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写给女孩子看的女性故事
5131600000012

第12章 坚毅果敢---万里和亲王昭君(2)

汉朝和匈奴和亲,一般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呼韩邪单于,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虽说大多是从民间选来的,但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着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了。只有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

掌管此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而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立刻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吉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直到呼韩邪带着昭君来辞行的时候,汉元帝才与独处深宫五年的王昭君见了一面,一见之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让元帝大吃一惊,他自然捶胸顿足,懊恼为什么自己竟然没有发现宫里有这般美人。但是事已至此,再反悔是不可能的了,只好怅然将昭君交给了匈奴,并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汉元帝一气之下,把为昭君画像的画工毛延寿杀了。

悲喜交加的塞外生活虽然史书载王昭君是自愿出塞,这是事实。但她亦有埋怨皇帝的情绪。昭君出行匈奴,一路晓行夜宿,到了长安北门,黯然神伤。随行的乐师们,一路上弹奏着琵琶,以慰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回望长安已经了无踪影,王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一首"怨诗":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却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于是挑灯披衣,濡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臣妾幸得备员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汉元帝读信后,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都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遣使往大汉送了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王昭君在毡车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也表达了匈奴人民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的美好愿望。

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于是她写了一首诗给汉元帝:"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王昭君的大漠生活过的其实并不是那么艰辛,呼韩邪单于对她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到大漠的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也写作伊屠牙斯),封为右日逐王。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常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非常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婚后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1年,老迈的呼韩邪单于去世,而这一年,王昭君只有24岁。

呼韩邪逝世后,他与第一个妻子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收继婚制),王昭君必须改嫁给这位年轻的继任者。这对于在中原长大,深受中原伦理观念影响的昭君来说,肯定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是王昭君从大局出发,珍惜汉和匈奴得之不易的和平,只好"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和大阏氏的儿子。

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昭君接连为他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后来分别嫁给了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一起生活了11年后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35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得以自由地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发挥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氏(其时汉元帝早已去世,他的儿子刘骜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成帝)。

后来,汉元帝的王皇后的侄子王莽,先谦恭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了西汉政权,建立"新"。而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战乱迭起,祸乱无穷。昭君和亲的和平景象终于被打破了。

王昭君墓王昭君在幽怨凄凉中死去之时,正逢王莽篡政后,当时中原地区连年战乱,边境也再次征战不休。昭君眼睁睁看着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

据说昭君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后世将她的墓称作"青冢"。目前所公认的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是塞外影响最大的一座昭君墓,整体占地面积近100亩。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茵。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

关于"青冢",据《筠廓偶笔》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昭君卒于何年,不得而知。而关于昭君所葬之地,其传说也是扑朔迷离。专家考证说,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目前看来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迷了。

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较流行的传说是: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单于,来平息汉匈干戈。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感到昭君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永远怀念她的,正因如此,在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正如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所说,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的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家乡。因此讨论昭君墓真伪已经是一个次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昭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翦伯赞《内蒙访古》说得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那么,位于呼和浩特的青冢是否真是埋葬王昭君之地呢?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当然无法确定。尽管唐代以后的史实记载确切无误,加上近年来,也在青冢周围发现零星汉瓦残片,墓体的汉代夯土层清晰可见,但由于都不是科学开掘出来的,还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也有人据此推为汉代烽火台,到底真假与否,只有科学考古发掘才能做出定论。

美的化身数千年来,王昭君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数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比较著名的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均有吟咏昭君的诗作。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还以昭君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著名的杂剧《汉宫秋》。

但也有很多诗词是歌颂昭君出塞的。如董必武参观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中,表现了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赞美昭君的功绩,指出"和亲政策"的重要意义,自她出塞后的60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