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当队伍行进到辽水时。公逊渊早已派遣数万步骑兵驻扎在辽隧,修建了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研究了一下地形气就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沿辽水构筑了一道长围(摆出一付攻打辽隧的架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移兵。众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地说:"我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显示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是想把我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他的老巢肯定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会心慌恐惧,他们心神一乱就会离开坚城固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就可以打败他们。"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魏军,越过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敌人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慌乱中果然离开固若金汤的辽隧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回军痛击,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挥军包围了他。
乱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士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①"
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于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⑥
【注释】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战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立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杀害。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志玄所俘。唐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⑥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
【译文】
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敌人行列阵势杂乱不齐,士卒喧哗混乱不堪,应当立即出兵进攻它,就会取得胜利。就如兵法所说:"敌人混乱不堪时,我就乘机攻取它。"
隋末李渊起兵之初,其部将段志玄随同刘文静率军于潼关抵抗隋将屈突通的进攻。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打败,军营已经溃散。这时,段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赶来救援,奋力冲杀,击斩隋军数十人;但在回身返还之时,脚部却被敌人乱箭所伤。因怕引起兵士思想波动,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伤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冲入敌阵,奋力拚杀,致使桑显和军大乱,刘文静的部队士气也重新振作,并乘敌军大乱之机,勇猛冲击,结果是反败为胜。屈突通兵败而逃,段志玄与众将跟踪追击,将他活捉过来。分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①"
梁将陈霸先②、王僧辩③讨侯景④,军于张公洲⑤。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⑥,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
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分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⑦。
【注释】
①分不分为縻军: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唐李问对》卷下。
②陈霸先: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率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叛乱后,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不久杀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后代梁称帝,国号陈。
③王僧辩:南朝梁将。梁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侯景叛乱时,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与陈霸先破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
④侯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字万景。先属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次,拥众十万,镇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次年,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叛乱,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为汉帝。所部到处烧杀抢掠,使长江下游地区遭到极大破坏。后被陈霸先、王僧辩等消灭。
⑤张公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⑥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该城背山面江,南临淮口,是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
⑦本篇史例出自《陈书·高祖本纪》。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而敌军兵少时,应当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来战胜敌人。如果兵力对比我五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如果兵力对比我三倍于敌时,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为"正兵"进攻敌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为"奇兵"进攻敌人侧后。这种分兵击敌的进攻部署,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进攻,以部分兵力行侧后袭击的前后夹击的战法。就是兵法所说的:"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兵,就成为自我束缚的"縻军"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大将陈霸先和王僧辩率军讨伐叛乱分子侯景,一直行至张公洲。梁军巨大战舰上旌旗高高飘扬,以横断江面、遮蔽天日之势,顺流浩浩荡荡而下。侯景登上石头城,望见梁军舰船的磅礴气势,忧虑地说:"敌军有如此雄壮气势,不可轻视他们啊。"于是,侯景亲率精锐骑兵万人,擂动战鼓前来迎战。陈霸先见状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队指挥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样,首尾可以相互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企图拚死一战。我军众多而敌军寡少,我们应当采取分兵击敌的战法去打击敌人。"
王僧辩听从了陈霸先的意见。梁军以一支配有强弓劲弩的部队迎战敌人正面,以轻装精锐骑兵袭击敌人侧后,而以主力部队冲击敌军要害部位,把叛军打得大败,叛首侯景则弃城逃跑。
合战
【原文】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①"
开元②时,吐蕃③入寇,报新城④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王忠嗣⑤策马而进,左右驰突,如此无不辟易⑥,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⑦
【注释】
①聚不聚为孤旅: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②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七至九世纪,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门源。
⑤王忠嗣:唐将。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本名训,九岁时,因其父在对吐蕃作战中阵亡,为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并赐名忠嗣。及长,从军守卫西北边防,因战功卓著,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
⑥辟易:惊退。
⑦本篇其史例出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译文】
兵力分散就力量薄弱,兵力集中就力量强大,这是兵家都熟知的一般原则。倘若我军分兵屯驻多处,敌人如以大军向我进攻,我就应当集中兵力予以还击。就像兵法所说的:"应当集中兵力时而不集中,就成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军大肆入侵,企图报唐军进驻新城之仇。吐蕃军一大早就迫近唐军营阵。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唐军人人产生畏惧情绪。但唐军将领王忠嗣,却以无所畏惧的姿态驱马迎敌,他挥军向敌人左右两翼奔驰突击,矛头所指,敌人无不惊惧而退。唐军如此反复冲击,杀死敌军数百人,致使吐蕃溃不成军。王忠嗣乘敌溃乱不堪之机,集中三军兵力对敌实施猛烈侧击,终于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怒战
【原文】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①"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②、马武③讨周建④于垂惠⑤。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⑥与吾相恃,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十人断发请战。霸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⑦
【注释】
①杀敌者,怒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王霸:东汉将领。颍阳(今河南许昌西南)人,字元伯。新莽末,从刘秀起兵,破王邑、王寻,累功拜上谷太守,长期戍守北部边疆,后封淮陵侯。讨周建时任偏将军。
③马武: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字子张。新莽末从刘秀破王寻等,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④周建:东汉初地方割据势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虏:指捕虏将军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必须激发鼓励部队士气,使他们对敌人充满忿怒和仇恨,然后再出战杀敌。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奋勇杀敌的,是因为他们具有仇恨敌人的高昂士气。"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偏将军王霸与捕虏将军马武共同率军讨伐割据垂惠称雄的周建。苏茂率领四千余兵前来援救周建,而首先派遣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拦截马武所部的军粮,马武得悉率兵前去救援,这时,周建从垂惠城中出兵与苏茂精骑夹击马武。马武依赖有王霸为援,与敌交战不甚卖力,结果被敌人打败。马武率众溃逃经过王霸营垒时,大声疾呼地请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说:"敌人兵力强盛,我如出援,连同你们必将两败俱伤,你们还是自己努力奋战吧!"说完就关闭营门坚守不出。王朝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马武,王霸对此耐心解释说:"苏茂军都是精兵锐骑,而且人数又多。我军官兵心怀恐惧,而捕虏将军马武对我有单纯依赖思想,两军指导思想不相一致,这正是失败之道。现在我部闭营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敌人必定乘胜贸然轻进;马武所部在外无救援可以依赖的形势下,一定会加倍努力,图存奋战。这样,苏茂部队就会疲惫劳困,我军乘其困敝不堪之时再出兵袭击,就可以打败它。"其后,苏茂、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双方激战很久,王霸所部有数十名壮士断发向他请求出战,王霸知道部队士气锐盛,出战时机成熟,于是就打开营门之后,出动精锐骑兵突袭敌军背后,苏茂、周建部队在汉军的前后夹击下,大败而逃。
气战
【原文】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①"
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②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④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刿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⑤,故逐之〕⑥
【注释】
①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语出《尉缭子·战威第四》。
②曹刿:春秋时期鲁国武士。齐鲁长勺之战中,他辅佐鲁庄公打败齐军进攻。
③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④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⑤靡:披靡,倒下。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
将领所以能够完成作战计划,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够奋勇战斗,依靠的是士气;士气所以能够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动。擂动战鼓能够振作部队士气,但不可鼓动太频,太频则士气容易衰落;不可鼓动太远,太远则体力容易枯竭。因此,作战中必须估算出敌人距我六七十步以内时,才可以击鼓来激发士卒之气,命令士卒奋勇杀敌。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的情况下作战,打败敌人是毫无疑问的。就如兵法所说的:"士气高昂就投入战斗,士气低落就避敌退走。"
春秋时期,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武士曹刿请求随同作战,鲁庄公便与他共乘一辆兵车,进至长勺对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战,曹刿马上说:"现在太早,还不行。"齐军三通战鼓敲罢,曹刿这时说:"现在可以了。"于是,鲁庄公擂鼓命令部队进战,结果大败齐军。鲁庄公将要驱车追击溃败的齐军,曹刿提醒说:"现在还不行。"待他下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向远眺望了一会儿,就非常有把握地说:"现在可以追击了。"鲁庄公于是驱车追击齐军,结果大胜。凯旋归来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谦虚地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再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人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饱满,所以能够打败敌人。齐是大国,其情况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追杀它,是担心他们设有埋伏我们,待我下车察看发现其车辙已经混乱,远望看见其旗帜已经倒下,所以才下决心驱车追击他们。"
逐战
【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①"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喉拒之,大破于浅水原②。太宗帅骑追之,直趋高③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辨士④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⑤
【注释】
①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凡从勿怠"句原文作"凡从奔勿息"。
②浅水原:一名"鹑觚原"。故址在今陕西长武西北。
③折墌:故址在今甘肃泾川东北。
④辨士:谓能言善辨之士。辨,通"辩"。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译文】
凡是追击败逃之敌,必须查明其是真败逃还是假败逃。如果敌人军旗整齐有序,鼓声呼应协调,指挥号令统一,队伍人多却显得不乱,其虽然后退而走,但并不是真正的败退,而其中必定有诈,对此必须慎重分析后再行动。倘若敌人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错乱不协,指挥号令喧闹不一,这才是真正的败退。对于这种敌人,应当全力以赴地进行追击。就如兵法所说:"凡是追击撤退之敌,不可懈怠麻痹;敌人如果中途停驻不走时,就要考虑其是否另有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