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则
5146800000016

第16章 冷静达观的强者心态(3)

“志”是人的心意所向,《诗·关睢序》称:“在心为志”。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狼的生存也可以称其为心态的生存,这可以引申到我们人类的志求高远。

立志也就是使一个人从大地上站立起来。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从浑浑噩噩中悔悟过来,从芸芸众生中凸现来。生活不能没有目的,人生不能没有方向。‘立志’,就是给人生一个目的,一个方向,他的智慧、情感和意志沿着既定的方向驶向既定的目的。《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止,就是人生的至善境界,生活的目的,它是使人高大的东西,支撑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东西。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意义上,立志与做人是密切相关的,志向如何,不但决定人的品格如何,而且也决定人的个人人生智慧成就如何。不过立志,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一方面,需要有崇高的目标,如诸葛亮写给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另一方面,也不可逞才使气,妄自尊大到不切实的地步,即所谓“志大才疏”,如《三国演义》中的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又有四世三公的出身,青、冀、幽、并等四川地盘,认为在群雄中无人可比,天下唾手可得,结果在官渡被曹操打败。

等到曹操举兵攻冀州时,袁绍又气又急“吐血斗余”,而死。《三国演义》特别有一首诗议论这种立志不当之人: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庆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既要有高远志向,又要有切实的努力过程,这是一种人生智慧。儒学的创始人孔夫子在立志上可称颇具创造性。《论语·为政》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治学孔子的本意。孔子治学而不入仕。在当时是不会有太高的地位的,但当孔子看到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新兴统治者不断产生,新兴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执政的合理性,往往要援引传统理论,以说明自己行动的正确性。他想通过掌握了“道”的士人去影响并改造统治者,于是便将解“道”当作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后来的治学与讲学。志求高远,必然带动充实的人生,孔子一生以治学为核心,终成“大家”,也算充实。

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都在立志,但是不敢立大志,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其实我们应当深信:志当存高远,要立志就要立大志。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它。

着名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为了证实太阳中心说,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真理,尊重科学,茹苦含辛,努力研究,终于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在他临终前,完成了《天体论》这部巨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创立“陈氏定理”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期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为此,他始终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他顶着狂风恶浪,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坚持斗争,始终不懈,终于部分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数学科学打开了禁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立志成才的历史人物很多,他们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人杰。他们的志向也鼓舞了很多的人。

林则徐自幼聪敏过人,年仅12岁就郡试第一,13岁就考中秀才。父母决心把他培养为报效国家的优秀人材,所以不顾家中贫苦难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送进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拜不阿权贵、不肯向和?申屈膝而愤然辞官教学的郑光策为师。在父母及良师益友的教诲引导下,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发愤攻读了七年,博览群书大开眼界,读书报国的思想日渐明确,曾在札记中写道,“岂为功名始读书”,摒弃了“学而优则士”、“读书为当官”的传统思想。

在林则徐20岁中举之后,父亲又经常带他参加本地一些知名学者们组织的主张革新礼仪,反对繁文缛节、庸俗泥古,具有开明进步倾向的“率真会”的研讨活动;同时还把他引见给从小就向他时常赞叹的,仗义敢言、勇揭贪官而被诬下狱、发配新疆却始终不屈的学界先辈林雨化,鼓励他向这位有骨气、敢抗争的前辈学习。

在父母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就对诸葛亮、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爱国英雄深怀景仰、立志效仿。他曾多次邀集学友到越王山麓的李纲祠凭吊,赋诗填词抒发报国之志、爱国情怀。22岁那年,他又和学友一道发起集资捐款修葺李纲坟墓的义举,进一步表达爱国情操。终而以在虎门焚烧外国大量鸦片,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我们在现今的社会中也可以找出很多立志成才的例子。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常常立志,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退缩了,他们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没有自己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没有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他们永远也不能对人类做出贡献,永远也享受不到经过艰苦奋斗而得到的欢乐。

立志高远,可以使人生充满信心。三国时诸葛亮与友人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避乱游学于荆州,他们均有极高的才识,但却均无仕进的机会,讨论人生前途,是他们经常的话题。不过,他们又都立志高远,于是对前途总是抱有信心。

当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诸葛亮迅速作“隆中对”,向刘备讲述鼎足三分的战略计划,并且随刘备进入群雄逐鹿的政治、军事斗争生活。在参与赤壁之战,夺取益州、汉中,平定南中之叛,六出祁山伐魏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活动后,于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前诸葛亮上表给刘禅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年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这说明诸葛亮对个人的生活及俸禄、官职并无太多要求。他的志向,在于实现作为帝王师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志向自然是高远之志,非一般人可以理解,但对于后代的士人,却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不求上进者比比皆是,小大成就就会躺在原地睡觉。联想集团的主席柳传志说:“联想为什么能做大,的确要志存高远,想到才能做到,想都不敢想怎么做。但知难行易,过河如何过,要想得比较清楚,然后去培养自己的素质”。

拥有狼一样心态能给人生创造奇迹。志求高远的心态同样可以决定一生。“景泰蓝王”陈玉书就是通过志求高远的心态,创造出了一个商业奇迹。

陈玉书于1914年出生,祖辈侨居印度尼西亚,他在印度尼西亚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1960年回国进入北京师范学院就读历史系。通过系统的学习中国历史,他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得非常广泛,这些历史知识给他以后的成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72年,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陈玉书终于离开了当时混乱不堪的内地,赴香港谋生。这在当时算是“旁逸斜出”之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身上潜藏着冒险精神和志求高远的心态。抵港后,他靠卖苦力维持生活,当过地盘工人,仓库管理员。有次他失业了,碰巧太太又怀孕了,恶劣的环境下无法再哺育一个小生命,只能忍痛打掉孩子,所需的费用是四处找人借来的。但有志向的人,是不会被困难吓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