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目的性修炼:人生要做的第1件事
514700000037

第37章 控制目的,全盘通赢 (4)

如果罗比没有自问:“我如何测量成果,以便客观评价经营成效?”他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事业的目标也要能够进行丈量。人们需要自己建立成功的标准并寻找途径监督自己的进步,否则就没有俯瞰整体、全面的观点。

把目标限定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完成是非常有用的,有了起始日和截止日,就像即将面临绞刑,往往足以使人集中精力和心神,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一件事。

卡耐基认为我们在达成个人目的的时候要把短期目标当一个箭靶看待,而不要当作固定不变的约束。意外情况是常有的事,例如,沃特以前是一家食品公司的会计,有一回路经洛杉矶附近的落基山脉地区时,在一家小酒馆吃午饭,碰巧跟一名徒步旅行的游人闲聊起来。

沃特从谈话中得知这位旅行者原来是一位企业家,最近刚创办了一家公司,生产一种新产品。两个小时的闲聊加上几杯酒下肚后,这位企业家说:“你何不过来看看我的新创建公司,看看我们清醒时是否还谈得来?假如我们彼此情投意合,我希望你加入我们,担任这家新公司的商务主管,也许我们可以创造财富。”一个月以后,沃特怀着不安的心情向他原本服务的公司递交了辞呈。他放弃了经营销售稳定的公司,投入到了一个新行业的不安定、兴奋刺激和挑战的乐趣当中。

三、依照自我调整目标

调整目标要结合自己的人生方向。一般而言,目标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主攻方向的调整。若原定目标与自己的性格、才能、兴趣明显相悖,这就需要适时对目标做横向调整。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确定新的、更易成功、更适合自己的主攻目标。

二是目标层次的调整。就是主攻方向不变,只是改变目标的层次。若是原目标定得过高了,就必须调低,再继续积累,增强攻关的后劲。若原目标已实现,则要马不停蹄地制定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若原目标定得太低,轻易就已跃过,则要权衡自己的能力、水平,将目标向上升级。

总之,我们需要有一种心理准备,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愉快地生活下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提高自己。那么,调整目标须遵循哪些步骤呢?

第一步:修正计划,而不是修正目标。如果更改目标已成为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很可能会让你一事无成。

大目标一旦确定,不可轻易更改,尤其是“终端目标”。可以修正的是达到目标的计划,包括达到“终端目标”之前各个“路标”——过程目标。记住英国人的一句谚语: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第二步:修正时限。如果修正计划还无法达到目标,可以退而求其次,修正目标达成的时间。

一天不行,用两天;一年不行,花两年。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终将成功。修正计划还无法达到目标的根本原因是,当初制定计划时考虑得不够周密。百密一疏,等于没有计划。

第三步:修正目标的量。如果修正目标的时限还不行,只好对目标的量进行改变。做这一决定时,请“三思而行”,并千万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压缩梦想以适应残酷的现实。应有的思维模式应是:不惜一切努力,找寻新的方法以改变现实,达到目标。

第四步:万不得已时,只好放弃该目标。放弃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不得不宣告失败。此时你一定能准确地品尝出“成功很难,不成功更难”这句话的滋味。

但是,如果你身上流淌着的是成功者的血液,那么你绝不会悲观,绝不会气馁,也绝不会自责。因为即使“屡战屡败”,我们仍可以“屡败屡战”。对于成功者而言,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失败,只有暂时还没有成功。只要你不服输,失败就绝不会是定局。

这种修改、调整目标的目的,仍是为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

当然,在你重新确定目标、改变航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尤其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以既要抱着这个又想要那个。在美国西部,有一位著名的木材商人,他曾经做了四十年的牧师,可是一直无法成为一个胜任而出色的牧师。他考虑再三后,对自己的优势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立刻改变目标,开始经营商业。他从此一帆顺风,最终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木材商人,富甲一方。

两颗同样的种子由于落在不同的地方,一颗长成蓬勃茂盛的参天大树,一颗长得瘦枝细叶、异常矮小。可见,环境对事物、对人的影响力也不容轻视。

一个人由于找错了职业以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但是,只要他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晚了一些,也仍然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完全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

四、勇往直前,但要善于变通

人生如棋,变幻莫测。既要有执著于目标的勇气,又要懂得灵活变通。有时候,在险境面前,不妨明智地后退一步,结果可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所以,对自己的目标一定要认真努力地追求,但同时也要学会变通,若不分时宜地刻板,往往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不愿丢下棉花,还是那副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是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两人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已无法背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去。

那个背棉花的樵夫固然执著,但他太不会变通了。

我们形容顽固不化的人常说他是“一条路上跑到黑”,“头碰南墙不转弯”。这些人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他们注定不会成大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方向稍有偏差,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早年就曾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失败之后,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研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脱颖而出。

因此,在一些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走错了路赶紧回头,检查其原因,调整原来的方向,从而突破桎梏,延伸视野,拓展新的思考空间。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标,这是人生的起点。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但这个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即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合乎社会道德的,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的。如果不是,那么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千百倍努力,也不会获得成功。

人生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个时候,你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去把握机会。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要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抉择将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五、时时温习自己的人生计划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人要跟得上环境的变化,就要时时温习和修正自己的人生大计。这样才能使你生活得更有目标,更有使命感,而且更能把握每一刻无价的光阴。

一个人要经常这样提醒自己:

我凡事预先计划好,每一时、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需要做什么,都已经做好安排,因此我可以随心所欲。

我不断翻新人生计划,发现新的改善生活的途径,并一直学习及享受新的事物。

要达到目标很容易,困难在于设定实际的目标,而且它能一直持续活跃于你的生活中。

许多人第一步成功之后,因忙碌而无法再充实和进步,无法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准。

为你初步目标下明确的定义,在下一步骤加上详细描述,当目标全部设定完成,每天早晚复习一次,加以想像。

不具激发性的目标,永远无法达成。也就是说,不具激发性的目标,不足以为理想。随时矫正自己的目标,让它跟上你最新的念头。有许多目标你可以达成,有些则只能完成一部分,还有些你无法达到,因为它和其他目标相冲突。果真如此,放弃这些于你无益的目标,千万别犹豫。

困难的目标,能激发你的能力,使你随时保持这种高昂的斗志。当光明开始明灭不定时,检查和提高你设定的目标。不具激发性的目标,比没有价值的目标更糟。

为目标下定义,不断修正,相信它会实现——成果就这样出现了。任何人都能完成他们所想的,你也一样。但第一步,你必须知道这伟大的成就是什么;下一步就是设计许多能令你保持高昂情绪的小目标,让它们逐步引导你迈向成功。

每天对工作选择、实行,对优先顺序做清楚了解,对你大有助益。确信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要求事半功倍。谨慎而自觉地决定事情先后,一般人从不这样做。他们只是任性而为,随波逐流。他们是基于恐惧、气愤和报复,而非为了活得更好而努力;他们不求提高效率,而周旋于私人党派或政治成功的梦想,幻化为泡影。

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如何得到自己所想的,明了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你可以按部就班地计划自己的一天。

以迂为直达成目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笔直的。目的性强的人要善于看出其中的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以迂为直,迂回应变,从而达到既定的目的。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军争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敌我两军斗争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要地,这就叫做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便着手进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农民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共有兵力40余万;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汇集江淮以南各镇兵力,也不下50万人,并雄踞长江天险;而清军不过20万人。如果在辽阔的中原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清军兵力明显不足。况且迁都之初,人心不稳,弄不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多尔衮审时度势,机智灵活地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先怀柔南明政权,集中力量攻击农民军。南明当局果然放松了对清军的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携带大量金银财物,到北京与清廷谈判,向清求和。这样一来,多尔衮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主动地位。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对农民军的进攻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亦趋稳固。此时,多尔衮认为消灭南明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发起了对南明的进攻。当清军在南方的高压政策和暴行受阻时,多尔衮又施以迂为直之术,派明朝降将、汉人、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顺治五年,多尔衮基本上完成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