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智慧精典
5131900000032

第32章 捷智精选(5)

【原文】彦博幼时,与群儿戏。击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司马光幼与群儿戏。一儿误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光取石破瓮,遂得出。

二公应变之才,济人之术,已露一斑。孰谓“小时了了者,大定不佳”耶?

【译文】文彦博幼时常和同伴一起玩球,有一次球儿滚入洞中拿不出,文彦博就提水灌洞,不久球儿浮出洞口。

司马光和同伴嬉戏时,有个玩伴不小心失足掉入大水缸中,眼看就要淹死。大家惊惶地一哄而散,只有司马光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打破,救了那小孩。

〔梦龙评〕文彦博与司马光应变的机智,在儿童时就已显现,谁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王戎

【原文】王戎年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瞩见道旁李树,有子扳折,诸小儿竞走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试之果然。

许衡少时,尝暑中过河阳。其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曰:“人亡世乱,此无主矣!”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边批:真道学。合二事观戎为智,衡为义,皆神童也。

【译文】晋朝人王戎(字浚冲)七岁时,有一次和同伴游戏,见路旁有棵李树结实垒垒,同伴们争相攀折,唯有王戎留在原地,问他原因,王戎说:“李树在路旁,人来人往竟无人摘采,可见李子一定是苦的。”众人不信,尝过后,才证明王戎所言不虚。

〔梦龙评〕元朝人许衡(字仲平)年轻时曾到河阳,正值天热口干,路旁有棵梨树,同伴争相摘食,只有许衡独自坐在树下乘凉。问他原因,许衡答:“这梨不是我的,怎可随意摘采?”有人说:“现在兵荒马乱,这是无主之梨。”许衡说:“梨无主,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真道学〕?”

由王戎、许衡的故事来看,王戎不摘李是因为聪明,许衡不吃梨是因为行为处事的正当原则,这两人都是神童。

曹冲

【原文】曹冲字仓舒。自幼聪慧。孙权尝致巨象于曹公。公欲知其斤重,以访群下,莫能得策。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一较可知矣。”冲时仅五六岁,公大奇之。

【译文】曹冲(曹操子,字仓野)从小聪明。有一次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问遍所有官员都想不出秤大象的方法。

一旁的曹冲突然说:“不如把大象牵到船上,刻下船身吃水的水痕,再换载其他已知重量的物品,等船身吃水到原来水痕时,就可算出大象的重量。”

曹操听了,也不由得佩服。

戴颙

【原文】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既成,恨面瘦,工人不能改。迎戴颙字仲若视之,颙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为减臂胛,遂不觉瘦。

用侈便觉财匮,官贪便觉民贫,将弱便觉敌强。举隅善反,所通者大。

【译文】为佛塑像自汉朝开始,但塑像的技巧并不高明。宋世子命人铸造一座高一丈六的大佛铜像。佛像塑好后,世子觉得佛面太瘦小,和佛身不相称,但工人无法修改。

戴颙(字仲若)看了佛像后说:“佛像不对劲的原因不在脸瘦小,而是手臂肩膀太肥大。”

工人照戴颙所说修改后,果然不再显得佛面瘦小。

〔梦龙评〕重享乐的人常觉得钱不够用;贪财的官员常觉得百姓太穷;重安逸的将军常觉得敌人太强。其实都是因为一方有偏失,诸君若能举一反三,可以推出许多道理。

杨佐

【原文】陵州有盐井,深五十丈,皆石作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垂绠而下,方能得水。岁久,干摧败,欲易之,而阴气腾上,入者辄死。唯天雨则气随以下,稍能施工,晴则亟止。佐官陵州,教工人用木盘贮水,穴隙洒之,如雨滴然,谓之水盘。如是累月,井干一新,利复其旧。

【译文】宋朝时陵州有口盐井深达五十丈,井底为岩石,井壁用柏木筑成,并高出井口,再由井口垂下绳索汲取盐水。由于使用多年,柏木已腐朽,想更换新木,但井中氯气太重,工人一入井就中毒而死,只有雨天时氯气稍减才能施工,一旦放晴就要停工。

杨佐(字公仪)当时在陵州做官,就教工人在井口用一只大木盘盛水,让水由木盘缝隙中像雨滴般漏出,称为水盘。几个月后,井壁已更新,又可继续汲取盐水。尹见心

【原文】尹见心为知县,县近河。河中有一树,从水中生,有年矣,屡屡坏人舟。见心命去之,民曰:“根在水中甚固,不得去。”见心遣能人水者一人,往量其长短若干。为一杉木大桶,较木稍长,空其两头,从树杪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尽涸其水,使人入而锯之,木遂断。

【译文】尹见心为知县时,县的近郊有河流过,原可做为行船交通之用,惟河中有棵生长多年的大树,舟行不便。

尹见心命人砍去大树,有人说:“河中的树根非常牢固,很难砍断。”

尹见心派一名潜水夫,潜入河底测量树根的面积,再造一只比树根还大的木桶,惟上下不做桶盖呈管状,从树顶套入水中,再用大瓢将桶中河水舀尽,命人入桶锯树,终于砍去大树。

怀丙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译文】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

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明成祖

【原文】成祖勒高皇帝功德碑于钟山。碑既钜丽非常,而龟趺太高,无策致之。一日梦有神人告之曰:“欲竖此碑,当令龟不见人,人不见龟。”既寤,思而得之。遂令人筑土与龟背平,而辇碑其上,既定而去土,遂不劳力而毕。

【译文】明成祖想为高祖在钟山立一面功德碑,碑石华丽巍峨,但因龟趺(碑台刻成龟形)太高,无法将碑石立在上面。

一晚成祖梦到神明说:“想竖立功德碑,只有龟不见人,人不见龟。”醒后,成祖反复推敲,终于领悟;命人填土与龟背平,用车将碑石运上龟背,一切妥当后再除去泥土,功德碑大功告成。

黄怀信

【原文】宋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汴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入澳中水。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苏郡葑门外有灭渡桥。相传水势湍急,工屡不就。有人献策,度地于田中,筑基建之。既成,浚为河道,导水由桥下,而塞其故处,人遂通行,故曰:“灭渡”。此桥钜丽坚久,至今伟观。或云鲁般现身也。事与修船相似。

【译文】宋初两浙百姓献龙船,船长二十多丈,上有楼屋,可做为皇帝游江南时休息所用,因时日已久,船腹部分腐朽,官府有意整修,但船在江中无法施工。

神宗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计:在金明池北边凿一可停泊龙船的船坞,其下架设梁木,引汴河水入船坞,使船能泊在梁木上;再抽去坞内河水,以便补船,等船修复后,抽去梁木,再引水使船身浮起,另造屋棚于船坞上,如此龙船再也不会受日晒雨淋而损坏。

〔梦龙评〕苏郡葑门外有座桥,名叫尽渡桥。传说以前因水势湍急,根本无法建桥。有人献计:“在河道附近先筑一桥,桥成后再挖深桥下成新河道,使河水由新河道流经,而将原河道封闭。”从此人们能自由通行两岸,所以命名为“尽渡”。这桥宏伟壮观至今仍在,有人说献计之人是鲁班再世。

虞世基

【原文】隋炀幸广陵。既开渠,而舟至宁陵界,每阻水浅。以问虞世基,答曰:“请为铁脚木鹅,长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鹅住,即是浅处。”帝依其言验之,自雍丘至灌口,得一百二十九处。

【译文】隋炀帝游广陵,虽已开辟渠道,但船行至宁陵后,常因水浅而无法前进。炀帝问虞世基(字茂世)可有解决之道。

虞世基说:“请制作长一丈二尺的铁脚木鹅,由上游往下游流放,如木鹅不动,就表示是水浅处,即可标示予以浚深,日后就不会再有舟行不便的情形发生。”

炀帝依计,自雍丘至灌口,共有一百二十九处浅滩。

周之屏

【原文】周之屏在南粤时,江陵欲行丈量,有司以瑶僮田不可问。比入觐,藩、臬、郡、邑合言于朝。江陵厉声曰:“只管丈!”周悟其意,揖而出。众尚嗫嚅,江陵笑曰:“去者,解事人也!”众出以问云何,曰:“相君方欲一法度以齐天下,肯明言有田不可丈耶?伸缩当在吾辈。”众方豁然。

【译文】明朝人周之屏(字鹤皋)在南粤时,皇帝下令要丈量土地,有关官员认为徭僮的田地不方便丈量。于是布政使、按察使都趁入宫时上奏皇帝。

皇帝怒声说道:“只管丈量。”

周之屏领悟皇帝语意,立即拜辞出宫,众官不知所措,皇帝笑着说:“刚才走的是个善体人意的人。”

众人急问周之屏,周之屏说:“君王正想立法于天下,怎能明说有些田是不方便丈量的呢?但其中伸缩的尺度是在我们手中。”

众官这才豁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