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则
5146800000025

第25章 耐性十足,卧薪尝胆等待机会(3)

叔孙通的行为受到一些儒生的批评。他为人处世的确有逢迎讨好的庸俗作风。例如他为了讨好刘邦,脱下儒服,换上短装。但他能够识时务,待机而动,这一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司马迁也称赞他“稀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掌握时机要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有时会出现有利的时势、环境和条件,人们只要善于利用,就能取得成功。有时只能看到时势变化的趋势,但没有提供现成的有利条件和机会,这就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趋势,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不能消极被动地应付时势,坐待时机。

在冰天雪地中等待经过的羊群,所付出的是最坚强的勇气和耐心。那些飞速奔跑的羊出现了,但绝对不是最好的机会。这正如世界知名的基金经理朱利安。罗伯森的名言“我一直等到钱落到离我不远的角落里,然后我所要做的事就是,去捡回来”。直到那只既老又笨且肥的羊出现在很近的距离的时候,狼才腾身而起,抓住等待换来的美餐。

狼道的这一条告诉我们,耐心比信心更为重要。信心是投资的动机,而耐心才能兑现机会,获取收益。没有耐心的投资者总是在不断的买入卖出中消耗自己的体能和金钱,甚至消耗自己的信心。正如小李飞刀,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全力一赴。其中包含了多少坚强和忍耐!

狼之道二十三:

知足不辱

忍耐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更是一种命运。狼族因为有一种忍耐的、战斗的心态,所以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这种忍耐还可以表现为做人的知足不辱,在如何对待物质享受和名誉地位的问题上,老子提出知足知止的原则。五千言的《老子》中是这样写的:“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何以知足才不会受到耻辱,知止才不会有危险?在老子看来,大底上有下面几点理由:逞强好争,不但得不到什么,反而会召来祸害。“强梁者不得其死”,“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社会上为什么会有斗争的灾祸,是由于人心贪不知足;如果都能知足知止,相互忍让不争,一切纷斗冲突都可以避免了。

人生幸福在于内心的宁静自守,摆脱物欲的束缚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通之货,令人行妨。”可见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声色之娱,而在于知足知止,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从变化、超越的观点看问题,人生的祸福、得失等等,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永不知足地去追求这种变化无常的东西,最终是争而不得,反受其祸了。老子的这种思想深刻精辟,饱含人生的经验和智慧。

老子在阐述“明哲保身”的观点时认为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在如履薄冰的商场中,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后悔,知道适可而止才能少遭遇危险。

原沈阳市中级法院院长贾永祥,曾是红极一时的全国法院系统“标兵”,但不久前,因受贿罪等被判处无期徒刑,成为全国法官“落马”的大官。他在监狱里深刻反思后,得出的结论是:祸出不知足。堂堂的中院院长,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才得出如此的结论,晚矣!然而,对那些仍在苦苦挣扎名利,勾心斗角战“官场”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面“镜子”呢?

世间万物能知足就安乐,贪婪必定招祸。《红楼梦》中第一回“因嫌纱帽小,致使销枷杠,就奉劝人们不要因嫌官职小而钻营上爬,结果落得触犯国法,锒铛入狱。几千年前的道家鼻祖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贪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敛积财富,必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欲望。

要真正做到知足,也非易事。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儿安康,这才是最重要的,无谓的攀比,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烦恼,从而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祸”。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知的结晶。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知更难。其次是正确对待他人,再就是要正确对待社会。做到这三个正确对待,就能自觉保持永远快乐的心境。

知足常乐,知足常足,心安常安。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上,如同沧海一粟。天下之大,时间之长,事物之广,货利之多,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只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和享受,不向社会提出额外的、非分的要求。通过诚实劳动取得利益和享受,不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和享受。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时候,同时尊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上面这些要求,是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角度考虑问题,实行知足知止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不单纯以物欲私利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欲私利,追求人的精神道德价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狼之道二十四:

以忍求尊

忍耐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更是一种命运。狼族因为有一种忍耐的、战斗的心态,所以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中国为群体的政治所制约的人生,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民族群体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本身即是一种巨大的协调力量。在协调这个民族群体各种内部关系时,个人往往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压抑自己的感情,这便是所谓“忍”。“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而是为了达到人生中的某种目的,避免感情用事的一种思想方法。为此,“忍”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力量。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就非常不值得了。孔子早教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国时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经常兵出祁山,攻打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是不肯出来和诸葛亮对打。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来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羞辱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就是不肯出来和诸葛亮打仗。每次都是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蜀军自然就退兵回去蜀国,战争就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来连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在国家大计上,没有被一代儒将诸葛亮打败。

因此,当有事时,千万要稳健,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坏了大计。“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因小失大啊!

从某种意义上说,忍耐是保全人生的一种谋略,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风物长宜放眼量”。忍耐是一种弹性前进策略,就像战争中的防御和后退有时恰恰是迎取胜利的一种必要准备。

忍耐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一种谋略,忍耐不是消极沉默,而是蓄势待发。忍耐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发生质的转换。忍耐是意志的磨练、爆发力的积蓄,忍耐是无奈时的智慧选择,是暴风雨中明丽彩虹的酝酿,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失落甚至屈辱和辛苦,等待和把握好进攻的最佳时机。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机会存在于忍耐之中,对于垂钓者来说,最好的进攻方式就是忍耐。大机会往往蕴藏在大忍耐之中,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是这个道理。大丈夫志在四方,岂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乱了大谋!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正好诠释了忍耐保全人生的要义。忍耐不是停止、不是逃避、不是无为,而是守弱、蓄积、迂回前进。当命运陷入无可掌控之时,就要心平气和地接纳这种弱势,坚强地忍耐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础上累积实力,一点点发奋图强,使自己慢慢脱离弱者的不利地位,适时出击,争取赢得新的成功机会。

懂得忍耐有利于成就事业,意气用事只会错失良机。面对别人的侮辱和伤害,我们没必要急急忙忙以一种对抗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并非软弱可欺,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功,有效地忍耐,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以“忍”来体现个人的修养与才能,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接受袴下之辱考验的故事: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以韩信后来率领数十万兵马,指挥垓下之役的能力而论,杀此淮阴屠中少年本为易事。但因此而陷入四处藏匿的麻烦中,实在不值当,以韩信所怀大志,自然不肯与这屠中少年的性命来做交易,于是韩信宁肯受袴下之辱,而不因小失大。这正好表现出韩信坚毅能“忍”的特殊个性。以后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任用,到了刘邦那里,差一点“坐法当斩”,萧何几次推荐,刘邦仍然犹豫不决,韩信均可忍耐下来,正体现出他意志的坚定。到了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他指挥作战,多次克服困难,包括行“陷之死地而后生”的险计,屡获战功,都可见过去所历磨难对他的益处。

韩信能忍受袴下之辱,不但不被人蔑视,反而为人所尊敬,这是他用后来的成功对自己当时行为所作的解释所取得的结果。韩信在做了楚王之后,“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袴下者以为楚中尉”,还对部下诸将相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便是他以忍求尊智慧的体现。

忍耐是意志的磨练、爆发力的积蓄,是用无声的奋斗冲破罗网,用无形的烈焰融化坚冰。在忍耐中拼搏。学会在忍耐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忍耐中更深刻地感悟认生。“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莫泊桑实践了福楼拜的这句赠言,最终成为世界文坛的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

忍耐是一种修养,既可以体现出人性的宽容,又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小不忍则乱大谋”与“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实说的是两种境况,忍耐的限度很难界定,有时候,忍与不忍仅仅是一瞬间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而忍耐则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学问。对于同一种境况,我们合理地利用忍,就有可能受到人们的称道,我们克制不住而不忍,就有可能受到人们的不耻。譬如,公共场合下被人踩脚或轻微撞一下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了,你如果不堪忍受而出口伤人或大打出手,那么你的“不忍”就会遭人唾弃。前些年,河南小伙孙天帅因无法忍受韩国老板要求下跪的屈辱而奋然反抗,他的“不忍”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称赞。

忍耐有时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历经炼狱般地折磨而铭刻于心。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孙膑被剜骨后的装疯卖傻,他们的忍耐是为了积蓄而后发。

忍耐受到时间、场合、自身修养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忍耐程度只有依靠个人把握。学会忍耐,我们就懂得宽容;学会忍耐,我们就懂得了尊重;学会忍耐,我们就理解奋斗的意义;学会忍耐,我们就看到成功的曙光!

狼之道二十五:

等待

狼性的忍耐就是一种对人生的等待。

什么是等待呢?不任意妄为,不急不可待,不饥不择食,不铤而走险,不降格以求,不动辄得咎,不随风摇摆,不机会主义,不低级趣味不蝇营狗苟,不出卖原则,不出卖灵魂。等待的后面是一种尊严,一种信念,一种节操,一种原则,一种大道。等待的同时是学习是发展是充实。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光都是在等待中度过。虽然,等待的结果是未卜之事,但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实自己,积蓄足够的力量。

许多天赋很高的人,终生处在平庸的职位上,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思进取。而不思进取的突出表现是不读书、不学习。宁可把业余时间消磨在娱乐场所或闲聊中,也不愿意看书。也许,他们对目前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感到满意了,意识不到新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也许,他们下班后很疲倦,没有毅力进行艰苦的自我培训。

等的无奈,在于等的人对于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存有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待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境界。随着等的时间延长,兴奋转成疲劳,无聊的心境就会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