是循道而行。”魏文侯说:“还能说得更具体些吗?”白圭说:“在收割庄稼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粮食,同时把蚕丝和织品高价卖出去;当蚕丝上市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蚕丝和织品,同时把粮食以高价卖出去。这叫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啊。”
人们往往为惯常的思维方式所限,重视正面的论证和顺向思考,而反向求异和逆向思考则常常被忽略。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只能看到此刻,看到表象,却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实质。“人弃我取”,这种剑走偏锋的“糊涂险招”往往能出奇制胜。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不仅在经商方面大行其道,大到治国安邦,用兵谋略,小到个人发展和待人接物上都通行不悖,它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思维。只是人们往往惯于沿袭已久的常规陋习,要是能勇于把对事物的“当然”的认识倒过来思考,分清形势,必定能在静观中做出正确决策。
所以做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要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糊涂的一面,也不要因为别人说你糊涂,便陷入真正的糊涂。这种大智慧说来容易,却要做到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看待一切。
不与人争,不与事争
不争是圣人的为人之道,也是“难得糊涂”的做人策略,以“不争”之心,糊涂之态,无为之治,人才能成其伟大,天地才能为之宽,宇宙才能真正地与之相融。
那些拥有“糊涂策略”的人,总是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的谋士邬先生告诉胤禛: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这一句话,让忧心于国家当时的困境、苦恼于处在皇太子和八阿哥的政治旋涡之中的胤禛顿时觉悟。
政治从来都是与险恶相生相伴的,康熙皇帝英明一世,然而在选择继承人上却是愁眉不展。皇太子本来是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但由于其自身不努力,还做出一些违禁之事,于是屡次被废。另一方面,八阿哥自恃聪明,广结党羽,收买人心,不断打击皇太子,也逐渐增强了自己的力量,成为有实力问鼎皇位继承人宝座的人。
然而,历史却和这些明白人开了一个大玩笑,最后的皇位继承人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本的四阿哥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因为胤禛采纳了邬先生的意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对皇上和黎民负责就足够了。
这其间的奥妙,其实就是邬先生所说的“争与不争”的辩证法。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都是告诉人们,越是那些不与人争、不与事争的糊涂人,越是能够善于取胜的聪明人,因为他们善取自然之法,明白“糊涂至上”之道。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善胜敌者,不争。”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不是和对手争,而是和自己争,战胜自我,顺应天然。这样做的天之道,在于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然而,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名、利,他们难以让自己装糊涂,为了名、利和各种难以告人的欲望,拼命地排挤别人,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
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不是争名夺利者,而是那些不争而有为的人。这些人不喜欢“出类拔萃”“独占鳌头”的字眼,也不会为了这些虚表的外物而蒙蔽自己的心智,因此,他们能够保持最纯真的本性,但是他们的真才实学,却最终会把他们推向“出类拔萃”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