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38

第38章 移驾许都(中)

未卜先知能否实现?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时间一般呈现单向流动,因此任何事物都必然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因为时间单向性,所以事物的发展必会随着时间延续而产生方向。每一个可能出现变化的时间节点,都将面临路线选择。其中均存在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从而可通过推理来提前预知未来发展变化。并可推知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根据几个主要因素的变化趋势,来知晓未来整体动向。当然这么清晰的逻辑结构,只存在于一些人头脑当中。同时这种推理能力,也是才华的一种表现形式。董昭虽与曹操初次见面,但恐怕两人都早已久仰大名。曹操是团队领袖,曹操的才能在于做出决策与承担后果。董昭是谋士文臣,董昭的才能是提供选择方案与事态分析。曹操与董昭之间互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曹操在与董昭相交不深的情况下,其实也不敢直截了当询问其国家大事。同时董昭到底对曹操是个什么态度,曹操现在也不得而知。但曹操作为团队领袖,还比较称职。就是曹操有招揽贤才的倾向,曹操总是在有意无意间识别人才。无论是武艺超群,还是才华横溢,都欣赏有加。所以董昭的才华积累到一定程度,已从其日常行为习惯演变成为个人独特气质。曹操对于董昭是有过耳闻,现在亲眼见到气度非凡,当然要借机深入了解。如果董昭确有才学,并且对曹操并不厌恶的话,曹操是要想方设法把董昭吸纳到自己团队中来。团队组织能否兴旺发达,其实跟团队领袖是有相当大的关系。团队领袖能选贤任能,必然团队组织之中人才济济。相反如果团队领袖本身嫉贤妒能、心胸狭隘,那其团队组织规模必定有限。并且在与其他团队竞争中,早早晚晚避不开淘汰、合并的命运。曹操在与董昭的互动中,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曹操与董昭刚坐下来饮酒,有人报来一条信息。就是一队军马往东而去,不知对方何人。曹操对此的处理方式是派人打探,但董昭却未卜先知。董昭当场直截了当告知曹操,现在离开的人马定是杨奉、韩暹。那董昭为什么会知道杨奉等人离开呢?难道杨奉他们在逃离之前,先和董昭商议过不成?答案恐怕未必如此。董昭是对当时局势分析判断,早就得出结论。那就是先前追随献帝的一些武将,会因曹操到来而选择离去。而那杨奉、韩暹,因一个是李傕旧部,一个是招降黄巾将领。他们当然自认为是首先被排挤的对象。论武力杨奉等人不及曹操强大,论声望曹操是最先对抗董卓****。所以杨奉等人难以心甘情愿在曹操帐下听命,同时又没有与曹操分庭抗礼的实力。自然另谋出路、割地封侯,便成为最佳选择。虽然董昭事先不知杨奉他们会何时离开,但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杨奉等人必然是最先离开的人选。所以董昭在听到有人马离去之时,当场铁口直断认定是杨奉他们出逃。董昭跟曹操讲,是直接说结果。那个背后的推理过程被省略掉的情况下,看起来董昭就很神奇。有过程有结果,便是推理。没过程讲结果,就是神通。两个看起来差别很大,其实只是处理方式不同而已。

曹操一看董昭那么厉害,听到一个消息就能知晓来龙去脉,并且董昭也愿意跟曹操分享诸多观点。所以曹操就接着往下再深入一个层次,了解更多的局势变化。曹操接下来就问那李傕、郭汜跑哪去了?曹操为何如此关心李郭两人?因为李傕、郭汜是董卓一派势力的代表人物。而董卓一派自从董卓掌权到被杀,又到李傕、郭汜把持朝政,这前前后后可以说是控制东汉朝廷多年。所以如果李傕、郭汜后面卷土重来,那曹操想知道自己要如何应对。因为现在曹操其实心里面,已经有了想要取代董卓一脉,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执政方针。而董昭认为李傕、郭汜业已不足为患。为什么董昭这么看待李郭二人?因为李傕、郭汜第一没有地盘,第二没有盟友。李傕、郭汜没有源源不断的后续支撑势力,并且李郭的部队已被消灭绝大部分。李傕、郭汜现在是流亡在外,于荒山野岭间苟延残喘。那么随着曹操势力不断扩展,或早或晚李傕、郭汜必会被曹操势力所发现。到那时李郭二人难逃曹操掌心。落草为寇就代表没有足够力量与诸侯对抗。李傕、郭汜的命运,其实不难预料。倒是曹操与董昭之间这场互动,进行得比较顺利。首先是董昭先提供对外逃军马的观点,接下来是曹操进一步询问董昭对李傕、郭汜的看法。董昭与曹操在对一些事物上面的你来我往,意味着两人都有想要继续深入交谈的倾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董昭已经表现出对曹操的好感,而曹操也表现出对董昭的器重。董昭是难得的人才,所以曹操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必然想要听一听董昭对后面东汉时局怎么看。当然曹操比较关心的主要是自己在东汉朝廷,接下来要采取什么步骤与策略。而董昭其实也明白曹操心里最关切的到底为何。董昭给曹操的建议很简单,跟当初董卓的策略一样,就是迁都他处。只不过这次不是献帝跟着董卓迁都长安,而是要天子跟着曹操移驾许都。许都那边是曹操的地盘,也就意味着曹操把天子与朝臣统统控制在自己手中。

那么这次曹操迁都,与当年董卓的做法有何不同?主要是有两点差别。首先曹操与董卓两人在朝野上下的影响不同,其次是迁都的阻力大小与难易程度有别。董卓比较残暴。董卓专权之后种种行径,是非常不得人心。而曹操作为反抗董卓****的斗士,可以说是在朝野上下颇受推崇。也就是说,正因董卓暴虐,才提供给曹操一个登上台前,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机遇。就这一点来讲,曹操推动迁都的反对声音会小很多。当然现在迁都还正好遇到一个难得的时机,就是灾荒遍地。董卓当年迁都是因被十八路诸侯给逼得没办法。并且当时洛阳城人口众多,迁都给黎民百姓带来颠沛流离之苦。而现在的洛阳城被当年董卓那么一番折腾,是人口骤降。没有多少民众居住,这就为迁都的民间压力减少许多。再加上曹操以许都转运粮草便利为由,也是比较有道理,说得过去的借口。可以说前面董卓的种种暴行,都为现在曹操建议献帝从洛阳移驾许都,做了前期铺垫。曹操此时雄兵驻扎城外,洛阳人口稀少,许都粮草供应充足。这是三力合一,促成迁都。曹操的实力摆在献帝与朝臣面前,就代表如果敬酒不吃,可就要吃罚酒!当然董卓当年要迁都长安之时,可也这么干的。但这一点曹操比董卓强过太多。董卓当时是召集百官,直接通知大家迁都决定。而曹操是在朝堂之上陈述缘由,请献帝支持迁都。但大家其实心里面都明白,这曹操的请求是软中带硬、先礼后兵。而洛阳破败,已使迁都不再兴师动众,而变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迁都的阻力已经微乎其微,最后就是饥荒之年,连一些官员都要被迫去野外寻食。这时候的东汉朝廷可是够惨。那许都是粮草供应充足,至少到许都大家都不用为食不果腹而担忧。但同时献帝与百官也都明白,移驾之后恐怕就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降临。到那时曹操又会怎样作为,就是充满变数的风险所在。董昭为曹操献策迁都,其实是为曹操日后建立霸业,指出一条明路。曹操接下来只需按部就班,称霸中原是指日可待。

大家出来没走多远,刚到一座稍高的山陵之下,忽然喊杀声四起,杨奉、韩暹领兵拦住去路。大将徐晃一马当先,朗声叫道,“曹****这劫持天子,是要往哪去啊?”曹操出马仔细端详,只见徐晃是威风凛凛。曹操心中称奇,随后下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这两员猛将是刀斧相交,酣战五十几个回合未分胜败。曹操这边鸣金收兵。曹操稍后召集众位谋士商议道,“那杨奉、韩暹不足为患。倒是这徐晃为一员良将,我不忍以力压制。有没有什么良策招降呢?”行军从事满宠就说,“主公不必忧虑,我与徐晃有一面之交。今天晚上我扮作小卒,偷偷潜入徐晃营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定会让徐晃安心来降。”曹操欣然同意,派满宠前往敌营。到了夜晚满宠扮作兵士,混入徐晃军中,悄悄来到帐前,只见徐晃秉烛披甲而坐。满宠突然走到近前,深施一礼道,“故人相见,别来无恙!”徐晃站起身来定睛观瞧,发现眼前这位非常眼熟,随即问道,“这不是山阳满宠满伯宁嘛!你怎么来到这里?”满宠答道,“我现在是曹将军从事。今天阵前见到故人,有话想对您说,所以是特地冒死前来。”徐晃随即落座,问满宠来意。满宠说道,“您的勇猛韬略是世间罕有,为何屈身与杨奉、韩暹这样的人呢?曹将军不仅为当世英雄,并且好贤礼士、天下共知。今天在阵前见到您勇冠三军,曹将军十分敬爱。所以不忍派猛将决一死战,特地派遣我来诚心邀请。您何不就此弃暗投明,共成大业?”徐晃沉吟良久,长叹一声道,“我也知道杨奉他们不是立业之人。但怎奈已跟随多年,不忍离去。”满宠就说,“将军应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到明主值得追随而失之交臂,非大丈夫所为啊!”徐晃起身答谢道,“愿闻其详。”满宠说道,“何不杀杨奉等人,作为见面礼送给曹将军?”徐晃答道,“以臣弑主,是大不义啊!我决不会那么做。”满宠就说,“将军真是义士!”随后徐晃带着帐下几十骑兵,连夜跟随满宠来投奔曹操。没想到有人早把徐晃动向报知杨奉。杨奉大怒,亲自率领一千骑兵紧追不舍,并在后面大声叫道,“徐晃你这个叛徒!”正在杨奉追赶之际,忽然一声炮响,沿途漫山遍野是火把通明、伏兵四起。原来是曹操率军在此处等候。曹操大喝一声,“我在此处已等候多时。来将休走!”杨奉一见曹操在此是大吃一惊,急忙想要撤兵退走,但前前后后早已被曹兵围住。这时恰好韩暹带兵前来救援,借两军混战杨奉才趁机逃脱。曹操见对方军形大乱乘势猛攻,结果杨奉、韩暹两队人马,是大量士卒投诚曹军。杨奉、韩暹带领残兵败将,投奔袁术去了。曹操收兵回营,满宠同徐晃前来相见,曹操非常高兴厚待徐晃。接下来曹操迎接銮驾到许都,并建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赏功罚罪均听曹操处置。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个封官。自此大权都归于曹操,朝廷重大机密要务,必先禀报曹操,然后方可启奏天子。

得人心者得天下。曹操现在正在走当年董卓道路,但曹操会和董卓落得同样下场吗?恐怕有董卓前车之鉴,曹操可从中吸取教训,避免许多过失。虽然曹操现在已是手下猛将众多,但当曹操看到徐晃之时,曹操还是动爱才之念。曹操想要招降徐晃,跟董卓当年想要招降吕布,两者的环境特征比较近似。同时接下来谋臣满宠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前去劝降徐晃。这跟当年李肃在董卓面前夸下海口要策反吕布,又是何等相似的场景。徐晃与吕布都面临近似两难抉择,但两人内在道德标准不同,便决定接下来行为反应差异。吕布当年在丁原帐下,是为巩固与丁原关系,才拜其为义父。当吕布看到李肃带来金银珠宝、宝马良驹,吕布毅然决然先刺杀丁原,再前去投奔董卓。而现在满宠也是孤身一人、青衣小帽,前来劝说徐晃。徐晃当然明白曹操贤明,与杨奉局限。徐晃表示虽然明知如此,但追随杨奉多年,是心中不忍离去。即便满宠继续劝说徐晃诛杀杨奉等人,以此为见面礼好投诚曹操。但满宠这个建议,被徐晃当场拒绝。而满宠非但没有因此看轻徐晃,反而对其敬重有加。因为徐晃心中有道义,不会因个人荣华富贵,便做出背信弃义之事。当然徐晃与吕布面对招降时的环境条件,还是略有不同。相对而言,吕布面对诱惑更多。当然李肃之所以拿重礼去招降吕布,其一是因为吕布本身比较贪图名利,其二是吕布与丁原关系亲近。如果不投入重金,恐怕难以让吕布动心。而现在徐晃与杨奉关系不错,而徐晃又是一位重情义的当世豪杰。但曹操这里实力很强,杨奉一方明显势弱。并且徐晃也不是吕布。吕布个人能力超强,武艺盖世无双。所以董卓才会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将其招降。吕布对董卓来讲,是董卓威慑四方之重要依靠,是辅佐董卓武力征服四海之关键保障。但徐晃对曹操而言,恐怕就到不了如此高度。徐晃的确是一位人才,是一位杰出武将。但曹操手下也是猛将如云。吕布加入董卓团队,是中流砥柱。徐晃加入曹操军团,只是锦上添花。董卓需要吕布,才能成就霸业。吕布需要董卓,才能飞黄腾达。而曹操仅是爱才心切,渴望招揽各方能人异士为己所用。徐晃对曹操而言,是能招降最好。而吕布对董卓而言,却是志在必得。吕布因为武艺超群,而具有唯一性。而徐晃作为杰出人士,也能在曹操团队当中发挥一技之长。所以就徐晃与曹操之间的关系而言,其实徐晃更加需要曹操平台发展。当年吕布对董卓来讲,的的确确是一轮红日。而此刻徐晃对曹操而言,仅为一点繁星。所以徐晃如果不趁曹操爱才心切良机投诚,恐怕日后在杨奉这里是难以大展宏图。

曹操听从董昭建议,迎接銮驾到许都后,便开始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朝政。至此曹操的做法,其实与前面董卓已经没有太大不同。朝廷是区域中央,相当于中枢神经核心所在。区域内所有资源流向,与财富、权力分配,均出自朝廷之手。朝廷是区域所有信息集中,以及处理决定作出的地方。信息自四面八方都汇集至此,然后朝廷再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下达决策指令。接下来通过信息传递,将朝廷旨意下达到各个地区、各个点位。原本朝廷权力,是集中于帝王一人手中。朝堂之上各位大臣,是分管各处职能部门。而几位重要权臣,成为帝王核心团队一员。他们的看法、观点,将对许多事物产生重大影响。古代的帝王就是区域团队领袖,但目前献帝没有能力维持自身权势。一般情况下,帝王是要控制整体区域绝大部分武装力量,而皇亲国戚是都安置在很多重要位置上运用权力、监察事态。权力的重要性,首先是军事力量。没有兵家支持,难有长久疆域。而接下来的权力是人事与财务。人事权是决定团队组织框架中,每个关键位置变化。一般来讲,区域权力框架近似金字塔结构。这种形态是受到两种力量影响的结果。权力趋向集中,控制趋向扩张。权力最终集中至一点,控制最终扩散到极限。人事权是关于组织框架里,各个重要节点人选。因为组织权力框架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是对区域资源流向的严密监控。其职位担负重任,并且也意味着巨大权柄。对于如此之多重要位置的人事任免,就含有让谁来分配利益的问题。对资源流向的掌控,将决定由资源流动所带来的利益多寡。而争权夺利是人性所在,所以人事任免是利益分配原点,是各派势力必争之地。财务是资源流动的数字化,是趋势形成之后,能够最先感知的地方。而承载区域各种信息传递的部门,将因为信息重要性,而抬升自身价值。可以决定众人生死,就不仅仅是一条消息那么简单。权力根据控制的方向不同,而产生重要性差异。权力一碰面,必然分大小。但在某个具体时点,也许一条信息便可击败千军万马。曹操对于朝廷权力的认知是比较深入,所以曹操不仅自己身居高位,并且安排帐下文武任职朝廷各个关键节点。朝廷是一个网络的核心,朝廷是有一些相互关联的位置。当曹操把这些掌管权势、资源的要职,控制百分之八十以上。那东汉中央就变成曹操的朝廷,汉献帝刘协就变成有职无权的傀儡。当然现在曹操请献帝移驾许都,其实是把帝王与朝政都置于自己掌控之下。曹操实际上就成为当年董卓,曹操现在的做法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曹操对朝廷的控制,是一家独大。在一般情况下,区域团队领袖会有意无意,将整体区域分为几派势力,然后通过制衡来保持区域稳定。党争就是团队组织内部派系之间争权夺势。党争的对象其实就是朝廷之中各个关键位置。派系势力强大,就是控制朝廷要职众多。派系势力弱小,就是控制朝廷要职稀少。像曹操现今的做法,就是接近对朝廷绝对把控。当然在曹操掌管东汉朝廷后,曹操也要面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东汉末年中央势衰,已经与区域治理脱节。各路诸侯都在割地称王、群雄逐鹿。所以曹操要想完成天下一统,恐怕也非一朝一夕。

曹操定下这些大事,便在后堂设宴,聚集众位谋士猛将共商大计。曹操说道,“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最近吕布兵败也去投奔。刘备安排吕布居于小沛,要是这两人同心协力率兵来攻,那便为心腹大患。诸位有什么好办法吗?”许褚就说,“愿借精兵五万,定斩刘备、吕布,且将首级献于丞相。”荀彧说道,“将军勇猛可嘉,但不知用谋。现在许都刚刚安定下来,此时不宜再动干戈。我有一计,叫做二虎争食。如今刘备虽领徐州,但还没有受到正式册封。明公可奏请朝廷,下诏任命刘备为徐州牧,并暗中秘令刘备诛杀吕布。这样事成则刘备没有猛士辅佐,再慢慢将其解决。如若此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这便是二虎争食之计。”曹操听从计策立即奏请诏命,并派使者到徐州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同时暗中给刘备密信一封。再说刘备在徐州,听说献帝移驾许都,正想要上表祝贺。忽然接报朝廷派使者前来,刘备出城迎接上差入郡。待刘备拜受恩命设宴款待来使,朝廷使者就说,“君侯得此恩命,可是曹将军于帝王面前保荐之力啊!”刘备急忙称谢。使者随后取出密信交给刘备,刘备看罢就说,“此事尚容计议。”散席之后,刘备安排使者在馆驿安歇,并连夜召集属下众人商议。张飞就说,“吕布那个家伙,本来就是不义之徒。把他一宰,不就得了嘛!”刘备说道,“吕布于没落之时前来投奔,我要是把他一杀,便是不义!”张飞继续说道,“好人难做啊!”刘备坚持不从。转过天来,吕布前来给刘备道贺。刘备和吕布坐下聊天。吕布就说,“听说明公受朝廷恩命,是特来贺喜。”刘备答谢。正在这个时候,张飞提着宝剑来到厅堂要杀吕布,刘备一看急忙上前拦阻。吕布也是大吃一惊,就问张飞,“翼德为何要杀我?”张飞大声叫道,“曹操知道你是无义之人,让我家兄长杀你!”刘备连声断喝才轰走张飞,并拉着吕布来到后堂,告知实情并把曹操密信交给吕布观看。吕布看过之后,哭着说道,“这是曹贼想让你我二人不和!”刘备就说,“兄长不必忧虑。我刘备决不做此不义之事。”吕布再三拜谢。刘备和吕布一同饮酒,直到傍晚方才结束。回来关羽、张飞就问刘备,“兄长为何不杀吕布?”刘备说道,“这是曹操担心我和吕布联手,所以才想出这个主意。是让我同吕布两人自相残杀,他曹操最后从中牟利。”关羽点头称是。张飞接着说道,“干脆把吕布给宰了以绝后患,怎么样?”刘备急忙说道,“那可不是大丈夫所为!”

转过天来,刘备送朝廷使者回京。刘备是拜表谢恩并回信给曹操,说吕布之事刘备这边会慢慢想办法。使者回京见到曹操,汇报刘备不杀吕布之事。曹操就问荀彧,“此计不成,接下来又当如何?”荀彧说道,“还有一计,叫做驱虎吞狼。”曹操问道,“这是什么计策啊?”荀彧就说,“可以暗中派人到袁术那里通个气儿,就说刘备密奏要攻南郡。那袁术听罢,必会迁怒刘备,而兴兵讨伐。您这边再下诏书要刘备攻打袁术。这样袁术、刘备双方交战,吕布肯定会生异心。这便是驱虎吞狼之计。”曹操听罢非常高兴。先安排人去袁术那里散布谣言,再假借天子诏书派人交给刘备。刘备这一日正在徐州,听说朝廷又派使者前来,还是继续出城迎接。但刘备接过诏书一看,却是要他起兵讨伐袁术。刘备当即领命,送朝廷使者先回。一旁糜竺就说,“这肯定又是曹操的计谋。”刘备叹息道,“明知是计策,但王命不可违啊!”随后刘备点起军马,是克日起程。孙乾对刘备说,“要先定下来守城大将。”刘备转身问道,“两位兄弟,谁愿守城?”关羽答道,“小弟愿守此城。”刘备说道,“我早晚都要和你商议事情,你得随我出征。”张飞就说,“小弟愿守此城。”刘备看张飞一眼,说道,“你守不了城池。你啊!一喝完酒就犯脾气、鞭打士卒。并且还做事冲动,听不进去建议。你守城,我不放心。”张飞恳求道,“我从今天起,不喝酒不打士卒,一定听从建议,成不成啊?”糜竺在一旁说道,“只恐怕口不应心啊!”张飞一听糜竺那么说,当场就急了。张飞说道,“我跟兄长多年,从来没有失信过。你太瞧不起我啦!”刘备对陈登说道,“三弟虽言如此,但我始终是放心不下。还请元龙辅佐,早晚要他少喝酒,以免误事。”陈登应允。刘备吩咐停当,便率领马步军三万,离开徐州往南阳进发。

曹操为什么认为刘备、吕布两人在一起,会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必须要想方设法解决呢?因为在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各路诸侯都拿吕布没办法。要不是刘关张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当时的诸侯联盟说不定就让董卓给灭了。所以吕布是武艺盖世无双,刘关张三人组合也是勇猛过人。要是他们合在一起、同心协力,共同来对付曹操。那曹操还真够呛!虽然曹操现在手下也是猛将众多,但跟吕布、关羽、张飞他们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但曹操其实最担心,还是吕布加入刘备势力,成为刘备的核心团队一员。因为当年董卓之所以成事,跟吕布加入有很大关系。而吕布在离开董卓后,其实自己混的也不是很好。很多诸侯都对吕布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或是瞧不起吕布为人,或是担心吕布背叛。所以吕布作为一员猛将是没的说,但没有一个团队在那里支撑,吕布也是难有用武之地。吕布有本事,却无法发挥所长。所以吕布在董卓、王允之后,才有那么长一段四处投奔、流亡的旅程。谁都不敢要吕布,谁都不想要吕布。可偏偏刘备是一位贤明君主。刘备不顾自家兄弟反对,毅然决然收留吕布。虽然刘备没有当年董卓给予吕布的高官显爵、金银珠宝,也没有司徒王允给予吕布的天下大义、忠君报国。但刘备给了吕布一样更加珍贵的东西,就是雪中送炭。董卓给予吕布是物质上的满足,王允给予吕布是精神上的升华。而刘备既没有很多财富,也没有很高权势。刘备却能在吕布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给吕布一个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所以刘备给予吕布的是信任。吕布在虎落平阳的时候四处流浪,体会各种艰辛。因此吕布很有可能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说不定吕布就此死心塌地追随刘备出生入死。如果事情那般发展下去,吕布与刘备之间交往日渐深厚。刘备不就成为当年的董卓、王允了吗?要是刘备在徐州养精蓄锐、招兵买马。总有一天刘备会在关羽、张飞、吕布的辅佐之下,率领大军直达许都。那不就成当年董卓入朝重演?曹操现在是站在当年董卓的位置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曹操也就最担心被取而代之。目前刘备与吕布组合的潜力,将足以改变将来东汉王朝的权力版图。所以曹操当然会把刘备与吕布,视为心腹大患。退一步说,就算他们日后来袭许都之时,与曹操两败俱伤。那也是给其他诸侯,像袁绍、公孙瓒等人提供入主朝廷的机会。所以曹操不会养虎生患,曹操不会看着刘备、吕布哥俩越来越好。等最后他们亲如兄弟,一块来收拾曹操。曹操是要分化强势组合,消灭潜在竞争。

那荀彧为曹操出什么主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荀彧为曹操出的这个计策叫做二虎争食。那么这个计策的原理又是什么?二虎争食是面对两股势力的解决方案,最终结果是迫使双方产生敌我对立的武装冲突。但是既然面对两股势力,就需要找到切入点。两股势力当中有一方是冲突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仅是被动的本能反应。并且只要是两股势力,其中就必然有比较,就必然有大小。切入点就是鼓动相对而言实力稍强一方,去打击弱势之旅。在刘备与吕布两个团队组织当中,刘备的力量看起来比吕布略强一些。因为吕布虽然个人武艺超群,但早已四处流浪一段时间。吕布是走投无路,才希望在刘备地盘上找个遮风避雨的所在。而刘备团队在部队实力与武将组合能力方面,都在吕布军团之上。并且陶谦于临终之际,将徐州让给刘备,这就使刘备具有对徐州的顺位继承。就使得刘备理所当然的占据徐州,成为立足徐州、放眼天下的一方诸侯。因此虽然刘备也是外来势力,并且在徐州时间不长。但刘备抢占先机,获得徐州上下的认同与支持。刘备相比吕布具有主场优势。刘备与吕布这么一番比较,刘备是徐州主宰,吕布是外来客军。刘备与吕布如果在徐州地界发生对抗,刘备胜算概率更高,吕布败北几率不小。并且刘备现在虽然从陶谦那里继承徐州,但刘备还没有受到来自朝廷的正式任命。那么荀彧就建议从刘备入手,通过朝廷给刘备正式官职册封,来使刘备感谢朝廷、感激曹操。虽说东汉王室皇权势衰,地方诸侯纷纷割地称王,谁也没把献帝刘协当回事。但毕竟来自朝廷的任命,不仅是高官显爵,并且还代表在东汉王朝中地位象征。刘备已然实际占据徐州,现在曹操再通过朝廷给刘备一个认可,这叫做名实相副。并且对曹操来说,给刘备封官也不是什么大事。写个诏书、给个官印就成。但对刘备来讲,如果长期没有来自朝廷正式任免,总是一件悬于心中缺憾。刘备本人又是以仁德自居,并且也几次推让徐州。而不知哪天朝廷发来通知,说任命张三李四为徐州太守。那刘备除了乖乖交权,再另谋出路,是没有其他办法。所以无论曹操这么做的动机到底为何,曹操通过在朝廷运作,给刘备一个正式名分,的确为刘备解除日后潜在隐患,并让刘备深怀感恩。当然人家曹操给刘备加官进爵。那刘备便要知恩图报。所以接下来就到亮出底牌的时刻,来自朝廷的使者给刘备密信,要其诛杀吕布。刘备现在又该何去何从?应该说荀彧对徐州局势的分析、判断是比较准确,但荀彧对刘备为人还是没有太多深入了解。就是刘备其人比较重道义,刘备是不会做出不仁不义之事,成为千夫所指。当然如果现在徐州主事的地方诸侯不是刘备,而是其他什么人统领此地。那么就算他们当时收留吕布,但接到曹操密信,恐怕绝大多数都会选择铲除吕布、讨好曹操。这其中有三点原因,将促使人们做出如此抉择。首先是朝廷旨意,其次是道义观念,再次是潜在威胁。也许本来没有任何变化之时,吕布还会勉强寄人篱下、忍辱偷生。而收留吕布的地方诸侯,也不会与其闹翻脸。但曹操密信,其实就是通过朝廷对收留吕布的诸侯施加压力。并且那来自曹操指示诛杀吕布的密信,实际上也就成为触发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因为当今朝廷业已成为曹操的朝廷。曹操通过移驾许都,并选拔手下文臣武将占据朝廷各个重要位置,是更加巩固态势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操也就因此具备号令天下的权柄。曹操可以假借朝廷、天子的名义,对一些地方事务横加干涉。而对于来自曹操授意,如果地方诸侯胆敢违背,恐怕日后定将成为众矢之的。曹操很可能就此怀恨在心,并寻找机会伺机报复。所以曹操把持朝政后其亲自交代,便成为一种压力放在地方诸侯肩头。通常情况下,地方诸侯必须在曹操与吕布之间做出一个二选一。要么顺应曹操,要么拉拢吕布。但这就引发第二点原因,就是吕布为人实在是难以恭维。当年吕布先跟随丁原,后因董卓高官显爵、金银珠宝,对丁原不仅背叛,并且还将丁原首级作为见面礼献给董卓。此后吕布又被貂蝉引诱策反,转而刺杀董卓,投奔司徒王允。虽然吕布最后对王允还算不错,是王允在李傕郭汜大军压境之时不愿离开,所以吕布才自行逃脱。但吕布之前种种行径,也是路人皆知。并且大家都对吕布出尔反尔、两面三刀,而心有顾忌。都因吕布缺乏道义,而非常瞧他不起。虽然刘备也是宽厚之人,但结拜三弟张飞早已表现出来对吕布厌恶之情。当然张飞是性情中人,所以才直出胸臆。但恐怕对吕布几次背叛都有看法的人,不是只有张飞一位。最后就是吕布品性虽差一些,但其武艺可是盖世无双。吕布是典型的有能力、没道义,这个是最最叫人害怕。吕布道德素养较低,因此吕布能耐越大,收留吕布的人其实心里是越害怕。那不知什么时候,吕布一个不高兴,就像对待丁原、董卓一样,把收留他的人给宰啦!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收留吕布的地方诸侯肯定是知道吕布的优点与缺欠。但相对而言,认为吕布利用价值较大。因此荀彧判断刘备收留吕布,恐怕是出于功利性考虑较多。刘备只是想在日后利用吕布武艺高强,而并不认同吕布品行。而实际上要不是刘备拦着,张飞没准真就出其不意收拾吕布。所以荀彧的计策是非常实用,并且恰到好处。荀彧对地方诸侯与吕布之间的微妙关系,可说判断得准确无误。那地方诸侯收留吕布的心态,被荀彧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稍微一点压力下去,便可打破那心中的脆弱天平。使得地方诸侯再次权衡轻重,向诛杀吕布的观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