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成功特质的100个强者故事
5133000000055

第55章 杨利伟——幵创新吋代的航天英雄

1965年6月,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校学习生活中,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刻苦学习和训练,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空军歼击机飞行员。

1996年,参加航天员初选,入围;1998年1月,从八百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人选“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正式进人飞船,开始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发射前的各项安全检查。8时59分,指挥员下达了“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马上就要点火,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指挥大厅里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许多前来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倒计时开始了。这时,屏幕上出现了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轰鸣。在这关键时刻,杨利伟这一标准的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独特的人格魅力。

飞船起飞了,带着中国人的友好向太空飞去。这时,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这使大家想起了训练中发生的一件事。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大约3分20秒,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将在这个时间看见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练时,这并不会真的发生。演练正在进行时,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训练得竟然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在一旁的领导自豪地说:“当然了,我们的航天员什么都要知道!”

这些专家由衷地佩服杨利伟,知道杨利伟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大家难以想象的。

航天员的选拔非常严格,因为它的要求近乎苛刻。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器官逐一检查,最主要的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当初人围者已寥寥无几。

在被选定为飞行首席人选后,“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最爱去的地方。舱内的仪表盘上布满了各种红蓝指示灯,条条线路纵横交错,星罗密布。想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必须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反复演练才能万无一失。

杨利伟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环境拍录下来,输人电脑,刻制成光盘,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观看。最后,他的记忆功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只要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如果提到舱里的任何一个设备,只要一说这个设备的名称,他都可以马上想到它的颜色、位置和作用;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需要看手册,也完全能妥善处理。

杨利伟凭借着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的熟练,在这次航天的任务中,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哪怕是细小的失误。

飞船正常步人太空轨道,脱离地球引力。在失重的情况下,杨利伟感觉头朝下脚朝上,这种姿势是习惯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难以忍受的,但他知道这是在失重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必须及时克服,否则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由于在平时训练时十分刻苦,他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正常。

最终,杨利伟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任务。他的太空飞行得到了国内专家及国外媒体、航天员的高度评价,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员刮目相看。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