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则
5146800000022

第22章 对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5)

在卡耐基对希尔的挑战中包括了明确的目的——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以及达到目的的时限——20年。长谈之后,在卡耐基的引荐下,希尔遍访了当时美国最富有的500多位杰出人物,对他们的成功之道进行了长期研究,终于在1928年,他完成并出版了专着《成功定律》一书。从1908年发愿,到1928年加愿以偿,正好是20年。《成功定律》这本书震动了全世界,曾激发了千千万万人发财或成名。七年后,希尔做了罗期福总统的顾问,与此同时,他又开始撰写《思考致富》,这本书于1937年出版。随后,他又将《成功定律》与《参考致富有》,这本书加以总结,得出这领域着名的十七个成功定律,明确的目标正是这十七个成功定律之一。而将目标变为现实的步骤是希尔亲身经历所得。

化目标为现实,一定要看到你的进步,因为在你实现你的目标时,肯定会经历一个过程,看清你的进步,对你是激励,也会曾强你对完成下面的每一步目标的信心。

拿破仑·希尔还给我们举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若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下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她仍然在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15个钟头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从她出发算起15个钟头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几个钟头,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加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人们拉地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他半途而费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2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目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钟头。

查德威克虽然是个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当你规划自己的成功时千万别低估了制定可测目标的重要性。

典型事例

化目标为现实也是一个典型的商场情景,我们来看一场精彩的“挖角战”。

威廉·拉道夫·赫斯特是本世纪初世界最大的报业大王。这是一位十分复杂,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曾经在美国名噪一时,却遭受过众多人的责难。但无论如何,赫斯特那种大胆的作风,巨大的能量,惊人的天赋,以及他所创造发明的使报章打开销路的一系列怪招,仍为后世人所惊叹和模仿。于是,人们给他冠以一代“报业怪杰”的称号。直到至今,熟悉新闻历史的人们仍津津乐道当年初出茅庐的赫斯特,是如何用“釜底抽薪”之术给着名的报业巨子——普利策带来无限痛苦和烦恼的。1887年,24岁的赫斯特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这一年,他的父亲乔治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参议员。他把《旧金山考察家报》的大权交给了赫斯特。初涉报业,赫斯特就开始学习和模仿普利策的办报方式。在他看来,学习普利策不是为了成为他的追随者,而是为日后对他发动大胆进攻做准备。他对报纸的版面设计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并聘请了众多新闻好手加盟,使《旧金山考察家报》办得有声有色。原本是亏损的报纸在短短几年间被赫斯特办成了一份平均每年盈利数十万美元的报纸。

但是,赫斯特并不以此满足,他的目标是向纽约进军,向普利策挑战。1891年,赫斯特父亲乔治病逝。赫斯特继承了大量金矿和银矿股票。为了在报业上出人头地,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卖掉部分股票,获得75万美元巨额现金。从此,赫斯特凭借强大的财力后盾,运用他惊人的胆量和才能,开始了在报界纵情驰骋的一生。1895年,赫斯特以18万美元收购了纽约的《晨报》,将它改名为《纽约日报》,并调动《旧金山考察家报》所有精兵良将来到纽约,全力经营这份新报纸。赫斯特此举的目的在于向普利策极负盛名的《纽约世界报》发动挑战。最好的进攻手段,就是先从敌人内部下手。赫斯特挥舞起手中的银弹,一枚接一枚地直接掷向普利策的营垒中。《纽约世界报》的着名漫画家鲍尔斯、剧评家达尔等都相继被赫斯特的高薪挖走。而最猛烈和最疯狂的进攻是1896年1月那一次。这一年,《旧金山考察家报》故意租用当时作为《纽约世界报》大本营的世界大厦作为它的东岸办事处。当时,《纽约世界报》以内容丰富和新颖刺激吸引了众多读者,是纽约销数最大的报纸。由于写字楼的关系,《旧金山考察家报》与《纽约世界报》双方工作人员来往极为密切。

这天,一场由赫斯特导演的戏剧发生了——《旧金山考察家报》的工作人员在一夜之间,用高薪作“饵”诱使《纽约世界报》全体要员倒戈。第二天,这批《纽约世界报》的精英们即摇身一变而成为《纽约日报》的人马。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得意猛将,星期版编辑默利尔·高德。高德善以那种耸人听闻和假科学的纯刺激性报道来取悦读者。他还首创了彩色印刷的连环图画,他聘请漫画家奥特格尔特来画《霍根小巷》连环漫画,其中的主人公,是贫民窟一个穿着黄色的肥大衣服,总是一张笑脸的穷孩子。这个形象很快深入人心,被冠以“黄色幼童”的称号,十分轰动。

由于高德的功劳,使《世界星期报》一年内即打破45万份大关,这份每年才出版52次的世界报星期刊,其盈利和每年出版333次的世界报母版相差无几。而能干的给《纽约世界报》带来如此好处的高德,竟将奥特格尔特连同那一个轰动的“黄色幼童”一起带往《纽约日报》。这对于《纽约世界报》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普利策发现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对赫斯特这种疯狂的抢夺,这位素来稳重的报坛领袖大为恼火。起初,他只能用同样的高薪去劝回高德等人,但令人遗憾和愈加愤怒的是,他们只回来了一天,赫斯特又用更高的薪金把他们“挖”走了。这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几乎使《纽约世界报》全线瘫痪。普利策只好用同样的办法从《太阳报》挖来主编布拉斯本,让他重组《纽约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布拉斯本的到来使《纽约世界报》重振雄风,再一次超过了《纽约日报》。赫斯特并不罢休,他重施故伎,又以高薪厚禄诱引布拉斯本,提出由他来主编新创刊的《纽约晚报》,并许诺凡晚报每增销数一千,就给布拉斯本薪一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布拉斯本禁不住利诱,弃主投“敌”。他全力以赴,将《纽约晚报》办得有声有色,最终,他的周薪高达上千美元,而原来他拿的报界一级薪酬也不过是每周2百美元。普利策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赫斯特精心策划的巨薪挖角战取得很大成功,《纽约日报》销数一度超越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成为当时的“报纸之王”。

虽然赫斯特的方法有点“不择手段”,但他成功的把他内心的目标化为了现实,成为了当时的“报纸之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哈默解危难

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东部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上,突然耸立起一架高入云端的铁塔,这是美国着名企业家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的钻井队在进行勘探。机声日夜轰鸣着,震醒了沉寂已久的荒原。当钻机钻到8600英尺的深度时,传出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出气了!而且是加州第二大天然气田。为了这次勘探,西方石油公司孤注一掷,投入了近2000万美元的巨资。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收获。哈默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急急忙忙赶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他心里盘算着,准备与这家公司签订为期20年的天然气出售合同。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三言两语就把哈默打发走了。他们说:对不起,我们公司不需要你们公司的天然气,因为我们最近计划耗费巨资从加拿大的艾伯塔到旧金山海湾区准备修建一条天然气管道,大量的天然气从加拿大通过管道可以输来。

这不啻给哈默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一时竟不知所措。但哈默是多年在商业战场上滚打出来的老手,很快就冷静下来。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想出了一条“釜底抽薪”的妙计来制服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哈默悄悄赶到洛杉矶市,因为该市是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的大买主,是天然气的直接承受单位。哈默找到市议会,绘声绘色地向议员们说,他的公司计划从拉思罗普修建一条天然气管道直达洛杉矶市,并将以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投标企业更为便宜的价格供应天然气,以满足洛杉矶市的需要。而且,他还将加快修建管道的工程速度,将比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投标企业提供天然气的时间更为缩短,洛杉矶市民可在近期内用到他的价格便宜的天然气。洛杉矶市议会的议员们一听便动了心,准备接受哈默西方石油公司的计划,而放弃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的天然气。哈默这一招果真厉害。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得知这消息后,十分惊慌,马上登门拜访哈默,表示愿意接受哈默的天然气。这时,哈默摆起了架子,他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他的条件。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不敢提出异议,只能乖乖地同哈默签订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