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在当下最美:把握当下,过幸福人生
5158000000009

第9章 打造超强的行动力(2)

有一些人不到最后关头决不做事,非要被逼得没办法了才开始行动。他们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样做纯粹是把拖延的习性合理化,给自己的懒散找借口。摆脱对压力的依赖吧,立刻去做才能从容不迫。

第四,如果你没有“三心二意”的本领,就不要一次做太多的事情。做事情最忌讳没有头绪、杂乱无章,那样会让你精力不集中,哪件事情也做不成。如果你不能做到一心多用,那么就选择最重要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去完成,这样会让你的效率提高很多。

第五,去掉“完美情结”。有些人总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不断地计划,总不愿意匆忙开始。要允许不完美存在,就算有错误也不要紧,你可以随时调整,最重要的是你已经开始做了。

第六,不要逃避。当你无法做成一件事时,就会产生“我不行”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你会下意识地逃避下一次行动,而越逃避就越难做成事。如此恶性循环,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永远不存在。

5.日清日高,让事情到今天为止

提到杰克·韦尔奇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这位通用电气的前CEO是无数人学习的楷模,很多人都想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曾有位中国企业家问:“我们大家知道的东西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对此,韦尔奇给出了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回答:“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卓越与平庸的差别竟然就在“知道”与“做到”之间。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知道虽然重要,但它仅仅体现在心中,而做到才是体现当下力量的途径!

在小学的语文课上,我们曾经批评过整天只会喊“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的寒号鸟,而长大后却在不经意间充当了这明日复明日的角色,将很多事一拖再拖,明明今天可以做完的,却非要等到明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应该学学海尔集团。海尔集团有个著名的“日清日高”的理念,也就是张瑞敏推行的“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的核心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每天的工作要清理并有所提高。

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员工首先要明确目标,清楚地知道每天要完成什么,然后便积极思考,想办法,找办法,使得目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这样一来,成果也就在一天天的踏实工作中实现了。

当一天的工作完成后,还要回过头来进行梳理、总结,好的地方继续发扬,不断进步,不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反省及时发现,进行改进。

日清日高的理念使得海尔集团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员工,产品经理崔淑立就是其中一个。

有一段时间,崔淑立的客户新添了一家美国公司。她听说这个客户非常难“伺候”。所以她和这个客户交流时特别细心、耐心,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然而,崔淑立还是发现自己的工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效率不高,总比对方的要求慢半拍。

她仔细分析了原因,发现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美国和中国有12个小时的时差。每次客户发来的邮件,她总是要第二天才能看到,而当问题处理完毕发给对方时,那边已经是半夜了,又要耽误一天。

美国的公司是很讲求效率的,长期这样下去肯定会有极大的意见。于是崔淑立作了一个决定:每天晚上过了11点再下班,这样处理完事情,美国那边的时间还是上午。

这个决定牵扯着崔淑立的整个部门,她“逼着”同事、下属和自己一起“日清”。几乎每次为了发一张设计图,大家就要一起工作到晚上12点。

由于沟通及时,对方要求的新洗衣机的设计很快完成了。那天发完设计图回到家,已经是凌晨1点,崔淑立照例打开邮箱,发现客户给了她这样一个回复:“产品非常有吸引力,这正是美国人喜欢的。”

这家客户可是很少称赞人的,所以这句赞誉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样机推进的时候,崔淑立常常半夜醒来打开电脑看邮件,可以回复的就立即答复。客户终于被崔淑立感动了,很快就敲定了第一批订单,这还是美国客户头一次这么快就下了订单呢。

日清日高,意味着超强的行动力,决不拖延,当下事当下毕。一件事,如果只想不办,它会始终徘徊在心中,形成内耗,消磨你的精力和心血,直至将你的灵魂都抽干。不但你自己会受到影响,还会连累周围的人,使他们碍于你的拖延,不能正常运作自己的事。那么你将使人际关系变得很僵,在团队协作中备受质疑和指责,这对你的心情和前途都是很不利的。

不要总想着明天,学会要求自己必须把事情在今天做完,依赖明天就永远不会有明天。

6.经常加班是丢掉当下的罪魁祸首

按时上下班、拒绝加班已经成为职场新的流行趋势,工作狂不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称号,那些加班的人不再被视为爱岗敬业,而是被视为不懂生活的人。

杨先生是一家传媒公司的员工,这是一个熬人的行业,虽然标榜的工作时间是早九点到晚五点半,但全公司的员工谁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大家被加班搞得疲惫不堪。

最可恨的是,偏偏老板将“加班”列为成为优秀员工的标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已经成了一种“潜规则”,谁要是不加班,那简直就视为自动离职了。

杨先生和同事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疯狂的加班了,事情多得仿佛永远都做不完,不论是几点下班,手头上都源源不断地有工作送来,这样一来,大家就只能加班到更晚。

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杨先生几乎崩溃,他不但没有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连正常的休息时间也被剥夺了,每天他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有时甚至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精神疲惫的杨先生每天到了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冲一杯咖啡或浓茶,要不然恐怕连走路都会睡着。时间一长,就连咖啡和浓茶都不怎么起作用了,杨先生只得苦笑着跟同事打趣说:“这下恐怕得注射才管用了。”

不光是杨先生一个人是这样,其他的同事皆是如此,整个工作团队都处在一种几乎变态的疯狂加班中。

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必然无法长久,终于有一天,杨先生的一个同事再也忍受不了无理的加班了,他毅然决然地到了五点半就打卡走人,并且从此后每天到了五点半就准时下班。

起先,大家还以为那个同事疯了,要不就是不打算要这份工作了,可是一个星期后,大家觉得“他走我为什么不能走”,于是不约而同地在五点半的时候排在打卡机前面挨个儿打卡下班。

当这种按时上下班在办公室流行起来时,大家开始发现工作狂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称号,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加班更重要的事情。自此之后,那些加班的人不再被视为爱岗敬业,而是被视为不懂生活的人。

最让他们惊喜的是,当他们不再加班后,工作业绩非但没有下滑,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因为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有了足够的私人时间可以放松心情,所以工作起来也格外带劲,精神也足了,心气儿也高了,想法也多了,他们的老总也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团队,在年底的时候,还给了每人一个大红包。

有些人认为,加班是给老总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加班或干脆拒绝加班,那么就会给老总造成一种非常不努力的印象,不但升职加薪再也轮不到自己,而且连饭碗恐怕都难以保住。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经常加班对工作非但没有助益,反而让你失去了把握当下的能力。

对于加班,一些公司的领导也有自己的看法,七匹狼集团董事长周少雄说:“我们经历了一个由强制加班到强制不加班的巨大转变。”公司刚成立时,周少雄和员工们的确都经常加班到很晚,但后来,他发现加班搞得员工们疲惫不堪,很多加班时间完全出不了成绩,变成了“鸡肋时间”,而且长期加班让员工习惯于不动脑子,等待指令。于是周少雄决心改变公司的工作习惯,规定“员工最晚8点之前必须离开公司,而且告诉员工,企业不提倡加班,希望他们有更丰富的业余生活”。

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我鼓励员工在不加班的状态下完成工作。我们的加班也完全是自愿的,即便公司的项目很紧,但如果该项目所在团队的某个员工不愿意加班,我们也不会强迫他,更不会为此而对他有成见,毕竟最了解自己工作状态的只有自己。”

他还表示不会因为看到某个员工经常加班而欣赏他(她),相反如果真的经常看到他(她)下班后很晚还没有回家,袁岳会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找他(她)谈话,看是工作派得太重了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听了这些企业领导的声音,你还会认为加班会让工作更有效率吗?说到效率,则不得不提,拒绝加班非但不会耽误工作,反而会让你更有效率!

如果你总是想“反正还要加班呢,这些事情还有的是时间来做”,那么你就无形中降低了你的工作效率,总想着反正还有时间,就会把手中的工作一拖再拖。而如果你拒绝加班,就必然在心中默想着“在下班之前我要做完这些事情,我要先做哪些后做哪些”,当你有了计划时,事情就会进展得比较顺利。

除此之外,经常加班还会给领导两种错觉:

一是你很愿意加班。领导会认为你的加班是正常的,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加班反而不正常了,他会以加不加班来评估你的工作表现,那样一来你就永无脱离苦海之日了。

二是你的能力很差。同样的工作,为什么别人能在下班前做完而你却总要加班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你的工作能力比别人差,做事比别人慢。如果领导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你可就得不偿失了。

7.抓住每一个机会去爱

曾有人问我:“究竟我什么时候才能好好爱一次呢?”

我是这样回答的:“爱还要分什么时候吗?只要有机会,就去好好爱吧。”

《圣经》里说:“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你那里若有现成的,不可对邻舍说:去吧,明天再来,我必给你。”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奉献爱心要当机立断,立即去做,不要再拖,更不要总把“明天”挂在嘴边,因为有些事情是不能等的,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

记得看过一个关于歌手蔡琴的访谈节目,她讲述的关于她和父亲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娱乐圈中人,忙碌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一个红歌手,更是要不断地出席各种活动。

蔡琴的父亲是一名海员,常年不在家。最长的一次,有三年都见不到他。全家人想念父亲时,就一起放老歌听。

随着时光的流逝,父亲老了,不再跑船,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光也多了起来,然而这种幸福的团聚并没有维持多久,父亲遇到了一场车祸。

车祸虽然没有立时夺走父亲的生命,但使他在病床上躺了四年。时间和医生都没能挽救父亲的生命,他还是去世了。

“那个时候,我每天都忙于唱片公司的工作,平时都很少有空陪爸爸。只有爸爸去世那天,公司体谅我,允许我不必去工作,安心打理爸爸的后事。当时,全家人都可以尽情地悲伤,但我不能,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大,爸爸不在了,我得把这个担子挑起来。白天,我们上山到寺里联系祭拜的事。下山的时候,看到山脚下有一个便利商店,我才想起来肚子好饿,忘了吃午饭。我就去买茶叶蛋,在等候人家找钱的时候,我就呆呆地站在旁边的货架旁。正好,收音机里在播《把悲伤留给自己》,其中有一句是说‘我想是因为我不够温柔’,听到这句我就崩溃了。因为爸爸走之前,我一直很忙,包括他躺在病床上的那几年。我相信他对我的印象并不是那么清晰,最后对我的印象也不够温柔。可是他没有机会了解,我也没有机会解释,因为他老了,我要接他的担子。想到这儿,我当场就哭了起来。后来我在灌唱片的时候,很勇敢地唱了这首歌。”

后来蔡琴翻唱了这首名叫《把悲伤留给自己》的歌曲,在首发仪式上,她说这首歌是唱给爸爸听的。

蔡琴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另一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他自小读书就很争气,家人也很支持他,省吃俭用将他送出去读书。后来他到了中国香港、美国等地,成为世界名人。

然而,这一走,也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主持人杨澜在采访崔琦时曾问他:“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会说“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然而,崔琦的回答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去,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

说到这里,崔琦与杨澜都流下了感人的泪水。杨澜当时很希望随行而来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够推出近景,拍下特写镜头,但在当时她无法与摄影师沟通。

然而,当采访后,杨澜在审片子时,竟然发现真的出现了这个特写镜头。她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怎么会拍下这个感人的场面?”

摄影师回答说:“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个词是相通的。”

崔琦和蔡琴的故事令我感动之余也觉得叹息,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只是蔡琴,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的遗憾:有一些深深的爱,父母之爱、子女之爱、恋人之爱……被我们埋在心中,或是不敢说,或是觉得没必要说,或是还没来得及说,更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可是猛然间,亲人、爱人不在了,所有的爱都成了遗憾。

我们总是抱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亲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怀身边的人,但真的是没有时间吗?

有一天,美国雅芳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钟彬娴女士,同时接到了两份邀请:一份来自白宫,时任总统布什将要接见她;而同一时间,她的女儿要在学校参加歌唱比赛,希望她能到场给以支持和鼓励。

钟彬娴几乎没有丝毫迟疑,马上回绝了来自总统的邀请。她的理由很简单: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没有家长的陪伴,错过了,就是真正错过;而美国总统,今天可以见,明天也可以见,今后还有很多机会。

在爱面前,连见总统的机会都能舍弃,还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呢?爱孩子,要在他最需要你的时间出现,爱父母、爱恋人、爱朋友、爱师长,同样是如此。

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无数的变化,有些事是我们难以预测的,所以不要想爱而不去爱,不要有爱而吝啬爱。行动起来吧,抓住每一个机会去表达你的爱意,就是此时,就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