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
5109100000038

第38章 家庭常见疾病(37)

(1)先天性弓形虫病。先天性感染远比后天性感染严重,这种感染是全身性的,但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及眼部等多器官病变。妊娠早期胎儿感染后能导致流产;后期感染可致早产或死胎。或使分娩的孩子具有本病的临床表现。如将近分娩时发生弓形虫感染,婴儿产下可以健康,但数周后开始发病。如果在胎儿期能得到母体一定数量的抗体,则出生后可得到一定的免疫能力,但仍不能制止发病,病程多为慢性迁延性。先天弓形虫病的主要表现特点是:

①全身表现。病人出现发热、贫血、呕吐、发绀、水肿、斑丘疹、腹腔或胸腔积液、肝脾肿大、黄疸、心肌炎、淋巴结肿大。新生儿弓形虫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

②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这方面表现较常见。病人可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常见抽搐、肢体强直、颅神经瘫痪、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晚期在病灶中心发生钙化。个别病例可因脑部坏死组织的碎屑脱落,进入侧脑室,随脑脊液循环,使大脑导水管阻塞,或使其管壁发生病变,从而产生阻塞性脑积水。如果病变局限可发生癫痫。病儿可能在发病几日或数周内死亡。如能好转,常遗留有抽搐、智力降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后遗症。

③眼部病变。发生眼球病变者较为多见,首先发生在视网膜,偶尔整个眼球被侵犯,以致眼球变小,畸形及失明。一般发生在眼球两侧。

隐匿型先天性弓形虫病较为常见,约占80%。孩子出生时可无症状,但在神经系统或脉络膜视网膜有弓形虫包囊寄生后的数月、数年或到成人期才出现神经系统和脉络膜视网膜炎等症状。

(2)后天性弓形虫病。后天感染弓形虫病以儿童和成年人为多见,多属无症状的隐匿型或以淋巴结肿大病变为主,预后多良好,一次感染可获终身免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型。

①单纯淋巴结肿大型。此型最为多见,有关文献报道,在无法解释的淋巴结肿大的病例中,约15%是本病,其中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可由1~20个或更多,很少自觉有疼痛,但有压痛;其大小为1.5~2厘米或2厘米以上,但从不破溃。同时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咽痛、肌肉痛、个别病例低热可长达1~2年之久。淋巴结肿大很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钩端螺旋体病,如果病变进展缓慢,可类似淋巴结核或霍奇金(何杰森)病。

②淋巴结肿大伴有其他脏器病变。除淋巴结肿大外,可见脑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肝炎、肺炎或肾炎等症状。可见肝脾肿大及黄疸。视网膜炎也可常见。

③全身性弓形虫病。病人可出现高热、全身乏力、皮疹、斑丘疹等,神经精神症状也很明显,可见头颈、肌肉和关节痛,经几天或几周后症状可见自行消失。

2.区别要点:

遇有上述表现特点又疑为本病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血清学检查确诊率比较高,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有:

(1)亚甲蓝染色试验。血清内的弓形虫抗体可以用亚甲蓝染色法来测定。在染色的早期10~14日即开始呈阳性,每3~5周效价可达高峰。低的效价一般代表慢性或过去的感染。孩子从母体得来的抗体,在出生后3~6个月内消失。因此小儿满4个月后,可重复染色测定抗体,如效价仍维持高度,就可证明源于感染。

(2)进行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和血液、脑脊液动物接种,寻找病原体;也可进行其他方面的血清学检查。

3.家庭治疗:

(1)磺胺类药和乙胺嘧啶能控制症状,可配合同时应用。

(2)螺旋霉素有抗弓形虫作用,而且能通过胎盘屏障,孕妇每日口服3克,脐带血中药物的浓度为母血中药物浓度一半,胎盘中的浓度比母血中浓度高3~5倍。有人认为应用该药可使胎儿先天性感染减少50%~70%。该治疗方法常与乙胺嘧啶及璜胺制剂间隔交替使用,20~30日为一疗程。先天性弓形虫病须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制剂进行2~4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后须间隔一个月,然后用螺旋霉素治疗,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小儿1岁以后可停止用药,待有急性发作时再重复治疗。

4.预防方法:

应对免疫缺陷的小儿和血清学阴性的孕妇做重点预防。主要方法是:

(1)少接触动物如猫、狗等。食用肉类时,应熟透,以防止食物或手被囊合子污染。

(2)早期用血清学方法检查抗体,可以提示抗体阴性的孕妇重视预防措施,以便保护胎儿不受感染。

(3)临床实践中应对弓形虫无毒疫苗进行研究,以发挥预防作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乙脑病毒可在蚊子体内繁殖,并可以蚊卵传代。猪、马、牛、羊、鸡、鸭等葫物体内也可储存病毒。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脑组织以及无症状的感染者血液均可带乙脑病毒。如果蚊子吸吮此类病人和动物的血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就可被传染,这时病毒进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发病。

1.疾病特点:

(1)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7~9月份,这和蚊子的繁殖有关。3~6岁的孩子容易发病,无免疫力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也能得病。

(2)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仅产生毒血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这种现象医学上称其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人经这种蚊子叮咬后,约10~15日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年龄较大的孩子还会说头痛。2~3日后病情明显加重,常出现昏迷、躁动不安、抽风、说胡话、呼吸不规则、颈项发硬等表现。极重的病倒可因发高热、抽风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也有一部分病儿症状很轻,只有头痛和低热,几日内就可恢复正常。

(3)大多数病儿在病后7~10日内发热就可渐退,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少数病情严重病人可因惊厥、昏迷时间持续较久,恢复后常留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后遗症,如精神不正常、智力减退、失语、手中强直不能活动等。

2.区别要点:

(1)因乙脑初起时,病儿发热、头痛、呕吐常不严重,很像上呼吸道感染,家长对此不能麻痹,尤其是在7~9月份乙脑多发季节,对有以上症状的病儿,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2)如果孩子发热不降低,而且又出现嗜睡,弯颈时脖子发硬不能顺利地前曲而有阻力,用火柴棒划病儿腹壁皮肤,或大腿内侧上方皮肤,不引起皮肤收缩和睾丸上提时,就很可能是乙脑,对此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3.家庭治疗:

对于乙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争取早期发现及时住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4.家庭护理:

(1)病儿居住处应有蚊帐或其他防蚊设施,环境要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做好室内降温,室温应保持在26~30℃以下,有条件者可用空调控制室温,五条件者可采用洒水、放置冰块、凉水擦凉席等简易降室温的方法。

(2)病儿的饮食。由于发热和惊厥病儿体力消耗很大,故应注意补充营养和热量。根据情况给予各种果汁、奶制品、豆浆或其他营养丰富的流食。

(3)注意口腔护理。昏迷的病儿容易发生口腔感染,为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3%双氧水或野菊花煎剂,每日2~3次清洗口腔。发生口腔炎时,可用1%龙胆紫涂擦,或于患处涂敷冰硼散、青黛散等中药。

(4)皮肤的护理。病儿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在身体骨头突出部位如骶尾等处要经常用热毛巾或30%酒精涂擦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褥疮。重症病儿应定时翻身、拍背,帮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5)发热的护理。可进行物理降温,如在头部、体表大动脉处,双侧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用酒精擦浴、凉水擦浴、凉毛巾湿敷等。

5.预防方法:

(1)按时到卫生防疫部门给孩子接种乙脑疫苗,这对预防乙脑有良好的效果。在乙脑流行地区6个月以上的小儿,在春末夏初乙脑流行前应按卫生防疫部门的规定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每年还应加强或复种一次。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防止漏种。

(2)积极开展群众性灭蚊和防蚊工作,这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冬、秋季以消灭越冬的蚊子为主;春季以清除蚊子孳生地,消灭早晚幼虫为主;夏季以消灭成蚊为主,同时要注意消灭幼蚊。采用药物喷洒、烟熏、清除积水及翻盆倒缸、堵树洞等方法,做到突击与经常相结合,灭早、灭小、灭了,有计划地进行。在疾病流行季节应充分利用蚊帐、避蚊油、蚊香等防蚊驱蚊。

(3)管理好家禽、家畜,因为他们能储存乙脑病毒,所以在城市家庭不应饲养鸡。鸭,在农村饲养这些动物时,要做到有圈有窝,每半个月喷洒灭蚊药一次。对重点牲畜如马和猪应进行疫苗接种,以降低带毒率,控制乙脑流行。

(4)及时隔离病人和乙脑疑者,不但可以防止传染,也可达到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的目的。在隔离区应重点做好灭蚊和防蚊措施。一般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因为小儿不能自理个人卫生,常在地上玩,将蛔虫卵经手入口带入体内而染病。发病后症状多不明显,往往不被家长所重视。实际这种病对孩子的健康、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蛔虫的一生可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就是平时所说的蛔虫。每条雌虫一日可产虫卵20万个左右。虫卵从病儿的大便排出后,就开始慢慢的进行孵化,一般经10日左右就开始变化成形,再过一周左右就可变为幼虫。在没进入人体前,幼虫一直在卵壳内,即平时我们所说的“成熟卵”。这种成熟卵如果不直接受阳光的照射,也不受高温的影响,它可以生存几个月至几年。如果孩子吃人这种成熟卵,卵中的幼虫就会脱壳而出,在孩子体内开始旅行。首先它穿过肠壁,进到血管内,然后随血流到肝脏,再到肺脏。到肺脏后可穿破肺的毛细血管到肺泡里,随着呼吸管道向上爬,通过气管,又转变方向到食管,从胃到小肠。此时幼虫就不再旅行了,躲在孩子的小肠里,吸取营养,渐渐长成成虫。成虫在肠子里能成活1年左右。

1.疾病特点:

(1)蛔虫在人体旅行期间,当它到达肺脏后,穿破肺泡时可造成创伤,引起肺出血,同时也可引起蛔虫性肺炎。小儿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丝、气喘等症状。

(2)当它到达小肠后,如果幼虫和成虫不多,一般孩子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数量多,就会出现肚脐周围痛,多呈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有时还会出现饥饿感,但不想吃饭,夜间睡不好。

(3)由于蛔虫在人体内生长过程中,经常排出一种毒素,可使人的脸发肿,全身出荨麻疹,孩子还可出现烦躁不安,夜间睡觉时咬牙等。严重者可因蛔虫消耗人体内的营养过多而发生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和贫血等,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区别要点:

(1)识别孩子是否患有蛔虫病的依据是,小儿有从口中吐出或从大便中排出蛔虫的现象,或经医生化验大便时,发现有蛔虫卵。

(2)有时因蛔虫在体内乱窜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等并发症,对此应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相区别,或请医生诊治。

(3)在民间有些人常用以下现象作为识别蛔虫的方法,如面部白斑、巩膜有形状不规则的蓝色或紫褐色小点、舌尖及舌侧面有高出舌面的红色小刺、指甲有白色小点等,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原因都可造成这种现象,所以不能用这些作为诊断蛔虫病的依据,以避免滥用驱虫药而且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家庭治疗:

(1)驱蛔治疗。可酌情选用驱蛔灵,特点是疗效高,副作用小。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160毫克,总量不超过3克,分2次口服,连服2日;驱钩蛔,每日每千克体重1.5~2毫克,晚上睡前顿服。

(2)中医中药。乌梅5个,川椒6克,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家庭护理:

(1)按时按量应用驱虫药。服驱虫药应遵医嘱,切不可乱给小儿买药吃。因为所有的驱虫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滥用会造成药物性不良反应。对医生给的驱虫药也应了解其性能及毒副作用,以便做到胸中有数。如常用的驱蛔灵可麻痹蛔虫的肌肉,实践证明用后很少见蛔虫乱窜现象,对于没有成熟的蛔虫也有治疗作用。但孩子服药后常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如果用量过大,可出现震颤、肌肉乏力、共济失调等。中药使君子也有驱虫作用,新鲜的使君子疗效好,放久了就失去了治疗作用。

(2)腹痛时的护理。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作腹部热敷,或用手给患儿进行腹部按摩以减轻疼痛。

(3)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因为蛔虫有喜欢钻孔的习惯,它可以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这时病儿可出现心口窝处阵发性钻痛及频繁的呕吐,有时还可吐出蛔虫;蛔虫钻入阑尾后,可引起急性阑尾炎;如果蛔虫聚集成团,把肠管阻塞,就可发生肠梗阻,病儿可出现阵发性腹痛及呕吐、腹胀、不排气、不解大便等现象。对于患蛔虫病的孩子,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5.预防方法:

(1)在托幼机构或小学校定期对蛔虫病进行普查,发现蛔虫病患儿,应及时驱虫。这不仅保证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及时地消除传染源,降低虫卵污染土地的密度,减少传播机会。

(2)教育孩子不要随地大便。小的孩子在大便后,家长应及时清除。不要乱倒,应把大便倒在便池或倒在粪坑里,盖上土或加盖,经过发酵后再作肥料。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用脏手拿食品吃,不喝生水,不吃生的或没洗净的瓜果。教育小儿不要吃手指或将玩具放在口里吃着玩,餐具要洗净并用水煮沸15分钟后再用。

蛲虫病

蛲虫又叫小线虫,形如白线头,在人的肠道寄生。雄虫在肠内长大后,与雌虫交配,交配后很快死亡,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雌虫受孕后很少在肠内产卵,夜间孩子睡熟时,它便从肛门爬出在肛门周围产卵。这些虫卵带有黏性,常粘在肛门周围,有的粘在会阴部、睡裤、床单和被子上。每个虫卵内都含有一个将近成熟的小幼虫。雌虫多数在产卵后就死亡。蛲虫传染的方式很简单,只要吃人虫卵就可患病。虫卵在人体内约1个月左右成熟后就可繁殖后代。另外这种虫卵不怕干燥,在尘土内可生活几日,如果带虫卵的尘土被孩子吃人也会发病。因此蛲虫病容易形成反复感染,又不易自愈。

1.疾病特点:

孩子患蛲虫病后,夜晚常出现肛门痒,用手去抓,并且出现睡觉不踏实,常常哭叫咬牙等。

2.区别要点:

(1)发现孩子肛门痒后,应仔细检查肛门,可见到有蛲虫爬动。如果是女孩,还应检查阴口处有无蛲虫。

(2)如肉眼见不到蛲虫,可请医生检查大便,如发现蛲虫卵也可诊断为蛲虫病。

3.家庭治疗:

(1)驱虫治疗。扑蛲灵每次每千克体重5毫克,睡前一次内服;也可用驱蛔灵每日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分早、晚2次服。

(2)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