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神仙野闻录
5111700000059

第59章 初上峨嵋

又住了几天,李乐还专门问清风观主,问他是不是也是清字辈的?如是清字辈的自己可不能叫清风为师叔了。清风告诉李乐,每个入门派修道学法,入门时都会按辈份取个道名,但如自己修道有成,可以给自己改个道号,自己的清风道号就是自己在深山里修道时喜欢清风明白时改的,你师父青松本叫德和,因性格正直,不畏强权,要自己像一棵松树一样,不惧严寒酷暑,所以改了道号叫青松。原来是这样,李乐明白了。

五月十二,青松带道李乐往峨嵋进发。因听青松说了峨嵋的秀与青城的幽,还有都江堰的壮,所以李乐也很想早点去看看峨嵋青城是什么样子。

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

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青城山是道教名山,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道教宫观。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

都江堰坐落在CD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CD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李乐跟师父一起看了青城之幽,都江堰之壮,又来到峨嵋山下。只见那里客店林立,朝山的人也很多,看去非常热闹。青松又对李乐讲起峨嵋与道家的传说与故事来,李乐对峨嵋也有了几分兴趣不提。

峨嵋之秀,李白曾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峨眉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来峨眉修道和参访的道教人物颇多,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论道之地,和轩辕黄帝曾来峨眉问道的传说。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几处关于天真皇人论道的遗迹。纯阳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传即是黄帝问道处,另又有轩辕观及静室道纪堂。轩辕桥即清音阁“双飞龙桥”之左桥,相传系轩辕黄帝游峨眉山时修建。来峨眉山受道于天真皇人的还有史通平和瞿武两人。史通平于汉光武年间,从会稽来蜀,诣峨眉拜谒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诀。在青神县之北平山顶结庐炼大丹,龙虎成形,饵之,白日升举。瞿武乃后汉犍为郡人。七岁时开始绝粒,服食黄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师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龙往来,每系龙于彭山黄龙镇滩上。今纯阳殿右侧之“升仙台”遗址,相传是瞿武乘龙飞升之处。

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相传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传是他修仙时遗物,今石床上供奉着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师妹云霄、碧霄、琼霄,相传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炼洞府即“三霄洞”。据《神仙传》云,东汉左慈,见汉祚将衰,天下乱起,深感值此衰乱之世,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富贵荣华,实不足贪,乃学道。他曾来峨眉山隐修,今伏虎寺对面有一土丘,相传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侧有“左慈洞”,据说为左慈当年隐修之处。被民间尊奉为“药王菩萨”的孙思藐,曾来峨眉采药,来峨眉山牛心寺炼“太一神精丹”。在峨眉猪肝洞上方5公里处,有洞名“八仙洞”,相传为八仙聚会之处。纯阳殿右的“十字洞”,相传是仙人吕洞宾游此时以剑划石而成,神水池侧的“大峨”二字,也为吕洞宾手书。宋初著名道士陈抟,曾隐居峨眉,自号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寿”二字,出于其手笔,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组成,据说:“福”字系“白鹤踏芝田”,“寿”字系“青龙蟠玉柱”。宋末时峨眉山麓曾建有陈抟祠南宋高道白玉蟾,相传曾来峨眉山隐修。曾有不少高道如:晋朝时的陆修静,唐朝时的王仙卿,张炼师、杨炼士、李处世,五代时的杨仙公,宋朝时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访参学,修炼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