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成功特质的100个强者故事
5133000000057

第57章 张瑞敏——民族产业的脊梁

提到中国民族产业,人们就会想到海尔,提到海尔,人们不会忽略这位人物:张瑞敏。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山东汉子,打造了中国制造业最响亮的品牌。他将海尔由一家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变成了一个年销售额超过400亿元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并向世界响亮地喊出了“海尔中国造”的口号,将民族产业堂堂正正地推到发达国家的地盘。张瑞敏由此赢得了海尔全体员工超乎寻常的崇敬和依恋。私下里,海尔人甚至把他看成类似毛泽东式的领袖人物,说他就是海尔的毛泽东式的企业领袖,领导海尔创世界名牌。这位儒雅的企业首脑最喜欢重复的一句话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资金没有,可以弄到,产品没有,也可以生产出来。但信心没有,创业就难,做事就很难达到第一流。”

1984年底,张瑞敏来到了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日用电器厂。此前,他在青岛家电公司任副经理。当时的电器厂是一家生产电动葫芦的小厂,而且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亏损147万元。工人都往红星电器厂跑,没走的无事可干,大都以织毛衣或是看附近火葬场的火化来打发时间。厂子一年之内,先后换了三任厂长。“我也不愿意去,但我不去就再没人去了。”张瑞敏回忆说,“(当时)迎接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到厂里就只有一条烂泥路,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那一年工厂工人的奖金,是张瑞敏和农民赌酒借来的。“他敢为大伙儿借钱过年,咱也要争口气,好好跟他干,挣了钱把钱还回去。”有人悄悄地说。

16年后,这家连借贷都借不到的烂厂成了一个国际知名企业,年销售额406亿元,并保持了80%的平均增长速度。2000年5月11日,海尔因出色的经营业绩被美国科尔尼管理公司、《财富》杂志等评选为“全球最佳营运公司”,是亚太地区企业唯一得主。企业厂部也从原来逼仄狭小的小白干路迁到了宽阔漂亮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修建了占地50公顷的海尔园。员工们再也不跑了,相反,他们为自己是海尔人的一分子而备感自豪。海尔北京营销中心经理赵斌,面对一家外企开出的8000元月薪和一套房子,不为所动,他对北大学生说:“他们不懂我对海尔的感情,我在海尔有自己的事业,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世上没有比这更有吸引力的了。”

这奇迹是1985年的一锤子砸出来的!那年,张瑞敏挥起大锤,将76台不合格冰箱全部砸毁。全厂职工亲眼目睹他流着泪水砸冰箱的情景,开始明白厂长的意图——没有卓越的质量,哪有海尔的前途。

砸掉的76台冰箱品牌是“瑞雪”,这是张瑞敏最喜爱的一个词,他的名字就包含其中的一个字,他家的小客厅也有这样一幅书法:祥云瑞雪,慎言敏行。

当问及当年为什么非要这么做不可时,张瑞敏说起自己的一次深刻感受:“1984年,我曾到西德考察,当地产品精湛的工艺给了我极大的冲击,我问自己:‘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德国人笨,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吗?’”

1991年海尔冰箱第一次进人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都不信任中国产品,8000台海尔冰箱硬是进不了德国。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检验结果,海尔冰箱获得的“+”号最多,甚至比海尔的老师利勃海尔还多几个“+”号。德国人当场签订了两万台的合同。事实证明,“中国造”完全可以和“德国造”、“日本造”、“美国造”一比高低。

现在那把立了大功的大铁锤被摆在了展览厅,让每一个新员工参观时都记住它。张瑞敏因此也被称为“挥大锤的企业家”。

海尔的目标是借鉴西方和日本的管理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中国的世界品牌。管理中国企业只能用中国的管理模式。

1998年3月25日,美丽的哈佛商学院教学楼内,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国男士侃侃而谈。他显然不像一位寻常人物,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一份哲学家式的儒雅和沉稳,一份沧桑阅尽的从容与豁达,温和深邃的目光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新鲜而机智的语言、思维更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作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张瑞敏语惊四座,他创造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管理理论引起了哈佛精英们的极大兴趣,哈佛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一个中国企业写人它驰名中外的教学案例中。

说来也许读者不相信,张瑞敏没有读过大学,但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张瑞敏是“老三届”中67届高中毕业生,未能圆大学梦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也许正因为如此,张瑞敏格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的办公室就像个新潮书店,除了几本需要反复品味的书,新近上排行榜的书大多能在书架上找到。张瑞敏说自己最喜欢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也喜欢自觉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运用于经营之道。“《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孟子》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他曾老老实实地透露自己的雄心:“日本式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归根到底,我们要造中国自己的名牌。”

英特尔董事长葛鲁夫断言:华人对财富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对组织的运作似乎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关注。可是,张瑞敏凭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底蕴,和对西方、日本管理经验的虚心学习,悟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比如,因为熟知“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六遍,慢慢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的具体国情,知道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所以发明了“日清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办法,严格要求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提高。事实证明,盲目模仿西方或日本的模式,是不可能真正学会有价值的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创造适合本民族、本国国情的模式。

有一次,海尔和三菱重工合作一个项目,日方带来一整套日式管理。张瑞敏告诉日本人,他们的办法不行,日本人坚定地摇头。三个月之后,日本人来找张瑞敏,说他们的办法的确不行,请允许使用海尔的管理办法。一点一滴,张瑞敏像个魔术大师,在海尔内部缔结了不可思议的一致的文化价值观。海尔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近似宗教的崇敬,他们毫不犹豫地说:“跟着张总干,就是值!”基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海尔人极大限度地整合、团结到了一起,摆脱了中国人素被说是一盘散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的蔑称。

美国《财富》杂志评价:张瑞敏是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总裁,他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

“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让外国产品打败,我们海尔争取最后一个倒下。”

80年代初期,张瑞敏赴德国寻求技术合作,在德国超市,他没有看到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适逢当地一个盛大的节日,陪同张瑞敏的德国人手指腾空而起的焰火告诉他:“这是从你们国家进口的。”张瑞敏心里为此而滴血:“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

中国人必须有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因为那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素质的外化,也是能否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标志。张瑞敏一次一次这样告诫自己。他把“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写人海尔精神并列在首位。十年磨一剑。1991年,海尔向德国出口第一台冰箱。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的汉姆顿建立了它在北美的第一个家用电器生产基地,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最大一笔投资。目前海尔产品出口到世界上10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0%以上在欧美地区销售。更重要的是,它的售价和国际名牌价格一样,是绝不便宜的。而不像以往中国大部分出口产品,走低价倾销的路子,表面上创汇为国争光,实则在国际上造成“中国货不过是廉价烂货”的不良影响。

回忆起4月30日那天,开工典礼上奏中国国歌,张瑞敏仍然心潮澎湃:“奏国歌主要在三个领域,一是政治领域,二是体育比赛,三是经济领域。凡是能够在体育比赛中升旗的,说明你的比赛实力非常强;同样,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在国际上真正证明你的地位。”因为长期在外奔波,张瑞敏说,他特别能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到德国去,德国人说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到日本去,日本人说大和民族怎么怎么样;到韩国去,韩国人说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什么江汉奇迹。我们中国人怎么说呢?我们到哈佛讲学,留学生说我们在国外真是可以挣很多钱,但是一要说你的国家有什么名牌象征你的实力,我们一个也说不出来。我们同学可以说,我们是德国人,我们有奔驰;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有丰田;但中国有什么?”强国富民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梦想。我们是否可以期待,海尔能像丰田象征日本一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名牌,为中国树立一个强者的形象,吹响一个尊严的号角?

如今,中国成功人世,外国企业将纷纷涌向中国,形势更加严峻。没有硝烟,战火已经燃起;听不到枪炮声,敌人已在进攻。张瑞敏坚定不移,他说:“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都可以引进、吸纳,为我所用,但自己的品牌决不能出卖,民族精神不能丢。”怎样不丢?靠国家保护?取消关税壁垒,国际市场一体化是时势所趋。坐以待毙?这不是张瑞敏的性格。唯一出路是走出去、抢时间、抢空间、发展自己。而且要鲜明地亮出“中国造”的旗帜,就是要与美国造、德国造、日本造比高低,就是要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名牌。张瑞敏沉稳地说,下棋要找高手下,你才能成为高手。

但走出去的路并不平坦。就拿在美国设厂来说,海尔产品在一个连锁店销售得非常快,马上美国大公司找到那个商店,说你要么把海尔退掉,要么我从你这儿退掉。这样商店肯定是要美国大公司的,不会要在国际上仍然势力单薄的海尔的。竞争的残酷程度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张瑞敏有个著名比喻,将国际竞争比作与狼共舞,其结果,要么是被狼吃掉,要么是征服狼。张瑞敏说,海尔要做一匹聪明的狼。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让外国产品打败,我们海尔也要争取最后一个倒下。

张瑞敏说:“孙中山先生有句话,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我理想的大事,我能够尽力去做的大事,就是使海尔成为国际一流企业,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脊梁,也许我最终做不到这一点,但我相信中国企业一定会自立于世界经济强林。”

让我们以张瑞敏的一首诗来作结吧。这是一位令人佩服的企业家的浪漫豪情,更是对中国整个民族产业的警醒之声:

在狼烟四起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将与攻城略地的洋品牌狭路相逢,决一雌雄。

大军已压境,兵临城下,听,速败论甚嚣尘上;看,弃城易帜者,弹冠相庆。但勇者无惧,那个陌生和茫然的名字——海尔,今天却回荡在北起阿尔卑斯山脉、南到亚马逊平原那无限广阔的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