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布达拉,你锁住了天地,长长久久的爱恋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提到西藏,出现在脑海中的图案往往是一座依山而立的宏伟建筑--布达拉宫。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藏民族建筑艺术智慧的结晶,它是拉萨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一幅藏民族发展的历史画卷。
布达拉宫,这本是一座天上的宫殿。是为了成全我们的信仰,才降落在玛布日山上。
三百多年前,五世达赖喇嘛曾经赋诗赞叹这座宫殿:"相等帝释美妙宫,罗刹王威城相同……"她的美丽如帝释的宫殿一般,她的庄严堪比罗刹王的城堡。
用任何词汇来形容这座最接近天空的布达拉宫都不过分,她至高无上,独一无二。她从红山的岩石上长出,向天空伸展。
布达拉宫最初的建造者是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这位西藏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3岁就继承了王位,在之后四年的时间里,他平定内乱,征服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公元633年,年仅17岁的松赞干布将首都由雍布拉康迁至拉萨,他创制文字,引进佛教,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行政、军事和度量衡制度,以拉萨为中心建立起强盛的吐蕃王朝。
红山位于拉萨的中心,形似一头安卧的巨象。松赞干布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王宫--布达拉宫。
当时的中原地区正值盛唐,为巩固政权,松赞干布与相邻的大唐和尼泊尔和亲,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相继来到拉萨。为迎接两位公主的到来,松赞干布扩建了后宫。根据民间的传说,松赞干布曾在红山上修建了999间房子,加上松赞干布修行洞"曲杰竹普",共1000间。
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王朝一样,吐蕃王朝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毁灭的那一天,宏伟的布达拉宫也成为了红山之上的残垣断壁。
直到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新在拉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教,布达拉宫才又重新屹立在了红山之巅。布达拉宫如今的样貌也是在此之后慢慢形成的。
"布达拉"一词系梵语音译,汉地将该词译作"普陀",意为圣地。布达拉宫宫殿主楼共13层,主体建筑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
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红宫内安放着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这是一座修建在大殿里上下贯通3层楼的大金塔,塔形宛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高14.85米,从上到下全部用黄金包镶,外镶无数宝石。仅此一塔就用了黄金11万两。在红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
白宫是达赖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些殿堂建筑和陈设精美豪华,达赖寝宫更为突出,茶几上金壶玉碗玲珑精致,锦缎刺绣的被褥光彩夺目。十四世达赖的"日光殿",现在仍摆着纯金的佛像、玉雕的观音、线装的经卷、古的瓷器、西方的钟表,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珍玩。
在布达拉宫的上千个殿室里,藏族人认为最神圣的殿堂,藏语叫"帕巴拉康",位于松赞干布修行洞"曲杰竹普"之上布达拉宫的4楼。殿门前悬挂着清朝同治皇帝御书的"福田妙果"的匾额。殿内主尊是镶嵌了无数珠玉的镀金观音菩萨立像,藏语称为"鲁格肖热"。他是布达拉宫的主供佛,也是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
最神秘,也是令中外建筑学家叫"绝"的当属宫墙。据说,宫殿东墙是由拉萨一带的石匠完成,墙角尖若刀斧。西墙由后藏石匠完成,讲求圆滑。传说,从东墙上扔下一整只羊,到墙底羊能被劈成两半;从西墙上扔下一个鸡蛋,滚到下面却完好无损。
布达拉宫垃圾的历史与宫殿一样久远,自建成后宫内的垃圾从未往外倒过。因宗教的缘由,人们认为如果垃圾随便往外倒掉,就会"倒运"、"晦气",垃圾一直存放在宫殿的地垄里。为了维修布达拉宫和弄清墙基的损坏程度,不得不清理这些垃圾。据说,30个人,历时8个月,花费14万元,共清理出垃圾2345吨。
过去盛传布达拉宫的垃圾与无数珍宝混在一起,有"一把值千金"之说。然而,清理出来的只是一对象牙、一尊小佛像和一些珊瑚、松耳石、象鞍、象皮、野牛皮、古代的木制兵器,实际上没有太多的宝贝。
布达拉宫是神圣的,但也没有离开这俗世红尘。它是无数藏民心中的神殿,却也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牢狱。
大部分的达赖喇嘛,终其一生,也只在这些地方活动了,这999间房,就成了禁锢他们生命的枷锁。纵使它再壮观,再华丽,也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只有深居里面的人,才明白它是一个监牢,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监牢。
就像央金兰泽在《布达拉》中所唱的那样:
高高的布达拉
你容纳了人间,千言万语的倾诉
你拧干了心灵,反反复复的欲望
你放飞了岁月,刻骨铭心的祈祷
你锁住了天地,长长久久的爱恋
第一次望见布达拉宫,是在入夜时分。宽阔的布达拉宫广场之上随风起舞的喷泉水帘让雄伟的宫殿有了几分浔阳江上歌女的含羞,也让这高原奇迹沾染上了些许江南雨雾的灵秀。
与首都北京的天安门一样,在布达拉宫与广场之间也有一条宽广的大道横穿而过,而且它就叫做北京路。虽说拉萨并没有国内一线城市那从不间断的滚滚车流,但那不时飞驰而过的车流所留下的光影依然与金黄的路灯一道将夜色中的布达拉宫装点得分外梦幻。
漆黑的夜色中,布达拉宫耸立于人世与天堂的十字路口,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水流和人流。我甚至怀疑,它是否是天堂投射在人间的一个魔幻般的倒影?当我即将来到它身边,亲自用手去触摸它的时候,所有的路灯刹那间熄灭了,布达拉宫在黑暗中神奇消失,如同掉落到深水里。它令我怀疑起自己的视觉和记忆,在拉萨城幽深的寂静里,我度过了一个无眠的、难熬的夜晚。
印象大昭寺:岁月尽头的还是虔诚
9月,拉萨的清晨,很冷。
因为高原反应,头痛折腾了一晚。反正睡不着,所以不到7点,我离开旅店,溜到了大街上。
高原的晨曦显得格外温情。店门紧锁,虹灯不耀,没有早客,没有喧嚣。只偶尔有早行的出租车匆忙驶过。
按地图的方向,我一边走一边大口地吸气,还没有适应环境,像缺氧的鱼儿。我要去找那个叫做大昭寺的地方。
走了一段路,身上逐渐暖和起来,但手脚依然冰凉,手的颜色是乌青色的,指尖有轻微的麻木。
大昭寺离我所住的吉日旅店并不远,沿着北京东路转个弯,再一直往前走上10多分钟,就能够看到寺庙门前高高的经幡柱、袅袅升腾的青烟、闪闪发光的寺庙金顶,闻到淡淡的酥油灯的香味。
松赞干布一生娶了5个妃子,有尼泊尔公主、文成公主,有象雄妃、茹雍飞和蒙萨妃。按照藏族人的说法,这五位妃子都是菩萨转世,松赞干布为每个妃子都曾建了一座寺庙。大昭寺即是应尼泊尔尺尊公主之情修建。最初寺内供奉的也是尺尊公主所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
相传大昭寺建寺之前,尺尊公主曾请文成公主为她堪舆风水,卜算基址。据说文成公主按照80部汉族历法,日察地形,夜观天象,运用阴阳五行之术,推测出整个西藏的地形就像一位仰卧的魔女,而拉萨的卧塘湖恰好就是魔女的心脏,只有在湖心建寺修塔,才能降伏女魔,兴盛吐蕃。
松赞干布采纳了文成公主的建议,当即下令填湖建寺。传说文成公主又根据五行生克之理,向松赞干布建议最好用白山羊驮土填湖。于是,成千上万的白山羊驮着泥土往来运输。寺院建好,为了纪念驮土的白山羊,故将寺院命名为"惹刹"。"惹"藏语意为"山羊","刹"为土,"惹刹"就是羊驮土填的地方;也有人说,拉萨就是"惹刹"的变音。其后,大昭寺被称为"祖拉康",意为"经堂",又称"觉康",即"供奉释迦牟尼佛的殿堂"。明清之际,该寺才被称为"大昭寺","昭"为蒙古语寺院之意。
如果说拉萨是雪域高原的心脏,大昭寺是拉萨的心脏,那么,现在大昭寺里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就是雪域高原的心中之心、宝中之宝。据史料记载,此像系前秦符坚派吕光往印度迎至内地的。这尊佛像由文成公主带进西藏后,最初供奉在不远处的小昭寺里。后因唐蕃交恶,有了唐朝欲派兵来藏夺取佛像的谣传,于是佛像被藏于大昭寺内。至金城公主和亲进藏后,才取出此像,并正式供奉于大昭寺内,才有了如今的这种局面。1409年宗喀巴给此佛像献了五佛冠,因藏族人称头戴王冠的释迦牟尼像为"觉卧",又传说此像凡有叩求,无不如愿应验,于是被尊称为"觉卧仁波切",意为"释尊大宝",是整个藏区最受崇敬的佛像。
信徒们往往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捐出来供养它。时至今日,每天仍有许多人花钱为等身像贴金。由于佛像脸上金粉太多,时隔不久,就会变得面部粗糙神采黯然。每年寺里的喇嘛都要几次刮去金粉结成的厚壳。
大昭寺门口,随处可见匍匐在地,磕着长头,前往寺内朝拜的信徒。这些人衣衫褴褛,面容黝黑,眼睛却闪着异样的神采。他们大都来自藏区,远至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千里迢迢,历经艰辛,来大昭寺朝拜,到圣城拉萨修行来生。
大昭寺的入口很窄,分左右两边,中间一道栏杆。右边是游客进入的地方,左边是朝拜的信徒。游客这边,不是很拥挤,人群移动很流畅。信徒那边排着长长的队伍,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前来朝拜的人们前胸贴后背,好久也不见队伍挪动一下。他们人人手持各种容器和器皿,里面装着酥油,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随着人流,我跨过了大昭寺狭长的门槛,穿过黑暗沉寂的廊道,脚下的石板被人们手中的酥油千百年来的洗擦,滑得有点站不住,似乎只有膜拜着前进才能安然度过这条狭窄的廊道。
长明灯!是千千万万盏长明灯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外堂,昏暗的灯光照着人们脸上的肃穆,手中的酥油被小心翼翼地添入灯中,维系着它的生命。每一盏灯,都是一份生死不渝的坚决!
酥油灯后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是从这个门开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后来修建、扩充的。
跟着队伍向里面走,灯光越来越暗,走过一个昏暗的通道后,进入大昭寺的殿堂,确实会感叹殿堂里一尊尊法相庄严的佛像;佛像前一盏盏火光摇曳的酥油灯;墙壁上一幅幅的壁画,记录着历史。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味道,有点闷,应该是酥油和藏香千百年来浸润、沉积出来的吧。
内堂中,喇嘛正做着晚课,那深沉的,发自唇齿之间的诵经声在我耳膜中震荡,这不是人间的声音,来自天国的梵语也不过如此,还有金刚铃不时地响起,那悠远的回声,轰鸣着从四面归来,充满了整个大殿。
这里没有想象的那样宽敞与豪华,却透着几分温馨。我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朝拜者几乎都在用手抚摸这里的一切,方形柱子,如今已没了原来的棱角,变得光滑并挂着厚厚的油腻,黑亮亮的;他们用头膜拜每一尊佛像,那种虔诚至极的心灵以及对佛无限的敬仰让我久久注目。
我走向了释迦牟尼佛像,安静地站在一边,看着虔诚的人们久久地匍匐在佛祖的面前,看着长明灯照耀下佛祖包容一切的双眼,看着那金色的光辉均匀地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当他们转过身的时候,我愣住了,这些虔诚的佛教徒,竟无一例外地泪流满面!
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漩涡在神像中闪现,拉扯着我的记忆,撕裂着我的灵魂。在金色的佛光下,我生命中的黑暗全部被照亮,我细数着我灵魂的缺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与明亮,我双手合十,深深地弯下腰。
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佛法的真义。
不着痕迹的,我慢慢退出了大昭寺的殿堂,顺着殿外的楼梯,走上了金顶。灼热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远处的布达拉宫在金色的云彩下孤绝地傲立。大昭寺的广场上,虔诚的藏民们孜孜不倦地重复着站直、弯身、俯卧、磕头的动作。
这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这里的纯净总是让人点亮心中的善良与宁静,燃污浊成灰烬。不知何时,天国的众神们也迷醉于这里的一切,偷偷地把天幕打开一道缝隙,洒下一把金黄的色彩,于是,整个拉萨被淹没,淹没……
我深吸一口大昭寺的空气。一阵风吹过,满山的铜钟不鼓自鸣,万鸟齐飞,整个天空呈现出一派万佛朝宗之相。
千年转经路:八廊街
在西藏流传着一首民歌,形象地描述了磕长头朝圣的人们: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电影《可可西里》中,日泰对尕玉说:"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除了寺庙和圣迹,西藏的信徒们还有转山、转水、转佛塔的朝圣传统。八廊街,便是这块冷硬的世界屋脊之下为数不多的充满温情与诗意的地方。
八廊街又叫八角街,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廊街的准确定位不只是一个环形街道,而是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那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廊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信徒们手摇经轮,进入八廊街,绕大昭寺不停地转经。
八廊街是拉萨本来面目保留得最完整的街道。它是拉萨的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的风土人情的集结地,也是旅行者到拉萨的必去之地。
八廊街呈圆形,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时钟,辉煌壮丽的大昭寺就是钟轴。八廊街并非以街道形状定名,而是藏语"帕廓"的音译,意思是围绕大昭寺的街道。
其实,八廊街并不大,如果不买东西,一个小时就可以转完,但它却让所有在这条街住过的芸芸众生魂牵梦萦,让所有到过这里的人流连忘返。来到八廊街,一眼就可以发觉,街上所有的人都在围绕着大昭寺以顺时针方向旋行,如同无数的星星,把生命的纯情,绕着月亮,千年不衰地缭绕在朗朗长空。我被如此的佛气圣境感染着,像是突然接到了一项无声的命令,也情不自禁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
据说在拉萨,基本有三条转经的圣道:第一圈是围大昭寺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大殿外的廊道;第二圈就是八廊街了,称"转八廊";第三圈就是绕拉萨市内的大圈,拉萨人称之为"转林廊"。
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廊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廊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八廊街最初是环绕大昭寺转经朝圣者踩出来的,可以说先有了八廊街然后才有了拉萨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