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
5109100000048

第48章 用药常识(1)

家庭用药知识

1.家庭应常备哪些药物?

(1)外用药物包括消毒防腐药物中的红药水、碘酒、消毒酒精和紫药水等,但应注意红药水与碘酒或红药水与紫药水不能一起使用。夏令防治虫、蚊咬伤或防暑的外用药清凉油或氨水等。治疗跌打扭伤、风湿或神经疼痛的伤湿止痛膏、风油精或麝香止痛膏等。瓜果蔬菜消毒用的灰锰氧。消毒皮肤,冲洗创伤、治疗烫烧伤感染,以及用于器具或病室消毒的洗必泰或消毒净等。

(2)防治伤风感冒的药物预防性药物可备用病毒灵,也可备用预防感冒的中成药,如板蓝根冲剂、感冒清热冲剂、治疗性药物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扑尔感冒片、APc片、扑热息痛片、藿香正气丸等。

(3)镇咳、祛痰或止喘药物复方甘草片、止咳糖浆、橘红丸、气管炎丸、复方新诺明片以及专供小儿用的解肌宁嗽丸等。

(4)治疗消化不良药物乳酶生、酵母片、淀粉酶片、胃蛋白酶片、胰酶片、多酶片、食母生、山楂丸以及专供小儿用的肥儿散、小儿至宝锭等。

(5)抗菌消炎药四环素片、土霉素片、止痢片、黄连素片、解毒消炎丸、喉症丸、六神丸或冰硼散等。

(6)维生素类药物或多维葡萄糖适用于维生素缺乏症或小儿、体弱和年老多病者,尤其在冬季蔬菜水果缺乏时可适当备用,包括维生素B1、B2、C和多维葡萄糖等。

(7)夏令时药可备用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解暑片或六一散等。

(8)治疗高热或神志昏迷的急救药物仅在必要时服用,包括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紫雪或绿雪散、牛黄镇惊丸以及小儿用的万应锭、小儿回春丸和七珍丹等。

(9)驱虫药物驱蛔灵、扑蛲灵、左旋咪唑以及专用于小儿的肥儿丸。

2.为什么要按时服药?

为了服药后获得应有的效果,或减少服药引起的副作用,必须按时服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服药时间一般分下列几种:

(1)饭前服宜饭前服用的药物对胃多无大的刺激性,饭前胃空,服后可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并能充分吸收,迅速发挥作用。如健胃片、痛痉平、安胃灵等胃肠解痉药物宜在饭前10分钟左右服用。收敛止泻药如鞣酸蛋白也宜饭前服,一般在饭前10~60分钟服。

(2)饭后服大部分药物可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这时胃中有食物,可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性,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索密痛、保泰松、消炎痛、安乃近。治疗神经衰弱、癔病、癫痫以及催眠的三溴片、巴氏合剂、苯妥英钠、氯丙嗪等对胃有刺激性,应在饭后服。

(3)饭中服帮助消化药胃酶片、胃酶合剂、淀粉酶、稀盐酸等在吃饭时服,可及时发挥作用,帮助消化。

(4)空腹服为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时,宜空腹时服用,如盐类泻药硫酸镁等都宜在清晨空腹时服。

(5)间隔服为了使药物在体内保持一定的有效浓度,需每隔一定时间用药一次。如某些磺胺类药物及某些抗生素类药物均须间隔服。

(6)睡前服一般宜在15~30分钟服用,如部分泻药酚酞,服后8~10小时见效,睡前服就能在第二天早晨排便,又如催眠药鲁米那、安眠酮服后半小时可见效,睡前服便能及时入眠。

由于用药的目的不同,药物的性质、吸收和排泄各有差异,因此,服药的时间也就不同。一定的药物,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服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什么时间用药效果最好?

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极强的时间节律,什么时间体温最高,什么时间心跳最快,什么时间血压最低等都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这些规律的变化与用药时间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掌握人体的最佳时间用药才能使药物疗效发挥最好,毒、副作用最低。专家们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及动物试验发现一些常用药物的用药最佳时间可供选择。

降压药早7时、下午3时和晚7时服用效果最佳,而不宜在睡前服用,入睡后血流相对缓慢,血液粘滞性增强,若在睡前服降压药易发生脑血栓。

强心药如洋地黄、西地兰等在凌晨4时最敏感,其作用是其他时间的40倍,因此,此时用药极易发生毒性反应,要特别小心。天气变化或气压低时用强心药也易造成中毒,因此也应减小剂量。

止痛药上午9时是人痛觉最不敏感的时间,而中午11~12时是痛觉最敏感的时间,因此中午服止痛药效果最好。

胰岛素凌晨4时为糖尿病人最敏感的时间,此时给最低量药即可达到满意效果。

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强的松等,以早8时给药效果最佳,每日仅需给药一次即可。

抗风湿及消炎止痛药以上午8时给药作用最佳,晚8时作用最差。磺胺类药下午4时服用比其他任何时服用效果都好。

抗贫血药晚上7时服用比早上7时服用吸收率高12倍,而且血中维持时间延长3倍。

4.怎样正确口服药物?

你会服药吗?这个问题也许问得可笑,药怎么不会吃,其实服药不得法的却大有人在。有的人吃药片不用水,有的人随便拿些饮料、茶水之类一送了之,等等,这都不妥当。那么怎样服药才是正确的呢?

(1)要取站立或座位吃药,不要躺着吃,也不可服药后立即躺下,至少要坐上几分钟。

(2)要用温开水送服,而且至少100毫升,不能只喝一两口。喝水越多接触面越大;吸收利用越好。也不能用牛奶和奶制品及茶水送服。牛奶中的钙会与药物结合,影响吸收、利用。茶叶中的鞣酸会使药物沉淀或分解破坏,影响疗效。浓茶可使胰酶片、多酶片等酶制剂失去活性。

(3)尽量避免夜间服药,尤其是片剂、胶囊。睡前服药也要在服药后活动片刻再入睡。

(4)混悬剂及乳剂要摇匀后再服,不然大多数药会沉淀在下层沉淀物中,而没有真正服用到。

(5)要注意服法,有的药不能嚼碎吃,如鱼肝油胶丸嚼碎了有令人难受的鱼腥味。有的药要含服,如硝酸甘油片,嚼碎后吞服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疗效仅为舌下含服的10%。

(6)要禁止和乙醇制品合用。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乙醇也有药理作用。如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岛素时,饮酒或乙醇制品,可增强降糖作用而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7)要忌口:吃中药有忌口,吃西药有时也要忌口。如服用抗过敏药物时,不宜食用含有异性蛋白的食物如鸡、鱼、蟹、虾等,否则易发生过敏反应。服用解热镇痛药时,禁食咸鱼、腌菜等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以免在胃内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5.服药能否加糖?

有些人对苦涩难咽的中西药物常加糖调味服用,殊不知这样有时会影响药效。

对于病人恢复期的食欲不振,常需借助于某些药物的苦味以发挥其特殊的效用。像健胃散、大黄酊、龙胆苏打片等能刺激味蕾,促使唾液和胃液分泌,从而增进病人的食欲,帮助消化。若加糖服用,虽掩盖了苦味,但却失去了药物的健胃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中药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为四气。加入药中的糖属于温性,若投入热性药中,如火上添油;反之,若投入寒凉药中,则缓解其寒凉之性,降低疗效,同时,中药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若加入糖,虽缓解了苦、酸、咸等味,但也降低了药效,不利于治病。

6.睡前服药有何宜忌?

(1)适合在睡前服用的药物。通常有下列几类:

①催眠药:睡前服用可以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②安定药:可以更有效地解除紧张和忧虑。

③缓泻药:如果导片等。

④驱肠虫药:入夜空腹服用,可促使虫体即时排出。

⑤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⑥滋阴补血药:睡前服用补益效果好。

⑦多数抗肿瘤药:睡前服用可减轻不良反应。

(2)不适合在睡前服用的药物:

①降压药:因为睡前服用降压药,常会导致夜间血压过低、血流缓慢,容易发生脑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和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②肺气肿病人:睡前不宜服安眠药,以免发生呼吸暂停现象。

7.中西药能同时服用吗?

一般来说中西药是可以同服的,中药和西药如同两位兄弟,在治病这一目标上,它们亲如手足,互相配合,往往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所谓同服,有时是一起服,有时是隔开服,如中药习惯服法是早、晚各一次,西药是一日服三次至四次,所以,发生冲突的机会较少。有些成药,如感冒清、速效伤风胶囊和一些滋补药等,是中、西药合成的,效果都很好。

但是。有些中药和西药是不能同时服用的,比如西药中的四环素,它主要用于炎症疾患,它易于钙、镁、铁等无机物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结合物而降低疗效。有的医生同时开了牛黄解毒片,这是不对的。因为牛黄解毒片的主要成分是石膏,而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所以,四环素类药不能和含石膏的药物同用。

阿司匹林和鹿茸、甘草及其复方制剂同时服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会大大增加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并可使胃酸分泌增多,这对患者是很不利的。中药洋金花和西药阿托品同时服用,就会超过阿托品的安全用量,出现中毒症状,因为洋金花里含有阿托品的成分。西药抗生素类,有抑制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不宜同时服用含神曲、豆豉、山楂之类的中药。在服用维生素B1时,不但不宜同服中药石榴皮、五倍子、地榆等,而且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还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1,防止体内维生素B1缺乏,因为这些中药中含有大量的鞣质,而鞣质可使维生素B1失去作用。

为避免以上一些情况,在服药时,即便没有禁忌的情况,也宜错开时间服药,如出现中毒反应,要及时停药。

8.什么叫配伍禁忌?

在临床上医生常将几种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用量、降低毒副作用、避免抗药性。但若配合不当,会出现浑浊、沉淀、变质,甚至增强毒性,或发生对人体的不良后果。这种不适当的配合,称为配伍禁忌。尤其是在静脉输液中合并用药产生的配伍问题,危害更大。

(1)发生理化性质的变化影响疗效,增加毒性。如维生素C与苯巴比妥合用,苯巴比妥会析出,维生素C部分分解,影响疗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与磺胺嘧啶钠、盐酸四环素等配伍,会产生浑浊沉淀或变色。注射液中的酸性药与碱性药,氧化性药与还原性药也不能合用。

(2)发生药理性变化影响疗效。如庆大霉素与羧苄青霉素相混合作静脉滴注,前者会失去活性。氨茶碱注射液与硫酸异丙肾上腺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配伍,溶液虽澄明,但效价却降低,也属配伍禁忌之列。

配伍禁忌虽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之事,但对一般病人来说,了解有这种用药配伍禁忌也可起到监督作用。因为它经常遇到,所以不少药物书籍中常附有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的多种类型的注射剂配伍变化表供参考。

9.小儿用药应注意什么?

小儿生了病,特别是婴幼儿,不会说,要靠父母的观察和医生的检查诊断。看病、服药都比成人困难。因此,儿童用药应当特别加以注意。

(1)对于新生婴儿应注意护理,避免生病,尽量少用药。儿童生长发育期间新陈代谢旺盛,由于一些器官和组织发育还不成熟,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对药物的反应敏感,用药不当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用药剂量不可过大,时间不可过长。小儿用药剂量切忌不可过大,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3)有反应的药物应当记住,避免再服。

(4)要严禁给新生儿服小儿退热片、APC片,因这类药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贫血,以及肚脐出血、吐血、便血等。

(5)四环素不可给八岁以内的孩子服用:因不但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而且八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即使短期内服用四环素也容易引起黄斑牙。

(6)不可一发热就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可使服用的病儿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新霉素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耳聋。不少医生主张对小儿发热、炎症时采用中药制剂,因为清热解毒药有很好的效果。

(7)维生素类营养药也不可长期大量服用,因为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类营养药也会引起中毒。如维生素AD胶丸,如过多服用,会出现毛发干枯,眼球突出、烦躁不安、厌食、发热、肝肿大等毒副作用。

10.婴幼儿便秘为何不宜用泻药?

小儿便秘和腹泻一样,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症状。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便秘、腹胀难忍,就给孩子服用番泻叶或酚酞片,期望能尽快解除孩子的便秘。其实,婴幼儿便秘是不宜使用番泻叶等口服泻药的。

所谓便秘,是指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婴幼儿便秘原因很多,可以是饮食不足、食物成分不当、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因素,以及体格和生理异常所致。滥用口服泻药对婴幼儿是不利的,这是因为婴幼儿的消化和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如成年人健全,服泻药后容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而导致腹泻。长期口服泻药易产生依赖性,干扰肠道正常蠕动,引起结肠痉挛性便秘,加重便秘。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采取局部用药,如用开塞露5~10毫升注入肛门内,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在家中可用小肥皂条插入婴儿肛门内通便,也可用小指戴橡皮手套蘸少量石蜡油或凡士林,插入舡门就可达到通便的目的。

11.如何选用小儿止咳中成药?

小儿咳嗽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轻度咳嗽有助于祛痰,痰液排出后,咳嗽自然缓解,可不必服用止咳药。但对过度而频繁的咳嗽,则需及时治疗。而止咳药中相当一部分是中成药,那么,怎样准确选用呢?

对痰量较少者,可选用小儿百寿丹。若出现发热和惊厥现象,可选用小儿解热丸、小儿止咳丸、婴儿保肺丸;牛黄保婴丸、止咳太和丸、小儿牛黄散等;也可服用蛇胆陈皮散、蛇胆半夏散、蛇胆川贝散,盐蛇散等。小儿久咳痰多者,可选用小儿止嗽金丹。百日咳是一种顽固性的咳嗽,患儿十分痛苦,在用氯霉素等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加用百日咳片、百咳灵片、百部止咳糖浆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12.麻疹高热时能用退热药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热、结膜炎、呼吸道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疹。家长认为孩子得了麻疹,即使高热也不用退热药,以使皮疹完全发出来。其实,这种观点并不科学。

麻疹的发热和发疹是一个必然的病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热是反映了人体的自卫能力,有利于皮疹的发出,而且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力较大,所以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但是,若体温过高,则会引起惊厥、失水和循环衰竭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现代医学认为,若麻疹病人体温超过39.5℃,应适当采取降温措施,可服用少量退热药,以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温状态(38.5℃左右),同时应让孩子尽量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一般出疹后3~5日,体温就会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

13.打针出现硬块怎么办?

孩子生病打针后,局部往往会出现硬块,孩子因此而烦躁不安或诉说屁股痛而不愿走路。其实,我们在家中只要采取一些简易的方法就能达到消除硬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