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04

第4章 家庭用药知识(1)

一、用药知识

1.按时服药的技巧

每日服用1次的时间要固定,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服用。

每日服用2次是指早晚各一次(通常早8时、晚8时)。

每日服3次是指早、中、晚各1次。

每日服4次是指早8时、午1时、下午4时和晚8时。

每4小时服1次是指每间隔4小时服一次。

此外也有隔日1次或每周服用1次的,饭前服用通常是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健胃药、助消化药大都在饭前服用,没注明饭前的皆在饭后服用。睡前指睡前半小时。空腹指清晨空腹服用,大约早餐前1小时。必要时在出现症状时,如退烧药在发烧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也可在疼痛时吃。

2.正确掌握剂量的窍门

药物的作用与药量关系密切,药量不够则作用达不到;用量过大则作用过强,有时甚至引起毒性反应。所以用药一定要掌握剂量。

在药品包装和说明书上,经常用质量单位克(g)、毫克(mg)或容量单位毫升(ML)来标示药量,同一种药可能有不同的含量,如阿司匹林有0.5克、0.325克、0.15克、0.1克、40毫克等多种规格的片剂。供不同疾病和不同年龄组的患者使用。所以一定要看清药品的含量。如医师开的药方某药每次服用100毫克,而每片药片是50毫克的,每次就要服2片。有时候则得把含量大的药片掰开服用。以达到所需剂量。

3.巧识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既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又有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作用。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和继发反应。

各种药物在治疗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阿托品在解除胃肠痉挛时,常伴有口干的不良反应;扑尔敏在抗过敏的同时,会伴有乏力、嗜睡等。有些药的不良反应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等;在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有头痛、眩晕、耳鸣等;用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则可出现毒性作用,如损害肝肾,转氨酶升高或血尿,对造血系统可致白细胞减少或贫血等。安定、杜冷丁等可抑制呼吸。

过敏反应则表现为皮炎、药疹、荨麻疹等。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都得做过敏试验)。继发反应则见于使用广谱抗菌药不妥引起的菌群失调,造成白色念珠菌繁殖过多。

4.正确使用眼药液的技巧

用消毒剪刀剪开瓶口。

清洁双手。

将头后仰,眼向上望,用食指轻轻把下眼睑拉成袋形。

将药液从眼角侧滴入眼袋内,切不可让滴管接触到眼睛或眼睑。

闭上眼睛1-2分钟,同时可用手指轻压鼻梁。

用药棉或纸巾抹去流出眼外的药液。

若几种药液要同时使用,两者应相隔数分钟。

盖好药液瓶。切忌冲洗或抹干滴管。

再次清洗双手。

多次开瓶使用超过1个月的药液最好丢弃。

切不可将自己的滴眼药液给他人使用。

嗓子感觉有苦味是正常现象。

5.正确使用眼药膏的技巧

消毒剪刀剪开管口。

清洁双手。

将头后仰,眼向上望,用食指轻轻地把下眼睑拉成袋形。

把1厘米左右的眼药膏挤进眼袋内。切不可让管口接触到眼睛或眼睑。

眨眼数次,然后闭眼1~2分钟。

用药棉或纸巾抹去眼外的药膏,若几种眼药膏要同时使用,两者应相隔数分钟。

盖好药膏管。

再次清洁双手。多次开管使用超过1个月的眼药膏最好丢弃。

切不可将自己的眼药膏给他人使用。

6.如何正确使用滴耳药

清洁双手。

用药棉轻轻清洁外耳。

用手握住药瓶数分钟,使药液温度接近体温。

轻侧头部或身体侧卧,耳朵向上。

手持耳垂向上及向后轻拉。依照医生所指定的滴数,将药液滴进耳内。

滴药后,保持头部倾斜约2分钟。盖好药瓶(管)。

如有困难,请他人协助。应留意任何特别指示,如得将药液摇匀。

7.如何使用滴鼻药

清洁双手,滴鼻前先呼气。

坐在椅上,将头部后仰靠椅背,

或躺在床上,在肩背处放上枕头,令头后仰。

小心地将滴管对准鼻孔,但滴管不可接触到鼻腔内壁。

把药液滴进鼻孔。滴药后,让头部保持后仰2分钟左右。清洗干净滴管,放回药瓶内。若为滴药瓶,则盖好瓶盖即可。

如药液流进口腔,将其吐出即可。

8.如何正确使用肛门栓剂

清洁双手。

若栓剂太软,可先浸在冰水或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片刻,再除去包装纸。

在栓剂的头部涂上清水或水溶性润滑剂。

侧卧,伸直小腿,大腿向前屈曲,贴着腹部。儿童可伏在成人大腿上。

放松肛门,将栓剂插入,并用手指推进,把栓剂塞入肛门,婴儿约2厘米,成人约3厘米深。

双腿合拢,维持侧卧姿势约15分钟,以防栓剂倒挤出来。

清洁双手。

9.正确使用阴道栓剂的技巧

清洁双手。

如栓剂太软,可先浸在冰水或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片刻后取出,除去包装纸。

在栓剂的头部涂上清水或水溶性润滑剂。

仰卧床上,双膝曲起,将栓剂的尖端向着阴道口,塞入栓剂,并用手指轻轻推入阴道深处。

双腿合拢,维持仰卧姿势约20分钟。

在睡前进行为益。即使症状消失也得继续用药,直到完成整个疗程为止。

10.正确使用胶囊剂、片剂和口服散剂的技巧

有些人吞咽1片药或1粒胶囊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老年人因唾液分泌少、吞咽药片或胶囊更加困难。可在服药前先漱口或先喝些温水以湿润咽喉,然后将药片或胶囊放在舌的后部,用温水送服。倘若药片或胶囊太大,以致难以吞咽或可能卡在嗓子里,可将药片研碎,胶囊倒出,放在汤匙中用温水混匀,再服用。但是肠溶片、缓释片剂、缓释胶囊则必须整片整粒吞服,不可研碎或倒出。有些片剂需放在舌下含化,应将其置于舌下,慢慢溶化吸收。吞服药片的最佳姿势是站立,可避免药片停留在食道壁上刺激食道壁,散剂不宜直接吞服,可用温水混合均匀后吞服。

11.正确服用汤药的技巧

服药的次数。通常中药汤剂每天1剂,分2次服完。

剂量。通常以每次服大约150毫升为宜。儿童及重症病患者的服药量则应少些。1岁内服成人量的20%,1~3岁服成人量的25%,4~7岁服成人量的1/3,8~14岁服成人量的50%,15岁以上可与成人相同。

12.正确服用药酒的技巧

服用药酒要适量。通常以15~30毫升为宜。肝、肾疾患、高血压、过敏性疾患、皮肤病等患者要忌用或慎用:不得不用时,应把要饮的药酒按量对加10倍的水,放在药锅里用微火煮炖一下,大部分的酒气除去后再饮用。酒量小的患者,也可把药酒按1:1至1:10的比例用葡萄酒、米酒或加糖的冷开水勾兑,再按量服用。而且服药酒前后半小时不可食鲜柿子,不然会形成柿胃石。

13.减轻服药苦口的窍门

接触部位:舌是味觉感受器主要的分布位置,但舌头的味蕾功能不同:舌尖部的味蕾主要对甜味敏感;近舌尖部两侧对咸味敏感;舌后部两侧对酸味敏感;舌根部对苦味敏感。因此,服苦药时应减少药物与舌根部的接触。

汤药温度:人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当汤药温度在37℃时,感受苦味的味蕾最灵敏,高于或低于37℃时,就会减弱。服用中药汤剂时,药熬好后应晾至37℃以下再服。

14.各种药品用药时间解析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蜂王浆、蜂乳等,最好在早晨空腹时或晚上临睡前服用。

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若空腹服用维生素,血液中浓度升高很快,如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在体内尚未被完全利用就随尿液排出体外了,疗效差。倘若饭后服用则被食物混合,使机体吸收利用缓慢,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E,需溶于油脂后才可被吸收。维生素类药物通常宜在两餐饭之间服用(用维生素K止血时应及时服用)。

助消化药,如多酶片、乳酶生等,饭后服可以使药物与食物在胃里充分混合,以增强药效。健胃类药物最好在饭前10分钟服用,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充分与食物混合。

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高血压患者每日应服3次降压药。分别为: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早、晚两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的用量要适当少些。临睡前切忌服用降压药。因为通常在上午9点钟左右人的血压最高,而在凌晨2点左右最低。临睡前不可服用降压药。以防止在熟睡时血压降得过低而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脑血栓等意外情况。

糖尿病患者在凌晨4时对注射胰岛素液最为敏感,这时给药哪怕是剂量较低也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在上午8时,服用降糖宁不仅疗效高,而且药效持久,若下午服用降糖宁剂量则需要加大。

抗生素类药物,排泄较快,为了使血液中能保持一定浓度。每隔6小时服药1次。

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在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服消炎痛等药物,可在早晨剂量加大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将中午的1次服药免去。

人体对激素类药物的反应也有时间节律,如可的松,在早晨6~9点,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最高,夜间12点左右最低,所以最好在早饭后服用1次激素类药物。

贫血患者补充铁剂,晚7点服用,比早7点服用在血中的浓度增加4倍,疗效更佳。

平喘药物如安茶碱、喘息定等,应在夜间加服1次,因为呼吸道在清晨和夜间的阻力最高。安茶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若在早晨7时用药,效果最好,毒性最低。

治皮肤过敏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为好。

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司匹林等,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为好。

催眠、缓泻、驱虫、避孕药:通常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作用快的泻药最好在早晨空腹服用)。

镇痛药:如去痛片、消炎痛等,饭后服可减少其对胃黏膜的刺激。

胃药:如胃舒平、甲氰咪派等,空腹服用的药液是饭后服用效果的6~8倍。

15.中药服法术语巧解析

在中药处方后面,常有“服法”之类的提示,下面就常见的一些提示进行分述。

温服。顾名思义,就是在药热冷适中的时候服用。如汤药为25℃~30℃时服。丸药、片剂、颗粒则以25℃左右温服。多数中药采用温服。

热服。即在煎好后,药液还较热时服用。用辛温解表药治疗表寒证时,热服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内寒证时,热服有助于祛除沉寒痼疾。

寒服。即药液冷后服用,用苦寒清热药治疗内热证,寒服有助于清解热邪。

顿服。将药一次性服完,迅速发挥药效者叫“顿服”,此服法多用于重症和胃肠道病患者。

频服。次数多频频饮用叫“频服”,多用于咽喉病患者。现在又有一种新提法,即根据病情,不同时段服用不同浓度的药液。这可算是“频服”的延伸发展。

空腹服。空腹服药主要是用于驱虫,攻下或治疗四肢血脉病。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障较高的浓度而发挥药效。

饭前服。饭前服,通常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虚证和肠胃病。饭前服药,主要是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发挥作用,使药液充分作用于胃壁,且免受食物的阻挡,较快地通过胃而进入小肠;及时分解吸收,发挥药效。

饭后服。饭后服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治疗心肺病和通常疾病常采用该服法,其优点是可以避免药物对胃产生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16.用药引提高中药疗效的窍门

盐汤。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效。故宜用淡盐汤送服补肾药: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以及固肾涩精药、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用时取食盐2克,加温开水半杯搅拌溶化即可。

葱白汤。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可用于风寒感冒冲剂、荆防败毒丸等。用时取新鲜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大枣汤。有补中益气、补脾胃与缓和药性等作用。用大枣5~10枚加水煎汤,送服归脾丸。

蜂蜜水。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用时取蜂蜜1~2汤匙,加入温开水中搅匀,送服蛤蚧定喘丸、百合固金丸及麻仁丸、润肠丸等。

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补气、健脾、止渴、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以小米汤送服香连丸,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

藕汁。有清热止血等作用。如用其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颇佳。用时取鲜藕洗净、切碎,另加入凉开水少许捣烂,用纱布包裹挤压取汁,每次约100毫升即可。

黄酒。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多与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同用。如活络丸、追风丸、木瓜丸、通经丸、妇女养血丸与七厘散、云南白药等。通常每次用温热的黄酒15-20毫升送服。

姜汤。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逆等功用。取姜9~15克,水煎取汁,送服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腹痛腹泻及健脾和胃等症的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与通宣理肺丸等。

17.漏服药物的补救技巧

药物之所以分不同间隔时间给药,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排泄过程而决定的。均分法给药就是为了使体内维持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漏服了药物肯定会影响体内药物浓度,也就降低了疗效,如要补服,应注意以下几点:

服药的间隔通常为4~6小时,如果漏服,发现时若在间隔时间的1/2之内,可以按量补服,下次服药仍可按照原间隔时间。

倘若已超过1/2的时间,则不必补服,下次务必按时吃药即可。

发现漏服立即补上,下次服药时间依此服药时间顺延。此法较前法好些。

漏服药物后千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抗生素药物务必按时按量服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消灭不了病菌,反而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18.打针应对技巧

打针松弛肌肉法

肌内注射时,倘若臀肌紧张,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也不利于注射及药物的吸收。打针前患者可不停地屈动脚趾并数数,能分散注意力,使臀肌松弛,从而疼痛感减轻,注射顺利。

打针结块迅速消除法

打针几天后,在针眼部位会出现结块,这是因为药物未被吸收引起的。遇到此情况,可取一块生土豆,切开敷于结块部位,能消除结块。

19.小儿用药的学问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要注意下列各点:

要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绝不能“差不多”、“大概齐”,药量不准,不是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而产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用药更要考虑其生理特点,慎重用药。

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的。

不要太依赖药物。很多家长过分依赖退热药,小儿热度不退,解热药频频服用,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其实在体温不超过38℃时,只要多喂开水即可。

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不得不经医生诊病后对症选用。

不滥用维生素。很多父母误认为维生素类是营养剂而不是药物。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等),服用过量会蓄积体内,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