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34

第34章 传染科疾病(1)

一、9种传染科常见病

1.病毒性肝炎

[病因]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脏间质炎性浸润。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分型]

临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等。目前已知肝炎病毒分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及戊型(HEV)。甲、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丙、丁三型主要经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症状]

典型症状为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便溏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黄疸。

[检查诊断]

病前多有和肝炎患者接触史或输血史。

体征检查时,可有肝肿大,肝区痛,右胁下有压痛、触痛,可触及质地柔软或充实的肝脏。还有的患者巩膜或皮肤黄疸,比消化道症状出现得晚。以甲型肝炎较为多见。

实验室检查时下列情况可助诊断:

肝功能及血清酶学检查:此项检查对诊断帮助甚大。各项酶学检查中以谷丙转氨酶(ALT)最重要。如有转氨酶-升高,再加上有症状或体征,通常可以诊断。但如只有转氨酶升高,则不能轻易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检查:甲肝患者可出现抗HAVIgM阳性。乙肝患者可出现HBsA克阳性,或抗-HBcIgM阳性,或HBV-DNA阳性。如某人无肝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和谷丙转氨酶的不正常而仅有上述阳性血清标志物,可考虑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但仍应定期作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丙肝患者出现抗HCV阳性。丁肝患者可出现HDA克及抗-HDV-IgM阳性。戊肝患者可出现抗HEV-IgM阳性。

重症肝炎时,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下降,血氨升高,在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的同时,可能出现转氨酶的明显下降,即所谓胆酶分离现象。

肝脏活体组织检查、超声波检查等对诊断有较大价值。但本病应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酒精性旰炎、肝外梗阻及肿瘤等相关病相鉴别。

[西医药治疗]

保肝降酶药:肝泰乐:每次0.1~0.3克,每日3次口服:维丙肝:每次50~25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肌肉注射80毫克,每日1次;肌苷:每次0.2~0.6克,每日3次口服,静脉注射每次0.2~0.6克,每日1~2次;阿卡明:每次0.2克,每日3次口服;联苯双酯: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口服;促肝细胞生长素:40~80毫克加入10%葡萄糖静滴。每日1次,疗程2~3个月。

V疫苗:甲肝疫苗:第一次1毫升,2~4周后第二次注射1毫升,6~12个月后再增加剂量1毫升、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0.06毫升/千克,肌内注射,1个月后再注射1次。

抗病毒治疗:目前主要用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

干扰素:人类白细胞干扰素或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可抑制HBV复制,隔日肌注3~5万单位,连续6个月约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不良反应可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肌痛、头痛、脱发、骨髓抑制等。

阿糖腺苷:常用剂量为每日10~15毫克/千克,1周后减量为每日54毫克/千克,通常用3周。休息7~10天后再重复1疗程。不良反应有全身关节和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震颤和骨髓抑制。

阿糖胞苷和干扰素联合疗法:可增强对HBV-DNA复制的抑制作用,但毒性反应也相应增高。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和干扰素联合疗法:先用泼尼松每日40毫克,于4周内逐步减量至停药,然后给予干扰素3万单位,每周2次,共用3个月。

免疫调节剂: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2~4毫克/次,每日或隔日1次,肌注。3个月为1疗程。核糖核酸:30毫克/次,每日1次或50毫克/次,隔日1次或肌注,6毫克/次,隔日1次,3个月为1疗程。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胁肋隐痛,脘腹痞胀。口淡无味,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或苍白,大便溏薄,且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时为气血两虚型。适宜用养血益气,疏肝健脾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乌鸡白凤丸。

也可参考方药:当归12克、白芍12克、阿胶9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9克、陈皮9克、半夏9克、柴胡9克、川楝子9克、砂仁5克、甘草6克。

症见胁下胀痛,走窜不定,急躁易怒,胸闷不适,嗳气频作,食欲减退,妇女伴乳胀,月经不调,且舌质红苔薄,脉象弦时为肝郁化火型。适宜用疏肝清热,理气宽中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柴胡疏肝丸、慢肝解郁胶囊。

也可参考方药:柴胡12克、赤芍12克、夏枯草12克、香附9克、枳壳12克、郁金12克、陈皮9克、川芎9克、川楝子12克、鸡骨草10克、甘草6克。

症见身目发黄,其色晦暗,持续不退,皮肤瘙痒,右胁疼痛,按之痛甚,面色青紫,低热绵绵,口苦黏腻,且舌质紫黯有淤斑、苔厚腻,脉象弦细而涩时为湿热挟淤型。适宜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肝友胶囊。

也可参考方药: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丹参15克、茵陈15克、青皮10克、郁金9克、泽泻10克、大黄6克。

[针灸治疗]

穴位注射:慢性肝炎可用当归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中脘等穴,每次选2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天1次,10~15次为1疗程。

毫针:取足三里、阳陵泉、行间为主穴,发热者加外关、曲池;湿盛者加期门、支沟;恶心呕吐加内关、内庭。多用泻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2次,30天为1疗程。

[饮食疗法]

珍珠壳煮鲫鱼:珍珠壳120克。煮汤,取汁煮鲫鱼。

猪肝绿豆粥:绿豆50克、大米10克、鲜猪肝100克,先煮绿豆,半熟时加大米,将熟时加切碎的猪肝,烂熟后服食。

甘薯金针汤:甘薯50克、金针菜10克,煮汤食。

泥鳅豆腐:活泥鳅250克放养1~2日后,与鲜豆腐100克、玉米须30克同煮。

枸杞蒸蛋:用鸡蛋2个,去壳,加枸杞子30克,精盐少许,加适量水搅匀,隔水蒸熟,佐餐用。本药宜用于慢性肝炎患者。

[预防与调理]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止血液、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对高危人群注射疫苗。

患者应卧床休息,安心静养,保证睡眠时间充足,不宜用脑过度。患病期间应节制房事。

急性肝炎给予适合口味的清淡而含有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饮食。慢性肝炎应给高蛋白饮食。肝性脑病前期或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有腹水时宜低钠饮食。忌酒及高脂肪饮食。另外,要做到饮食有节,定时进食,使消化功能正常,饮食要定量,每餐不宜过饱,节制偏嗜,过食肥甘烈酒会损伤肝脏。

慢性活动型患者在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直至症状缓解、肝功能基本恢复后,才可逐渐增加活动,包括打太极拳等;静止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慢性迁延型患者无须绝对卧床休息,除避免过度疲劳外,可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解除思想负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细菌性痢疾

[病因]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常见为福氏及宋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可有散发,夏秋较多。主要通过污染病菌的食物、饮水、生活用品和手经口感染。

[症状]

菌痢又可分为普通型菌痢、中毒型菌痢和慢性型菌痢,因类型不同,症状也各有特点。

普通型菌痢。起病急,突然畏寒,通常有高热,病初可有一定惊厥,也可低热。食欲减退,继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肠鸣活跃。初为稀便,而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排便次数多而量少,大便每日数次至十几次。轻者或乳儿大便可以似通常腹泻。

中毒型茵痢。6~9月份发病,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昏迷,重度毒血症状,少有腹痛、腹泻或无消化道症状。多见于3~7岁小儿,中毒症状可先于肠道症状数小时,也有在较轻腹泻数日后突然变化者。通常高热在40℃以下,可有意识障碍与惊厥,面灰肢冷,脉数,血压正常或稍低;重者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或浅昏迷,惊厥频发,可伴血压下降、紫绀、皮肤花纹等严重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征象。

慢性型菌痢。急性期延误诊治,营养不良,肠寄生虫病及全身情况较差等情况,使病程超过2个月,即称慢性菌痢。

其中,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或虽仅有肠道功能紊乱而大便反复培养阳性为迁延型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过后症状不明显,而在受凉、劳累或进食生冷后发生腹泻、腹痛、脓血便,但发热等症状轻微或不明显的为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过去有痢疾病史,现已较长时期无临床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有溃疡及增生病变。或大便培养痢疾杆菌仍阳性的为慢性隐匿型。

[检查诊断]

根据各种类型的菌痢特点。检查诊断也有一定差异。

普通型茵痢。

腹部体检可有左下腹压痛。粪便检查、大便培养、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痢疾杆菌抗原可协助诊断。

中毒型菌痢。

可分为迅速发生休克的休克型;以颅内压增高、脑疝、呼吸衰竭为主的脑水肿型:以及二者兼有的最为凶险的混合型。采集粪便镜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慢性型茵痢。

其中慢性迁延型大便常常带有黏液。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可有增厚。大便培养可助诊断。

慢性急性发作型,在症状时好时坏的漫长过程出现急性症状,大便培养得到与过去相同的菌型。而慢性隐匿型菌痢通常有痢疾史。长期无症状,但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有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常有瘢痕、息肉等。

为进一步确诊,化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常有以下内容。

大便镜检:成堆脓细胞或红、白细胞及吞噬细胞。白细胞每高倍视野在15个以上时,须综合病史、临床考虑诊断。临床怀疑中毒性菌痢而无腹泻者宜用冷盐水或肥皂水灌肠获取标本。

大便培养:床边采标本,阳性率约50%~60%。

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快速病原学诊断:免疫染色法、荧光菌球法、荧光抗体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

[西医药治疗]

西医药治疗通常有退热、止痉、抗菌素、抗休克等。但根据不同类型,在治疗中也各有侧重。

普通型菌痢。

应根据粪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无发热、中毒表现者可予氟派酸,每次0.2~0.3克,每曰3~4次;或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复方新诺明每次1克,每目2次。腹痛、里急后重者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高热者应及时降温。

中毒型茵痢。

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如环丙沙星0.2~0.4克,静滴,每日1~2次;或用氧氟沙星静滴。

降温可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注。过高热伴惊厥者应使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各50毫克,肌注或静滴,配合物理降温。高热、休克、中毒表现明显者可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静滴。

如有休克症状时,可参照以下三种治疗方法:

扩容、纠正酸中毒治疗:可予低分子右旋糖酐10毫克/千克/次,静滴;5%碳酸氢钠3~5毫升/千克/次,稀释至1.4%,静推或静滴,1/2~1小时内输入,继续再给等量含钠溶液,第一小时总量给予15~20毫升/千克,第二、八小时给8~10毫升/千克,以后儿童60~80毫升/千克/日.婴儿80~100毫升/千克/日。

改善微循环:可予654-2,1~3毫升/千克/次静注,每隔1五分钟1次,至面色转红,循环好转,血压回升后,延长至30~60分钟1次,血压稳定后改为2~4小时1次,并逐渐减少药量,24小时内停用。

强心治疗。

慢性型茵痢。

坚持按疗程、联合用药原则,尽可能根据大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或既往用药疗效选用抗菌药物。可用氟派酸每次0.2克,每日4次I力口庆大霉素8万u,肌注,每日2次;加丽珠肠乐每次1克,每日2次。

大便常带血或乙状结肠镜检黏膜溃疡经久不愈者可保留灌肠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按照中医的理论,急性菌痢相当于“湿热痢”;中毒性菌痢相当于“疫毒痢”;慢性菌痢相当于“虚寒痢”。

急性茵痢。

症见下痢赤白,腹部阵痛,里急重重,恶心呕吐,渴不思饮,小便短赤,且苔黄腻,脉濡数时为湿热痢。适宜用清热利湿,理气和血之法治疗。

可用香连丸、木香槟榔丸、抗菌痢片等。

症见发病急骤,或起病不下痢,唯高热口干,头痛烦躁,甚至昏迷抽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且舌质红绛,苔黄,脉滑数;严重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为疫毒型。适宜用清热解毒,凉血醒神之法治疗。

可用穿心莲片、紫金锭、玉枢丹、紫雪丹、牛黄安宫丸等,病情严重者不得不及时抢救治疗。

慢性菌痢。

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或轻或重,发时便下脓血,腹痛喜温喜按,里急后重;平素大便或秘或溏,手足不温,倦怠畏寒,且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弱无力时为虚寒痢。适宜用温中祛寒,健脾化湿之法治疗。

可用泻痢固肠丸、痢疾奇效丹等。

[饮食疗法]

大蒜3~4瓣去皮捣成泥。加醋适量。一日二次,连服3~4天,可治急性痢疾。

取鲜苦瓜15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一日分3~4次服。

马齿苋50克、白糖30克、茶叶10克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片刻,取汁代茶饮服,连服3~5天。适用于细菌性痢疾。

将红枣煮沸1五分钟,放入绿茶后再稍煮片刻,取汁冲蜂蜜服用,每天服2次。

绿茶2克,加水100毫升,煎成40~50毫升.日分4次饮,适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

[预防与调理]

传染源为急性、慢性菌痢者以及恢复期带菌者,早期发现进行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预防的重点,并应搞好饮食卫生、水源保护、粪便管理及消灭苍蝇等。

食物要保持新鲜、清洁,在夏秋季节可常食生大蒜或口服依链菌株活菌苗,该菌无致病力,但有保护效果,保护率达85%~100%。特别是对饮食业、儿童机构工作更应定期检查带菌状态。发现带菌者,立即予以治疗并调离工作。

慢性菌痢患者要起居有节,生活规律,以增进身体抵抗力,并对促成慢性菌痢的诱因(如寄生虫病、胃炎、胆囊炎、阑尾炎等)进行追查,予以适当的治疗。

痢疾患者因肠黏膜溃疡,故其饮食的通常原则是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尽量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先用流质膳食、少渣半流质膳食,恢复期宜少渣软饭,最后用普通饭。因为不同程度的吐、泻及毒血症状且失水较多,故应多喝水,使每日排尿量能达到1000毫升以上。如呕吐严重,可暂停食物,减轻胃肠负担,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所失水分及电解质。

3.病毒性胃肠炎

[病因]

病毒性胃肠炎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所引起,最常见者为轮状病毒、诺沃克样病毒,其他病毒如肠腺病毒、星状病毒和嵌杯状病毒也可作为病原。

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因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婴幼儿或儿童发病率较高。

[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