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31

第31章 内科疾病(21)

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动过缓、心音低钝、心输出量减低、循环时间延长。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P-R间期延长、QRS波时限增加。

[检查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131碘治疗史,可诊断本病。

甲状腺摄协131碘率曲线低平或T3,T4及基础代谢率降低,可确诊为本病。

通过TSH含量测定及TSH兴奋试验后甲状腺摄131碘率的测定,来鉴别和区分原发性甲减、继发于丘脑疾病的甲减和继发于垂体疾病的甲减。

血浆蛋白结合碘(PBI)测定:多在3~4毫克/分升以下。

[西医药治疗]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干甲状腺片开始每日15~30毫克,每2周增加15~30毫克,可达每日60-180毫克,终生用药。左旋T425微克,每日2次,以后每2周增加50毫克,可至每日150~300毫克,维持量为每日100~150毫克。

对症治疗。

贫血时可给予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纳差、胃酸缺乏时可用胃蛋白酶合剂。

黏液水肿性昏迷的治疗。

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但补液量每日不宜超过1000毫升。休克者加入适量升压药。无论是否有感染均应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体温过低时要注意保温,以每小时提高0.5℃为宜。吸氧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补充甲状腺激素,立即以T325~50毫克,静注,每12小时1次;或左旋T4首次剂量200微克,静注,以后25~50毫克,每6小时1次,直至神志清醒后改为口服。或鼻饲甲状腺片30~60毫克,每4~6小时1次。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毫克,静滴,清醒且血压稳定后再减量或停用。

病因治疗。

及早防治可引起甲减的多种病因。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缺碘、放射治疗及手术等,针对地方性缺碘者采用碘化盐并加强临床治疗,慎用可引起甲减的药物。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反应迟钝,面色萎黄,纳呆便溏,手足不温,月经量少或闭经,且舌淡苔薄,脉细弱时为气血两虚型。适宜用益气养血的方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党参、黄芪、丹参各30克,山药、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各15克,川芎10克,肉桂5克,砂仁、甘草各6克。

症见精神淡漠,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皮肤粗糙,肿胀,腹胀,纳呆,腰脊酸痛,面部臃肿,且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而缓时为脾肾阳虚型。适宜用温肾助阳,益气健睥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附子、桂枝、仙灵脾各10克,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茯苓、熟地、菟丝子、泽泻各15克,砂仁、甘草、干姜各6克。

症见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怕热,视物不清,口干舌燥,月经量少,且舌偏红少津液,苔薄黄,脉细数时为肝肾阴虚型。适宜用滋肾益肝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熟地、山药、枸杞子、白芍、炒枣仁、菟丝子各15克,杭菊、山萸肉、肉苁蓉、鹿角胶各10克,黄芪、丹参各30克,柴胡、甘草各6克。

[预防与调理]

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孕妇要供应足够碘化物,妊娠后期应适量加服碘化钾。

以手术或131碘放射治疗甲亢,不得不恰当处理切除的多少和131碘的剂量,以免处理过当,导致本病的发生。

避免情志刺激。饮食中多食含碘食物如海鲜类、瘦肉等。

4.亚急性甲状腺炎

[病因]

亚急性甲状腺又称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

其病因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

[症状]

不少患者有一过性甲状腺毒症,可伴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甲状腺部位疼痛,常放射至同侧下颌、耳、枕部。

甲状腺呈结节性肿大,结节有明显压痛。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又复发。

病程数周或数月,甚至1~2年。可有一过性甲减,永久性者少见。

[检查诊断]

发病。

此病比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具有典型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甲状腺摄131碘率降低,血清蛋白结合碘、T3、T4、TSH增高,甲状腺扫描可助诊断。

[治疗]

轻症可用消炎痛、阿司匹林等非激素类抗炎药。症状较重者用强的松每日20~40毫克,病情缓解后渐减量,全疗程1~2个月。如复发可重复使用。有甲减或甲状腺缩小不明显者加用适量甲状腺片。有甲状腺毒症者可应用心得安,不用抗甲状腺药物。发热时可用解热镇痛剂。

[预防与调理]

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饮食合理,忌肥甘厚腻,忌烟酒。

做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尽量不去公共场所,防止各种呼吸道传染病。

5.低血糖症

[病因]

低血糖症是较为多见的病症。所谓低血糖症是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一种临床表现。本病病因主要因血糖来源不足,组织消耗能量增多,血糖去路增加,调整糖代谢的因素紊乱等。

[症状]

多呈发作性,持续时间不定。

呈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感心悸、软弱、饥饿、皮肤苍白、出冷汗、肌肉抽搐和强直,手足抖动,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不安,头晕,视物不清,步态不稳,有时出现躁动,易怒、幻觉、行为怪异。

血糖进一步减低时,患者神志不清,肌肉颤抖,最后出现昏迷。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出现癫痫样抽搐、瘫痪,并有病理反射阳性。

[检查诊断]

临床表现。

血糖:常低于2.8毫摩尔/升,严重时可达0.55毫摩尔/升以下。血糖下降越快,个体耐受性越差,低血糖症状越明显。

空腹时低血糖:

内分泌性:胰岛素分泌过多,见于功能性胰岛B细胞瘤、癌或增生;分泌胰岛素样物质肿瘤,如巨大纤维瘤或纤维肉瘤。

肝原性:有明显肝病证据。

物质供应不足、饥饿,如妊娠期空腹低血糖、婴幼儿酮症低血糖、严重营养不良。

餐后低血糖:常于进食后2~5小时发生。多系反应性胰岛素分泌增加所致。

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

早期糖尿病低血糖。

胃肠手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等)所致低血糖。

对亮氨酸和果糖不耐受引起低血糖。

诱导性低血糖:

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降血糖药物使用不当,或使用磺脲类降血糖药物时加用磺胺增效剂、保泰松等制剂。

酗酒。

[西医药治疗]

通常治疗:轻者进食糖水或糖果。不能进食者,应持续输5%或10%葡萄糖液。必要时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不得不注意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患者多在注射时即清醒,症状消失。对已进入休克、不易静注者,可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和经胃管注入高渗葡萄糖溶液。

如为胰岛素瘤应手术切除。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心情抑郁,顾虑多端,急躁易怒,乏力自汗,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四肢震颤,心悸失眠,善饥多食,诸症缓解,且舌淡、苔薄白,脉弦时为肝郁脾虚型。适宜用疏肝益气健脾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逍遥丸加减。

症见乏力自汗,或食后脘腹灼热,饱胀嗳气,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心悸,四肢震颤,腹胀肠鸣,且舌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细弱而数时为心脾两虚型。适宜用益气健脾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归脾汤加减。

症见暴饮后,多汗,嗜睡,神昏,木僵,且苔黄腻,脉滑时为湿热闭窍型。适宜用清热化痰开窍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菖蒲郁金汤合玉枢丹加减。

症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精神疲惫或神志不清,呼吸浅弱,脉微欲绝时为暴脱亡阳型。适宜用回阳益气救脱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参附汤加减。

[预防与调理]

给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增强体质。

调节饮食:饮食结构宜适当提高蛋白、脂肪含量,减少糖量,少量多餐,进较干的食物,避免饥饿。此外,在食物中加入纤维(非吸收性碳水化合物倘若胶等)有一定帮助。

6.单纯性肥胖症

[病因]

单纯性肥胖症简称肥胖症或肥胖病,是一种较为多见的病症,是因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造成的。当除去继发性肥胖和水、钠潴留或肌肉发达等因素,而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可视为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的致病因素很多,通常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活动量、职业、精神状态、代谢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中年以后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儿童中单纯性肥胖症有上升的趋势。

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中。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且肥胖病患者容易继发病毒与细菌感染。

[症状]

常有多食、便秘、腹胀、嗜睡、酣眠。

中度以上肥胖者活动后气促、易疲劳、腰腿疼痛、行动困难、怕热多汗、性欲减退、月经减少或闭经、不育。

肥胖后往往出现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糖尿病、痛风、胆石症等多种并发症。

患者对抗感染、耐受麻醉及手术的能力多有降低。

[检查诊断]

分型。

可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

病史。

有肥胖病家族史、出生时多超重、婴幼儿期及青春期肥胖史。

临床表现。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超过24者。

有肥胖家族史,自幼肥胖,产生肥胖,进食较多,活动过少。

善饥多食、便秘、腹胀,可有低换气综合征(少动,嗜睡、乏力、气促等),闭经、不育、阳痿。

男性脂肪分布以颈及躯干为主,四肢较少;女性以腹及腹下、臀部及四肢为主。皮肤多汗,可有细条紫纹,皮肤感染。

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葡萄糖耐量减低、血总脂、胆固醇、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常增高,高脂蛋白血症(属混合型,或Ⅲ、V型)。

可并发高血压、冠心病、Ⅱ型糖尿病、胆石症、痛风、关节痛、皮癣等。

[西医药治疗]

常规治疗。

饮食控制。

多采用低热能饮食使之呈能量负平衡,在限制热能的基础上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配比适宜,无机盐、维生素供给充足。

根据肥胖与体力活动程度估计每日总热量。

重度肥胖者每日热能摄入不宜低于3.4~4.2MI,蛋白质约占20%或每日1克/千克;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约占50%,不宜低于100克,以免发生酮症。无机盐、维生素、食物纤维供给应充足。

待体重降低后,热能摄入量以能维持标准体重为准,养成不食甜食、零食及睡前进食的习惯,宜戒酒并禁咖啡。

饥饿疗法。

可采用间断饥饿疗法,可在原热量食谱基础上每星期日完全禁食24小时。饮水不限。全饥饿疗法不得不于代谢病房中在医护监护下进行,因蛋白质消耗较多,可出现低血糖、酮症、高尿酸血症、低血压及心律不齐等,通常不宜采用。

体育活动。

可增加机体热能消耗,促使体重下降,对轻度肥胖者可单独发挥治疗作用。体育锻炼促进脂肪分解及肌肉蛋白合成。在每日的正常生活之外,增加适当的体育活动0.5~1小时,可增加热能消耗1.26~1.30,可以有效地消除脂肪。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肥胖而有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腹胀纳呆,尿少便溏,且苔白腻,舌质淡,脉细或细滑时为脾虚湿阻型。适宜用健脾利湿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症见肥胖而头晕头胀,消谷善饥,口干善饮,腹胀中满,大便秘结,且苔薄黄或薄白,舌质红,脉弦滑或数时为胃热湿阻型。适宜用清热利湿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症见肥胖患者心悸气短,胸胁作痛,痛有定处,月经不调,色黑有块,且舌苔薄,舌质暗或有瘀点,脉细弦或涩时为气虚血瘀型。适宜用理气活血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单方验方]

减肥饮:荷叶、山楂、泽泻代茶饮。疗程3个月,有清热利湿作用,适用于肥胖有湿浊、湿热者。

大黄6~12克,每日1次,水煎服,适用于肥胖者大便干结偏实者。

草决明,炒熟研末,每日2~3次,每次3~5克,适用于肥胖合并高脂血症。

黄芪30克,防己12克,白术、生姜、黄芩各10克,甘草4克,大枣3枚,草决明2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单纯性肥胖并高脂血症者。

[针灸治疗]

毫针:取穴为梁丘、公孙。强刺激手法,每日1穴,也可在有饥饿感和进食前10分钟对穴位进行较强刺激的揉按。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治疗3个疗程。

耳针:口、食道、胃、贲门、饥点。每次先用探针找出2~3个压痛点,针刺或耳穴贴敷王不留行,在进食前及饥饿时按压耳穴针。

按摩:仰卧,用单掌或叠掌置脐上,按顺、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稍用力各按摩3分钟。

[饮食疗法]

三子茶:苏子、莱菔子各10克,白芥子6克,水煎代茶。

枳术荷叶饮:白术、干荷叶各19克、枳实6克,水煎代茶。

以上两法适用于痰湿型。

决明子茶:炒决明子30克,水煎代茶。大便秘结者尤宜。

泽泻饮:泽泻、玉米须、冬瓜皮各10克,水煎代茶。

以上两法适用于湿热型。

三花一叶茶:厚朴花、黛黛花、佛手花各3克,干荷叶10克,沸水浸泡水煎代茶饮。

香苏饮:香附、苏叶各10克,水煎代茶。

以上两法适用于肝郁型。

黄芪防己饮:黄芪10克、防己6克。水煎代茶。

茯苓白术饮:茯苓、白术、陈皮各10克,水煎代茶。

以上两法适用于阳虚型。

[预防与调理]

树立坚定的信心,克服麻痹惰性和无所谓的思想,坚持持久治疗,以坚强的意志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

养成早起到户外运动的习惯。每日早晚散步各1~2小时。根据本人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选择运动项目,逐步增加运动量。

节食:每日主食总量不超过250克。

素食:副食以蔬菜为主,不食或少吃动物脂肪和蛋白质。

忌甜食:不食或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适当多饮开水。

七、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偏头痛

[病因]

偏头痛是因为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引起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常在10~30岁之间发病,女多于男,半数病例有家族史。

偏头痛发作过程先是因为颈内动脉收缩,出现先兆;继之颅外动脉扩张出现头痛。

偏头痛还与饮食、心理因素、气候变化有关。

[症状]

典型偏头痛:较常见,有明显的先兆期,如偏盲、弱视、感觉不正常、失语等。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接着开始一侧剧烈头痛,以额、颞、眶为主,发作时可见短暂性视野缺损,其他检查无异常。

普通偏头痛:最常见。为阵发性一侧额颞部搏动性头痛,伴有畏光怕响,持续2~3小时至2天,常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作时除患侧颞动脉扩张、搏动增强外,无其他体征。

特殊性偏头痛:除头痛外,在发作前后或发作时伴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如眼肌瘫痪、耳鸣、偏瘫、失语、感觉异常、精神障碍等。

[检查诊断]

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与家族史。

除少数特殊类型外,通常无不正常神经体征。

鉴别诊断:应与普通神经血管性头痛、颅内血管瘤、三叉神经痛、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相鉴别。

轻度发作:阿司匹林300~600毫克/次,3次/日;或布洛芬200毫克,3次/日;伴恶心、呕吐者可应用灭吐灵5~10毫克/次,3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