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端女性:当今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
5153100000031

第31章 爱尔兰女总统玛丽·麦卡丽斯:成功全靠才华(1)

成长在暴力冲突年代

作为美丽的女人,玛丽是令人羡慕的;作为爱尔兰总统,她更是让人敬佩。但是她早年的遭遇却令人感叹,成长在暴力冲突的年代的这段经历造就了她坚韧不屈的个性,更坚定了她反对暴力冲突,主张包容与和谐的政治立场。

玛丽·麦卡利斯1951年6月27日出生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天主教徒家庭,是家中9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的父亲经营着一家不小的酒馆,一家人原本过着殷实的生活。但是玛丽的成长经历了北爱激烈暴力冲突的年代,她的家和许多北爱尔兰家庭一样受到了影响。当时,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与信奉新教的英格兰人的宗教纷争很激烈,这使得她的家庭深受其害,父亲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更因为不安全,暴力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最严重的一次是家中开设的两个酒吧被极端分子新教徒烧毁,一个耳聋的弟弟还无端遭到毒打,奄奄一息,几乎丧命,因此麦卡利斯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到南方生活。也许正是这段成长在暴力冲突年代的不幸经历造就了她后来反对暴力冲突,主张包容与和谐的政治立场。

玛丽的家乡爱尔兰是一片浸透着苦难历史的土地,早在八千年前就有人在这里居住。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北爱问题一直是英国和爱尔兰两国之间挥之不去的阴影。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爱尔兰问题的延续,也是西欧的一个典型的民族问题。

玛丽的老家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贝尔法斯特,人口约160万,其中60%是英国移民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新教,他们是公元12世纪以来英格兰统治者向北爱尔兰实行移民政策的产物;其余的40%是爱尔兰岛的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长期以来,他们分而聚居,互不往来。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前者政治上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则坚持回归爱尔兰。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爱尔兰岛上,早在公元6世纪时就接受了罗马的天主教,公元5世纪,圣帕特里克到此传教使罗马天主教广泛流传,爱尔兰逐渐发展成为修道院林立、传教士众多的国家。圣帕特里克逝世于3月17日,如今这一天已成为爱尔兰的国庆日。

自1169年,英格兰势力开始人侵爱尔兰后,强迫爱尔兰人接受英国国教即新教,并对其进行经济剥削,大肆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当地的天主教徒甚至被剥夺了基本人权。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爱尔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举行过多次起义,但都遭到了血腥镇压。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被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至此,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压迫。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883年——1891,在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暴力对抗使数以百计的人丧失了生命;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起义是由激进的新芬党领导的,目的是争取爱尔兰独立,由于英军武装镇压,起义最终失败了,几千名起义者牺牲。因此,爱尔兰问题在英国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他们不去伦敦参加议会,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已经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郡,但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这时英国的国名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与爱尔兰大多数人的意愿相违背的,新芬党党内也产生了分岐。部分领袖和共和军战士坚决反对1921年和约。共和军立即宣布自己不再属于自由邦,成立了独立的单位,选出了自己的领袖,并从1921年1月起展开了争取南北爱统一的斗争。

但是,这时爱尔兰的分割已成定局。当时在北方6郡,由于英国几个世纪的移民,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后裔已占多数,他们坚决主张北爱留在英国。北爱在1921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议会,成立了自治政府。英国对爱尔兰的分割,是爱尔兰族人一致反对的。爱尔兰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提出和平统一南北爱尔兰的要求,但英国政府不予理睬。这样,爱尔兰共和军就把武力争取南北爱的统一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目标。一场为北爱尔兰而战的斗争延续至今,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演成了北爱尔兰问题。

1998年2月4日,亲英的“保王志愿军”组织在北爱尔兰的一个天主教酒吧里制造了一起恐怖事件,杀死1人,5人受伤。这只是该组织近日来一系列恐怖活动中的一件,他们说,这次暴力事件不是他们行动的终止,他们要和反英的民族主义者“打一场战争”。反英势力不甘示弱:亲英的联盟党顾问之一戴维德森说他被迫逃走是因为有人威胁到了他的生命;此外,许多新教徒也遭到旧教武装的恐吓。

对于北爱尔兰而言,这样的暴力事件实在是司空见惯的,和平对于北爱人民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街头枪战,数人死亡,多名受伤;酒吧暴力,当场毙命多人并不是电影、小说的描写,而是北爱尔兰日常生活的真实却残酷的写照。北爱尔兰平均每几天都要有一场血案酿成,至今为止,已有3200多人命丧黄泉。在这其中,由北爱尔兰反英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和亲英的武装分子参与的暴乱占了绝大多数。

1972年的“血腥星期天”事件(也有一个电影反映这个事件,U2乐队还为该片配乐)更使得双方结下了无法化解的怨仇。是年6月30日,驻北爱尔兰的英国伞兵杀害了13名北爱尔兰基督教旧教徒,此事激起了北爱人民尤其是旧教徒的满腔怒火。而随后的审判中,杀人凶手称他们是先被袭击然后才反击的。事实上,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游行群众带的枪支,英国士兵也无一人受伤。但是,英国政府却以证据不足,无罪释放肇事凶手。这无疑深深刺痛了北爱的旧教社团,促使他们寻求结束英国统治,统一整个爱尔兰,从而直接导致了北爱多数人日益反感英国的统治。新芬党领导下的爱尔兰共和军更是屡屡袭击北爱尔兰的亲英势力,而后者也是睚眦必报,怨怨恨恨往往复复。

玛丽坚定的爱尔兰和平统一的政治主张也许正是源于早年的这段辛酸经历。在玛丽的学生时代,她耳闻目睹的种种社会现实深深触动了她幼小的心灵;人人都在为生计而奔忙。城市里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农场和庄园中,家族特权盛行,男尊女卑的思想尤其严重。当时,只要年轻女子决定成就一番事业,肯定会被身边的人群起而攻之……

当时的爱尔兰保守势力严重,妇女不仅没有获得政治地位,而且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歧视和压抑妇女的现象。这种现状对玛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年轻的玛丽决心作出一番事业。

学识渊博的法学家

年轻的玛丽并没有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低头,她决心充实自己,1969年,刚满十八岁的她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说服了家人,她决定报考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法律系,争取将来当名律师,为爱尔兰所有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姐妹们伸张正义。正在她准备考试时,一本由系主任分发的小册子上面赫然写道;“女子最好不要学习法律课程。这不是她们应该从事的职业,难道她们是想在律师中钓到金龟婿吗?”看过之后,她非常生气,暗下决心要用成绩说话,证明女子也能在法律方面有所成就。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麦卡利斯最终还是被录取了。从此走上了法学的道路,这为她日后入主凤凰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令这位女总统欣慰的是,限制女子求学就业的藩篱在爱尔兰已经不复存在。在都柏林最负盛名的三一学院中,女生已经占到了总人数的60%,再也没有人会怀疑女性的能力。在爱尔兰,大批才学出众的女性已经进入生产、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工作,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用事实向世人证明着她们的价值。除麦卡利斯总统外,前任总统罗宾逊夫人、现任副总理的玛丽·哈里均是女性,谁能想到的是在几十年前,爱尔兰的女性是连选举权都没有的呢?今日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在爱尔兰政坛的确是巾帼不让须眉。

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学习期间,玛丽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不仅学习勤奋刻苦,而且在文艺舞台和运动场上也处处都有她的身影。她还担任过学校辩论队的队长,期间练就了一副伶牙俐齿,这为她日后在很多时候化险为夷可谓是功不可没,在校期间她还被选为所在地区的全国青年执行委员。

1973年二十二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法律系,次年就取得了律师资格,两年后到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担任刑法教授,当时的她年仅二十四岁。这位年轻女教授讲授的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1979年,她担任爱尔兰电台外事记者和时事节目主持人,凭着一股认真敬业的精神,她工作得依然是有声有色。三年后她又重拾教鞭回到三一学院,继续担任刑法教授,同时兼任爱尔兰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

1987年,在爱尔兰工作二十年后,麦卡利斯首次参加了爱尔兰议会议员竞选,遗憾的是她在此次竞选中败北,竞选失利后她回到北爱尔兰任法学研究所所长。又于1994年应母校女王大学邀请,担任副校长,她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到女王大学留学,她曾来到中国向中国学生介绍女王大学的情况。一次,她在中国一所大学的演讲厅里向数百名中国学生作报告时,在地图上找来找去都是中国的版图,竟半天未找到爱尔兰的准确位置,事后,她风趣地开玩笑道;“当时真有一种渺小的感觉,以前总觉得爱尔兰就是世界的中心;那时候,却觉得好像中国就是整个世界。”在她看来,爱尔兰跟中国相距遥远,两国人民之间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近年来,两国关系近年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很不够。两国政府应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现在爱尔兰学习的中国学生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当她了解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里,一些青少年很喜欢爱尔兰的“男孩地带(BOYZONE)”、U2等流行乐队的歌曲时,高兴地说;“文化交流也是增进相互了解的很好手段。”

第一位来自北爱的总统

作为女人,玛丽麦卡利斯的确很美。美到什么程度,男人们大多不愿去正面回答,反而更多愿意用一种更为狡猾的手法——她的美丽会为她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是美貌让麦卡利斯夫人更加成功。不能否认美貌在很多情况下,在具备资本的女人那里,被有意或者无意地经常当成了一块招牌。但既然作为身体不可能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个人魅力集中展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这个社会对美丑容貌仍旧有那么详细的区分,利用一下自己的优势,又有何不可呢?更何况玛丽·麦卡利斯奋斗的目标正是要赢得大家好感的——总统。

难得的是,除了男人,女人对玛丽·麦卡利斯同样具有深刻印象。要一个女人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另一个女人,通常情况下只能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赞美别人的女人属于少有的心胸坦荡之辈,慈祥可亲,那么这种人是属于国宝或国母级的,少之又少,少到足可以与玛丽麦卡利斯同台竞选了,多数女人是没有那种福气碰到的;第二种,则是因为这两个女人无论在利益或男人方面都没有任问利益冲突,同存于世,却各自行走,像永远不会交叉的两条平行线。第三种,被赞美的女人美而不妩媚,漂亮而优雅,化解了男人的欲望而增添了尊重,一切那么坦坦荡荡,又何愁得不到女人的赞美呢?玛丽·麦卡利斯属于第三种。因此,被女人认为这种美更适合于用"优雅"来形容的时候,她也赢得了女人的好感。

总之,先天的,后天的,她成功的因素都显得那么的宿命,但这正是才华攀附美丽之后带来的综合效益。的确,这一切为她赢得了厂泛的支持,她的当选也显得那么的顺其自然且不可替代,在那个为男人统治了久的土地上,她成为爱尔兰乃至欧洲独一无二的“美女总统”。

1997年10月,当爱尔兰总统竞选进入最后阶段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五位候选人中竟有四名是女性,而且来自英国统治下的北爱尔兰的玛丽·麦卡利斯也跻身其中,这在该国历史上尚不多见。

爱尔兰妇女登上政治舞台始见于1916年的独立战争.在当时众多民族英雄中,卡文迪许·玛凯贝奇是率先起义的女杰,卓越的指挥才能常令英军闻风丧胆,被捕出狱后仍矢志不渝投身革命。1919年被推举为该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政府大臣,如今人们仍称她为“爱尔兰革命之母”。

爱尔兰共和国总统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七年,1990年当选的罗宾逊夫人是该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统,她在任期间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令人赞叹不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离婚合法化、主张改变对待堕胎的政策,将以前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虚设的总统职位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国家象征。与此同时,女性在爱尔兰政治舞台上频频亮相。1997年6月的下院选举,一百六十六名当选议员中有二十名女性,内阁十六名大臣中有三名女大臣。这不能不让爱尔兰妇女感到格外的欢欣鼓舞。

麦卡利斯是执政的共和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根据爱尔兰宪法规定,北爱尔兰人享有爱尔兰公民权和被选举权,但没有选举权,也就是说麦卡利斯自己的这一票只能投给她的对手。因此当初麦卡利斯提出在党内与老牌政治家雷诺兹争夺总统候选人席位时,人们很不以为然只不过把这位曾竞选议员未果的刑法女教授视为一个勇敢地站出来凑热闹的陪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