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智慧精典
5131900000024

第24章 术智精选(2)

最后,杨一清叮嘱张永说:“您率军回京谒见皇上时,先呈平定安化王的奏章,皇上一定会再进一步详细询问,这时您趁机要求皇上摒退左右,再进皇朝中暗埋内乱的奏章。”

张永说:“万一这招不管用,又该怎么办呢?”

杨一清说:

“如果是旁人,我不敢断言是否管用,但如果是您,只要论事时能有条有理,一定管用。万一皇上不相信您所说的话,您就叩头请皇上立即召刘瑾,下令先没收刘瑾兵器,劝请皇上亲自查验,扬言如果找不到刘瑾谋反的证据,愿意拿自己这条命喂狗。接着再一面痛哭一面连连叩头,这时皇上对刘瑾一定大为生气。”

“刘瑾被诛,您一定受皇上重用,可以尽全力矫正以往朝政的缺失,那么吕强(后汉人,字汉盛,年轻时以宦官任官小黄门,灵帝时按例策封宦官,吕强推辞不接受,黄巾贼起,吕强奏请先诛皇上左右通贼者,后为赵恽等人陷害,自杀而死)、张承业(后唐人,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臣,庄王即帝位时曾力谏不可,后绝食而死,谥正宪)与您可说是千年来的三大忠臣,但这事要赶紧进行,不能稍有拖延。”

张永愤慨地说:“我一把年纪为朝廷尽忠,哪里是为求日后的回报?”

不久,张永回京谒见皇上,一切正如杨一清所计划。

刘瑾被收押后,奉圣旨被降为南京奉御,刘瑾上奏自承罪状,乞求武宗赐一两件旧衣蔽体,武宗不忍,下令赐百件旧衣。张永见武宗仍怜惜刘瑾,恐日后生变,与内阁中的好友商议,命都察院弹劾刘瑾,然而都察院弹劾的奏章中,牵连到许多阿附刘瑾的大臣。

张永立即拿着奏章来到都察院,说:“刘瑾专权时,连我都不敢挺身直言,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今天朝政败坏全是刘谨一人的过错,不要再波及他人,动摇人心,请立即收回这道奏章。另呈一道。”

当奏疏呈上后,刘瑾果被正法,受牵连的只有文臣张彩一人、武将杨玉等六人而已。

〔梦龙评〕能除去阉宦刘瑾,多靠张永的力量,如果要仰仗外臣,断然不能成功。而张永不希望牵连太多大臣,更是有远见的做法。然而若不是杨一清的智略比张永更胜一筹,张永也不会被杨一清所说动。唉!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杨一清“智囊”之名当之无愧的原因!

许武

【原文】阳羡人许武,尝举孝廉,仕通显,而二弟晏、普未达。武欲令成名,一日谓二弟曰:“礼有分异之义,请与弟析资,可乎?”于是括财产三分之,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而推其薄劣者与弟。时乡人尽称二弟克让,而鄙武贪。晏、普竟用是名显,并选举。久之,武乃会宗亲,告之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沾荣禄,所以向求分财,自取大讥,为二弟地耳。今吾意已遂,其悉均前产。”遂出所赢,尽推二弟。

让财犹易,让名更难。

【译文】后汉阳羡人许武,被推举为孝廉后,官运一帆风顺,但他的两个弟弟许晏和许普,却仍默默无闻。

许武为了让两个弟弟早日成名,有一天,就对两个弟弟说:“礼也有分异之义,因此我想和你们分家,你们看如何?”

两个弟弟表示无异议,许武于是将家产分成三份,把肥田、大宅都分在自己名下,并且挑选体力强健的奴婢收为己用,而将体弱多病的奴仆分给弟弟,两个弟弟都没有说什么。

正因如此,当时乡里父老都称赞两个弟弟对兄长的礼让,而轻视许武的贪财。不久,许晏和许普果然盛名远播,并被乡人推举为孝廉,分派官职。

一段日子后,许武就召集宗亲族人,说:“我曾侥幸被推举为孝廉任官,但我两个弟弟却都无法踏入仕途;我为了让弟弟能有机会被选为孝廉,就要求分家并且多分家产,替弟弟们打响贤能的知名度,现在我的愿望都已达成,我希望能重新再分家产。”

于是把自己以前多取的部份还给两个弟弟。

〔梦龙评〕让财容易,让名难。

廉范

【原文】廉范,字叔度。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辟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乃东至洛阳,变姓名求代迁尉狱卒。未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护视。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耶!”后融释系出,病因,范随养视。及死,送丧至南阳,葬毕而去,终不言姓名。

一辟之感,屈身求济。士之于知己,甚矣哉!

【译文】后汉人廉范字叔度,北魏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郑融曾保举廉范为功曹(州郡属吏)。

不久,郑融受其他事牵连,遭人举发,廉范知道此事错综复杂,想尽力帮助他,于是托病离职,郑融不明白廉范心中的打算,对廉范的辞官非常不谅解。

廉范往东走来到洛阳,改名换姓后,求得一个狱卒的差使。不久,郑融果然被捕下狱,廉范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尽心照顾郑融。

郑融虽曾因这狱卒长得像廉范而觉得奇怪,但从未想过狱卒就是廉范。有一天郑融对廉范说:“你怎么长得这么像我以前手下的一名属吏。”

廉范故作生气地大声说:“你是坐牢坐得老眼昏花了吗?”

日后,郑融被释出狱,又遭病痛缠身,廉范随侧照顾,到郑融死后,廉范将遗体送回南阳安葬后才离去,但一直到郑融死,廉范始终没有说出自己是谁。

〔梦龙评〕只因感激郑融的保举之恩,廉范竟改名换姓,委身狱卒尽心照顾,一直到郑融去世,士人所报的知己之恩,真是无与伦比。

周新

【原文】周新为浙江按察使,尝巡属县,微服触县官,取系狱中。与囚语,遂知一县疾苦。明往迓,乃自狱出。县官惭惧,解绶而去。由是诸郡县闻风股栗,莫不勤职。

【译文】周新为浙江按察使时,常常巡视所属的州县,有一次他故意微服出巡,触怒当时县官,被捕入狱。

周新借着在狱中与同囚的罪犯闲聊的机会,了解县中百姓的疾苦。

第二天,官员们前往狱中迎接周新,县官这才知道周新的身份,县官自觉惭愧,于是解下缓带离职。从此,其他各州县的官员莫不尽忠职守,不敢有丝毫怠忽。谬数卷

宋太祖

【原文】宋祖闻唐主酷嗜佛法,乃选少年僧有口辩者,南渡见唐主,论性命之说。唐主信重,谓之“一佛出世”,由是不复以治国守边为意。

茅元仪曰:“与越之西子何异,天下岂独色能惑人哉!”

【译文】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南唐主笃信佛法,就挑选一个聪敏伶俐而口才又好的年轻和尚,派他到南唐谒见南唐主,讨论生死轮回之说。

南唐主深信不疑,将他当做是出世的仙佛,从此不再关心朝政,甚至连边境国防都不注意。

〔茅元仪评〕宋太祖派和尚一事,跟越国派西施迷惑吴王的道理完全相同,可见天下并非只有女色才能迷惑人。

周武王

【原文】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民有百鼓之粟者不行。”民举所最聚也。粟以避重泉之戍,而国谷二十倍。见《管子》。

假设戍名,欲人惮役而竟收粟,倘亦权宜之术,而或谓圣王不应为术以愚民,固矣!至若《韩非子》谓:汤放桀欲自立,而恐人议其贪也,让于务光,又虞其受,使人谓光曰:“汤弑其君,而欲以恶名予子。”光因自投于河。文王资费仲而游于纣之旁,令之间纣以乱其心。此则孟氏所谓“好事者为之”,非其例也。

【译文】周武王下令征调百姓赴重泉(地名)戍守。

然后又下一道命令:“凡百姓捐谷一百鼓(四石为一鼓)者,得免征调。”

百姓为求免役,纷纷捐出家中所有积谷,一时国库的米粮暴增二十倍〔见《管子》〕。

〔梦龙评〕武王假征调百姓戍守远地为名,想借百姓恐惧离乡的心理,征收谷粟充实国库,这只是一时权宜的做法,有人却批评圣贤的君王不应用权术来欺骗百姓。

《韩非子》曾记载:商汤讨伐杰纣后想自立为帝,又怕世人讥评他是因称王的贪念才伐桀纣,于是故意推举务光为王;但又怕务光真的接受,就故意派人对务光说:“汤弑杀他的君主,却想将弑君的罪名嫁祸给你。”务光听了,就投河自尽。另外,文王也曾用重金贿赂费仲,要他日夜在纣王身边谗言谄媚,迷惑纣王心智,我认为这才是孟子所谓喜欢捏造假语生事之人。

管仲

【原文】桓公曰:“大夫多并其财而不出,腐朽五谷而不散。”管子对曰:“请以令召城阳大夫而请之。”桓公曰:“何哉?”管子对曰:“城阳大夫嬖宠被絺绤,鹅鹜含余秫,齐钟鼓,吹笙箎,而同姓兄弟寒不得衣,饥不得食,欲其尽忠于国人,能乎?”乃召城阳大夫,灭其位,杜其门而不出。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以予其远近兄弟。以为未足,又收国之贫病孤独老不能自食之萌,皆与得焉,国无饥民。此之谓“谬数”。

既夺城阳之宠,又劝功臣之施。仲父片言,其利大矣!

籴贱,桓公恐五谷之归于诸侯,欲为百姓藏之,问于管子。管子曰:“今者夷吾过市,有新成囷京者二家,君请式璧而聘之。”桓公从之,民争为囷京以藏谷。

文王葬枯骨,而六州归心;勾践式怒蛙,而三军鼓气;燕昭市骏骨,而多士响应;桓公聘囷京,而四境露积。诚伪或殊,其以小致大,感应之理则一也。

【译文】齐桓公有次为国中大夫只顾积敛家财,不愿踊跃捐输,囤积米粮任谷粟腐烂,却不愿开仓救民而烦恼。

管仲建议说:“请王下令召城阳大夫进宫。”

桓公说:“为什么呢?”

管仲回答说:“城阳大夫府中的宠妾,个个身穿细葛布做成的衣裳;所养的鹅鹜吃的都是上好的谷粟,日日笙歌夜夜舞榭,他的族人却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大王只要对他说:‘你口口声声说要对寡人尽忠,却连你自己族人的生活都不顾,能相信你会尽忠寡人吗?从今天起,寡人不要再见到你。’”

桓公果真照管仲所说,免去城阳大夫的官职,不准他出大门一步。其他大夫听说此事,纷纷争相捐金献粮,救助远近亲族,有些大夫尚嫌不足,甚至收容国内贫苦无依的百姓,从此国内再也没有饥民。

〔梦龙评〕不但挫城阳大夫宠臣的骄气,又能使大臣们散家财救助百姓,管仲短短几句话,却对齐国大大有帮助。

米价下跌,桓公不愿大夫们借机囤积,希望能为百姓多存米粮,于是向管仲请教对策。

管仲说:“今天臣经过市集,见有两座新建的谷仓完工,请大王以璧玉聘用他们当官,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百姓于是争相新建谷仓以储放米粮。

〔梦龙评〕文王将乱葬的枯骨重新埋好,而百姓纷纷归顺;勾践利用怒蛙的鸣叫,来激励越军的士气;燕昭王拿重金买死千里马,各路人才知其爱才,纷纷前去投靠;齐桓公聘粮仓主人为官,于是齐国四处可见粮仓顶。不管是诚是伪,都达成了以小得大的作用。

范仲淹

【原文】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时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仲淹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守,谕之曰:“今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于是诸寺工作并兴,又新仓廒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公乃条奏:“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工技佣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不致转徙沟壑耳。”是岁唯杭饥而不害。

《周礼·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但他人不能举行,而文正行之耳。○凡出游者,必其力足以游者也。游者一人,而赖游以活者不知几十人矣。万历时吾苏大荒,当事者以岁俭禁游舡。富家儿率治馔僧舍为乐,而游船数百人皆失业流徙。不通时务者类如此。

【译文】宋朝皇祐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

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

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

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

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梦龙评〕《周礼》上曾记载:“连续十二年的饥荒,主政者应尽量提供百姓工作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

凡是可以外出宴游者,一定是具有宴游的财力,一人外出宴游,而靠此人宴游花费的金钱生活的,却有几十人。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一带闹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于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饮,而靠划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业而背井离乡;主政者的愚昧、不识时务,大都如此。管仲

【原文】桓公好服紫,一国之人皆服紫。公患之,访于管子。明日公朝,谓衣紫者曰:“吾甚恶紫臭,子毋近寡人!”于是国无服紫者矣。

【译文】齐桓公喜欢穿着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国人都风行穿紫衣,桓公深觉困扰,向管仲请教。

第二天,桓公早朝时对穿紫衣的大臣说:“寡人最讨厌紫色,你们这些穿紫衣的人,不要靠近寡人。”

这话一出,全国再也没有人穿紫衣。

王导

【原文】王丞相善于国事。初渡江,帑藏空竭,唯有练数千端。丞相与朝贤共制练布单衣。一时士人翕然竞服,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卖之,每端至一金。

此事正与“恶紫”对照。○谢安之乡人有罢官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唯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一中者捉之。士庶竞市,价遂数倍。此即王丞相之故智。

【译文】晋朝的丞相王导善于掌理国政。初渡江时,国库空虚,府库只存数千匹丝绢。

王导于是与朝中大臣商议,每人订制一套丝绢单衣,一时之间,官员及读书人竞相仿效,于是丝价暴涨。王导接着下令管理府库的官员出清丝匹,每匹售价竟高达一两黄金。

〔梦龙评〕这事可以和桓公讨厌紫衣相对照。

另外,东晋时,宰相谢安的同乡辞官回乡,临行前向谢安辞行;谢安问他回乡的旅费可曾筹妥?同乡回答:“手上没有现金,只有五万把蒲葵扇。”于是谢安随手拿了其中一把扇。没几天,士人百姓争相购买,于是扇价高涨,这也是仿王丞相的做法。

晏婴

【原文】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

【译文】齐人喜欢在驾车时用车毂相互撞击,并以此为乐。官府虽多次禁止,但成效不彰,宰相晏婴感到十分烦恼。

一天,晏婴乘坐一辆新车出门,故意与其他车相撞。事后说:“与人撞车是不吉祥的凶兆,难道是我祭拜神明时心意不够诚敬、平日居家待人不够谦和吗?”

于是弃车离去。从此国人不再以撞车为乐。

东方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