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精典
5132400000039

第39章 集部(7)

巫、医、乐师、各种手工业工人,不把从师学习当作耻辱。士大夫等一类人,称谁"老师",谁"学生"等等,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相仿。"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称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奉承。唉!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业工人,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真是太奇怪了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不如孔子。孔予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专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的,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全都学了,他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一篇《师说》来赠给他。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疏、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馀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的质地,白的花纹。它只要一接触到草木,草木就要枯死。假如咬了人,没有能够医治好的。可是人们捉到它、把它风干制成药物,可以治好麻疯、四肢弯曲、脖子肿和各种恶疮,还可以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类寄生虫。开始时,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有人能捉到毒蛇的,就抵他应交的赋税。永州的贫民都为这件事竞相奔走。

有一个姓蒋的,独享这种捕蛇免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就说:"我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如今我接着干这件差事已经十二年,几乎送命的也有过很多次了。"谈起这件事,脸色似乎很悲痛的样子。我可怜他,并且对他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准备告诉给主管这件差事的官吏,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姓蒋的更加悲痛,眼泪汪汪地说:"您打算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个差使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厉害呀!假使我以前不干这个差使,我早就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他们使完了自己地里的出产,用尽了自己家里的收入,哭喊着到处流亡,饥渴劳累得倒下来,冒着风雨,犯着寒暑,呼吸着瘟疫毒气,往往因而死掉的尸体一具一具地互相压叠着。过去同我祖父住在一村的,今天十家中没有一家了;同我父亲住在一村的,今天十家中没有二三家了;同我住在一村十二年的,今天十家中没有四五家了。不是死光就是搬走了。可是我们家因为捕蛇单独保存下来。蛮横的公差到我们乡里来的时候,到处吵闹,到处骚扰,老百姓就吓得乱嚷嚷的,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呀。我担心地起来,看看那只瓦罐,我捉到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地去睡觉。平时谨慎地饲养它,按时献上它。回家来就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生。大概一年中冒着死亡危险的时候只有两次。其余时间就舒服地过着安乐的日子,怎么会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种死亡的威胁呢?如今我即便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比我的乡邻们的死已经算是死得晚的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我听完这一席话更加悲伤了。孔子说:"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凶啊!"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现在拿姓蒋的事情来看,还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来等待那些视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口天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传过来的流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制装饰品相碰时发出的清脆的响声,我心里非常高兴。就砍掉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后发现下边有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凉爽。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翻卷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和小岛、峭壁和峰峦。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地随风飘荡。潭里有鱼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阳光直照清澈的水底,鱼影映现在石头上,好像停滞不动;突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非常轻快,似乎在跟游人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一般曲折,像蛇行那样蜿蜒,溪水忽隐忽现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溪流两岸的形状犬牙交错参差不齐,不知道这条溪流的源头在哪里。坐在潭上,四周美竹嘉树环绕,寂静空旷,杳无一人,心神凄清,寒气彻骨,令人深深地感到忧愁悲伤。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适宜久留,才把这里的景物记下来后,我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柳宗玄;跟随着一起去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另一个叫奉壹。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和睦相处,许多以前废置的事情统统兴办起来了。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大了它的原有规模,在楼上镌刻了唐朝和当代的名人的诗赋,嘱托我写文章记下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岳州的壮丽景色,集中在一个洞庭湖上。它含着远山,吞吐长江,滔滔滚滚,宽广得无边无际,清晨的阳光和傍晚的夕照,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上的大好风光啊,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儿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和湘江,受处分被降职的官员,多愁善感的诗人,大多数在这里聚会,他们看到了自然景色所产生的情绪,只怕会不同吧?

至于阴雨连绵,一连几个月不放睛;阴森森的风愤怒地号叫着,浑浊的浪头翻滚着直扑到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没了光辉,高山也潜藏起形体;船桅倒下,船桨折断,经商和旅行的人都不能坐船航行了。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老虎在长啸,猿猴在悲啼。如果在这个时候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笑的心情,满眼凄凉,感慨到极点,就悲伤起来了。

至于春天气候温和,景物鲜明,洞庭湖上波浪平静,天空和它在水里的倒影连成一片碧绿的颜色,非常广阔;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聚拢,美丽的鱼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岸旁的芷草,和沙洲上的兰花,气味浓郁,生长茂盛。有时湖面上的雾气完全消失,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水面上闪动着金色的光辉,月影映在静静的水面上,宛如沉在水中的一块玉璧。捕鱼人的歌声此起彼伏,互相应答,这种乐趣哪里会有穷尽的呢?如果在这个时候登上这座楼,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宠耻辱全都忘却,对着清风端起酒杯,高兴到极点而得意扬扬的了。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跟上面两种思想感情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称心就快乐,也不因为个人失意就悲哀。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担忧那些百姓;处在偏远的江湖上,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入朝做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享受欢乐呢?他们一定会说"要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以后才享乐"吧!唉!假使没有这种人,我跟谁一道呢!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滁州西南方的许多林木山谷格外优美。望上去草木茂盛并且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水声潺潺,一抬头就看到有一股泉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出来,那是酿泉。山峰回环,道路盘绕,那里有座亭子象鸟儿展翅那样高踞在酿泉上面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琅琊山开化寺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滁州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太守稍微喝了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己给自己起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酒上,而是在山水之间。他对游山玩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

有时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消散;有时云雾积聚在山间,岩洞就昏暗;这些阴暗明亮、变化不测的景象,就是山里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了,闻到阵阵幽香;好的树木长高了,成为一片浓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就是山里的四个季节。早晨出去,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就没有穷尽。

至于背负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边的人呼唤,后边的人答应,弯腰曲背的老人和被人搀扶带领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这里游赏。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很肥;用泉水酿成酒,泉水香,酒清澈;野味和蔬菜,错杂地摆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会的快乐,不是音乐,而是投壶的人投中了,下围棋的人胜利了,酒杯酒筹就在人们手里递来递去,交互错杂,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站起来,嘴里不停地呼喊,这是客人们欢乐的表现。苍老的脸庞,雪白的头发,倒在客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傍晚的太阳挂在山上,人们的影子散乱地留在地上,这是太守回去、客人们跟着走了。树荫覆盖着,鸟的叫声忽上忽下,这是游人离开以后鸟儿在尽情欢乐。可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欢乐,却不知道人们的欢乐;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而欢乐,却不知道太守是为着人们的欢乐而欢乐啊。喝醉酒后能够和人们共同欢乐,酒醒以后能够写文章描述欢乐情景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

石钟山记

苏轼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盘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问;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河南省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嶷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咳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嶷坎鞳者,魏庄了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