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之间的争斗业已有些时日,这段时期以来朝野上下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而各地诸侯都在隔岸观火,其实是在等李郭两败俱伤,再出来收拾残局。虽然朝廷大臣与献帝刘协都为李郭二人调解,但均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董卓一派大将张济一来,李傕、郭汜就马上改变态度,积极和解呢?强制性作用是保证效果。硬性措施往往让人感到压迫,有一种被逼无奈的感觉。好像是不得不做、不做不行。献帝刘协被李傕劫持,公卿大臣被郭汜扣押。之所以献帝与大臣都无法调解李郭纠纷,在于献帝刘协与朝廷大臣目前都缺乏强制力,也就因此失去威严。故此,强制力才是约束行为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劝解无效,对方不听之后,就是实力彰显的时刻。问题在于献帝与朝臣可以对李郭讲和,但是如果他二人拒不听从的话,献帝与朝臣也都没辙。如果说完之后,人家就是不听。那不是,说了跟没说一样嘛!而大将张济调解李傕、郭汜冲突的方式,就是直截了当。首先张济率领大军前来,那武装力量其实就是强制性的体现,就是执行力的保障。接下来张济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便是要李郭两人别打,此后谁不听话就揍谁。而李郭这会儿也老实了,两个人还争着讲和。这不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敬酒不吃,是非要吃罚酒不成。在区域治理中,如果没有中央强势政府约束,必然是地方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区域治理层面的硬性措施,被称为规则或法律。规则与法律的背后,是处罚手段与相应武力在支撑。在日常生活层面,一般要用稍微怀柔一些的策略,就是道德与伦常。在社团或企业当中,就是纪律与规范。但无论是哪个层面的规则,要想使之有令行禁止的治理效果,就一定需要对违规行为有处罚措施。没有后续的执行保障,只希望于他人自觉遵守,往往是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但是强制性虽然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现实效果,也要注意其负面影响。首先强制性并不等于创造性,强制性措施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创意出现。其次硬性策略是有局限,而不是灵丹妙药。并且不合理的强势风格,将遭到后期长时间的持续性反抗与抵制,从而削弱治理效果。强制性不代表独断专行,更不意味着可以刚愎自用。单纯的硬性或柔性策略,都不一定能带来理想的结果。通常行之有效的治世之道,必然是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不可因强硬态度、高压政策,就开始享受不可一世的傲慢。也不要因宽容退让、怀柔安抚,就认为低人一等的妄自菲薄。大丈夫能伸能屈,虽有龙困浅滩之窘迫,也应知晓终有一刻金戈铁马、摇撼乾坤。
张济迫使李傕、郭汜和解后,就上表请天子移驾弘农。献帝刘协正好趁机脱离李傕掌控。但献帝一行路遇郭汜军兵拦截,那为首两员将领非要亲眼看看,是不是皇上在车驾当中。侍中杨琦没办法,只好高揭珠帘。献帝一露真容,军兵这才退下。那个皇上是区域团队领袖,怎么如今几百军士一闹,就要献帝出面才能了事呢?这便是生逢乱世。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通。首先郭汜安排军兵在此处把守,其实是想要学当年董卓、前面李傕的做法,把天子控制在自己手中。但那两位将领怎知郭汜心思,一看的确皇上在此,是随即退避。但他们回去禀报的时候,郭汜是气得够呛。那献帝刘协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这不是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嘛!但这个问题其实不在那两位将领,而是郭汜自己没交代清楚。郭汜作为组织高层,要是安排下属去完成什么事情,只有两个途径:要么过程掌控,要么结果负责。过程掌控就是不放权,遇到大事小情,立即请示汇报。然后郭汜根据信息反馈,再做下一步的打算。而结果负责,就比较简单。郭汜交给部下一个任务目标,只要把这个结果给郭汜便可。至于下属通过什么方式达到,是一概不闻不问。下属只对结果负责,那郭汜要是交代清楚,就不会出现放走献帝的事情。要么就是军士发现皇上经过的时候先行拦住,然后马上禀报郭汜,郭汜再做定夺。要么就提前下达命令,一旦发现献帝刘协就直接扣押。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想要什么,就考核什么。奖励什么,就得到什么。基层不做要求的事,是只做上面检查的事。监查过往行人,发现皇上踪影一律上报,是一个明确要求。但没有说明,在发现皇上经过此处后,当场如何处理。是暂时拦住不让皇上过去、立即扣押?还是马上放行,并再作打算?郭汜下达命令不清,下属必然执行不力。如果郭汜清清楚楚命令部下,发现献帝刘协就立即扣押。而这两位将领没有遵照执行,那就是部属抗命不尊。结果当然就要军法从事!而对于那仅令几百军兵的两员将领提出要看看车驾里面坐的,到底是不是皇上的要求,其实要是在太平盛世,单凭这句话就是欺君罔上。那皇上能是普通百姓,想看就看的吗?但现在东汉皇室的威严,已经低到一定程度。虽然还没有到都不拿皇帝当回事的时候,可也跟以往大汉皇威相差甚远。献帝刘协遇到郭汜军兵的无礼要求,也是无可奈何。那为什么俗语讲,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通呢?讲道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遇到讲道理的人,才可以讲理。对方根本不讲理,就凭武力耍蛮横,这你有什么办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般性的沟通方式。但除此之外对于仅认同暴力的团伙,说明这些人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武力与暴虐来实现。当暴力成为唯一能够听得懂的途径,而道理被视为懦弱的时候,其实是一种人性悲哀。心中充满愤怒,开始相信仇恨与武力是一切真相。说明已经超过偏见,业已不是激进,而是步入极端。
郭汜败了一阵之后,转过天来又率军来到杨奉营前骂战。这边大将徐晃出马迎敌,而郭汜大军从四面八方围过来,将献帝、杨奉困在当中。正在危急时刻,忽然东南方向喊杀声震天,一员大将率军纵马杀到,郭汜部队随即溃散。徐晃乘势掩杀,郭汜再次大败而回。那人前来拜见献帝,原来正是国戚董承。献帝一见董承便哭诉前情,这眼泪是止不住的往下流。董承说道,“陛下不必担惊。臣与杨将军誓斩李郭二贼,是以靖天下。”献帝命大家早日赶赴东都,随后是连夜起驾奔赴弘农。这边郭汜带着残兵败将正往回撤,路遇李傕带兵前来。郭汜就跟李傕说道,“杨奉、董承救驾往弘农去了。要是他们到达山东、稳住阵脚,必会布告天下,号令诸侯前来共同讨伐咱们啊!如此一来,恐怕三族都难以保全。”李傕就说,“现在张济屯兵长安,不会轻易出动。我同你合兵一处,到弘农杀了献帝,平分天下不就得啦!”郭汜听罢是喜出望外。李郭二人兵合一处,是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处空旷如野。杨奉、董承收到消息,知道李郭二人部队越来越近,是立即调兵遣将,与李傕、郭汜大战于东涧。这边李郭两人一合计,现在是我众敌寡,可以混战取胜。于是李傕率兵在左,郭汜领兵在右,两军漫山遍野杀来。杨奉、董承两边死守,勉强保着献帝车驾杀出一条血路。但那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是都不要了。郭汜带兵杀入弘农,抢劫一空。杨奉、董承保驾走陕北,李郭分兵随后紧追不舍。
董承、杨奉一面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一面密传圣旨往河东,急召以前白波帅韩暹、李乐、胡才三处军兵前来救应。那李乐是占山为王的草莽,但现今不得已才去召唤。这三处军兵一听说天子赦免他们的罪过,还赏赐官位。那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便很快聚集本部兵马,前来与董承合兵,再同去弘农。李傕、郭汜这时候是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对于老弱病残是全部诛杀,而强壮一些就立即充军。遇到对手就驱赶民兵在前,还称其为“敢死军”。李傕、郭汜这么一折腾,部队又开始声势浩大。李乐军在渭阳遇到李郭二人。郭汜就让军士把衣物抛弃于路上。李乐的军兵一看满地衣物都争着去抢,结果这部队是七零八落。这时李傕、郭汜两军杀出,从四面包围过来。经过一场混战,李乐军大败。李郭两军往前一冲,杨奉、董承一看抵挡不住,是赶紧保着皇上往北走。那后面李郭的部队眼看就要追上,刚刚逃过来的李乐对献帝说道,“事情紧急。请天子上马先行!”献帝就说,“朕不能舍弃百官啊!”众人是都哭泣相随。那边前来救援的胡才被乱军所杀。董承、杨奉一见追兵步步紧逼,就请献帝放弃车驾,步行到黄河岸边。李乐等人寻找一只小舟作为渡船。此时天气严寒,献帝与皇后勉强来到河岸。但岸边太高,没法下船。而后面追兵眼看就到跟前。杨奉连忙说道,“解开战马缰绳连接,系在皇上腰间放下船去。”人丛当中国舅伏德挟白绢十几匹,说道,“我在乱军中捡到这些白绢,就用这个吧?”行军校尉尚弘用绢包裹献帝与皇后,令众人先把帝后放下岸边,这才上船。李乐持剑立于船头,伏皇后的兄长国舅伏德,扶着伏皇后来到船中。在岸上还有没上船的那些人,就争扯想要上船。结果被李乐用剑都砍于水中。等小船将献帝、皇后渡过河后,再回来接众人。那些争着上不去船的人,几乎都被砍伤手臂,有的甚至被砍下手指。那哭喊之声是不绝于耳。这边渡船来到对岸,跟随献帝左右的只剩下十来个人。杨奉找了一辆牛车,载着献帝到大阳。沿途只顾赶路,是饿了一道,晚上在瓦屋当中住宿。山野居民送来粟饭。献帝他们一吃,是粗糙难以下咽。转过天来,献帝下诏封李乐为征北将军,韩暹为征东将军。一行人是起驾前行。这时候有两位大臣找到献帝,是哭拜于车前。大家一看原来正是太尉杨彪、太仆韩融。君臣相见,献帝、皇后也止不住泪水。太仆韩融就说,“李傕、郭汜这两人,对微臣还算信任。臣愿舍命,前去劝说两人罢兵。陛下还请多多保重龙体。”说罢韩融洒泪而别。李乐请献帝到杨奉营寨暂且休息。太尉杨彪建议皇上去安邑。车驾来到安邑后,才发现当地没有什么高大房屋。献帝、皇后只好都住在茅屋当中。这茅屋是无门关闭,大家只得在四周插上一些荆棘以为屏障。献帝与大臣在茅屋之下议事,众将率兵在荆棘之外镇守。李乐等人专权,百官稍有触犯,竟然在献帝面前便咒骂。并且李乐等人还故意送浊酒粗食给献帝。献帝是勉强接受。李乐、韩暹又连名保奏无徒、部曲、巫医、走卒二百来人,为校尉、御史等官。那么多官印是来不及刻,干脆就用锥子在印上一划。反正也不顾什么体统不体统。
郭汜部队将献帝与杨奉团团围住后,幸好国戚董承大队人马赶到,是杀退郭汜、解救献帝。区域团队领袖虽是一个位置,区域权力虽然趋向集中,但团队领袖可不是光杆司令。团队领袖是一派势力的首领,是势力的代表人物。团队领袖的背后,需要有实力在那里支撑,才会起到威慑区域的作用。但目前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却遭遇一个尴尬局面。献帝刘协的遭遇,叫做名实不符。献帝刘协有东汉皇帝之名号,却无君临天下之威严,缺失生杀予夺之权力。这也正是为什么李傕、郭汜能够把持朝政多年,并兴致一来就把皇帝给关禁闭,连带公卿大臣一块扣押。那皇帝、皇后与朝廷重臣,成为他人阶下之囚。皇帝还是皇帝吗?朝廷还是朝廷吗?那皇帝与朝廷说的话,还有没有人听?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众人面前。所以献帝刘协如果想要名实相符,就一定要有支持皇权的朝臣手握重兵。因为无论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还是朝代末年群雄并起,权力来自实力而非道德。实力支持在古代的准确描述,就是兵为国本、本固邦宁。说兵为国本,是因为没有兵就没有国。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是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没有安定即是动荡。群雄逐鹿对各路英雄豪杰而言,是大展宏图的良机。但对区域百姓而言,却是生灵涂炭的劫难。当然说权力来自实力而不是道德,并不是讲道德就不重要。也不是说,就可以没有道德为所欲为。实力与道德是一体两面,是刚柔并济的治世之道。实力决定能否把握时机,道德决定在位时间长久。没有实力而仅有道德,不一定会终结乱世。战火连绵的解决方案,往往是以战止战,而不是视而不见。只用刚强,可以扫平四海。但强力清除异己,压迫之后不是虚无,而是寂静。无声的愤怒与仇恨,会因武力威胁而暂且隐藏,却不会就此消逝。所以实力可以保证拥有,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无论是当前的李傕、郭汜,还是前面的董卓篡权,都说明逆取逆守是不会长久。董卓也罢,李郭也罢,看似好像威风一时,但因缺乏仁政,没有道德关怀,而难以善终。这恐怕才是董卓终被诛杀,李傕、郭汜中计内讧的原因所在。但另一方面,自从灵帝驾崩之后,少帝刘辩与献帝刘协,都因没有权臣力挺,而被奸佞玩弄于股掌之间。少帝刘辩被董卓逼死,与献帝刘协被李傕劫持,被郭汜追捕,其实也是在用事实说明,权势角逐的血腥与残酷、理性与无情。纯粹的争夺,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情感的束缚,没有手段的底线,没有怜悯的怀柔。其实既然生在帝王之家,就不要怪命运的风云变幻。
当然涉及到权力,将使得人性的欲望与贪婪都难以遁形。其实不是只有董卓、李傕、郭汜遇到权力会变得极端,任何其他人如果没有修炼到一定程度就直接接触到巨大权势,都难免会变得面目狰狞。后面前来保驾的李乐,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李乐可说是保驾有功,但后来当李乐开始专权的时候,李乐的种种行径也开始和董卓、李郭等人接近,甚至有过而无不及。最初董卓对少帝刘辩不满,但对于自己树立起来的献帝刘协,还算说得过去。但之后的李傕、郭汜就早已不拿皇帝当回事,现在换到李乐就更是拿朝政视同儿戏。从董卓到李郭,再到后来的李乐,从他们对待帝王的态度,可说是一波不如一波,一代不如一代。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如果说董卓个人权利欲望比较重,而李傕、郭汜跟随董卓也受到不良影响。但李乐为何受到重用,成为权臣后,也变得对皇帝不尊了呢?一两个人的问题,可能属于个别例外。但如果接二连三都是如此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其中存在更深层的环境因素影响呢?区域治理系统的运作,需要很多不同位置的人相互配合。并且其中越是高位,数量越少、权力越大,所以产生很多人想要往上爬的现象。问题在于如果只有身处高位才有尊严、生活体面,而退居下位都好似奴仆一般,那就是制度本身存在缺欠。通过权势设定,使得人们竞相争夺有限权位,而没有人愿意接受低人一等的感觉。老实讲,在区域治理系统当中,位置高低其实仅代表承担责任大小。而所谓位高权重,只不过是为了肩负重担而不得不赋予的权力与利益。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外在的权力与获得的利益,却没有看到背后要承担的责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教育不足,也有制度漏洞。如果只有高位的人有尊严,只有高位的人可以颐指气使。那么这种治理环境本身,就促使人们不择手段的去争权夺势。而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追求自尊。因为有自尊,才会要自强。没有尊严,便是自甘堕落。一个人要求有自尊,难道有错吗?当一种现象出来之后,现象本身的意义在于其前因后果。了解现象的成因,就会使我们知道需要调整的部位。而关于后果,则是我们是否愿意接纳的选择。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想方设法找到成因,然后及时改变。本来引导大家都愿意向区域治理系统的高位去奋斗,也算是一种有效激励手段。也是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使人们的潜在才能迸发而出。但问题在于,如果只拿出权力与利益,而人们的眼中只有这两样的时候,责任往往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大家只知争名逐利,这样的社会难免出现各种道德败坏的行径。
郭汜将献帝、杨奉团团围住,幸亏董承前来救驾。郭汜被打败回撤之际,正好遇到李傕。为什么这时候李郭二人不继续打架,反而是合兵一处,追杀献帝呢?分与合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明面上的表决,必然导致大家为了各自利益,形成不同的立场。并因意见不同,而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明面表决就是当场摊牌,如此一来大家都没有退身、回旋的余地。不得不表态之后,肯定意见难以统一。接下来自然是分派系,而最终大部分就是分道扬镳。而心里明白,嘴上含含糊糊,实际上是顾全大局,使大家不撕破脸,还能彼此相见、合在一起。看起来糊里糊涂,其实心中清清楚楚。这就是一种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而选择怀柔策略的含蓄表达方式。当然嘴上不清不楚,不代表真的稀里糊涂。只是不希望大家渐行渐远,而是想方设法把众人聚在一起。李傕、郭汜实际上在董卓被诛之后,两人共同主政期间,还算是都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李郭二人有共同的利益与危机四伏的外在环境。虽然后来中了反间计,这才闹到兵戎相见、两败俱伤的地步。而其他团队组织不仅虎视眈眈,并且采取行动,接应献帝逃离魔掌。问题在于李傕、郭汜对献帝刘协没有什么恩惠,二人不但没拿献帝与朝廷当回事,还干脆把献帝、朝臣当人质劫持玩。那献帝刘协在李傕、郭汜的掌控之下,自然是敢怒不敢言。但如果一旦献帝来到忠于东汉皇室的诸侯地界,再发出号令天下讨伐李郭逆党的诏书。那疆域虽大,恐怕难有李郭容身之所。并且李傕、郭汜心里很清楚,他们俩前面是怎么对待人家君臣。那献帝与这些大臣反过手来,李傕、郭汜不但自己被追杀,恐怕连带诛灭三族是也未可知。所以为了生存,为了权势,为了家人安危,李郭是一不做二不休,扳不倒葫芦洒不了油。干脆趁着献帝还没跑远,地方各路诸侯还没大队人马前来接应的空挡,杀掉献帝、平分天下。
那么如果李郭杀掉献帝刘协,是不是他们两人就能逃过一劫呢?答案是很难讲。首先现在地方诸侯都是各怀心思,仍旧忠于东汉皇室的势力正在大幅衰减。献帝刘协只是名义上的区域团队领袖,而诸侯们却是拥兵自重、争抢地盘。虽然还没有谁敢现在自封皇帝,但东汉皇室的威严已经名存实亡。而李傕、郭汜一旦公然杀掉献帝,实际上是给各路诸侯帮一个大忙。因为李郭二人担负弑君恶名,大家就正好趁势各自封王。献帝刘协虽然没有实权,却是一个象征。只要献帝刘协在一天,东汉王朝就延续一日。献帝刘协没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才正式进入乱世纷争。直到一位强势团队领袖出现,再次呼啸沧桑、改朝换代,开启一个时代的******。秩序在崩溃之后,经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建立新的朝代,再次迎接君临天下、四海升平。所以当献帝刘协从李傕、郭汜的手心当中逃出生天后,其实李郭二人已经没有选择。因为献帝一旦脱离他们控制,必然重新确立朝廷的中央地位,稳固权力、铲除奸党。所以李郭作为叛逆,只待东汉朝廷一声令下,就将成为众矢之的。李傕、郭汜面临的选择不外三种,投降朝廷、隐遁逃亡、誓死抵抗。但这个时候投降朝廷其实也是死路一条。李郭二人前面做了那么多缺德事,现在摇尾乞怜恐怕也没有什么效果。而隐遁逃亡,就是一生在惶恐与追捕当中。如果只是李郭二人在茫茫人海中还不太好找,问题在于李郭的家眷能忍受多久颠沛流离。那么多人又能够藏到哪里,又能够躲避多久?所以逃亡只是暂时推迟审判的时间,也不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到此为止,看起来三个选择,实际上只有放手一搏,还有生存的希望。就是献帝刘协此时还没有到达安全地带,李郭还有机会擒获献帝。到时候把献帝一杀,各路诸侯再割地称王、相互混战。至少就没有人再去号令天下,讨伐李傕、郭汜他们了。大家都忙活着争地盘,肯定是乱得不亦乐乎。当然也存在这种可能,就是各路诸侯再次结盟,以为献帝复仇为名,先灭掉李傕、郭汜。而后再推举皇室中的其他人选接任帝位。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所以到底未来会怎样变化,其实真的是难以预料。但要确认到底是哪种情况出现,恐怕只有李郭二人弑君之后才见分晓。
李傕、郭汜在后面穷追不舍,献帝刘协被逼走投无路。幸亏李乐等人找到小船,渡河才离开险境。但当时能找到的小船只有一只,而小船能容纳的人数也十分有限。现场除了皇帝、皇后与文武百官之外,还有众多兵士。眼看着李郭大军就要杀到,而面前的生路仅有茫茫间一叶孤舟。所以当然众人也顾不得礼仪,都想要争相登船。李乐这个时候采用非常残忍的做法,就是尽斩想要登船人的手臂。可以说李乐的残酷不在李郭之下,所以也是造成哀鸿遍地。那李乐此时做的,对不对呢?人们看到前面有人手臂被砍,为什么还要继续试图登船呢?前有川流不息的大河挡道,后有李傕、郭汜的部队追杀。可以说,这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因为大河水势宽广,没有渡河工具难以穿越。所以一只小船就成为唯一的生存希望。那么离开险境的通路太过狭窄,必然导致大家无法同时逃脱。这里面就出现一个离开的先后顺序问题。皇帝、皇后作为区域权力框架的最高位置,权力地位在这里就体现为逃生的优先序列。此时不要说基层军兵,就是文武百官也要等献帝、皇后渡河之后,才有机会登船。如果后面没有追杀的部队,其实先后顺序也就是等待时间。那让帝王、高官先行,兵士仅是多等一等,晚一些过河而已。老实讲,有时间、没危险,早过晚过都一样。但现在的情况可说是时间紧迫,李郭大军紧追不舍,眼看就要杀到跟前。渡河的先后顺序,在这里就意味着生死之间的界限。先过就可以生存,晚过就要被斩杀。求生的本能,便使得人们争先恐后企图登船。这个万分紧急的情况,现场就要结果,没有等待的时间与空间。选择成为唯一,没有回旋的余地与退路。那么面对人潮汹涌,小船难以容纳,皇帝、皇后受到威胁,作为保驾的将领李乐又该如何是好?李乐可以说让所有人都登船吗?小船的容量决定人数上限,而死亡的威胁与求生的欲望,驱使人们竞相而至。人们此时此刻已经失去理智,都是只顾自己安危,而没有想过其他。但李乐是要以皇帝皇后的安危为首要考量,对其他人必须采取措施阻止登船。并使得小船尽快离开,让帝后安全到达对岸,而后再派小船返回解救众人。至于最终能接多少人过河,要取决于小船渡河的速度,与李傕、郭汜掩杀的进度。而李乐是在众人恐慌的时刻,采取极端措施以保护帝后。非常时期必有非常手段。因为实际上除此之外,李乐他们已经没有办法阻止蜂拥而至的人群。当然李乐也可以用棍棒,那样会比刀剑避免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但时间紧迫的危急关头,李乐选择偏向冷血,以便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时候要有理性当机立断,但还要有慈悲善待众生。这样才会减少不必要的残忍。要知道即便到了不得不做,也要知进知止、有所不为。这才是道德底线,就是心中划一条线不可逾越。燃眉之急的的确确是近在眼前的危机时刻,但不可因此成为暴虐的理由与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