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智慧精典
5131900000029

第29章 捷智精选(2)

船到钱塘江口,小兵用粗席盖在庾冰身上,这时苏峻到处张贴告示,重金悬赏捉拿庾冰。小兵把船停在渡口后就进城买醉,喝得醉醺醺的回来,挥动着船桨指着船说:“你们不是要找吴郡的庾冰吗?他就在这船上。”

船上的庾冰听了大为惊慌,躲在粗席下连大气都不敢喘,苏峻手下见船舱狭窄,以为小兵酒后胡言,就不再理他。于是庾冰平安地过江,藏身在山北的魏家。

苏峻乱事平定后,庾冰想要回报小兵,问他有什么心愿。

小兵说:“我出身贫寒,对官禄爵位没野心也不敢奢求,我平生只有一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就是不能痛快的喝酒,假使您能让我后半辈子都不愁没酒喝,我就再无所求。”

于是庾冰为小兵盖了一幢大房子,买了奴婢来侍候他,屋中随时保持上百醰的美酒,让小兵能一辈子不愁没酒喝。

一般人在谈论这件事时,都认为这名小兵不但机智,也是个心性豁达的人。

元伯颜

【原文】有告乃颜反者,诏伯颜窥觇之。乃多载衣裘,入其境,辄以与驿人。既至,乃颜为设宴,谋执之。伯颜觉,与其从者趋出,分三道逸去。驿人以得衣裘故,争献健马,遂得脱。

【译文】有人密告元世祖乃颜有意谋反,世祖命元伯颜暗中调查。元伯颜行前购置了许多皮裘,一进入乃颜的驻地,就分送给当地各驿站的人员。

乃颜见元伯颜到来,便以设宴款待为名,想伺机擒下元伯颜。元伯颜察觉乃颜的阴谋,连忙和随员奔出乃颜营地,朝三个不同方向逃离,各驿站的驿丞因先前曾得到元伯颜所赠的裘衣,都争相以快马相赠,元伯颜等人也就顺利脱险。

徐敬业

【原文】徐敬业十余岁,好弹射。英公每曰:“此儿相不善,将赤吾族!”尝因猎,命敬业入林趁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敬业知无所避,遂屠马腹伏其中。火过,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凡子弟负跅趷之奇者,恃才不检,往往为家门之祸。如敬业破辕之兆,见于童年。英公明知其为族祟,而竟不能除之,岂终惜其才智乎?抑英公劝立武氏,杀唐子孙殆尽,天故以敬业酬之也?诸葛恪有异才,其父瑾叹曰:“此子不大昌吾宗,将赤吾族!”其后果以逆诛。隋杨智积文帝侄。有五男,止教读《论语》、《孝经》,不令通宾客。或问故,答曰:“多读书,广交游,才由是益。有才亦能产祸!”人服其识。弘、正间,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有将略,按察江西时,江西盗起。方议剿,军官来谒,适世宁他出,乃见其幼子继。继曰:“兵素不习,岂能见我父哉?”边批:语便奇。军官跪请教,继乃指示进退离合之势,甚详。凡三日,而世宁归,阅兵,大异之,顾军官不辨此,“谁教若者?”以实对。继初不善读书,父以愚弃之,至是叹曰:“吾有子自不知乎?”自此每击贼,必从继方略。世宁十不失三,继十不失一也。世宁上疏,乞以礼法裁制宁王。继跪曰:“疏入,必重祸!”不听,果下狱。继因念父,病死。世宁母独不哭,曰:“此子在,当作贼!胡氏灭矣!”此母亦大有见识。

【译文】徐敬业十多岁时,就喜欢骑马射箭。

徐勣(即李勣,唐太宗李世民的创业功臣,李为赐姓曾多次感叹地说:“这孩子的面相不好,恐怕日后会祸及家门。”

于是徐勣多次趁着打猎,命徐敬业深入树林驱赶野兽,顺着风势纵火,想就此烧死徐敬业。徐敬业见火势蔓延,知道很难安然逃出大火,当下杀了马匹,躲在马腹中,等大火烧尽熄灭后,再一身血污逃出来。

徐勣见徐敬业安然回来,虽然讶异,但也不得不佩服儿子的机智。

〔梦龙评〕大凡子孙有过人才智,仗着聪明,而不知谨慎进退,往往会成为家门的祸害。以徐敬业来说,他日后举兵的征兆,其实在童年时就已显现,李责力虽明知他终会带来不幸,却始终不忍杀他,究竟是爱惜他的才智呢?还是因李责力曾拥立武则天,而武氏几乎杀尽大唐子孙,上天要李勣赔上一子性命以报大唐呢?

诸葛恪有过人的才智,他的父亲诸葛瑾也曾叹息说:“这孩子日后不是大大光耀家门,就是毁我诸葛一族。”后来诸葛恪果然以谋逆的罪名遭到诛杀。隋杨智积(文帝侄)有五个男孩,却只教他们读《论语》《孝经》,不让他们学习兵法,问其原因,答道:“多读圣贤书,多结交益友,如此,聪明才智有德性益友的辅助,才对自己有好处,不然,光凭聪明才智,往往只会惹来灾祸。”众人这才明白杨智积的苦心,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弘正年间,大将胡世宁有军事才能,出任江西按察,当时江西盗匪四起,手下诸将商议如何剿匪,有位军官入府求见胡世宁,碰巧胡世宁出城,只见到幼子胡继,胡继说:“我见那些兵士们个个散漫,不懂战阵,身为带兵的将领,你怎么有脸见我父亲〔语便奇〕?”军官连忙跪下请教,胡继于是为他详细说明兵法中进退攻守的战略。三天后胡世宁回来,检阅部队,觉得非常讶异,认为凭手下将领的能力,绝对没有如此的成果,于是将领据实禀告。由于胡继从小不喜欢读书,因此胡世宁并不特别宠爱胡继,这时才感叹的说:“这孩子有如此的天份,我竟然不知道。”从此,每次剿匪都征询胡继的意见,胡世宁自己只能十不失三,胡继却能十不失一。有一次,胡世宁想上书奏请皇帝依国法制裁宁王,胡继跪地请求胡世宁三思,说:“上书必会祸及身家。”胡世宁不听,果然下狱,胡继因思念父亲,不久病死,众人都伤心不已,唯有胡世宁的母亲没有流泪,说:“这孩子若活着,只怕将来会成为叛贼,那么胡氏一门才会真的万劫不复。”这做母亲的可说大有见解。

陈平

【原文】陈平间行,仗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腰中当有金宝,数目之。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平事汉,凡六出奇计:请捐金行反间,一也;以恶草具进楚使,离间亚父,二也;夜出女子二千人,解荥阳围,三也;蹑足请封齐王信,四也;请伪游云梦缚信,五也;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说之,解白登之围,六也。六计中,唯蹑足封信最妙。若伪游云梦,大错!夫云梦可游,何必日伪?且谓信必迎谒,因而擒之。既度其必迎谒矣,而犹谓之反乎?察之可,遽擒之则不可。擒一信而三大功臣相继疑惧,骈首灭族,平之贻祸烈甚矣!○有人舟行,出输石杯饮酒,舟人疑为真金,频瞩之。此人乃就水洗杯,故堕之水中。舟人骇惜,因晓之曰:“此鍮石杯,非真金,不足惜也!”又,丘琥尝过丹阳,有附舟者,屡窥寝所。琥心知其盗也,佯落簪舟底,而尽出其衣箧,铺陈求之,又自解其衣以示无物。明日其人去,未几,劫人于城中,被缚,语人曰:“吾几误杀丘公!”此二事与曲逆解衣刺船之智相似。

【译文】陈平由小道带着一把剑逃亡,乘船渡河时,船夫见陈平相貌俊伟,又是单身一人,怀疑他是逃亡的将军,身上一定带着许多珠宝,于是一双眼睛在陈平身上转来转去。

陈平知道船夫不怀好意,就脱下上衣,主动帮船夫撑船,船夫知道陈平身上并没有财宝,就打消谋害陈平的念头。

〔梦龙评〕陈平投效刘邦时,曾六次出奇策解围:建议刘邦拿出四万黄金行反间计,这是第一计;故意用粗劣食物招待项羽使者,让项羽怀疑亚父范增私通刘邦,这是第二计;由荧阳城东派出两千名女子,诱使项羽出兵追击,使刘邦由城西安然脱身,这是第三计;脚踢刘邦,示意封韩信为齐王,这是第四计;建议刘邦伪称游云梦而捉韩信,这是第五计;用美女图游说匈奴后,解刘邦平城之围,这是第六计。

六计之中,以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最神妙,而假称云梦捉韩信的点子最糟,云梦本就是值得游玩的地方,何必假称呢?再说陈平计划乘韩信迎接刘邦时,命人捉拿韩信,既已料到韩信一定会亲迎刘邦,怎么能说韩信想谋反呢?若疑心韩信可能谋反,可以暗中观察韩信言行,但断然命人逮捕就不妥当了,再说抓一个韩信,其他的功臣如彭越、英布对刘邦也相继起疑,陈平此计,可说种下了一个大祸根。

某个人搭船时用鍮石(铜与炉甘石合炼而成的金属)杯饮酒,船夫以为是金杯,想占为己有,这人就利用洗杯时故意把杯子掉到河里,船夫见了惊叫可惜,这人才告诉船夫:“那是鍮石杯,不是真金,不必可惜。”

又:丘琥有一回搭船到丹阳,有个同船的人频频打量丘琥的寝舱,丘琥知道遇上盗匪,于是假作遗失一支头簪,因着寻物时将身边的衣物摊散一船,又脱去上衣,借此显示身上没有财物,第二天,贼人就离船他去。不久就听说那人因劫人财物,在被捕后曾对人说:“我差点就误杀了丘公。”鍮石杯与丘琥这两件事所表现的机智,和陈平的脱衣撑船有异曲同功之妙。

刘备

【原文】曹公素忌先主。公尝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适雷震,因谓公曰:“圣人云:‘讯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相传曹公以酒后畏雷、闲时灌圃轻先主,卒免于难。然则先主好结髦,焉知非灌圃故智?

【译文】曹操对刘备一向心存顾忌,曾对刘备说:“放眼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至于袁绍,根本就排不上边。”

刘备正在吃饭,吓得掉了一根筷子,刚巧天上打雷,刘备担心曹操起疑,就对曹操说:“圣人说:‘有巨雷暴风,必是天地有巨变的征兆。’这话实在有道理,难怪刚刚一打雷,连我都吓得掉筷子了。”

〔梦龙评〕相传曹操曾以酒后怕雷掉筷,闲时养花莳草,而以为刘备成不了大事,才打消杀刘备的念头,然而刘备以喜欢编结羽饰出名,又怎知不是和养花莳草一样,都是避杀身之祸的手法呢?

崔巨伦

【原文】北魏崔巨伦字孝宗尝任殷州别将。州为贼陷,葛荣闻其才名,欲用之。巨伦规自脱。适五月五日,会集百僚,命巨伦赋诗。巨伦诗曰:“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闻者哄然发噱,以此自晦获免。已潜结死士数人,乘夜南走。遇逻骑,众危之。巨伦曰:“宁南死一寸,岂北生一尺!”遽绐贼曰:“吾受敕行。”贼方爇火观敕,巨伦辄拔剑斩贼帅,余众惊走,因得脱还。

嘉靖中,倭乱江南,昆山夏生为倭所获,自称能诗。倭将以竹舆乘之,令从行,日与唱和,竟免祸。久之,夏乞归,厚赠而返。此又以不自晦获全者也。夏称倭将亦能诗,其《咏文菊》诗云:“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

【译文】北魏人崔巨伦(字孝宋)曾在殷州当一名武官,殷州被葛荣攻陷后,葛荣听说崔巨伦的才名,想任他为官,崔巨伦却想尽办法逃脱。

五月五日端阳佳节时,葛荣召集手下,命崔巨伦当场作一首诗以表现才情,崔巨伦却说道:“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张口)欲死,牛复吐出舌。”

在场众人哄堂大笑,葛荣见崔巨伦不过尔尔,也就不再重视他。

崔巨伦暗中结交多位死士,有一天趁着夜晚一齐往南逃,途中遇到一队巡逻兵士,情况危急,崔巨伦说:“宁可近南方一寸死;不愿靠北地一尺活。”

于是,崔巨伦欺骗贼兵说:“我奉有军令出城。”

贼兵正想点燃火把检视军令,崔巨伦抽剑杀了贼兵首领,其余贼兵也就仓皇而逃,崔巨伦等人安然逃往南方。

〔梦龙评〕明世宗嘉靖年间,倭人作乱江南,昆山有位夏姓书生被倭人俘掳,夏生自称会作诗,倭将听了,便让他跟在自己身边,每天作诗唱和,就这样夏生捡回一条命。一段时日后,夏生向倭将要求回家,倭将不但答应他的请求,还送他许多财物,这是因不隐才而得以保命。夏生回乡后,曾对人说倭将也会作诗,还咏了一首诗中的两句:“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

布商吴生

【原文】娄门二布商舟行,有北僧来附舟,欲至昆山。舟子不可,二商以佛弟子容之。至河,胡僧拔刀插几上,曰:“汝要好死要恶死?”二子愕曰:“何也?”僧曰:“我本非良士,欲得汝财耳!速跃入湖中,庶可全尸。”二子泣下曰:“师容我饱餐,就死无恨。”笑曰:“容汝作一饱鬼!”舟子为煮肉,多沃以汁,乃以巨钵盛之,呼二子肉已熟。二子应诺,舟子出僧不意,急举肉汁盖其顶,热甚。僧方两手推钵,二子即拔几上刀斩之,掷尸于湖,涤舟而去。

吴有书生假借僧舍,见僧每出,必锁其房,甚谨。一夕忘锁,生纵步人焉。房甚曲折,几上有小石磬。生戏击之,旁小门忽启,有少妇出,见生,惊而去。生亦仓惶外走。僧适挈酒一壶自外入,见门未钥,愕然,问生适何所见,答曰:“无有。”僧怒,掣刀拟生曰:“可就死,不可令吾事败死他人手!”生泣曰:“容我醉后,公断吾头,庶懵然无觉也。”僧许之。生佯举杯告曰:“庖中盐菜乞一茎。”僧乃持刀入厨。生急脱布衫塞其壶口,酒不泄,重十许斤,潜立门背。伺僧至,连击其首数十下,僧闷绝而死。问少妇,乃谋杀其夫而夺得者,分僧橐而遣之。

【译文】有两位布商在篓门雇船回家时,有个北方和尚想到昆山,要求搭个便船,船夫不答应,但两位布商见和尚是佛门子弟,就答应和尚的请求。

船到河中央,和尚突然拔刀往桌上一插说:“你们要死得舒服些,还是死得痛苦些?”

布商吓了一跳说:“你说什么?”

和尚道:“我本非好人,装成和尚只是想得到你们的财物,你们乖乖地自己跳河,还可以留个全尸。”

布商哭道:“既然要死,请大师让我俩饱餐一顿,那么死也无怨。”

和尚大笑道:“好吧!就让你们做个饱死鬼。”

命船夫烧一锅肉。

船夫暗中在肉里加上许多汤汁,用大碗盛装,趁和尚不注意,全倒在和尚头上,肉汤滚烫,和尚只顾着用手把大碗拨开,布商说时迟那时快,拔出桌上的刀杀了和尚,三人合力将和尚的尸体丢入河中,把船上的血迹清洗干净后,继续前行。

吴国有位书生,借住在一间寺庙时,发现寺里和尚每次外出,一定锁牢房门,非常谨慎。

有一天和尚出寺,忘了锁门,书生好奇的推门入室,只见屋内别有天地,见桌上有一小石磬,书生好玩的敲了一下,旁边的一扇小门立刻自动开启,走出一名少妇,少妇见了书生,吃惊得连忙离去,书生也不好意思的匆忙往房外走,迎面碰到和尚带着一大壶酒回来,见房门没上锁,急忙问书生看见了什么,书生忙说:“没有。”

和尚突然用刀抵着书生说:“你只好死,我的事绝不能让外人知道。”

书生哭着说:“既然要我死,就请让我喝醉,等我没有知觉时你再杀我。”

和尚答应书生的要求。

书生拿起酒杯后,又说:“能否请大师给我一碟厨房里的咸菜下酒。”

于是和尚拿着刀到厨房拿咸菜,书生趁着和尚离开的空档,立即脱下衣服塞住酒壶口,让酒倒不出,酒壶重有十多斤,书生拿着酒壶躲在房门后,等和尚一进门,立刻朝着和尚头部连打数十下,直到和尚气绝身亡。询问少妇身世,才知和尚谋害少妇的丈夫,强虏她来此地,二人平分和尚的财物后,就各自离去。应卒卷

张良

【原文】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上在洛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以问留侯。对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仇怨,故相聚谋反耳!”上忧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数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乃封齿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齿且侯,吾属无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