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对方的人已经对阿里巴巴进行了全面尽职的调查和考察。当时,他们差点把阿里巴巴湖畔花园里的地毯一寸一寸地检查一遍,尤其是包括公司创始人马云个人的历史、行业地位与名望,阿里巴巴员工素质等。他们考察了一通之后,对阿里巴巴公司基本上是满意的,并且也向总部做了汇报。
要说明的是,按照国际投行的运作规则,各个大区的投资人手里是有权限的,在得到老板的同意后,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决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多少,因此马云和他们的谈判是实质性的,如果谈妥,资金就可以划过来。
因为双方都已经实质性地了解了对方,所以虽然是关于上百万美元的谈判,但看起来并没有一个谈判的样子。
场地就在投资经理们住的一个普通的标准间。双方一共五个人,彭蕾和对方的一个人坐在单人沙发上,马云坐在一张床上,不过整个过程中,他还是习惯性地在地板上走来走去。对方中的另两位成员,一个坐在另一张床上,一个坐在写字桌前面的凳子上。
例行的寒暄过后,谈判很快进入了实质性的价码博弈阶段。对方出了一个价,因为对他们来说投资金额是有权限限定的,所谓的价钱就是这个金额占阿里巴巴多少股份。
如果马云答应对方的条件,双方当场就可以将协议签订下来。
彭蕾基本上没怎么发言,主要是马云跟对方谈,而她只是在一旁听。当时她就觉得心里痒痒的:“原来钱离我们这么近,都是上百万美元呢。”这是彭蕾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风险投资商,她又是管钱的,不能说不受诱惑。
听完对方的陈述之后,马云突然说:“我们要出去商量一下。”说完,他就带着彭蕾下了世贸饭店的电梯。
走到楼下的曙光路人行道上,马云踱着大步走了几个来回,整个过程他一直都没说话,彭蕾也没敢问他什么。过了很久,他突然转身站住,问彭蕾:“你觉得他们的条件怎么样?”
彭蕾心里非常清楚,马云说这话并不是要咨询她的意见,此时的他之所以说这样的话,证明他心里已经作出决定了。他这样问只不过是想缓和一下两个人默不做声的尴尬气氛而已。
彭蕾是管钱的,她清楚地知道,他们的阿里巴巴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称得上是最艰难的时刻。所以,从主观意愿上讲,从公司的生存、发展大计以及几十名伙伴的温饱问题出发,彭蕾的心里非常希望马云能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或者说,她是非常希望对方能够尽快把资金划拨到位。
尽管知道自己的话无足轻重,彭蕾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只轻轻说了一句:“马云,公司账上已经没钱了。”
听了这话以后,马云不吭声,又往前走了一段,突然停了下来,对彭蕾说:“好了,我们赶紧回去吧,人家还在等我们答复。”
回到了饭店的房间里,马云认真地跟对方说:“我们认为阿里巴巴的总价值不止那么多,你们的看法与我们差距太大,我不能接受你们的条件。”
马云说这句话的时候,彭蕾当时心里感到有些发虚:“这么好的投资商不要,下一个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碰见。”
实际上,对方的条件还可以,问题还是集中在出资额与股份的比例上。马云一直跟对方强调,阿里巴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言下之意很明显:投资经理们出的钱占不到那个股份比例。
就这样,短短数十分钟而已,马云“枪毙”了一家很有吸引力的投资商。
然后,彭蕾随马云离开投资商下了楼。在电梯间里,他们遇到对方的一个人,那人特别遗憾地对他们说:“你们错过了一个机会。”
的确,马云是“错”过了一个机会,据他统计,从接触第一家投资商开始,他们竟前前后后共错过了38次机会。
挑剔的马云,他真要把阿里巴巴往火坑里推吗?
2.天赐良将蔡崇信
1999年5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马云湖畔花园的大门。
这个年轻人,生于台湾,13岁到美国读书,相继取得耶鲁大学经济学东亚研究学士学位、哈佛大学MBA、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取得纽约州从业律师资格以后,以纽约Sullivan&Cromwell合伙人身份从事税务法律业务;1994—1995年,在纽约一家专门从事收购投资的外购管理公司Rosecliff inc.担任副总裁及法律顾问;1995—1999年,出任北欧地区最大工业控股公司Investor AB(瑞典Wallenberg家族主要投资公司)附属公司Investor Asia Limited副总裁及高级投资经理,专责该公司亚洲私募基金投资业务。
无疑,看到这份简单而漂亮的简历后,我们的脑海中会立刻蹦出四个字:“海归”、精英。
这个人就是蔡崇信。那么,蔡崇信又是如何与阿里巴巴和马云联系在一起的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99年3月10日推出的阿里巴巴英文网站,一度得到《福布斯》《新闻周刊》等国际权威媒体的报道。加上1999年正是全世界互联网投资最疯狂的时候,阿里巴巴很快就受到了一些国际风险投资商的注目。
与此同时,在瑞典投资公司Invest AB的香港公司供职的蔡崇信,由于一直负责亚洲(包括中国内地)的风险投资业务,所以他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发展也格外关注。在圈内,蔡崇信经常听人说起马云和阿里巴巴,就渐渐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兴趣。
蔡崇信天生是个好奇的人,何况,作为一名投资行业的从业者,原本就有无孔不入的“资本家”本能,所以他也一直期待能认识一下Jack Ma,到阿里巴巴公司去“看个究竟”。
机会很快就有了,而且是名正言顺的见面。1999年5月初,蔡崇信从香港飞到杭州,代表瑞典Invest AB公司,到中国内地(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寻找投资项目。到了杭州,蔡崇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阿里巴巴和马云。对他而言,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到阿里巴巴公司“看个究竟”。
然而,蔡崇信自己大概没有想到,这一去从此将改变他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轨迹,这一谈就把自己彻底谈进去了。
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是在1999年5月。
那一次,马云主要向蔡崇信谈了自己“芝麻开门”的梦想,谈自己要做全球最佳B2B,要做80年企业的远大理想。马云的讲话一如既往地富有感染力,蔡崇信开始对这位独具领袖气质的企业家刮目相看。
简短的会谈之后,蔡崇信要马云带他参观一下公司。马云心想:这下坏了,要让这家伙看笑话了!虽然有些不情愿,马云还是带蔡崇信参观了阿里巴巴公司的“办公楼”。
蔡崇信一进去,就像此前来过的记者,他立刻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了:里头黑压压坐着20多个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疯子”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仿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
蔡崇信对这一幕印象太深刻了,尤其是马云的人格魅力,在一个团队中和同事们都是“零距离”,却又是独一无二的“老大”。
第一次谈判之后,蔡崇信就回到香港了,他要向自己的“东家”——Invest AB公司总部汇报项目的考察情况。但是,彼时的蔡崇信已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他满脑子都是湖畔花园的那一幕和马云那个唠叨不完的“芝麻开门”的梦想。
从那时起,一个可怕的、疯狂的、不可理喻的想法,便在青年蔡崇信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了……
又过了大约半个月,因为要“进一步考察公司”,蔡崇信再次来到杭州,光临阿里巴巴。
与上次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把太太也带来了。
更奇怪的是,自从蔡崇信这次来到杭州之后,敏锐的马云就开始感到这家伙变得有些“鬼鬼祟祟”。蔡崇信几乎不谈投资的问题,一直在跟他“套近乎”,尽谈些私人话题,比如家人、朋友,比如北京、杭州的风景之类的。
可以想象,彼时的马云也许在揣测:莫非“间谍”乎?!
6月的杭州,虽春意渐淡,但在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丝毫不减“小桥流水”之风情与“人间天堂”之韵味。
那一天,晴空万里,水波荡漾,马云邀请蔡崇信去西湖划船,蔡崇信的太太同行。
三人边划船边聊天,兴趣盎然,一路有说有笑。船至中央,握桨的蔡崇信突然停下来,转向背后的马云:“Jack,香港那边的工作我不干了,我加盟阿里巴巴,跟着你一起干好吗?”说这话时,蔡崇信一脸严肃,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正尽情陶醉于西湖风光之中的马云,听了这话之后,立刻跳了起来:“你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可养不起你啊,你在香港有6位数的年薪,我这儿可只有500元人民币的月薪啊!”
这时,先前一直在旁边默不做声的蔡崇信的太太插话了:“Jack,如果不让他来你这里,他可能会后悔一辈子的。”
蔡崇信趁机又添了一把火:“是啊,Jack,我既然带着太太一起来,就有决意要留下的意思,你收下我吧!”
见他态度如此坚决,马云只好“妥协”了:“好吧,既然你一定要来,那就来吧,来帮我们管钱吧,我们正需要你这样懂法律和财务的高级人才!”
就这样,在这对夫妻的一唱一和下,马云同意了蔡崇信的请求。随后,蔡崇信火速赶回香港辞掉在Invest AB的工作和职位,然后再回到杭州正式加盟阿里巴巴。
于是,这个在香港年收入达数十万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在1999年的5月份,摇身一变,成为每个月只拿500块微薄薪水的阿里巴巴创业元老!蔡崇信是第一个被“招安”的,但不是最后一个,等到吴炯等人相继被马云的“魔力”吸引而加入阿里巴巴之后,我们也许就见怪不怪了。
蔡崇信是1999年6月正式加盟并就任CFO一职的,上任之初就挑起大梁——着手筹备公司。对于这个只会打枪却不懂得舞文弄墨的团队来说,蔡崇信来得真是时候,难怪马云跟他开玩笑:“我们一直没成立公司,就是等你过来帮我们搞!”
既懂法律,又懂财务,而且还是“自己人”(创始人),蔡崇信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正是因为蔡崇信的加入,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在制度建设上实现与国际化的接轨。
阿里巴巴第一份参股合同,就是蔡崇信一手做出来的,那是一份做得相当漂亮、滴水不漏、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包括马云在内的18个创始人,每个人都有阿里巴巴的股份,但那是口头承诺,一直没有形成书面协议,而蔡崇信做的这份参股合同上面完全明确了每人的股权和义务。
有意思的是,因为大家看不懂那份参股合同,又让蔡崇信费了一番工夫。就在马云家的一间小屋里,对着一个白板,他就开始给那帮连股份是什么都搞不懂的员工们上课了。从“什么是股份”这样的初级问题开始讲起,蔡崇信一直讲到股东权益、股权稀释,讲得很专业,也很认真、很有耐心。
蔡崇信的敬业和热情(尽管他一贯不苟言笑)更是打动了阿里巴巴的所有员工。蔡崇信来的时候,正是盛夏季节,天气非常炎热,他还穿着件西装。
当时,屋子里的温度有30多摄氏度,只有一台电扇,蔡崇信的衬衫都湿透了,边讲边擦汗。大家很受感动,心里面也一万个愿意接受这位出生于台湾、求学于美国、工作于香港的地地道道的“海归”。
关于那份参股合同,听了蔡崇信的讲解之后,尽管有些人还是似懂非懂,但看见马云带头签了,大家也都毫不犹豫地签了。
这份参股合同意义重大,它意味着阿里巴巴创始人的股东地位已经在法律上得到完全确定,也为8年之后那场“批量制造富豪”的“造富”运动作好了铺垫。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成为首任CFO,主持成立了阿里巴巴设在香港的总部,负责国际市场推广、业务拓展及公司财务运作。
这个真实的故事听起来似乎太不可思议了,对于作出如此重大决定的蔡崇信本人来说,这个事情似乎“非常的不足为奇”,理由也很简单,他说:“这里有一些做事情的人,他们在做一件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作这个人生的重大抉择时,我没有非常理智的依据,更多地来源于内心的强烈冲动,我喜欢和有激情的人一起合作,也喜欢冒险!所以我就决定来了,如此而已。”
蔡崇信,这个昔日的职业投资人,来得真是时候,他带来的不仅是“才气”,更是“财气”。从他一脚跨入湖畔花园门槛的那天起,马云和阿里巴巴就开始离钱不远了……
3.与高盛的“天使之约”
蔡崇信加入时,阿里巴巴在资金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以至于马云当时甚至需要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因此,无论马云对钱看得有多轻,阿里巴巴当时都需要靠融资来解燃眉之急。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后,除了负责国际市场推广、业务拓展及公司财务运作之外,还一直为了给阿里巴巴寻找风险投资而穿梭于各地,尤其是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虽然1999年正是“.com”最热的时期,阿里巴巴也处在资金最紧张的时期,但由于马云和蔡崇信的“挑食”,让他们中意的投资并不多。由于马云一度拒绝过38家风险投资商,所以蔡崇信这个CFO绝对是临危受命,他也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头脑。
1999年8月的一天,在香港蔡崇信接触到一家投资商。
谈判在一家酒店里进行,谈了一会儿之后,蔡崇信打算起身出去走走,透透气。刚走出大厅,他就眼前一亮——在走廊里碰到了一位老朋友。这位姓林的朋友是位女士,是大投行高盛公司的香港区投资经理。
林小姐和蔡崇信的确算是老朋友了,他们是在飞机上偶然认识的。那时,蔡崇信还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后来从美国回台湾时,在飞机上和林小姐是邻座,他们彼此也很谈得来,就这么结识了。
和林小姐有了那次偶遇之后,二人的友情并没有限于一面之缘上。蔡崇信原本在纽约做律师,后来回到香港做投资工作,而林小姐正好也一直在投资银行工作。如此一来,二人又成了好朋友兼同行,彼此也一直保持着往来。
蔡崇信到香港之后一直为瑞典的Invest AB公司工作,而林小姐则在大投行高盛公司(香港区)任职,在香港时二人见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但自从蔡崇信“弃明投暗”加盟阿里巴巴之后,二人就很少有机会见面了。
老朋友故地重逢,自然格外亲切。两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蔡崇信就问林小姐最近在忙什么,林小姐说一直忙着跑硅谷、找项目。
作为业界的投行三巨头之一,高盛在1999年之前很少投资高科技行业。作为全球顶尖的投行,高盛的投资方向以传统产业为主,尤其是一些大型制造业。而1999年的“.com热”着实让这家老牌投资公司有了蠢蠢欲动的念头,毕竟,资本总是无孔不入的。
当时,林小姐告诉蔡崇信,高盛正开始关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和部分企业,打算作一些尝试性投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了林小姐的阐述之后,一个想法立刻在蔡崇信的脑海中闪现:如果能引来高盛的投资,阿里巴巴就有希望了啊!
于是,他立刻试探性地问道:“林小姐,你们可不可以考虑阿里巴巴呢?”没有想到林小姐爽快地答应了:“OK,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