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5132300000026

第26章 三十六计(2)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①。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微利:微隙,指微不足道的间隙或疏忽;微利,指明微小的利益。

②少阴,少阳:阴,这里指疏忽、过失;阳,指胜利、成就。

【译文】

敌人出现微小的疏忽与漏洞,一定要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一定要争取到。即使是敌人的微小疏忽、过失,也要利用来为我方的微小胜利服务。

打草惊蛇

【计名出处】

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谋略。原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搅动,蛇便受惊而走。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在任当涂(属今安徽省)县令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自己捞取钱物上。一天,老百姓联名控告他手下的主簿有贪污,王鲁因自己屁股不干净,胆怯心虚,故而在看状纸时,便下意识地信手在状纸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字。这里的"吾已惊蛇"是吾已成惊蛇之意。此后,"打草惊蛇"一语便逐渐流传开了。

【原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②,阴之谋也③。

【注释】

①叩实:叩,询问,查究。叩实,问清楚、查明真相。

②复者:一次又一次地。

③阴之谋:隐秘的计谋。

【译文】

真相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

借尸还魂

【计名出处】

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有关"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曾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父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醒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便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刚刚断气不久,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袒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杖喷了一口仙气,竹杖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们忘却了。铁拐李借尸还魂的故事还见于元代岳伯川所写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后《东游记》也有记载,只是情节不尽相同罢了。借尸还魂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后来被人们喻指某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的现象;有时也可以用来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借助某种旧的事物或旧的形式求得发展的现象。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谓"尸"、"魂"、"借"、"还"的喻意便都不尽相同了。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注释】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凡自身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就不会甘愿受别人利用。

②不能用者,可借:意为那些自身难以有所作为的人,却往往有可能被人借以达到某种目的。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蒙》卦辞。蒙卦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四卦,也是阴阳相交后的第二卦(因第一卦乾为纯阳,第二卦坤为纯阴,皆无阴阳相交之象)。在这里,蒙字本义,指事物在初生之时,蒙昧而不明白。蒙卦的卦象是下坎上艮,艮象山,坎象水:山下有水,是险的象征;人处险地而不知避,便是蒙昧了。童蒙,幼稚而蒙昧。此句意为不需要我去求助蒙昧的人,而是蒙昧的人有求于我。

【译文】

凡是自身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难以驾驭和控制,因而不能为我所用;凡是自身不能有作为的人,往往需要依赖别人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就有可能为我所用。将自身不能有作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其中的道理,正与幼稚蒙昧之人需要求助于足智多谋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谋的人需要求助于幼稚蒙昧的人一样。

调虎离山

【计名出处】

"调虎离山"一语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戴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做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裁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他们所居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计"的说法。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写孙大圣对如意真仙说:"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清代钱彩著《说岳全传》第三十四回也写着:"吉青道:"我前日在青龙山,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

【原文】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②。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理等客观条件。困,作动词用,困扰、困乏。全句意为等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

②往蹇来返:语出《易·蹇》九三爻辞。往蹇,来这。蹇卦的卦象为艮下坎上。艮象山,坎象水。王弼注曰:"山上有水,蹇难之象。"故在此处,"蹇"有难的意思。返,李镜池《周易通义》注:返,犹反反,广大美好貌。往蹇来返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译文】

利用不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欲擒故纵

【计名出处】

计名"欲擒故纵",它的哲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的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属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原文】

逼则反兵①,走则减势②。紧随勿追,累其气力③,消其斗志④,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⑤。"需,有孚,光。"⑥

【注释】

①反兵:回师反扑。

②走:逃走。势:气势。

③累:消耗。

④消:瓦解。

⑤兵:兵器。血刃:血染刀刃,即作战。

⑥需,有孚,光:语出《易·需》。需卦的卦象为乾下坎上,乾象刚、健、坎象水、险。需,有等待之意。以刚、健遇水、险故,须等待,不要急进,以免陷入险境。孚,信用、信服;有孚,有信用,有诚意,为人所信服。光,光明、通达。此句意为身处险境要善于等待,如果有诚信,就会前途光明,大吉大利。

【译文】

如果把敌军逼得太紧,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削减其气势。追击玫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其溃散时再捕捉他,就可以避免流血。这是《周易》需卦卦辞"需。有孚,光享贞吉……"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抛砖引玉

【计名出处】

"抛砖引玉"一语,其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的两句优于常建的前两句,便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进士,两人相距一百一十五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可能的。然而由这个有悖历史事实的说传,引出一个有关"抛砖引玉"一词来源的说法,却已是一个历史事实。另一种说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高僧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子。这句话也来源于一个佛门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同参禅悟道。刚入座,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已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息虑凝心,静座参禅,惟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缓缓地说: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此语后来还见于元代贯云石(公元1286~1324年)所作《斗鹌鹑·佳偶》曲:"见他眉来眼去,俺早心满愿足;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

【原文】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类似,同类。

②击蒙:击,打击;蒙,蒙昧。语出《易·蒙卦》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蒙卦的卦象为坎下艮上。其上九爻,为阳爻处于蒙卦之终,按王弼的解释、其喻意为"外蒙之终,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也。故曰"击蒙"也。故"不利为寇,利御寇"也"。大意是,上九爻以阳刚之象居于前五爻之上,所以能给蒙昧者以开导、启迪。为盗寇之人,自然属于蒙昧者之列,所以,如果占卦时占到本爻,则对为盗寇者不利,而对防御盗寇者有利。此处借用此语,意思是,打击那因受我方诱惑而处于蒙昧状态的敌人。

【译文】

用相类似的东西来引诱敌人,在他思绪迷乱混沌时去打击他。

擒贼擒王

【计名出处】

"擒贼擒王"一语,现今可见的最早且影响较大的文字记录,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五言古诗《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因由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从当时历史背景看,此诗原本寓含对唐玄宗李隆基无节制地对外用兵的讽谏之意。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西域吐蕃在数败于唐军之后,遣使求和,在玄宗李隆基勉强允准后吐蕃人撤走了边境的驻军,双方恢复了和平。七年后,玄宗利用吐蕃人没有防备,又派兵入侵吐蕃,重创吐蕃,深入敌境2000里。公元739年(玄宗开元二十七年),金城公主(中宗景龙四年,即公元710年,奉命与吐蕃赞普弃隶缩缵联姻)去世,吐蕃遣使报丧,并乘便求和,而玄宗却不许。一年后,吐蕃军攻占唐边境重镇石堡(在今青海省会西宁西南)。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遣陇右节度使、大将哥舒翰统军三万三千人与吐蕃军激战。石堡收复了,此役唐军战死者数以万计。杜甫的《前出塞》诗,大约是针对此一情况,有感而发的。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制服敌国的首领,保住本国的疆土,防止异国的入侵就可以了,何必杀人太多。诗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警句,体现了诗人杜甫对我国古代某种军事经验的概括和他个人的军事眼光,因而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言,常为众多军事家、政治家以至各色人物所引用。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①,以解②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③。

【注释】

①夺:抢夺、抓获。魁:第一、大,此处指首领、主帅。

②解:瓦解。体,躯体、整体、全军。

③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坤·上六彖辞》。坤卦是坤下坤下,为纯阴之象。上六爻是本卦的最终爻、为纯阴发展到极盛阶段之象。坤卦上六爻的爻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本为乾坤(纯阳之卦)的象征物,为什么作为纯阴之象的坤卦,其上六爻却以原本属纯阳之象的"龙"为象征物呢?按照朱熹《周易本义》的解释是:"阴盛之极,至与阳争。"《易·文言》在阐释坤卦上六爻辞时则说:"阴疑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按照《周易》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上六爻表示纯阴已发展到极盛故必然向阳转化。虽然此时尚处于转化前夕,但却已急于以阳自比,以龙自称了。故有"龙战于野,其道穷也"之说。野,郊野。道,道理;道穷,无路可走。群龙战于郊野,相互杀伤,血渍斑斑,以至陷入穷途末路。本计引用此语,其意当为:贼王被擒,群贼无首,其战必败。

【译文】

溃击敌人的主力,抓获其首领,便可瓦解其全军。好比群龙无首战于郊野,必然陷于穷途末路。

釜底抽薪

【计名出处】

"釜底抽薪"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种谋略,以消减、削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计,应当说,正是在这种策略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淮南鸿烈》:"放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括、简明的语言。如明代嘉靖年间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清代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可见,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略思想已在许多场合下被使用。

【原文】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敌:对抗,攻击。力:强力、锋芒。

②消:削弱、消减。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兑下乾上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履卦。兑不泽,为阴柔之象,乾为天、为阳刚之象。整个卦象为阴胜阳、柔克剐。其卦辞为"履虎尾,不咥人,亨。"履,小心蹑足前进。咥,咬。亨,通达顺利。其寓意是:虎为凶猛阳刚之兽,但只要以阴柔克之,小心谨慎行事、即使踩着了虎的尾巴,它也不会咬人,若占得此卦,预示事情将经历险阻而后通达,终于顺利。此处借用此卦,意在说明,遇到强敌,不要去与之硬碰,而要用阴柔的方法消灭刚猛之气,然后设法制服他。

【译文】

不要迎着敌人的猛劲去与之硬拚,而要设法消弱敌方的气势,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制服他。

混水摸鱼

【计名出处】

"混水摸鱼"一词,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后来逐渐被移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以至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某种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原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乱窜,此时乘机捕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机,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在军事上指有意给敌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机,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冒充敌人而蒙混过关是此计常用的计法。

【原文】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全句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