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成功法则
5108300000014

第14章 机遇法则:机遇是成功的关键(4)

美国人华勒斯大学没读完,就辍学回到乡下,为他父亲所开办的农业书籍出版社帮忙。此时正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随部队来到法国而受伤。住院期间,华勒斯闲得发慌,就将他带入军中的杂志拿出来重新翻阅,发现这些杂志中有些特别有趣的文章。他想,如果把这些文章摘录下来,汇集成册,刊登第一流的佳作摘要,一定很畅销。

于是,华勒斯将这些杂志中有趣而又实用的部分摘录下来,重新组合,使之形成简洁、生动、有趣的文摘。华勒斯伤愈退役返回家乡后,一面帮助父亲做出版工作,一面到图书馆寻找杂志,不论是十年前的旧稿还是新发行的杂志,只要有趣、有价值而且不容易看腻的部分,他就摘录下来。1920年1月,华勒斯将他收录的31篇文章编入《读者文摘》第一期。这期只印了2000份,目的是看看读者的反映。发出征订之后,《读者文摘》立即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订数大增。现在行销世界的美国《读者文摘》就是这样创办起来的。这说明,你只要细心观察,肯花时间去思考,就能发现潜伏在身边的许多机会。

随机应变才能把握机遇

随机应变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应用起来却并非轻而易举,因为这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捕捉各方面的信息,正确展望形势发展,从而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清朝末年,重庆商人刘继陶赶往川北收购桐油,途中因事耽搁,迟到一步。尚未制成的桐油,早被各地蜂拥而至的油商抢购一空。刘继陶了解到当年当地桐籽大丰收,桐油的产量也将大大超过往年,桐油上市后油篓子也将变成俏货,而当地的竹篾货源却比往年减少了许多。于是,他果断地决定改变原来的计划,将原来用做购买桐油的钱全部用来购买油篓子。天一亮,他便派出手下全部伙计四面出击,用现金订购当地所有的油篓货源。不久,桐油开始大量上市,那些手中拥有大量桐油的油商们却为购不到用于装运的油篓而万分焦急。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以高价向垄断油篓货源的刘继陶购买。

重新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结果会怎样呢?我想,大多数人会因为没有订购到桐油而灰心丧气,打道回府。当时遇到同样情况的许多商人也确实选择了我们设想的道路,但刘继陶却能面对不利局面随机应变。随机应变是一项综合素质,一旦对它使用自如,就能在各个领域驾驭风云,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享有“万能博士”美誉的哈默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经商天赋。他18岁时接管了父亲经营的濒临破产的制药厂,通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其扭亏为盈,因而名声大噪。当时,他正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成为全美唯一的百万富翁大学生。

1921年,苏联正流行瘟疫,饥荒严重。这个消息被哈默知道后,他便毅然放弃当医生的机会,赴苏联做一次人道主义者。他带领一所流动医院,包括一辆救护车和大批药品,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抵达莫斯科,将带去的价值1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无偿赠给苏联人民。

就是在这次活动中,他发现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使他从人道主义者变为沟通东西方的商人。他来到乌拉尔山地区时,看到饿殍遍野,令人毛骨悚然。然而,白金、绿宝石应有尽有,各种矿产和毛皮也堆积如山。“为什么不出口这些东西去换粮食呢,当时的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大跌。”善于理财的哈默突发奇想,他马上向当地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这条建议,愿意以赊销的方式提供给苏联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

消息传到莫斯科,列宁一方面对哈默的胆识表示赏识,另一方面果断改变了过去对待西方国家的贸易态度,并顶住了当时党内“宁可饿死也不卖国”的“左”倾思潮的压力,很快发出指示让外贸部门确认这笔贸易。哈默立即打电报给他在美国的哥哥哈里,带来100万蒲耳小麦,并从苏联拉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一吨西方早已绝迹的上等鱼子酱。粮食解决了苏联的饥荒,哈默也从此开了苏联对美国贸易开放的先河。但世事无常,1929年,苏联实行企业国有化,取消租让制,哈默的企业被政府收购。他只好带着无限遗憾携妻离开苏联,回到美国。

回到纽约后,正赶上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他的生意很不景气,真可谓生不逢时。但是,哈默总能随机应变搞经营。正像他自己所说:“我并不常常回忆过去的好事,而总想着现在和将来要干些什么。”正是因为他能面对现实,才能不断抓住机遇、创造机会。这一回,他又灵机一动,将他在苏联收购的古董和艺术品拿到各大商场展览。在对路易斯一家公司展销的第一个星期,展厅平均每天接待2000人,收入高达几十万美元。

接着,哈默又在各大城市举办了23次展销,他的艺术品买卖就像旅行的马戏团一样令人眼花缭乱,掀起一次又一次艺术品拍卖的高潮。他还先后在纽约和洛杉矶办起艺术馆,一面展览一面从事文物买卖。由于这些艺术品非常名贵,他的艺术馆轰动一时。在短短三年间,哈默又成了一个古董商。他还专门撰写了一本书,题为《罗曼诺夫王朝珍宝寻觅记》,因而成为杰出的文物专家。此后,他还当过牧场主、企业家,都非常成功,他随机应变的能力令全美国人都目瞪口呆、羡慕不已。

面对机遇别犹豫

那些时常慨叹时运不济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喜欢空发牢骚而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去做,致使许多机会都白白溜走。

犹太人曾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三种东西不能使用过多,即做面包的酵母、盐和犹豫。酵母放多了面包会酸,盐放多了菜会苦,犹豫过多则会丧失各种成功的机会。大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面对机遇善于把握的人。

美国金融大亨摩根诞生于美国康乃狄格州哈特福的一个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0年前从英格兰迁往美洲大陆。最初,摩根的祖父约瑟夫·摩根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又开了一家大旅馆,既炒股票,又参与保险业。可以说,约瑟夫·摩根是靠胆识发家的。有一次,纽约发生大火,损失惨重。保险投资者惊慌失措,纷纷要求放弃自己的股份以求不再负担火灾保险费。约瑟夫横下心买下了全部股份,然后,他把投保手续费大大提高。由于他还清了纽约大火赔偿金,信誉倍增。尽管他增加了投保手续费,投保者还是纷至沓来。这次火灾,反使约瑟夫净赚15万美金。就是这些钱,奠定了摩根家族最初的基业。摩根的父亲吉诺斯·S·摩根则以开菜店起家,后与银行家皮鲍狄合伙,专门经营债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传统的商人家族,受到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年轻时便敢想敢做,颇富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1857年,摩根从德哥廷根大学毕业,进入邓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为商行采购鱼虾等海鲜归来,途经新奥尔良码头时,下船在码头一带兜风。突然,有一位陌生白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买咖啡吗?我可以出半价。”

“半价?什么咖啡?”摩根疑惑地盯着陌生人。

陌生人马上自我介绍说:“我是一艘巴西货船船长,为一位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可是货到了,那位美国商人却已破产了。这船咖啡只好在此抛锚……先生,您如果买下,等于帮我一个大忙,我情愿半价出售。但有一条,必须现金交易。”

摩根跟着巴西船长一起去看了看咖啡,成色还不错。--想到价钱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这船咖啡。然后,他兴致勃勃地给邓肯发出电报。可邓肯的回电是:“不准擅用公司名义!立即撤销交易!”

摩根勃然大怒,深为邓肯如此不重视送上门的赚钱机会而痛心疾首。但邓肯商行毕竟不是摩根家的,他也无可奈何。无奈之下,摩根只好求助于在伦敦的父亲。吉诺斯回电,同意用自己伦敦公司的户头偿还挪用邓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为振奋,索性放手大干一番,在巴西船长的引荐之下,他又买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庐,做下如此一桩大买卖,不能不说是冒险。但上帝偏偏对他情有独钟,就在他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便出现了严寒天气,一下子使咖啡大为减产。于是,咖啡价格暴涨,摩根便顺风迎时地大赚了一笔。

毋庸置疑,在机遇降临的同时,往往也带来一定的风险。对此,许多人虽然想抓住机遇,但又害怕遭遇风险,总是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结果便坐失良机。实际上,失去机遇才是最大的风险。对于机遇中隐含的风险,只要我们认真把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你敢不敢去冒风险而获得机遇。只有敢冒风险的人,才有最大的机会赢得成功。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不曾经历过风险的考验。很简单的道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去冒风险,又怎能把握住人生的机遇呢?

机会稍纵即逝,如白驹过隙。机会来临时就立即抓住它,要比貌似谨慎的犹豫好得多。犹豫的结果只能错过机遇,果断出击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

生活中有很多人,也在时刻准备着去拼搏。但当机遇迎面而来时,他们却犹豫了,他们承受不了可能招致的失败的打击。其实,在把握机遇的过程中,风险是难免的。即使看准了的事,付诸行动时,也可能会招致失败。但是,如果不付诸行动,则永远不会成功。

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些时常慨叹时运不济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喜欢空发牢骚,致使许多机会都白白溜走。机遇不会等待任何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方能博得幸运女神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