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30

第30章 曹吕酣战(上)

再说吕布回到大寨,与陈宫商议。陈宫就说,“濮阳城中有富户田氏,家里面奴仆就有个千八百人,是郡中大户人家。可以让田氏暗中给曹操送信,就说温侯残暴不仁、民心大怨。现在温侯要移兵黎阳,只有高顺在城内。如果曹操连夜进兵,田氏愿为内应相助。这样一来,曹操要是中计,就诱敌入城、四面放火,再外设伏兵。曹操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到那时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吕布听从陈宫的计策,暗中命田氏派人到曹操的寨中联络。曹操刚被吕布打败,是正在郁闷、踌躇之际,忽然接到田氏送来的密信。那密信的大意是说,吕布已经去黎阳,现在是城中空虚。希望曹公能够快点赶来,田氏会在城中做内应。到时候城头遍插白旗,上书“义”字便是暗号。曹操闻讯大喜道,“看来是老天把濮阳送给我啊!”随后曹操重赏田氏送信之人,并立即收整部队、准备起兵。一旁的刘晔就说,“吕布虽然没什么谋略,但那陈宫是诡计多端、十分狡猾。恐怕这田氏密信当中有诈,是不可不防啊!不如咱们这么安排。您要是真去濮阳,可以把部队分为三队。其中两队埋伏在城外接应,派一队人马入城即可。”曹操听从刘晔的建议,是兵分三队来到濮阳城下。曹操到达之后,是先找白旗。只见城头上遍竖旗幡,而西门角上有一面“义”字白旗。曹操看罢是心中暗自高兴。这时已是中午,濮阳城门大开,两员大将前军侯成、后军高顺领兵出战。曹操这边派典韦出马,直取侯成。侯成哪里是典韦的对手啊!没打几个回合,就回马往城里跑。典韦直追到吊桥边,高顺上来想要帮忙,但也抵挡不住典韦,是只好退入城中。这时有几个兵士趁着混乱来见曹操,说是田氏的使者,并呈上密信。这封密信上讲,今夜初更城头上以鸣锣为号,田氏打开城门即可进兵。晚上到了约定的初更时分,但空中月光未明。曹操安排夏侯惇率兵在左,曹洪率兵在右。曹操亲自带领夏侯渊、李典、乐进、典韦四将,准备率兵入城。李典就跟曹操说,“主公先在城外等候,让我们进城一探虚实。”曹操大声说道,“如果我不亲自前往,谁愿意奋勇向前呢?”说罢曹操是领兵先行入城。正在此时只听得城上喊声忽起,门上火把繁多、城门大开、吊桥落下。曹操身先士卒,拍马而入。但一路来到州衙,是一个人也没看到。曹操就知道恐怕中计,是大叫退兵,并拨转马头打算撤走。正在此时只听得州衙当中一声炮响,四门火光冲天而起。刹那间金鼓齐鸣,喊杀声如翻江倒海一般。只见东边巷内转出来张辽,西边巷内转出来臧霸,两路夹攻掩杀。曹操想从北门逃脱,道旁冲出来郝萌、曹性前来截杀。曹操一看不好,便急忙奔南门而去,却不想被高顺、侯成拦住。那典韦是双眼圆睁、咬碎钢牙,犹如凶神附体一般,这才杀出一条血路。高顺、侯成退出城外。典韦一路杀到吊桥,回头一看曹操没跟着。典韦是又冲进城来,在城门口正好撞见李典。典韦就问,“看见主公了吗?”李典答道,“我也正找着呢?”典韦接着说道,“你先去城外找救兵,我到城里去寻找主公。”李典随后杀出城去。那典韦如虎入羊群一般,在城中四处看不到曹操,是再次冲出城外在战壕附近遇到乐进。乐进就问,“看见主公了吗?”典韦答道,“我进城两次都没找到。”乐进就说,“干脆咱俩一块去找主公吧!说罢两人是一同来到城边,这时候城上火炮滚下,乐进战马无法前进。典韦冒烟突火,三次杀入城中寻找曹操。

再说曹操这边看见典韦杀出去的时候,被四下里对方人马截住,是出不了南门。曹操赶紧奔北门而去,没想到在火光中撞见吕布提戟而来。曹操一想自己哪里是吕布的对手啊!慌忙之间急中生智,曹操用手挡着脸,快马加鞭从吕布身边跑过。这时吕布竟然从后面拍马赶上,随后吕布用戟在曹操的头盔上敲了一下,问道,“看见曹操跑哪去了吗?”曹操也不回头,用手朝着后面方向一指,说道,“前面那个骑黄马的就是曹操。”吕布听罢二话没说,拨转马头便去追赶黄马。曹操赶紧再向东门而来,正好遇到前来寻找他的大将典韦。典韦带着曹操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城门边上。这里火势很大,城上推下来一些柴草,更是弄得遍地火起。典韦用铁戟拨开一条小道,飞马冒火而出,曹操紧随其后。但曹操刚到门道边上,城门上一条燃烧的大梁就掉下来,不偏不倚是正打在曹操战马后胯上。曹操战马应声扑倒在地。曹操用双手托着大梁、推放于地,曹操的手臂、头发都被烧伤。这时典韦回马来救,恰好夏侯渊也及时赶到。两人一同救出曹操。曹操乘坐夏侯渊的战马,随着典韦杀出重围。这一路混战到天光大亮,曹操才退回营寨。

兵家思想当中充满变化,并且经常有打破常规的创新性思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们又认为战争遍布诡计与狡诈。其实这是不是更加接近真实的世界呢?兵行诡道是谋略,这是作战双方在智慧层面的较量。我们不能说没有识破对方的计策,就指责对方是奸诈小人。现在吕布与曹操两军相遇,必然引发一场激烈的较量。但如今吕布与曹操是军事层面的角逐,而战场的谋略与官场的谋略稍有不同。在前面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当中,我们领略了王允利用貂蝉对付董卓、吕布的风采。而当下陈宫为吕布又献上一计,这一计是有两层含义。从战略上来讲,叫做擒贼擒王。从战术上来讲,叫做关门捉贼。首先吕布勇猛过人是天下皆知,所以曹操单挑肯定不是吕布的对手。因此曹操不会一上来就和吕布对战,曹操手下那么多大将,吕布一个一个跟他们打,那要打到什么时候!所以要破解曹军大举进攻的危机,是需要一次性解决方案。就是要是能够把曹操给抓住,那所有问题是都迎刃而解。吕布不仅可以趁势把曹操地盘都抢过来,并且进而收编曹操的团队组织。吕布就此是一战定乾坤。那么在战略高度,陈宫的策略是擒贼先擒王。可是曹操也很有智谋,不是你想抓就能抓住的。因此有想法之后,还要有手段。否则理想永远是理想,而现实需要策划与执行。陈宫的思路很好,说不定就此使吕布成为一方霸主。那么接下来就要有具体的方法,也就是要诱敌深入、瓮中捉鳖。要把曹操引诱到一处相对可控的环境之中,在这里让曹操插翅难飞,至此吕布的武艺高强便可以发挥作用。范围空间有限,隔绝内外出路,接下来就是搜捕围剿,而抓获曹操将只是时间早晚。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便是关门捉贼的关键所在。而濮阳城就提供了环境条件,那么就剩下引诱曹操进城的缘由。因为濮阳原本是曹操的地盘,而吕布刚刚占领此处。所以一些当地大户人家对吕布不满,而联络曹操采取里应外合的行动,就是看起来非常合乎逻辑的事情。所以陈宫献计的逻辑结构,可以说是因地制宜、巧妙运用。曹操急于夺回自己的地盘,因此曹操内心当中焦急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曹操的严谨思考。并且此时一些听起来合理的事情发生,曹操可能没有深入探究,便贸然行动。濮阳城提供一个可以控制的地点范围,吕布的兵力部署完全可以对城池实施封闭管控。这就使得关门捉贼策略的外在环境条件具备。现在万事俱备是只欠东风,就是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诱因,引导曹操进入圈套。那濮阳城中大户田氏对吕布不满,同时田氏自身还有一些人力,可以在城中接应。这其中需要两个条件,就是首先对吕布占领濮阳之后的治理有抵触,其次是自身还要具备一定的反抗力量。否则就算一般人对吕布有看法,但有没有能力在吕布眼皮底下发动叛乱,这也是曹操需要评估的因素。而田氏作为当地大户,家中有千八百人。这个人员规模,虽然不足以与吕布的部队正面对抗。但趁夜发动袭击,为曹操打开城门,还是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事情。所以陈宫是给曹操一样,曹操此时此刻心里面非常想要的东西。这正是投其所好的意义所在。曹操偷袭吕布西边大寨不成,刚刚遭遇惨败,可以说士气低落、一筹莫展。曹操对吕布是打也打不过,正无计可施的时候,濮阳城中有大户人家前来暗中联络,要和曹操里应外合攻占城池,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嘛!

虽然陈宫的计策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但曹操也不糊涂。曹操身边也有谋士对这个事情提出建议。就是两军交战之际,要防备其中有诈。我们对任何事情的态度,都是将信将疑。不是一听就信,也不是坚决不信。其实完全相信与绝对否认都属于极端。那么站在曹操的位置来看待这个事情,也可以讲是情理之中。本来这块地盘就是曹操在治理,那曹操在管理时期又没有什么十分过激、遭致民众怨恨的行为。曹操毕竟不是董卓。虽说百姓对于谁来治理不太关注,但有向灯的,就有向火的。这濮阳城中有几个看好曹操的人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有人和曹操暗中联络,要帮助曹操夺回濮阳。对曹操来讲,真不是什么异想天开。这其中有合情合理的成分,所以曹操才一接到密信就大喜过望。但到底这个濮阳城中大户田氏,跟曹操密谋里应外合是真是假,老实讲曹操这边是没有人能够打包票。谁也不敢说就一定是真,但更无法讲肯定是假。那么在此就出现一道难题。田氏提供给曹操到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还是一个处心积虑的陷阱,就变成不得而知。而曹操的诸多谋臣对此有什么对策吗?要是一听就信,那就和曹操的反应一样。可是万一其中有诈,不就让吕布给一勺烩了嘛?可是就说不信吧?万一人家田氏是真心要帮忙,但曹操这边没反应,岂不是坐失良机。面对这个相信可能会上当,不信又怕后悔的局面,必须要有一个兼顾各方、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站在不信的立场来信。换一句话来讲,就是抱着最好的希望,同时做着最坏的打算。曹操的谋士刘晔提出来一个办法,来应对这道难题。就是分兵策略,而不可孤注一掷。既然大户田氏表示要暗中打开城门,为曹操在濮阳城中做内应。那么如果其中有诈,而曹操大军都进到城去。之后吕布把四面城门一关,再全城放火,可就真成了瓮中捉鳖。但就当时的情况来判断,无法得知田氏到底是真帮忙,还是假接应。那个濮阳城门一开,是田氏的奋力一击,还是吕布的网开一面,站在城外是谁也不知道。所以必须要派兵一探虚实。刘晔的策略便是通过分兵之后,减少整体风险的方式,来解决真假不清、敌我不明的困扰。如果田氏接应是真,那少量部队进入之后探明原委,后面曹操大军长驱直入、拿下濮阳。如果田氏密谋有诈,那少量部队的损失,不会伤及曹军元气。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伤一些兵马而已。分散策略可以降低风险,集中策略却会增加筹码。两种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得当而已。站在防范风险与降低潜在损失的角度来看,分散策略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面。这样在遭遇突如其来灾难的时候,我们的损失上限被确定。像现在刘晔为曹操提出的建议便是如此。兵分三队安排两队在城外,让一队军马入城。这样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那一队人马全军覆没。但曹军尚有两队人马,所以还是保存大量实力。通过最大损失的限定,是做好最坏打算。集中策略其实含有很高的风险性在其中,在许多时候有押宝、赌博的感觉。那押对了,是功成名就。押错了,是身败名裂。所以在面对不确定、不明朗的局面,谨慎保守的策略往往给我们留下回旋的余地。通常世间是真假难辨、是非难明。但试探虚实,可能一去不回。而遇到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的时候,要知道那个事关生死成败的决定性信息肯定不会免费,一定需要成本。

但曹操是有些兴奋,曹操十分想要找到机会夺回濮阳,而吕布的确也不好对付。所以曹操当时是从心里面愿意相信濮阳田氏的献城密谋。其实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明白此时此刻自己的内心想法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分析推导,以此来缩短自我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曹操心中有强烈的意愿,要拿回城池。那么曹操就因此受到情绪与欲望的影响,接下来这两者将左右曹操的决策权重与理性思考。计策成功的关键不是布局的人多么奇思妙想,而是入局的人自身心甘情愿。曹操此时有可以利用的地方,这才是最终曹操身陷绝境的原因所在。从内心想法开始的推导过程,意味着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沿着思绪接下来路在何方。然后再根据现实当中的客观条件来进行相应调整,这样才近似万全之策。曹操为报父仇而大举进兵徐州,没想到被吕布偷袭后方。所以曹操回防,是急于击败吕布、夺回城池。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根本发生动摇,曹操的据点被吕布侵蚀大片。所以曹操本身在事件当中,已经处于被动状态。对吕布而言,进一步消灭曹操,就可以趁势崛起、称霸一方。退一步坚守不出,巩固统治也不失为良策。所以吕布现在处于相对主动状态。曹操是被迫不得不与吕布开战,而吕布是既可战也可守。在这样一个局势之下,曹操处于下风。并且吕布武艺超群、兵强马壮,曹操与吕布的几次交锋都没有得到好处。曹操内心焦急必然导致曹操寻找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途径。曹操其实应该知道自身的处境,是很可能受到引诱而中计。因为曹操不但父亲被害之后报父仇不成,反倒因此被吕布偷袭后方,失去大片地域。可以说曹操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当然也可以讲吕布是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但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一位团队领袖要能够静下心来,有观自在的修为。曹操应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曹操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分析与形势推演。其实如果曹操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身言行,曹操就会发现一个急躁、失控的人正在走向他人设置的陷阱。你现在很想要,突然一个机会被他人送到眼前。这里面到底是巧合还是计策,其实一个人真的是要再思再想再商量。但曹操此刻没有这么理性,并不是说曹操这个人就不行,而是曹操其实是一错再错。首先曹嵩被害,曹操必然要讨回公道。但团队领袖的行为不能被情绪所掌控,那个怒而兴师是兵家大忌。曹操不是不可以找陶谦算账,也不是不可以趁机抢夺徐州。而是曹操应该先巩固后方,不能给他人可乘之机。其次曹操可以要求陶谦交出谋害曹嵩的将领,等陶谦交不出人来的时候,就可以连带陶谦前面的用人不当是一并清算。陶谦对于曹嵩被害,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但陶谦也不应该为此以死谢罪。如此苛刻的要求,恐怕陶谦的一些亲朋故旧都难以认同。所以曹操有礼有节的对陶谦施压,说不定陶谦甘愿退位,把徐州送给曹操是也未可知。曹操因为前面讨伐徐州而造成后方空虚,这才是导致吕布偷袭成功的主要原因。现在曹操与吕布交战不利,那吕布虽然有勇无谋,但吕布不是一个人啊!吕布身边也有谋士,那陈宫就不是个省油灯。曹操对吕布团队在智谋方面存在偏见与歧视,这才是曹操不听劝告、不假思索,一看田氏打开濮阳城门,就自己率领一队人马身先士卒的潜在成因。圣人讲反求诸己。遇到事情不要总是从外界找理由,要多从自身想原因。一个巴掌拍不响,事从两来。计策成功不是一方谋略过人,而是另一方思虑欠缺。

一看曹操回来,众将都来问安。曹操自己是仰面大笑道,“没想到竟然中了吕布这小子的计策,回来一定找他算账。”郭嘉就说,“咱们可以马上用计。”曹操说道,“说得好。现在咱们就将计就计,散布消息说我被火烧伤,已经医治无效过世。那吕布知道后,肯定会带兵来攻。咱们设伏兵在马陵山中,然后等吕布部队过半而击,没准还能抓住吕布。”众人都认同曹操的计策。于是曹操下令全军挂孝发丧,谎称曹操已死。这边早就有人来濮阳报告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身体,一回到营寨就死了。吕布听罢是非常高兴,立即率兵杀奔马陵山而来。眼看着就快到曹操的营寨,突然一声鼓响,是伏兵四起。最后吕布一番死战才得逃脱,但也因此损失好些人马。吕布兵败回到濮阳,是就此坚守不出。今年遇到蝗虫为害,那地里面的稻谷都被蝗虫给吃个一干二净。结果关东一带,每斛谷物要到五十贯。有的地方没有粮食,就出现易子而食、人吃人的惨状。曹操这边因为军中粮草已尽,只好带兵回到鄄城暂住。吕布也带兵出屯山阳就食。曹操吕布两边,这才暂且罢兵休战。

曹操虽然前面打徐州有些感情用事,后面对战吕布又有些急于求成,但曹操毕竟是曹操。曹操作为一位团队领袖,还是有宽广的心胸与豁达的情怀。那吕布用计,可是把曹操的部队打得不轻。曹操自己都在濮阳城中与吕布擦肩而过,险些被人家关门打狗。但是曹操一脱离险境回到自己的大寨当中,众将前来问候的时候,曹操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是仰天大笑。曹操这个时候开怀大笑有两层含义。首先曹操前面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地盘被抢,的确是比较情绪化。但当曹操与吕布一番较量并吃到苦头之后,曹操反而逐渐冷静下来。要知道世间人无完人。一个人知错能改,便不失为人中俊杰。早先河南许邵就对曹操有过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也不是凡夫俗子。也许曹操可能会一时失控,但曹操会很快冷静下来,使自身理性恢复。其实一个人真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修为。其次曹操对自己竟然中了吕布的计策,有一个积极心态的转化。曹操前面对吕布的看法,是觉得吕布有勇无谋。曹操认为吕布冲锋陷阵,是英勇无敌。但说到兵家计谋韬略,吕布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没想到就是这个有勇无谋的吕布,不但在战场取胜,并且使用关门捉贼的计策,竟然骗得他曹操团团转。曹操从中认识到自己太过轻敌,同时曹操也有了几分棋逢对手的斗志。既然只有匹夫之勇的吕布都可以用计,那么身为乱世奸雄的曹操为什么就不能将计就计呢?曹操接下来的思路不是推卸责任,指责手下文臣武将,而是要在韬略上面回敬吕布一招。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吕布给曹操一个关门捉贼,曹操就要回吕布一个借尸还魂。

心态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已经发生的事实通常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的确可以选择。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挑战,也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怨天尤人。心态其实是方向,可以积极也可以消极。每个民族对心态的行为反应都略有不同。当一个中国人主动工作、自动自发的时候,就是积极心态在后面推动。当一个中国人斤斤计较、推三阻四的时候,就是消极心态在施加影响。作为团队领袖首先是整体团队组织的标志。团队领袖一旦开始消极,那整个团队的士气必然低落。团队领袖带头积极,那整个团队都将意气风发。其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越是艰难险阻,越是要积极面对。人生低谷,最是需要心态调整。要知道一路走来依靠的不是双脚,而是志向。鸿鹄志在苍宇,燕雀心系檐下。不懈攀登依靠的不是身体,而是信念。强者越挫越勇,弱者功败垂成。功成名就依靠的不是双手,而是智慧。勤勉之中磨练,孤独之中求索。心胸宽广,天地为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然有积极,就会有消极。当我们深入一个层次来看待心态的积极与消极的时候,其实过分强调积极与整日消极怠工都不可取。积极也罢,消极也罢,要能够根据情况善加运用。态度的不同,也有存在的原因。消极心态的出现,也是有合理性与必然性在其中。如果有一天我们修到心中没有差别,那积极与消极就没有什么不同。积极就是消极,消极就是积极。这就好比,今天做明天还想做,那就是梦想。今天干明天还得干,那就是工作。今天见明天还想见,那就是爱情。今天见明天还得见,那就是婚姻。

那么前面吕布的计策成功是由于曹操轻敌所致,而曹操也是足智多谋,因此必然会将计就计。就是吕布的计策虽然没有抓住曹操,但曹操也险些命丧濮阳。濮阳城中大火与曹操狼狈出逃,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站在吕布的角度来看待曹操的行为,那曹操就算逃出濮阳,也是九死一生。并且曹操本身的确被大火烧伤,但那个烧伤的程度就不得而知。曹操这边是顺水推舟。既然曹操中计,在濮阳城被大火烧伤,那么就接着往下编制情节。曹操命人散布自己被大火烧伤严重,逃回营寨医治无效的消息,也算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首先曹操对吕布会用计策,是明显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甚至身边谋士给曹操提出良策,曹操还是选择自己亲自入城一探虚实。那曹操轻敌在前,被困中计在后。所以接下来曹操在这场大火当中受到严重伤害,而当时的医疗条件又并不先进。因此曹操勉强逃回营寨,但伤势严重、无力回天,就是很自然的推理结果。并且这个消息也再次印证吕布计策成功的效果。虽然曹操没有被吕布在濮阳城中抓住,但是曹操也在这次行动当中受到致命创伤,并最终因此医治无效。所以曹操的死因是吕布计策所导致,吕布当然也有几分得意洋洋。那么前面吕布的关门捉贼是曹操轻敌,而现在曹操的借尸还魂便是吕布大意。吕布就没有想到曹操会诈死瞒名,反过手来给吕布一个诱敌深入。曹操作为一位团队领袖,不仅手下有文臣武将,并且具备军事力量与地域控制能力。因此曹操身亡必然导致曹操团队,接下来群龙无首的一场混乱。虽然曹操手下精明干练,但曹操在位的时候大家都以曹操为中心,彼此之间还没有太多利益冲突。而曹操一旦不在,那么谁可担当团队领袖,必然在有实力的权臣之间,催发一场角逐。那么此时曹操过世,就意味着曹操团队现在没有一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团结众人。那这个时候,正是曹操团队最虚弱的时刻。所以吕布如果趁虚而入,曹操团队就肯定是不堪一击。吕布不仅趁机吞并曹操的地界,并且击败曹操的武装力量,并将其吸纳进自己的团队组织中来。那吕布可以说是一战定成败,就此具备称霸一方的实力与资本。曹操暴死实际上等于给吕布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吕布这个时候被利益驱使,被野心推动,被成功冲昏头脑,因竞争对手丧命而放松警惕。实际上曹操的这一招才是真正败中取胜、扭转乾坤。避实击虚是兵家常用策略,要是平时曹操这边兵强马壮,让吕布倾巢出动来攻打曹操,恐怕吕布还会有所忌惮。并且就算吕布想这么干,那陈宫也会竭力阻拦。但曹操一死,这就彻底改变双方局势。曹操作为团队组织的灵魂人物,曹操身在则团队万众一心,曹操过世则团队分崩离析。要是没有前面吕布用计、曹操烧伤,恐怕曹操这个借尸还魂的计策,还不具备使用的外在条件。曹操要是平白无故说自己生病过世,吕布那边是打死都不信。但曹操在濮阳城中的遭遇,是吕布一手设计。其实吕布对曹操能从濮阳逃出来,都感到有些意外。那吕布设下铜墙铁壁,曹操就算逃出生天,也难免是身受重伤。因此现在曹操的死讯,对吕布来讲也比较靠谱。那么曹操就此一命呜呼,也算是预料之中。接下来曹操一死,曹操团队必然一盘散沙。所以吕布趁虚而入、借机吞并,也就是顺水推舟。将计就计是利用对方心理满足而采取的有效对策。因为自身成功而造成对方失败,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那么接下来对方一败涂地,岂不是天助我也。其实双方的智谋较量,正是在看似情理之中,但又意料之外的地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