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的童话故事
这是一个像童话一样的故事:有一个小小的、美丽的国家,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外来的战火一次次地降临。这一次——战争撕裂了它。一个小女孩,只能抱着洋娃娃,离开了家乡。50年后她终于回到了祖国,然后,她成为了总统。这个国家是拉脱维亚,这个女孩叫弗赖贝加。
弗赖贝加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当选总统之前,她没有任何从政的经历及政治经验。
维基耶—弗赖贝加1938年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1945年随父母离开拉脱维亚。他们先后到过德国和摩洛哥,弗赖贝加一口流利的德语和法语正是在那里学得的。抵达德国后,一家人在疾病流行的难民营待了一段时间。在联合国难民机构的帮助下,维基耶—弗赖贝加的父母决定定居北非国家摩洛哥,因为那里能够提供一些技术职位供移民选择。1954年,维基耶—弗赖贝加一家离开摩洛哥,定居加拿大。
维基耶—弗赖贝加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是银行出纳,但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成为蒙特利尔大学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1965年,弗赖贝加在蒙特利尔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心理学教授。尽管已成功纳入了加拿大的上流社会,但瓦伊拉始终觉得,拉脱维亚才是她真正的家园。那时维基耶-弗赖贝加已成为蒙特利尔大学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
1991年苏联解体,拉脱维亚宣布独立,定居国外的大批拉脱维亚移民回到国内。1997年,维基耶—弗赖贝加从蒙特利尔大学一退休就搭乘飞机,飞回祖国拉脱维亚,担任拉脱维亚研究所所长。
一年后她正式回国永久定居,并成为总统选举中的一匹“黑马”。许多人怀疑,这个从未有过任何从政经历、在国外生活了55年的红发女人,能否在以男性为主的拉脱维亚政坛站住脚。但令观察家们大跌眼镜的是,她居然在选举中获胜,成为拉脱维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也是中东欧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不仅如此,她还成为拉脱维亚最受欢迎的政治家,许多人还认为她是最为胜任的总统。
在国内,维基耶-弗赖贝加推行市场经济;在外交上,她游说西方国家领导人,强调加入北约和欧盟的意愿,这又被媒体拿来与同为移民出身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相比。2004年3月和5月,拉脱维亚如愿成为北约和欧盟成员。
弗赖贝加有“铁娘子”的美誉,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齐名,主要原因在于她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强硬的执政风格。正如一位采访过她的法国记者所描述的那样:“这是名女战士,她发型如头盔,目光坚毅,身体笔直,毫无笑容”。这也使得她在2003年7月的第二届总统选举中,得以顺利连任。
2003年,她再次当选总统。拉脱维亚民众普遍认为,维基耶—弗赖贝加的强项在外交。她是这个国家的公关大使,而且语言能力出众。除母语拉脱维亚语之外,她还能熟练运用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背井离乡
拉脱维亚共和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南分别与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接坡,东邻俄罗斯,从古至今都是周边列强竞相占有的对象。历史上拉脱维亚曾被日耳曼十字军占领,先后被瑞典、波兰、立陶宛王国瓜分和沙皇俄国吞并,后来又并入苏联,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拉脱维亚人民积极展开争取独立的斗争。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拉脱维亚被德军占领。1918年11月,德国战败。拉脱维亚立即成立人民议会。11月18日,人民议会宣布拉脱维亚独立。不久,西方大国也相继承认这个新国家。1920年初,苏维埃政权被推翻.1922年2月16日拉脱维亚民主共和国成立.1934年5月法西斯分子在拉脱维亚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根据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拉脱维亚划归苏联.同年10月5日苏联政府与拉脱维亚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允许苏联在拉脱维亚建立军事基地.1940年6月17日拉脱维亚被苏军占领.同年7月21日,成立了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5日正式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共和国.1941年夏希特勒进攻苏联,占领拉脱维亚.1944-1945年5月,苏联红军解放了拉脱维亚全境.
1990年2月15日,拉脱维亚通过了恢复国家独立的宣言,2月27日恢复它以前的国旗、国徽和国歌.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独立宣言”.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该共和国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过渡时期新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委员会宣布承认拉脱维亚独立,支持它申请加入联合国和欧安会.拉脱维亚于1991年9月10日加入欧安会,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拉脱维亚人对自己的生存与安全有着比别人更多、更敏感的考虑,处在强国包围中的拉脱维亚有着自己漫长的苦难、难以言说的沧桑。
这片土地一次次地被熊熊的战火燃烧.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西边的日耳曼十字军、南面的波兰人、北边的瑞典人和东方的俄罗斯人就几乎没有间断过地从海上和陆地上蜂拥而来,他们一次次板扫过拉脱维亚的土地在那炫耀着自己的强大、进行着残酷的掠夺和厮杀。18世纪时,拉脱维亚被正式并入沙皇帝国的版图。随着沙皇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崩瓦解拉脱维亚曾经有过短暂的独立,那次独立保待了20年。1940年,拉脱维亚被并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拉脱维亚成为双方激战的战场。1944年9月,在隐约可闻的隆隆炮声中许多拉脱维亚人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踏上了漫长的逃亡之路。在长长的逃亡人群中就有弗赖贝加一家,那时,弗赖贝加刚满7岁。
“我依然记得许多事情,离开拉脱维亚以后,我常常被浓重的思乡之情所萦绕。你一旦遭到放逐,那种感觉并不像搬家那么简单,那意味着你将割舍下所有你所珍视的东西。离开拉脱维亚后,我和我的大家庭的亲人们都失去了联系。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死活,与深爱的亲人们之间的联系完全割断了,这种感觉就像是亲人死去后的那种痛苦。”“我还清晰记得离开家乡时的那条路,在逃难的路上,我们不时能听到炮弹和飞机在首都里加上空飞过的声音。我父亲从一个熟人那里得知有一支特护队,将带着一部分伤兵和市民离开里加。我们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离开拉脱维亚。我们只能拿一些方便易带的随身物品。”弗赖贝加回忆说。
离开了故土的弗赖贝加一家与数以万计的拉脱维亚难民一起先是到达德国,住在难民营里。难民营被关闭之后,他们一家离开了已经被战争破坏得千疮百孔的欧洲,以国际难民的身份在当时还是法国殖民地的摩洛哥找到了一处栖身之地。
逃亡生活不堪回首,童年的经历在小弗顿贝加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时他们一家走得非常仓促,只能带一些简单的行李。小弗顿贝加当时进行了艰难的选择。是拿走她的新洋娃娃,还是旧洋娃娃呢?小弗顿贝加父母告诉她,“我可以带走我的毛毛熊和这两个洋娃娃中的一个,但是不可能两个同时带走。这是我所有的玩具就两个洋娃娃和一个毛毛熊。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我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新洋娃娃,我的旧洋娃娃已经很破旧了,有一个用橡胶做的小脑袋。我的毛毛熊也很破旧了,但是我最终决定带走我的旧洋娃娃和这个毛毛熊。”她在接受中国新闻记者水均益采访的时候说。
“在离开家24天后,我的小妹妹死了。我们把她埋葬在路边,再也不可能回来看她了。我们在她的墓前献上了鲜花。’说起这段往事,她仍然不能够掩饰心中的痛。
1946年,定居异国他乡的弗赖贝加开始在摩洛哥一街区上小学,由于是外国人,她必须在学习外语上下一番功夫。当时,摩洛哥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居民是英国移民后代,讲英语;而北部则是法国移民的后代,必须说法语。这样,在她必须学习的各课程之外,还要同时学习英、法两种外语。另外,她的父母考虑到有朝一日可能要返回家乡,因此还时时提醒她不要忘记乡音——拉托维亚语以及俄语。
小弗赖贝加聪颖的天资和勤奋的品质开始显现出来。她喜欢弹钢琴,八岁就登台表演踢踏舞。她非常渴望学习法语,但是当地一所天主教法语公学因其是新教徒而没有录取她。尽管这样,到小学毕业时,她不仅各门功课都取得良好成绩,而且还表现出语言方面的天赋,英语、法语都取得了令人惊异的进步。她母亲后来同忆女儿年幼时的情景时说;“她自小就很自信。有一次,她考完法语后回家。我问她,考试能及格吗?她回答说;‘爸爸,如果我没有犯愚蠢的错误,我应得满分。”结果,她真得了满分。”
然而,法国在摩洛哥的殖民统治己是风雨城摇。刚刚过上安定生活的弗赖贝加一家不想再一次陷人战争带来的恐惧和饥饿之中,因为她们已经饱尝了战乱之苦。l954年深秋的一天,弗赖贝加一家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开始了她们的第三次移民.这次他们越过大西洋踏上了加拿大的士地,此后他们一家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弗赖贝加在加拿大度过了漫长、宁静的40年时光,她在那里上学、长大、结婚、生子。
到达加拿大后,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弗赖贝加顺利考上多伦多大学,跻身于莘莘学子中,弗赖贝加开始明白,作为一个来自遥远的欧洲国度的弱女子,有着和这的主流社会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要想真正在这里立足,除了需要有优异的才华之外、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主动出击,勇敢地展示自我。为此,她开始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社交活动。她的才华和社交才能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很快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这个来自他国的优秀女孩成了多伦多大学校园里的知名人物。
与此同时,弗赖贝加还醉心于文学和艺术,她最为英国19世纪的文学所吸。19丝纪是英文学的繁荣时期,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和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交相辉映的两座高峰,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和风格,闪射着烟烟光华,令弗赖贝加不忍释手。正是出于这一发自内心的浓烈兴趣,同时,她还对于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她在获得心理学博士后选择到蒙特利尔大学任教。
弗赖贝加又决定赴法国巴黎进修法文,她认为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可以令一个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多姿多彩。在弥漫着浪漫、自由气息的巴黎大学,弗赖贝加接受了法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深刻感受到法兰西民族的伟大,学会了一口流利地道的法语。同时,她还挤时同进修了葡萄牙语。此后,她获得了四个荣誉博士学位和三项荣誉学术成就奖。这为她在加拿大传播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弗赖贝加这种积极进取的性格同父亲的悉心教导分不开。她父亲曾激励女儿;“设法去摘星星,否则,你将连寸土都得不到。她的母亲有时不赞成她过于雄心勃勃,但是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她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并达到目的。弗赖贝加的父亲还告诫女儿为人要谦卑,他说;“你可与国王交往,但永远不要失去同普通人的联系”弗赖贝加的父母常给弗赖贝加讲述祖国历史,教导孩子们要以身为拉脱维亚人为荣。
她先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和麦克基尔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精通英语、法语和俄语,也会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并长期在蒙特利尔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她还先后担任过加拿大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加拿大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今重要的学术职务。
她是拉脱维亚和加拿大科学院成员,先后担任加拿大心理学联盟副主席,加拿大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加拿大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和波罗的海人研究联盟副主席等职。
弗赖贝加7岁就离开了拉脱维亚,当有人问起在之后的四五十年的时间里,是什么让她对拉脱维亚保持这么强烈的感情和热爱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的父母非常地爱我,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德国的难民营里面,一些拉脱维亚人随身带着一些有关拉脱维亚的书籍。尽管当时我们纸张缺乏,在占领军的统治下,也不允许我们出版书籍,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将这些书籍再版。只要他们出版一些书籍,我的父母就会买下这些书籍。我们去摩洛哥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艰难,根本没有能力再买书了,所以我就一遍又一遍地读我父母随身带着的那些拉脱维亚经典文学作品。在加拿大的时候,多伦多有很大的拉脱维亚人社交圈,我们常常组织一些社交晚会和社会活动,我发现在晚会上拉脱维亚人比加拿大人更有情趣。”
飞回祖国
在功成名就的同时,弗赖贝加从来没有忘记心中的拉脱维亚。她潜心研究拉脱维亚的民间文化,在拉脱维亚民歌的诗体和构成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著有《在湖泊山》,《太阳的歌谣》三部曲《三种太阳》的前两部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60篇,1997年还因此获拉脱维亚科学院大奖。
“我18岁的时候加入多伦多的拉脱维亚社交圈。我与加拿大同学打交道的时候,总觉得彼此间存在一些距离,他们称我们为新加拿大人,总是问我怎么来到加拿大,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的经历。但是和拉脱维亚人在一起,他们知道发生的一切,不需我解释什么。我感受到了拉脱维亚人的热情、和善和友谊。我还发现老一辈的拉脱维亚人非常爱国,他们总想为国家做点事情,希望新一代的拉脱维亚人保留拉脱维亚人的个性。起初我想:我为什么一定要保持拉脱维亚人的特征?像从世界各地来到加拿大的人一样,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加拿大人,忘记自己的过去不是更简单吗?谁会在乎你的过去呢?做新加拿大人就做好了,越快忘记自己的过去,越快熔入这样的大熔炉越好。但是最终我发现拉脱维亚的特点对我们是有益的,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