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5132300000048

第48章 百战奇略(20)

北齐后主高纬隆化元年(公元576年),提拔重用了一批卑鄙谄媚之徒,让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操纵天下命运,陈德信、邓长颙、何洪珍等人掌握军国大政。他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越轨提拔官员,大肆买卖官爵,制造冤假错案,胡作非为,紊乱国政残害无辜百姓,从而导致旱涝蝗灾、土匪强盗同时发生;他们还猜忌仇恨正派的亲王大臣,结果这些人都惨迫害。例如贤明有功的丞相斛律光及其弟弟荆山公斛律羡,都是无罪而同时惨遭杀害的。就在北齐日渐衰败,行将土崩瓦解的时候,北周武帝宇文邕乘此有利时机,亲率大军东征,一举而灭亡了北齐。

人战

【原文】

凡战,所谓人者,推人士①而破妖祥②也。行军之际,或枭③集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法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④

唐武德六年,辅公祐⑤反,诏赵郡王李孝恭⑥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取水,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诸君,此〔杯中血〕乃公祐授首⑦之征也。"遂饮而尽之,众为安。先是,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薄李孝恭,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羸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阵以待。俄而羸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⑧,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祐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⑨

【注释】

①推人士:谓推举堪当任事的人。

②妖祥:本谓吉凶的征兆,这里指妖灾怪异等不吉利现象。

③枭:鸟名。亦作"鸮",俗称猫头鹰。旧传枭食其母,故常以喻恶人或不祥之兆。

④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⑤辅公祐:本为隋末江淮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唐朝建立后,与杜伏威一道降唐,受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后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反唐,国号曰宋。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军镇压。

⑥李孝恭:唐高祖李渊从父兄之子。因辅佐李渊父子定天下有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封赵郡王,贞观初改封河间王,官至礼部尚书。

⑦授首:指被杀。

⑧祖尚:即卢祖尚,字季良。隋末据扬州起兵称刺史,后归附唐朝,任交州刺史。

⑨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孝恭传》

【译文】

战争中所说的"人战",指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破除各种影响士气的迷信邪说的问题。在出兵征战的过程中,可能有时会遇到不祥之鸟群集主帅旗竿上,也有可能杯中酒突然变成血红色,也可能发生指挥旗竿突然折断等怪异现象时,只有主将及时作出正确决断,才能稳定军心。倘若所进行的战争,是以正义攻讨叛逆,以正直征伐邪恶,以贤能打击愚顽,都应坚信必胜无疑。就如兵法所说:"要禁绝迷信,消除疑惑,部队才能拼死奋战而不会逃跑。"

唐朝武德六年,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辅公祐据丹阳举兵反唐,高祖李渊命令赵郡王李孝恭等人率军讨伐他。唐军进发前,孝恭与众将聚集一堂饮壮行洒,当他命人取来一杯水酒欲饮之时,杯中白酒突然变成血红色,在座的诸位将领见此无不惊惧失色,只有孝恭一人举止坦然自若。他慢慢举起酒杯对大家解释说:"祸福本无门径可入,唯有人们自己召来。大家不要疑惑担心理上,诸位请看,这杯中的血色正是辅公祐将要被杀头的征兆啊!"说完,一饮而尽,众人仰视,惊惧不安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两军对阵后,辅公祐军先是企图凭据险要地形诱使唐军来战而截击之,孝恭却令唐军坚守壁垒而不主动出战,但在同时,他暗中派出奇兵切断了辅军的运粮道路,致使其在陷入缺粮挨饿的情况下,又乘夜进迫李孝恭,孝恭仍然安卧营中不动。第二天,李孝恭派出一些老弱残兵前往敌营挑战,另选精锐骑兵由卢祖尚率领列阵以等待敌人来攻。不一会儿,孝恭所派的老弱残兵退却下来,辅军紧追不舍,气焰异常嚣张,与卢祖尚骑阵相遭遇,被唐军打得大败。这时,李孝恭乘胜挥军攻破辅军其余阵地,最后公祐见兵势不支就打马败逃,唐军骑兵尾随追击,活捉了辅公祐,江南完全被平定。

难战

【原文】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①、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②、李典③、将七千余人屯合肥④。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冢〕。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悦服。权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辽率诸将追击,几复获权。⑤

【注释】

①见危难,毋忘其众:语出《司马法·定爵第三》。

②乐进: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南)人,字文谦。有胆略,从曹操征伐,屡建战功。官至右将军,封广昌亭侯。

③李典:山阳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人,字曼成。从曹操征伐,战绩颇著,官至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④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⑤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译文】

一个为将者所应遵守的最重要的法则就在于能够做到与部众同甘共苦。如果身陷危险的境地,将帅不可以抛弃部众而保全自己,不可以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应当保护部众同敌人周旋,应当与士卒同生死共战斗。将帅如能做到这样,那么,三军将士又怎能在危难中舍弃他们的将帅呢?就如兵法所说:"将帅面临危难之境地,不能只顾自己安全而忘掉部队不管。"

东汉末年,魏公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回来,派遣大将张辽、乐进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驻守在合肥。其后,曹操出征张鲁时,他给驻守合肥的护军薛悌写了封信,封面题写道:"敌人来到时方可拆看。"不久,孙权率领大军前来围攻合肥,薛悌与张辽等将这件书面指示打开,上面写道:"如果孙权领兵来进攻,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参战。"诸多将领对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但张辽却心领神会地说:"曹公亲率大军远征在外,等到救兵来到这里时,敌军势必已经把我们打败了。所以曹公指示我们,乘敌军对我尚未形成合围态势之前而出城迎击它,以挫煞敌人的嚣张气焰,来安定我们的军心士气,然后才可以守住此城。今日成败的关键,就取决于这一战了。诸位还有什么疑惑的呢?"李典与张辽的看法相同。于是,张辽当夜就召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杀牛宰羊犒劳他们,准备在第二天出城大战孙权军。第二天天刚亮,张辽身披铠甲率兵出战,他率先冲破敌阵,杀死数十名敌人,击斩二名敌将,一面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一面猛打猛冲,一直冲到孙权的主营之下。孙权大吃一惊,众将不知所措,慌忙跑上一座高土丘。孙权用长戟护卫自身,张辽大声叫阵要孙权走下高丘决一死战,孙权却不敢移动一步。后来当他望见张辽所率部众不多时,才调集大军将张辽所部重重包围。张辽挥军左突右冲,奋力向前迅猛冲杀,终于打开一个缺口,带领数十名勇士冲出包围圈。一些尚未冲出包围圈的部众大声呼喊道:"将军要把我们丢弃吗?"张辽听到呼喊声,立即回身再次冲入包围圈,将受困的余众全部救出来,孙权部队竟然没有敢于阻挡的。这一仗从黎明一直战到中午,吴军士气已经衰落。张辽得胜返回合肥营地,整修防御工事,自此军心更加稳定,诸将对张辽更加心悦诚服。孙权率军围攻合肥十多天,城池没有攻克,不得不撤围退军。张辽乘机率军追击,结果大败吴军,差一点活捉了孙权。

易战

【原文】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①"

《北史》:周武帝〔将〕伐齐之河阳②,〔谋及臣下〕,宇文弼③〔进策〕曰:"〔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所见〕彼汾之曲④,戌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纳,师竟无功。〔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计。后终于平齐。〕⑤

【注释】

①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②河阳: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北齐时在此筑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为军事重镇。

③宇文弼:宇文弼,鲜卑族,字公辅。博学多才。北周时官至内史都上士,隋代任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等职。

④汾之曲:汾之曲,即汾水之弯曲处。

⑤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传》又见《隋书·宇文传》

【译文】

凡是进攻作战的法则,一般是从敌人最容易被战胜的地方开始进攻。敌人如果同时在多处屯兵设防,就一定会有力量强弱、兵力多少的不同。对此,我军应当远离敌人的强点而进攻其弱点,避开敌人兵多之处而打击其兵少之处。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就如兵法所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战胜那容易战胜的敌人。"

据《北史》记载,周武帝宇文邕准备进攻北齐的河阳,在向大臣们询问攻伐谋略的时候,内史都上士宇文弼献策说:"今天我们对齐作战,必须正确选择进攻目标。河阳地处军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齐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那里,我们即使是倾尽全部兵力去围攻它,恐怕也很难达到目的。依我个人的看法,敌人的汾水弯曲之处,戍卫的城垒较小,而且山势平缓,进攻那里是容易夺取的。"但周武帝并没有采用这个建议,最后是无功而返。楚德五年,周武帝亲率大军进攻北齐,完全采用了宇文弼的计策,最终于次年正月灭亡了北齐。

离战

【原文】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①"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②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湣王出奔于莒③。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湣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④以拒燕兵,数年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⑤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惠王⑥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出之,列火牛阵⑦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⑧自莒入临淄。⑨

【注释】

①亲而离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乐教:战国燕名将。燕昭王时,任上将军,封昌国君。昭王死后,惠王轻信谣言,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

③莒:周代所封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④即墨:战国齐邑。故址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⑤田单:战国齐名将。

⑥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⑦火牛阵:即战国齐将田单在即墨防御战中击败燕军围攻时所采用的一种战术。他将千余头牛披上画以五彩龙纹的外衣,在牛角上缚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油脂的苇草,乘夜暗点燃苇草,驱赶牛群猛冲燕军阵地,再以五千士卒紧随牛后冲杀,结果大败燕军,收复了失地。此种战法,后人名之曰"火牛阵"。

⑧襄王:即齐襄王田法章。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田单列传》。

【译文】

凡是对敌作战,应当密切注视和利用敌国君臣关系中的矛盾,适时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倘若敌国君臣之间出现相互猜忌的情况时,我军就可以乘机以精锐部队进攻它,必定能够实现战胜敌人的目的。就如兵法所说:"对内部亲密团结的敌人,要用离间计去破坏他们。"

战国时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军及秦、魏、韩、赵等多国军队进攻齐国,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被迫逃往莒城。燕军获悉齐湣王在莒城后,立即调集兵力围攻莒城。此时,楚国将领淖齿率军援救齐国,因此而被齐湣王任为国相。淖齿私下里想与燕将乐毅平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在历数其罪状后便把他杀掉了。但齐国将士仍然坚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军进攻,致使燕军几年都没能攻克二城。燕将乐毅只好率军继续围城。这时由于即墨守城将领战死,该城军民共同推举田单为将军。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位,他在做太子时曾与乐毅发生过矛盾。田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派人到燕国施以离间之计,扬言说:"乐毅因与燕国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杀头而想联合各国军队称王于齐国,只是齐国人心尚未归附,所以他便暂缓进攻即墨以等待齐人归顺。现在,齐国人唯一担心的,是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来代替乐毅,那时即墨将会变成一座废墟了。"燕惠王听到这个谣言后竟信以为真,于是就便派遣骑劫取代了乐毅之职。乐毅无奈便逃往赵国,燕国将士从此产生不和。后来,田单找来一个士卒伪装成是神师出世佐助他作战,并采用"火牛阵法",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都城临淄。

饵战

【原文】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①"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②

【注释】

①饵兵勿食: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译文】

作战中所说的"饵战",并不是说叫士兵把毒药放在饮食中,而是用各种好处来诱使敌人上当受骗,这就叫做"饵兵"战法。比如,在敌我双方交战中,敌人或者抛弃牛马,或者丢下财物,或者舍弃辎重,切记对此不可随意拾取,因为一旦拾取时就可能中了敌人的圈套使其有可乘之机,导致作战失败。这就如兵法所说:"对于敌人的设下的诱饵,千万不可因贪小利而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