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32

第32章 曹吕酣战(下)

曹操听懂荀彧的建议,明白本末轻重的道理。但是现在曹操这里缺乏粮草,吕布那边坚守不出,而徐州又不让打,曹操心里也很郁闷。就是难道现在什么都不干吗?荀彧既然前面阻止曹操进兵徐州,现在就要给出一个可行方案,那就是向东攻打黄巾军。首先那里的黄巾军余党是乌合之众,没有太强的战斗力,他们和吕布、刘备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所以曹操大军应该能够轻而易举取得胜利。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关键在于那边黄巾军在当地抢夺不少钱粮物资。这样曹操就可以顺便把那些辎重据为己有,并且趁机平定汝南、颍川,将当地粮食收割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剿灭叛党,既可以为朝廷解忧,又为当地百姓除害。这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荀彧建议曹操往东攻打黄巾军,共有三点好处。首先黄巾军余党不是兵强马壮的一方诸侯,甚至可以讲是一盘散沙。也就是说,曹操的部队可以比较容易战胜对手。既不会带来很大损失,也不会耗费太长时间。曹操打败那边的黄巾军是比较有把握的事情。这就是前去征讨的首要原因,战之可胜、方可出兵。第二点是打败黄巾军余党可以获得钱财粮草。这实际上,不正是曹操要去抢夺徐州地界的重要原因吗?战争是外在现象,背后的真相是关于利益的你争我夺。最后一点是曹操打败黄巾军余党,会得到声誉上的好处。不仅朝廷会为曹操记上功绩,并且使地方黎民百姓免受骚扰。所以荀彧给曹操出的这个主意,是不用费什么劲,便可名利双收。那曹操是何乐而不为呢?制定计划先要考虑可行性,然后再考虑利益得失。力所能及之事,才使自身具备选择做与不做的条件。那个根本不具备操作性的痴人说梦,后面是没有利益得失可言。在现实当中做不到的事情,或是不具备操作条件,那后面的得失无论多么诱人,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听听可以,但万不可当真。可操作性是基础,是计划能否实现的重要步骤。没有这关键性的一步,之后仅是没有意义的海市蜃楼。

曹操准备班师,曹仁、夏侯惇前来进见,并讲说近日细作探听得知,兖州薛兰、李封的许多军士出外四处抢掠,是城中空虚。要是派精锐部队前去攻击,可以一战夺城。曹操听罢立即带兵直奔兖州而来。面对曹操兵临城下,薛兰、李封感到大出意料,只得带兵出城迎战。许褚就对曹操说,“我就拿他们俩,当给您的见面礼吧!”曹操听完很高兴,随即派许褚出战。李封使画戟上前与许褚大战不到两个回合,就被许褚斩于马下。薛兰一看形势不对,急忙回撤,结果在吊桥边上被李典截住。薛兰不敢回城,便带领部队向巨野逃去。没成想被后面飞马赶来的吕虔一箭射于马下。薛兰、李封一死,他们的部队立即溃散。曹操这才失而复得兖州。程昱这个时候建议曹操出兵濮阳。曹操就命许褚、典韦为先锋,夏侯惇、夏侯渊为左军,李典、乐进为右军,于禁、吕虔为后援。曹操自己亲领中军,是发兵濮阳。一看曹操兵临城下,吕布想要亲自迎战。陈宫就劝谏吕布道,“现在不可出战,还是等众将都到齐了再说。”吕布答道,“我是吕布,我怕谁?”说罢吕布不听陈宫劝告,是领兵出阵、横戟骂战。曹操这边许褚出马迎战吕布,双方打到二十个回合未分胜负。曹操说道,“那吕布不是一个人能打得过的。”曹操说罢就派典韦出马助战,典韦、许褚两员大将夹攻吕布。这时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一块上,六员大将共战吕布。人家哥六个打一个,吕布是也顶不住啊!吕布拨转马头,想要退回濮阳。但那城头上的大户田氏一见吕布败阵,急忙命人拽起吊桥。吕布一看就急了,大声叫道,“快开门啊?”田氏在城头上就说,“我已经投降曹将军啦!”吕布气得大骂,但也无济于事,只好带兵往定陶而去。陈宫是好不容易打开东门,保护吕布一家老小逃出濮阳。曹操得到濮阳之后,宽恕田氏前面欺骗的罪过。刘晔就对曹操说,“吕布是一头猛虎。虽然今天被打跑,但不可给他喘息的机会。否则日后必会卷土重来。”曹操随后命刘晔等人驻守濮阳,自己是亲率大军追至定陶。这时吕布与张邈、张超都在城中,高顺、张辽、臧霸、侯成出外寻找军粮未回。曹操大军来到定陶,一连几日也不出战,反倒是带兵后退四十里安营下寨。这个季节正好是济郡麦熟,曹操下令军兵割麦为食。那边细作就把这个情况告知吕布,吕布是立即带兵赶来。吕布他们临近曹操的营寨,突然发现左边一片茂盛的林木。吕布担心其中有伏兵,结果是无功而返。曹操知道吕布撤兵,就跟手下众将说道,“吕布怀疑树林当中有伏兵,咱们干脆多插一些旌旗在林中让吕布去琢磨吧!而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埋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部队可截断吕布退路。没准还能生擒吕布。”于是曹操只留鼓手五十人在营寨当中擂鼓助阵,并从附近村落抓来一些男男女女在寨中呐喊。之后曹操再安排精锐部队埋伏在大堤当中。却说这边吕布回去之后,就跟陈宫讲说此事。陈宫说道,“那曹操可是诡计多端,将军万万不可轻敌。”吕布就说,“我用火攻定可破解林中伏兵。”转过天来,吕布留下陈宫与先返还的高顺守城。吕布亲领大军远远看到林中有旗帜飘扬,便命兵士四面放火,结果发现林中竟然空无一人。接下来吕布想杀奔曹军营寨,却听到那边鼓声大震。吕布正在迷惑不知所措的时候,忽然曹营后面出现一对人马。吕布纵马前来,结果发现炮响之处是大堤中埋伏的精兵出动。那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典韦、李典、乐进一同杀来。吕布一看又是这哥六个,估计自己是够呛。所以吕布拨转马头,落荒而逃。吕布的从将成廉,被乐进一箭射死。吕布兵马这一战是损失大半,吕布带着残兵败将先撤。有军兵回报陈宫前线战事,陈宫就说,“这些兵马难以为继。空城难守,干脆咱们也赶紧撤吧!”随后陈宫就和高顺一同保着吕布家小,放弃定陶而去。那边曹操率得胜之兵,攻入城中是势如破竹。当得知大事不好,这边是张超自刎,张邈投奔袁术去了。自此山东一境都被曹操所得,之后曹操是安民修城不在话下。

当初陈宫建议吕布不要安排薛兰、李封镇守兖州,吕布不听是一意孤行。结果薛兰、李封放纵军士外出抢掠,造成城内空虚,才给曹操一个机会偷袭。并且这两位也有些自不量力,最后出城交战是命丧沙场。防守其实看起来比较容易,但操作起来需要智慧与意志。首先是要保持大量部队在城中驻守,这样无论任何突然袭击都有长期坚守的抵御兵力。其次是要客观评估局势。如果是吕布在兖州,那曹操大军来袭,吕布出城迎敌,应该说还比较靠谱。因为吕布的武艺超群,曹操手下大将不一定是吕布的对手。所以吕布是有比较大的概率,在出城之后击退曹军。但薛兰、李封可不是吕布,他们的个人武力根本不是曹操那边猛将的对手,并且再赶上手下军兵外出城内空虚。所以薛兰、李封一开始就不应该放纵属下外出,因为他们现在是占着原来曹操的地盘。而曹操也是兵强马壮,所以曹操必然会伺机报复。那薛兰、李封就没有想到曹操可能突然袭击,所以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角逐是风雨突变,就算是步步为营,还没准掉入圈套,更何况自己不谨慎从事。薛兰、李封本身没有危机意识,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其实这才是陈宫不同意他们俩镇守兖州的主要原因。而吕布这个人是有勇无谋。要是论战场厮杀,那吕布是无人能敌。但说到计谋韬略、整体规划,吕布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人家陈宫是早就看到吕布关于兖州人事安排的潜在风险,但陈宫再能看出来问题,吕布就是不听,你又有什么办法!

那个“势”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我们看不见,却躲不开。一个团队组织的兴盛与衰亡,都是有先兆、有成因,而很少会突然一下子就不行。其实前面许多细节部分早就出现问题,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与整顿罢了。吕布与陈宫都离开兖州,那么必然就要安排其他将领驻守此处。而对于留下来主管城池的守将,有什么基本要求呢?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并且还要独当一面。因为能打的吕布与智谋的陈宫都不在这里,所以如果兖州遇到什么突发事件,就要现场将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独立自主的能力,是判断当时兖州留守人选的重要参考。对于薛兰、李封而言,他们在兖州的任务目标很清晰,就是保障兖州安危,抵御曹操入侵。那么接下来薛兰、李封就不应该做任何与此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情。既然有强敌在外虎视眈眈,那现在兖州需要怎么做?就是要保持兖州的驻防兵力一定充足,这就意味着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情况,派出去的只能是小股部队,并且一定要使大量兵力留守城内以防不测。而薛兰、李封这第一点就没做到,结果造成城内空虚、兵力不足,给曹操偷袭成功提供前提条件。那么之后当曹操兵临城下的时候,薛兰、李封其实还有机会坚守不出,另外派人急报吕布请求支援。虽然兖州当时城内兵力不足,但如果严防死守,还是能够争取一些时日,不会让曹操当下便拿下城池。在战略层面作战双方的智慧较量,体现在于时机的把握。薛兰、李封死守兖州,一来是拖住曹操,二来是为吕布回防争取宝贵时间。但薛兰、李封这一点也没有做到。如果前面这两位因为考虑不周,而使兖州空虚,并因此对曹操大举进兵猝不及防,那属于静态战略层面的部署失误。而此时面对曹操大军仓促迎战,就属于遭遇动态战术层面的危机而不知所措。薛兰、李封迎战曹操是出于惊慌失措,而不是沉着冷静。两个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而不是权衡轻重。在运筹方面思维不缜密,有关键疏漏造成接下来的糟糕局面。在应急方面不能气定神怡,采取理性、正当的对策化解危机。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缺欠,那么实际上就根本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所以兖州失守,与其说是薛兰、李封能力不足,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吕布作为团队领袖用人不当。兖州失守的原因在吕布决定薛兰、李封的那一刻便产生,后续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印证早已注定的结论而已。

战略层面的推导过程是通过战棋演绎来实现未来变化。战略规划的胜负,其实是从布局开始就早已注定。而不是事到临头,才知晓生死。那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仅仅是空间距离,还包含时间跨度。时间单向性决定我们现在的行为对未来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过去的历史将无法改变。因此最遥远的距离,其实不是多年以后,而是片刻之前。光阴一去不复还,关于未来有时只需耐心等待时机降临。而过去的一切,却成为永久的怀念。时间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每天都可以是一次新的开始,每天都给予每个人同样的时间数量。就这一点而言,每天的时间总量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人们因为生活当中的位置不同,实际上每天可以自由使用的时间,却十分有限。就这一点而言,关乎时间使用的确不是公平分配。那么时间因素在谋略方面的运用,就是提前部署,而通过诱惑与前知,通过时间来击败对手。很多事情都需要经历一个准备的过程,许多条件都需要时间来积累,而往往不是当时想要,就能立刻拿出来。所以如果没有前期充分准备,那么遭遇看似意料之外的对方攻击,而仓促应战的结果必然是输多赢少。作为团队领袖不一定要自己事事精通,但一定要能够广开言路、采纳良策。如果不具备兼听则明的自身素养,那恐怕早早晚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会败给自身的谋略不足。时间单向性在事物的推演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影响就是造成手中资源流向确立。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资源在某些方向与位置正在不断聚集。问题在于具体战场点位,是此时此刻就需要。而部署决定调动,关键在于前知。要具有前瞻性与先导性在其中,要能够预判整体局势发展方向,并下定决心投入资源。运筹帷幄不是盲目操作,提前布局是要有勇有谋。

曹操拿下兖州之后,程昱建议曹操立即发兵濮阳,曹操当场听从建议。而吕布面对曹军兵临城下,却没有听从陈宫暂且坚守不出的策略。那是不是谋臣建议出征比建议防御,更有可能得到团队领袖的认同呢?其实不然。虽然出征与防御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关键在于建议本身的合理性和团队领袖关于抉择的利弊权衡。首先出兵是进攻性策略,但进攻不仅意味着投入,更意味着风险。严格意义来讲,进攻是一时痛快。但稍有不慎,可能接下来便是损失惨重。所以作为团队领袖不要因为听到进攻性策略就趾高气扬,对防御性策略就灰心丧气。要明了有时候坚守不出,不是懦弱而是智慧。能够知道此时此地的进退,是需要信息及时性搜集与决策正确性验证。这是团队组织当中谋士存在的价值体现。所以团队组织的谋士文臣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恰到好处提出合理建议是第一点关键。因为团队领袖虽然是拍板定案的那个人,但团队领袖需要各方面的建议与信息来形成最终决策。所以团队组织当中谋士是第一道防线。谋士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没有看出来潜在隐患,往往就意味着团队组织可能因此滑向万丈深渊而不觉。那么谋士的警觉性与及时性发挥作用之后,建议与良策便提交到团队领袖的面前。所以团队领袖此时此刻的判断选择,就是团队组织的第二道防线。团队领袖果决睿智,则将率领团队组织走向辉煌。同时团队领袖愚钝闭塞,则将拖拽团队组织步入黄昏。当然第三道防线是具体执行的武将能力,那就是战术层面的攻杀战守。谋臣洞悉险要,君王志在高远,武将艺压群雄,这三者合力将无坚不摧。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完成战场胜利,往往需要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以只有其中一点发挥功效,而其他部分无动于衷,也是大事难成。现在虽然陈宫看出来吕布在人员调动方面捉襟见肘,所以及时提醒吕布要先耐心等待分散在外的部署回防濮阳,再集中兵力与曹操一决雌雄。但吕布这位团队领袖就是不听,那你有再好的主意,再高明的策略,也没用啊!所以陈宫遇到吕布,也是算他倒霉。谁让你愿意辅佐这么一块料呢?团队领袖要听取谋臣建议的结论论证过程,也就是说谋臣的建议是结论,但谋臣根据哪些事实,采取怎样的分析推导步骤得出这个结论,其实才是关键所在。团队领袖要通过独立思考的判断过程,来决定接下来是否选择接纳。团队领袖要做出决定,这肯定需要独立思考。所以团队领袖不是对谋臣提出来的建议都听从,也不是对谋臣提出来的建议都否定。但就目前来看,曹操团队与吕布团队在战略部署与战术判断上面,在兖州与濮阳的争夺中吕布是连输两局。那陈宫看得很准确,就是吕布虽然武艺超群。但一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捻几颗钉?好汉还架不住人多,所以吕布在濮阳是身单力孤。你吕布艺压群雄,论单打独斗恐怕曹军无人能敌。但是人家几员大将一起上,吕布这边就自己一个人,那真是双拳难敌四手。同时吕布外出迎敌,城内没有大将镇守,万一有人私通曹操,你吕布怎么办?结果濮阳田氏在城头发现吕布战败,就升起吊桥。现在田氏在城内,吕布在城外。没有吊桥回城,那吕布有天大的能耐,又能把田氏怎么样呢?吕布自持勇猛过人,是典型的刚愎自用。那个有一技之长、过人之处,既是优势也是缺憾。就是有一项超过常人,是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常常因为有所依仗而目中无人、固执己见。所以吕布这个人只适合在团队组织当中做一员猛将,而不适合单独成为一方霸主。其实吕布要是在一个团队组织里面,那对其团队领袖而言是如虎添翼、势不可挡。每个人都有适合自身特性的环境得以发挥天赋所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全才与天才,但的确人们身上都有一种天分潜质有待开发。那么我们怎么来发现自身天赋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每个人都有喜好厌恶。当然一个人喜欢做某件事情,并不意味着愿意免费去做。但是当你发现自己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能够感受到一种如有神助的觉悟,能够没有任何报酬,历经千辛万苦,也心甘情愿的始终如一。那么恭喜你已经得到命运的召唤。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但没有钱也愿意干,那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信念体现。发自内心愿意在尘世间承担某些责任,面对艰苦磨难而不言放弃,这正是自得其乐、心甘情愿。好也罢、坏也罢,辛苦也罢、开心也罢,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那么既然是自己选择,就要最终承担后果。

濮阳田氏为什么要把吕布关在城外,并献城给曹操呢?而曹操为什么对田氏既往不咎?前面大家知道陈宫给吕布献计,让濮阳大户田氏假意联络曹操,最后把曹操骗进濮阳,还险些将曹操擒获。曹操那次是死里逃生。所以要说起来,田氏是和吕布穿一条裤子,一个鼻子眼儿出气。但这并不意味着田氏会效忠吕布。每个人行为背后是立场与利益。当吕布趁着曹操发兵徐州,找陶谦报杀父之仇的时候,偷袭濮阳、兖州等地。所以在吕布强势控制之下,田氏配合吕布去欺骗曹操,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田氏一家老小在吕布的势力范围之内,田氏当时要是跟吕布说个不字。那吕布一瞪眼,说不定就把田氏全家都给宰了。所以濮阳田氏配合吕布用计假意与曹操里应外合,并不一定是真心实意。首先田氏没有主动去给吕布献策。但吕布兵强马壮,并驻守濮阳。那吕布让田氏干什么,田氏哪敢不做?因此这就给田氏后来投诚曹操埋下伏笔。田氏与吕布合作是被逼无奈,所以田氏与吕布之间没有忠诚可言。当吕布势强的时候,田氏只好依附顺从。而一旦吕布势衰,田氏必然要判断形势,采取自保策略。前面田氏被迫去骗曹操,导致曹操险些因此丧命,所以曹操对田氏必然是记恨在心。而田氏在吕布势衰的时候,就要找机会讨好曹操,以求将功补过,来获得曹操的原谅与宽恕。所以当曹操大军攻破兖州,又挥师濮阳。而吕布手下众将外出巡视,吕布自己人单势孤出城迎敌。那就等于给田氏一个投降曹操的机会。田氏本来家里面就有不少家丁,所以早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军事力量。而濮阳城中没有大将驻守,田氏在城头是密切关注吕布与曹军对战进展。如果吕布战胜曹操,说不定田氏还会再观察几天。要是吕布能够把曹操打跑,那田氏仍会继续依附在吕布麾下。如果吕布敌不过曹操,那田氏就趁濮阳城中空虚,收起吊桥把吕布关在城外。上次田氏对曹操是假投诚,因此这次田氏干脆来个真降曹。田氏的所作所为,不能简单的用“墙头草两边倒”来评判。田氏作为当地大户人家,是要与地方势力保持良好关系,以维护自身利益与一家老小安危。当吕布占领濮阳,田氏就会顺从吕布。吕布打不过曹操,田氏前面被吕布胁迫而得罪曹操,所以田氏必然要通过趁机赶走吕布,把濮阳城献给曹操的方式,来求得曹操的宽恕。而曹操对待田氏的做法,其实也是比较理性。虽说功过不能相抵,但是当初田氏不是自己有意与曹操做对。所以田氏前面欺骗曹操的动机,是被动胁迫而不是主动献媚。这个动机对曹操来讲很重要,因为动机决定事件性质,代表行为背后立场。如果田氏在吕布占领濮阳之后,就积极与吕布交好,并主动为吕布献策来用计骗曹操入城。那就说明田氏对曹操是非常有看法,甚至可以说对曹操是早已怀恨在心。但因为曹操兵强马壮,所以才一直隐忍而没有机会声张。那么现在终于遇到吕布抢了曹操地盘,因此是极力讨好吕布,并借机通过吕布之手来跟曹操算总账。如果田氏主动献计关门捉贼,最后就算田氏又将吕布拒之城外,将濮阳献给曹操。曹操也不会原谅田氏前面的背叛行为,而一定会将田氏满门抄斩。但人家田氏是被武力所迫,要考虑家人安危,这也是人之常情。并且田氏如果没有把吕布关在城外,那吕布稍后回城之后就坚守不出。然后吕布再等待手下众将逐渐回防,那曹操对濮阳城还真不一定能如此轻而易举拿下来。并且有很大概率,曹操最后对濮阳是久攻不下而被迫离开。要是这么一看,田氏可是立下大功一件。让曹操不费吹灰之力,便收复失地。那田氏就是将功补过,所以曹操对田氏才不计前嫌。当然如果曹操不管现在田氏献城的功劳,也不管田氏前面是不是主动配合吕布欺骗自己,是非要跟田氏算账,非要出心中这口恶气,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一来就说明曹操这个人,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并且曹操还不分是非、感情用事。那曹操就跟吕布一个水平,是日后难成大事。曹操在濮阳田氏的事情上面能够容忍宽恕,足以说明曹操这个人已经具备明君之相。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叫做大人办大事、大笔写大字。所以曹操再往后的发展,肯定不会止于兖州、濮阳一地,是定会威镇寰宇、气吞山河。

曹操打跑吕布,拿下濮阳之后,为什么谋士刘晔继续建议曹操追击吕布呢?兵书不是有云,穷寇莫追的警示吗?难道刘晔想让曹操再吃一个大亏不成?刘晔的建议是不能养虎成患。穷寇莫追是不要把对方逼入绝境,从而导致对方破釜沉舟,选择与我们同归于尽。因为那样的结果就算最终获胜,也会损失惨重。并且很容易落得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下场。被其他诸侯在最后出场,将双方的残兵败将来个一锅端。而吕布本身武艺高强,又得到诸侯张邈的支持。现在曹操在兖州与濮阳获胜,其实是吕布战略部署有误的结果。如果吕布集中精兵强将再次卷土重来,曹操恐怕还有一场硬仗要拼。但那个结果可就难以预料。并且曹操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是也未可知。局势的变化是风云突变。如果吕布以后要找曹操算账,同时再联合刘备、孔融、田楷等人,或是其他诸侯参与其中,来抢夺曹操的地盘。曹操到那时怎么办?吕布现在是一时受挫,而一旦吕布受到相应兵力补充与势力支持,吕布将成为曹操日后的头号威胁。所以现在趁着吕布势衰之际,再加一把劲,是要彻底击垮吕布身后的支撑势力。消除未来隐患,也许当时很少被重视,但这正是对团队领袖的一番考验。当然继续追击吕布,打垮吕布背后的张邈,也是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那张邈趁着曹操发兵徐州,支持吕布偷袭曹操后方。如果曹操没有对张邈采取任何行动,不就说明曹操太过懦弱,是欺软怕硬。看人家陶谦老实就欺负,而张邈有吕布撑腰就躲得老远。实际上,打败吕布、打跑张邈,就是要让天下诸侯都认识到曹操的实力。给那些对曹操有想法的团队领袖一记警钟。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面临一种两难抉择。到底是穷寇莫追,还是不可养虎成患,往往没有明确答案。这里一个可供我们参考的概念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吕布败走,可以放任不管吗?放任吕布不管会有什么结果?继续攻打吕布又会怎样?把两种选择的得失进行比较,其实进退权衡就会清清楚楚摆在面前。很多时候他人无法告诉我们世间一切,而需要我们自己经历探寻、成长的过程。其实那个过程本身,往往比简单的答案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