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种趋势现象。越是分边界越明显,越是合边界越淡化。趋势的特性是由小而大、至极而衰。分分合合只是趋势当中的一个阶段而已。趋势的整体方向趋向归一,也就是集中。势是无形。势,无法用眼睛看到。势,要用心来观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动态变化,但整体方向是趋向归一。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人们经常对未来很感兴趣,想要知道未来会怎样怎样。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那么既然是想知道未来,而未来还没有发生,我们在现在有什么方法可以预先了解到一些关于未来的信息吗?于是各种预测的学问开始研究,各种关于未来解释的理论开始出现。尤其关于人们自身命运与国家运势的预测是最吸引人们讨论。其实有一天开始,就会有一天结束。这就是所谓的缘起缘灭,有一天兴盛,就要知道将来会有一天衰亡。这不是个人意志可以左右的自然规律。
东汉末年国势衰落,就是到了一个朝代快要终结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国家出现许多的迹象,更是加重了人们对未来趋势方向的认同。许多“象”一出来,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我们看“象”主要是看它背后所代表的含义。那个含义就是一些信息的提供,这个对我们很重要。这是我们参考、判断、选择的一个重要基础。
东汉末年有一些现象出来,但它们都不是什么太吉祥的现象。现象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对它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其实都是有原因、有立场。都是在借一些现象、一些事情来表达我们的看法和观点。那个根本点,就是我们的立场。处在事物当中的位置不一样,所以看事物的角度和感觉就不会太一样。个人感受跟他所处位置与立场是有很大关系的。
到了东汉末年都出现了什么迹象呢?有一天皇帝来到温德殿,刚坐下来。大殿的角落就狂风骤起,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盘在椅上。皇帝受惊,被左右急救入宫,百官都避让。没一会儿,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才停下来,房屋损坏是不计其数。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洛阳地震;又遇海水泛滥,沿海居民都被大浪卷入海中。雌鸡化雄、黑气入殿、虹现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出现了种种让人们感觉不是很吉祥的事情与现象。
前面讲过,我们看到这个“象”,但看到“象”不是目的。那个“象”背后的信息,才是关键所在。我们是先看“象”,然后再参悟“象”背后所隐藏的东西。那些信息会对我们接下来的选择,提供相当重要的参考权重。在这些现象当中自然灾害,的确是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但是连带一些奇怪的现象,就会造成许多猜测与解释。其中最引发歧义的是青蛇入殿、惊扰帝王。区域主宰就是区域范围内的团队领袖,在古代就是一朝君王。青蛇入殿的实际威胁其实很低,根本不足以产生任何伤害。在那么多人的面前,不可能看着皇帝被蛇咬到。所以实际危险没有多大,但是产生的寓意影响深远。这就为区域内不满现状的地方势力提供口实。那个“象”一出来,关于“象”的解释就都出来了。很多时候我们是用那个解释来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也就造成同一个“象”,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解释。但当我们听其他各方观点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就是听对方讲话,是要听到语言背后的立场。
东汉末年不仅国势衰落,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天灾奇象的时候,天下民心思变就势不可挡。末年就是中央势衰,无法指挥地方,就这么简单。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区域范围内所有人的力量合在一起就是洪流。那个力一发出来,谁都挡不住。这个时候就出现一股反抗朝廷的民间力量,叫做黄巾军。
东汉末年国势衰落,一股民间力量出现。这股民间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张角、张宝、张梁。说起张角是有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张角入山采药遇到一位老人,被授予一部书《太平要术》。老人嘱咐张角得到这部书之后,要普救世人,如果有其他想法可是会遭恶报。张角急忙请教这位老人的姓名,老人说他是南华老仙之后,就化作一阵清风而去。张角也是很勤奋的,张角在得到这部《太平要术》之后,是日夜修炼,据说最后修到能够呼风唤雨。张角就称自己道号“太平道人”。正赶上这段时期流行病出现,张角就画符水为人们治病,自称“大贤良师”。张角通过给人们治病,就不断发展出一个团队组织出来。张角的徒弟到达五百多人,这些人都学会画符念咒,他们再一云游四方,后来张角的徒众就越来越多。张角发现这个团队组织的人越来越多之后,张角就开始建立比较正规的管理构架。张角以“方”为基本单位,将各地的组织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并且每一方都设立区域高层,称作将军。
为什么要分区域?组织框架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管理更多的人员、控制更大的范围。那么多人是要最终做到像一个人做动作那样灵活。要集中所有人的力量于一点,才会无坚不摧。先有组织框架,后有信息传递。否则命令下来,不是没有人听,就是乱作一团、一窝蜂的往前冲。没有步骤、没有条理,结果就会很容易被打败。
古代医学还不是很发达,对疾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人们对画符念咒的治疗,还是心存希望。张角的出现是遇到机会,如果没有大范围的流行病出现,张角的画符念咒不会非常迅速的扩展他的团队组织规模。不会那么快就起来。但是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起来的很快,倒下去会更快。所以不要太急于成功,要慢慢来、循序渐进。很快就做大做强,其实不一定会长久。做的长久,很重要。
张角势力做大之后,就开始有想法。他是要挑战当时的区域团队领袖。站在东汉王朝的角度来讲,张角就是要造反。张角提出自己的宣传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秩序崩溃的先兆。苍天已死,就是说东汉王朝已经不行了。黄天当立,就是新的势力要取而代之。张角的胆子还是不小,问题在于东汉王朝的气数是否已尽,不是张角说了算的事情。但是张角的确影响到东汉八个州的力量,这八个州的老百姓家家供奉张角“大贤良师”的名字。张角有取代东汉王朝的想法之后,就派手下马元义带着金银珠宝结交东汉朝廷内部人员封谞。让封谞来做黄巾军在朝廷的内应,同时也给张角他们提供一些内部信息。张角通过这么一番筹备,感觉时机已经成熟。就一方面私下里制造黄旗,通知各个地方约定时间起义。另一方面派他的弟子唐周,把起义的事情通知朝中内应封谞。但是张角的这个弟子唐周没有去找封谞,而是直接把张角他们造反的事情向东汉朝廷告发。皇帝一听说张角不但要造反,朝廷当中一些人还与张角勾结。皇帝就派大将军何进调兵,把马元义抓住给斩了。然后把封谞等一些人抓起来,放入监牢。
实际上任何团队组织的内部都不一定是铁板一块。当我们站在从外而内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团队组织的时候,我们总认为这个团队组织的力量很强,整个组织结构也很严谨。但是当我们站在从内而外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任何团队组织的内部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矛盾。而且彼此之间的观点、立场也都不一定一样。我们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种现象,实际上非常贴切,叫做“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团队组织一大了之后,肯定里面会有不同观点。而那些具备相同观点的人就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小的团体。在东汉末年张角还是能够通过一些途径与方式,在东汉朝廷当中找到一些同情、支持他的人。这些人作为内应,在朝廷当中帮助张角。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张角他这个团队内部,也对张角不是完全的支持,不是百分百的认同。
在张角一开始画符水治病的时候,他的信徒很多,发展速度很快。因此张角这个团队组织一开始产生的基础是治病救人。无论画符水治病的效果如何,最初追随张角的几百人,还有后来发展越来越多的信徒,他们是因为张角来到世上治病救人,所以才跟随张角,相信张角是大贤良师。但是后来当张角建立这个组织的规模十分壮大之后,张角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张角开始有想法,张角已经不满足于画符招揽信徒。张角开始对政治感兴趣,对区域主宰的地位有想法。区域主宰就是当朝的帝王。帝王就是一个位置,就是权力集中的象征,就是一片区域范围的团队领袖。
张角一有这方面的想法,就意味着张角成为东汉末年皇帝的竞争对手。张角领导黄巾军是要与东汉王朝进行对抗。事情发展到现在,张角思想的变化就将改变他整个团队组织的行为方向。从最初的画符念咒到医疗救助,然后演变到军事行动、造反起义。张角的团队组织内部,其实一些人也是不很认同。因为当初追随张角可不是要最终造反,怎么跟着张角画符画到最后变成兴兵起义了。大家一开始是觉得张角不是凡人,跟张角学一些本事,然后还能够救助世人,这是挺不错的事情。造反是跟朝廷对抗,打仗可是有很大风险。这不仅偏离了初衷,并且还有被杀头的危险。兴兵起义不是个小事情,那是要掉脑袋的。张角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难道苍天就让张角一说,就真的死了吗?一些人也不见得认同张角的观点,只是不想讲出来而已。那么张角的弟子唐周可以对张角这样说吗?我看你们这个造反不行,我得去告发你们。唐周敢这么说出来吗?做人应该诚实啊!应该坦诚相待嘛!你诚实个试试。唐周要是跟张角说“张角先生,我不认同你的做法。我不同意举兵起义。我要到朝廷去告发你们”。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张角会说“好啊。你去告发吧。”然后还没等唐周出门,张角就把唐周给杀了。还让你去告发,先把你给砍了。
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如果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甚至自认为可以信任的人都不一定会支持。并且人家也不会跟你明讲,那到时候根本没有沟通就直接出手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内在的性质是有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任何不同意见都听不到,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大家都不说,不是没看法。要给人们表达观点的途径,要能够宽容。批评不代表反对,反对不代表反抗,反抗不代表反动。封谞与唐周都做出支持对方竞争团队的事情,封谞为张角在朝廷里面做内应,唐周把张角造反的事情向朝廷告发。这没有什么对错,只是观点不同、立场不同。竞争对手团队组织的一些观念,可能会得到自身团队当中一些人的认同,而对方团队当中也有认同我们观点的人。这就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当张角听说唐周告密,封谞被抓之后,张角就知道事情已经败露。约期起义这个事情朝廷已经知道。你要做事情的时间信息被对手知道之后,那么后续的补救措施,就要提前行动。因为越往后拖越糟糕。朝廷毕竟在全国范围都有行政机构与军事力量,一个命令一出来全国范围抓捕张角的党羽。所以张角也是不得不提前起义,再不起义就都被抓起来,起不了义了。这就属于紧急事态,就需要应变。原先有一个比较周详的计划,但是那个计划是有前提条件的。现在一个突发事件一出来,整个计划全打乱。这一个变数,就把你以前做的准备工作全都推翻。张角是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张角这么一起义,四方老百姓跟随张角的就有四五十万。之所以有这么多百姓跟随张角,不仅仅是张角画符治病,也说明东汉末年朝廷没有善待百姓,民间的不满已经不是一朝一夕。这就是末世国势衰落,像张角就是画符念咒,他振臂一呼都有这么多人响应。黄巾军声势浩大,东汉的军事力量,许多官方的军队甚至是望风而逃,还没打就跑了。张角的黄巾军看似势不可挡,那么东汉朝廷这面又该如何应对呢?大将军何进赶紧启奏皇帝下诏书,让各处备战防御、讨贼立功。派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兵分三路讨伐黄巾军。中央政府是有可以调动各个地方资源的能力,中央要解决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给出政策来指引方向,让各地方相互竞争来推进事物发展。对东汉朝廷而言,解决黄巾军只需要一道命令传达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就会争先讨伐张角、以立功勋。
我们经常讲国家昌盛必出圣贤,国运衰落必出妖孽。这句话本身是有立场的,大家要注意。其实到了朝代末年,必然是反抗频繁。今天不是张角的黄巾军出来,也是明天其他什么人出来。也就是说,无论最终张角成功失败,对东汉王朝来讲,黄巾军起义已经动摇国本。而此时此刻张角的出现,为后来各路英雄豪杰的登场提供舞台。老实讲,没有外在环境的机缘巧合,一个人有再大的本领也使不出来。那叫做英雄无用武之地。
张角的大军来到了幽州,幽州太守是刘焉。刘焉没有像很多其他官员一样,一听说黄巾军来了,就望风而逃。刘焉是要在幽州这个地方,想方设法抵御黄巾军。为什么刘焉没有跑?因为刘焉是汉鲁恭王之后。刘焉不仅是当地官员,并且是与东汉王朝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从广义来讲,已经是东汉王朝核心权力阶层的一员。作为一名核心团队成员,别人可以跑,但是核心团队不能跑。因为是核心团队在支撑团队组织的框架,核心团队一旦崩溃,团队组织随之倒塌。结构性支撑的重要性在正常运转的时候,是很难看出来有什么特别。但是在危难时期很多组成部分都出现问题,甚至停摆。这个时候才会知道到底是什么在支撑整体运转。平时很多东西是没有机会看到的。国难当头的时候,叛军势不可挡的时候,许多人都会选择逃跑或者投降,只有忠于朝政的人还在坚持。所以才讲“国难显忠臣”。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忠臣的出现本身意味着王朝已经进入末期,已经开始衰落。国家治理到了树倒猢狲散,只剩下为数不多几位忠臣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糟糕。是国家危难出忠臣,还是国泰民安,哪个环境更好,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幽州太守刘焉决定抵御黄巾军,就找来校尉邹靖商量对策。邹靖就讲,这次来犯的黄巾军人数众多,幽州防守兵力太少。所以要赶紧招兵扩充军队。刘焉也同意邹靖的看法,就立即发出榜文招募义兵。军事对抗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多胜少,只有极少数是以少胜多。以多胜少是大概率事件,以少胜多是小概率事件。正因为以少胜多的战役太少,所以历史才会逐一记录下来。但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才是实际当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才是军事行动当中成败的关键所在。当校尉邹靖提出敌众我寡的事实之后,再提出要紧急招兵的对策,太守刘焉也是非常认同。接下来发出招募义兵的榜文就到了涿县,这才引出来涿县一位英雄。这位英雄不是很喜欢读书,性格比较宽和。平时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但胸怀大志,喜好结交天下豪杰。这位身高七尺五寸,两个耳朵的耳垂接近肩膀,两只手自然垂下的时候能到膝盖。自己拿眼角一扫就能看见自己的耳朵,并且是生得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位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刘备、刘玄德。当年刘胜之子刘贞,在汉武帝时期封为涿鹿亭侯,后来因为上交的黄金成色不足而被免了侯爵。因此遗下这一枝在涿县。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刘备的父亲刘弘曾举孝廉,也当过小的官职,但是很早就过世。所以刘备幼孤,事母至孝;家道中落,生活以贩屦织席为业。就是编草鞋、编草席,然后卖出去,作为生计。刘备家住在涿县楼桑村。刘备家的东南面,有一棵大桑树,高下来有五丈多。从远处那么一看,就跟古代豪华车辆的车盖差不多。有精通相术的人讲,这家日后必出贵人,就是后代里面会有达官显贵。刘备小时候与邻里的小孩们,就在这课大桑树下面做一些游戏。刘备就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刘备的叔父听到刘备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志向,就知道刘备日后不会是寻常之辈。同时看到刘备家中贫苦,就经常给些钱物帮助。刘备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刘备的母亲让刘备出外游学,跟随郑玄、卢植学习,刘备也与公孙瓒等成为朋友。
那么到了幽州太守刘焉招募义兵的榜文出来的时候,刘备已经二十八岁。话说这一日刘备看到榜文之后是慨然长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刘备为什么要叹息呢?张角的黄巾军来犯幽州,本地官员准备招募义兵抵御。这样的榜文,又有什么可叹的地方吗?刘备本身是皇族后裔,刘备的身世是有一定背景的。但传到刘备这一代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刘备已经落魄到依靠贩卖草席草鞋为生的地步。而刘备儿时就显示出来过人之处的地方,当他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就表明刘备这个人是有很大的志向。这不是谁教出来的,而是自身就有。这是先天带来的禀赋。老实讲,一个人如果卖草席草鞋卖卖卖,卖到年龄很大,甚至退休还在卖,那就是卖了一辈子草鞋。我们没有讲自食其力的小本生意有什么不好,很多人都是平平常常度过一生。但刘备这个人是胸怀大志,他是不甘于就这么卖草鞋卖一辈子。刘备是不希望庸庸碌碌,就这么过下去。
无论外在环境怎么困难,有三样东西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哪三样呢?志向、品德、勤奋。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身世如何平凡。他心中的志向远大,这是没有人可以阻挡得了的。志向跟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跟一个人有怎样的人生追求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要注意一个特例,就是有很大的志向,但是没有紧跟着相应的行动,没有磨练出来那个能力。结果就叫“志大才疏”,就是志向很大,但没有能力实现,甚至没有为之奋斗拼搏。品德也是如此,人生是重在过程,那个结果都一样。所有人的最终结果都是一个,那叫难逃一死。有生就有死,人生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那是人生的方向。但是过怎样一个人生的过程在我们自己,这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性,特性没有好坏。特性在有的环境是优点,在有的环境就成为缺欠。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修自己,要提高自己的品德品性。就是让特性在成为优点的环境闪亮登场,让特性在成为不足的环境也能够平安度过。品德是一生的修炼。说得严重一点,关于品德再怎么修炼也是应该。最后是勤奋,我们通常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一个人要自强,那是谁都拦不住的事情。一个人要自甘堕落,那也是谁都没办法的事情。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易经。我们都知道西方世界有一部书,叫做圣经。伊斯兰世界有一部书,叫做古兰经。都是对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而我们中国也有一部书,叫做易经。中华文化源于易,易经讲的是道。当我们把所有的事物都用很少的文字来讲解的时候,那必然是非常抽象。整全就是包含所有的东西,只看到阴或者只看到阳,都叫做一偏。无论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喜欢还是不喜欢,理解还是不理解,易经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东西。要想方设法去传承去发扬,要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要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易经不是只有占卜看风水,易经传的是道。占卜看风水只不过是小用而已。我们中华文化很多学问都是从易经里面演化出来,易经这部书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是任何学问都无法比拟的。一个人修来修去,修到一定程度一定是去研究易经。这一点圣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典范。
一个人胸怀大志外界能拿你怎么样?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别人怎么打击都没有什么效果。一个人自强不息、勤奋好学,要知道天道酬勤。外边的人说什么都阻止不了一个人奋发图强。我们讲到这里大家就能够看到,志向、品德、勤奋跟外界没关系,跟出身没关系,跟地位没关系,跟收入多少没关系。所以圣人讲不怨天不尤人,抱怨这抱怨那是没有用的。这三样做好了,上天自然会知道。刘备看到榜文叹息的是他自己。已经二十八岁了,但是还没有机会建功立业,难道就这样卖草鞋一辈子吗?而现在幽州太守刘焉发出的榜文招募义兵,这不正是一个可以报效国家的机会吗?刘备这一刻的心情有些复杂,所以才长叹一声。没想到刘备这一声叹息却引出身后一位英雄豪杰。
这个人很不客气的大声问道,“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他说得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你一位七尺男儿在那里看到政府招募义兵的榜文,不想着以此机会为国家效力,在那里唉声叹气有什么用。刘备听见有人这么直接发问,也是有些好奇。刘备回过头来一看,对方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说话声音大的跟打雷似的。刘备一看就知道这位跟常人不一样,就问对方的姓名。这位正是张飞、张翼德。张飞报通名姓,并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张飞是世代居住在涿郡,家境不错。有一些庄田,做卖酒杀猪的生意。张飞也是专门喜欢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张飞其实也是发现刘备不是个普通人,否则一个人在哪叹息就叹息呗。张飞也是有些好奇,就问刘备怎么看见这榜文叹息呢?刘备一看张飞虽然一开始好像很有意见,但是后面的自我介绍也是喜欢交朋好友。刘备这才说出自己的身世。刘备就介绍自己是汉室宗亲,姓刘名备。现在听说黄巾军四处起义、犯上作乱。刘备是有志向想要去破贼安民、平复叛乱,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但是恨自己现在是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才长叹一声。张飞一听刘备有平寇的想法就对刘备讲,他这里有一些资财,可以用来招募乡勇,与刘备一同共举大事。刘备看到张飞如此豪爽很是高兴,就和张飞一起到村店当中去喝酒聊天。
有理想,好不好?有理想很好,但是要知道理想不能当饭吃。只有理想是不够的。要想建功立业,首先肯定是一腔热血,不过接下来就是很现实的投入。刘备要去打张角的黄巾军,没有人资助提供钱财物资,根本是没有办法建立军队。一件事情成功需要几百个原因,一件事情失败,只需要一个原因就足够了。所以那个时未到,急没有用。做成事情是需要条件的,所有条件都逐渐具备就是大势所趋。刘备只是自己有志向,但是没有人投入钱财支持,那是有志也无处施展。但是团队组织的强势,只有钱财是不够的,还需要聚集各方人才。
世上是无巧不成书,刘备与张飞正在店中饮酒,只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口停下来。那位大汉进到店里面坐下,便召唤酒保上酒菜,说是要赶着入城去投军。刘备观察这个人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是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刘备就邀请那位大汉过来同坐,问了问对方姓名。那位大汉正是关羽、关云长。关羽不是本地人,因为在原籍看到一些有权势的人欺压乡里,出手杀了对方之后逃难江湖,到现在有大概五六年了。现在一听说幽州正在招军破贼,是特地来应召入伍。刘备知道关羽要参军打黄巾军,就把自己准备建立军队讨伐的事情跟关羽讲了。关羽是非常高兴,就跟随刘备一同到张飞的庄上共议大事。张飞见到刘备与关羽之后就说,“我庄后面有一桃园,现在正是桃花盛开之时。明日咱们三人到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兄弟,同心协力,然后共图大事。”刘备和关羽都很赞成张飞的提议。转过天来,在桃园里面,备下乌牛白马的祭礼。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焚香再拜,对天发誓说刘备、关羽、张飞,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愿意在此结为兄弟。从此以后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对天盟誓之后,拜刘备为兄长,关羽为二弟,张飞为三弟。祭罢天地又再宰牛设酒,聚集乡中的勇士大约三百余人,在桃园里面是痛饮一醉。第二天开始收拾军需物资的时候发现问题了。没有马,这可怎么办?马匹可能在现在大家觉得可有可无,但是在古代马匹意味着行动的速度和移动的范围。刘备他们正琢磨着没马怎么办的时候,下人来报说是有两个客人赶一群马来投奔他们。刘备一听到这个消息,说正是天佑我也。刘关张三人是出庄迎接。原来来的二位客人是中山大商:一位是张世平,一位是苏双。他们是每年往北方去贩卖马匹,最近因为到处闹起义没去成北方,就先回来。刘备请二人到庄上置酒管待,跟他们诉说自己想要讨贼安民的想法。张世平苏双一听很是认同,愿意把良马五十匹送给刘备。送完马还不算,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给刘备他们做武器使用。镔铁就是已经精炼的铁。刘备谢别张世平苏双后,便让手艺很好的工匠打造双股剑。给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这把大刀重八十二斤。张飞造的是丈八点钢矛。又给他们三人制备了全身铠甲。
有志向的几个人能够遇到一起,其实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是大家都有相同的志向,所以行为的方向都在朝着近似的目标。那么最终的相遇,只不过是或早或晚的事情。方向一样,途径有限的情况下,相遇的概率比较大。殊途同归就是早早晚晚大家都一样,都是归到那里了嘛。任何的团队组织都有团队领袖与核心团队,这是支撑组织运转的框架。这几个人要是倒了,基本上这个团队组织也就完了,叫做土崩瓦解。团队领袖不一定是最厉害,但一定是能够把控方向。那个方向一错,越是努力越是倒霉。越是投入,日后的损失越大。但是只有团队领袖一个人,没有核心团队的支持,也是很多事情都做不成。一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不可能像一个团队所具备的资源与能力。一个人就算是面面俱到,他的能力也是有数量极限。就个人而言,也许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在团队运作当中,会找来一个专业人士来做一个方面、一个部件。那投入的资源与时间是个人比不了的。任何事情最终一定是通过一个团队来完成。要把具备各种技能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并且还要步调一致的行动,这才是团队领袖的价值所在。刘备作为刘关张三人的团队领袖就给出一个方向,就是举兵讨贼。打败黄巾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对天发誓的誓约有没有用?大家都相信就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就没有用。誓约是一种共识,就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都对一个事物有近似相同的看法。刘关张的誓约是日后很长时间的见证,他们三人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一种除去血缘之外的非常紧密的关系。不求同生,但愿同死。就是大家相识的时候出生的时间已经没有办法了,但是离开的时间希望都一样。大家一起回到那个我们出来的地方。刘关张正是因为建立了如此紧密的关系,才为以后团队组织不断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甚至可以讲是牢不可破的基础平台。但是大家也不要对结义这样的事情太过在意。心意相通,没有誓约也会长久。各怀鬼胎,那就算是对天盟誓,其实后面也不一定会相处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