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5094300000025

第25章 低调做人要自珍自重(5)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达成和谐、默契的沟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帮助,这非常有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与日后的建树。

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大家的事业是共同的,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完成,而合作又需要气氛上的和谐一致,情感上的默契相容。气氛上别扭紧张,情感上充满敌意,是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工作的。

不同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性格,使之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可能处处能与他人合作。但是谁都懂得,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谁也不愿意成为群体中的破坏因素,被别人嫌弃而“孤军作战”。有修养的、集体感强的人都希望以自己的情绪、语言、得体的举止和善意的态度去感染、吸引或帮助别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与人为善、尊人逊己,是与同事友好相处的基础。要主动热情、放低姿态地与同事接近,表示一种愿意与人交往的愿望。如果没有这种表示,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希望独处,不敢来打扰你。切记不要显出孤芳自赏、自诩清高的态度,使人产生你高人一等的感觉,要知道不平等的态度永远不会赢得友谊。言谈举止也是非常重要的。谈话应选择同事感兴趣、听了愉快的话题,使人觉得你是个谈得来的朋友。只有让人从你的言谈中得到乐趣,同事才会愿意与你交谈。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尽如人意,善于发现同事的长处,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通情达理的,会使自己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事相处。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别人产生消极行为和不良情绪时又能予以谅解,这才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它会使人处处感受到你友善待人的愿望。

其实,能否与同事友好相处,主要取决于自己。美国出版的《成功的座右铭》一书介绍,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显示一种正直的友善待人的态度,60%—90%的情况下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的。负责此项研究的亨利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既然有缘成为同事,就要友好相处,通力合作。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所以,能帮人处且帮人,当同事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妨伸出热情的双手,真诚地助人一臂之力,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种下一份善果。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同样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来帮助你。

李谦与张远同时进入某机关,两个人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无论上司交给他俩什么任务,他俩都能非常完美地完成。为此,俩人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但是,在同事之中,他们俩却有着不同的人缘:大家都喜欢李谦,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助。而李谦也的确为大家做了许多事,因为他待人谦逊又有能力,与大家非常合得来;而张远则不同,虽然他也能办许多事,但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有什么事也不会找他帮忙,因为张远这个人个性高傲,在同事中有点端“架子”。

张远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别,但他并不想改变这种状态,他认为这样很好。无论同事们怎么对自己,上司总还是喜欢自己的,有上司撑腰,他觉得不应该在“琐事”上顾虑再三。况且这样也不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安排一切,而不会过多地受别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而论,张远有些看不起李谦。张远认为李谦那种谦让态度十分虚伪,是一种做作的表现。当然,张远并没有把自己这种感觉表露出来,他认为无论李谦怎么做,都是他自己的事,别人不应该干涉他。可见,张远也是具有一定容人之量的,但可惜他没有表现出来。

就在张远按照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时候,上司向他俩透露了一个信息:要在他们之中选一名主抓宣传的主管。而且这次领导有明确指示,一定要坚持群众选举,任何领导不得私自做主。面对这样一个好机会,张远从心底认为自己应该能升职,因为他不但喜欢这份工作,而且文笔不错,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些文章,绝对不会辜负上司的厚望。但是,听说这次不是上司任命,而是由群众直接选举,他的心真的有些凉了。他明白单凭自己的“人缘”绝不是李谦的对手,况且李谦在宣传工作上也是不乏能力的。张远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但他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即使他明白自己有一定的劣势,也要进行一番公平竞争。

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李谦几乎以全票得到了这个职位。其实要是张远去了,工作照样能做好,甚至可能会更好。一个本来平等的机会,却由于两者奕往原财及处世态度不同而导致了结果的巨大偏差。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人仔细思索。

机缘有时是人缘,与其寻找机缘,不如在平时营造人缘。

人的身份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其丈夫相亲相爱,感情和谐。但是维多利亚女王乃是一国之王,成天忙于公务,出入于社交场合,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却和她相反,对政治不太关心,对社交活动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两人有时也闹些别扭。有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去参加社交活动,而阿尔伯特却没有去。已是夜深了,女王才回到寝宫,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走上前去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

女王回答:“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呀?”

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门还是没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仍然问:“谁呀?”

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丈夫阿尔伯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女王拉了进去。

作为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一开始就知道敲门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的两次发问实是明知故问。为什么维多利亚前两次敲门都遭到了拒绝,叫不开门,而最后一次丈夫开了门并热情有加呢?这是由于女王的心理状态没有随着交际的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她的语言和她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造成的失误。

第一次女王上前敲门回答说“我是女王”,她这种自称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的态度应该在宫殿上运用才适合,这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现在是在寝宫之中,面对的是丈夫,所以她这样回答显得态度高傲,咄咄逼人,没有满足作为丈夫的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因而没有叫开门第二次敲门女王的回答是“维多利亚”,应该承认第二次回答比第一次回答语调有所变化,但是“维多利亚”这个自称在这里是中性的,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号,没有显现出作为妻子角色的感情色彩,因而效果也不好,唤不起丈夫的亲切之感,故而也没叫开门。第三次敲门女王回答说“我是你的妻子”,体现了作为“妻子”的角色意识,传达出妻子特有的温柔和浓烈的感情色彩,她的心态适应了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把交际双方的角色做了明显的定位,极大地满足了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于是先前失误的不愉快一扫而光,效果极佳,不仅敲开了房门,也敲开了阿尔伯特的心扉。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合,时刻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因此每当与人交际时,不仅在传递信息,而且还包含并规定了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角色关系,人们期待你说出的话符合角色规范。我们常常听人说,某某人今天说话有失体统,往往是指他所说的话有悖于人们所期待的角色规范。这样交际的效果就不会好。

然而这种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场合的变化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角色也有可能转换。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徒列耶娃说:“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角色)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混合足球队队员,有些角色是在人出生时就已确定(例如:是女人或者男人),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同一对象在不同的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关系也就会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通过说话表示出来,不然就会发生角色错位。同样是维多利亚,在宫殿上是女王,回到寝宫就是妻子,她的语言形式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做这种调整,就会造成交际对象的不解、不快和不认同。所以,人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不断转换的身份。“处身京畿地,感受皇家风”、“涉足异域土,甘当行路人”。人这一生就是这样: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应该恰得其位和心甘情愿,处高可自得其乐,自怡其心;处低可抬他人之尊,成他人之美,因而也可得他人之提携、他人之善待和他人之感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