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5093200000030

第30章 日本战神东乡平八郎为何伏首王阳明(3)

东乡平八郎有规则吗?好像没有,看他研究马卡罗夫,然后再和对手交战,纯粹是在用心战,而马卡罗夫却在用外在的规则战。所以,他赢了,对手输了。一个不用心只用固定规则的人除了玩游戏能侥幸胜利之外,他做任何事,都无法赢。

(第三节)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

人际交往中,一个靠谱的人会受到尊重,但在战场上,一个靠谱的指挥官会受到灭顶之灾。宋襄公在泓水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教材。王阳明在战场上向来不靠谱,他的打架方略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总之,就是竭尽全力给对手一种感觉:太他妈的不靠谱了。

东乡平八郎正是用这种“不靠谱”的方法彻底击败了俄国舰队。

俄国舰队在旅顺口遭遇惨败后,俄国方面立即派遣舰队前往支援。东乡平八郎得到消息后,立即着手准备与俄国舰队作战。但是如何作战,他身边的将领们意见不一。有人说,应该趁俄国支援海军来之前,迅速夺下旅顺口。兵书上说了,打仗就要一鼓作气。我们刚赢得胜利,敌人士气低落,正是我们进攻的最好时机。占领旅顺口,我们来守,那就是铜墙铁壁,敌人的援军再多,也于事无补。还有人说,就在旅顺口外摆开阵势,让国内派遣援兵,迎接俄国舰队的到来,发扬我们的武士道精神,一决生死。这两种方法都被东乡平八郎否决,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过多的伤亡。

他迅速放弃派遣援军的计划,放弃旅顺口,把舰队的主力集结在对马海峡北岸的朝鲜镇南湾,进行秘密、紧张的应急训练。他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在俄国援军抵达海参威港之前,自己的战舰趁其长途航行,人困马乏而造成战斗力低下时,采取守株待兔,以逸待劳的策略,痛击之。只要击败了俄国的援军,旅顺口的俄国海军会因为没有救援而举手投降。

但是,俄国人可不是傻子,他完全可以走台湾以北的海域,而不必经过对马海峡。想要让敌人主动来对马海峡,就必须如王阳明让朱宸濠返回南昌一样,故布疑阵。东乡平八郎先把主力藏在对马海峡,然后派出一些商船伪装成铁甲舰,在台湾以北海域敲锣打鼓的游弋。这就给俄国的支援部队一个印象:日本人正准备在这里劫击他们。由于俄国人的目的是支援旅顺口,所以不可能在途中跟日本决战,于是,他们必须转道对马海峡,直奔海参威。

东乡平八郎等的就是这个。

1904年5月27日,凌晨,俄国海军舰队驶进了风平浪静的对马海峡,俄国舰队指挥官罗热斯特文斯望着平静的海面正在庆幸这次远航,东乡平八郎的舰队已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俄国舰队的前面。当俄国人发现这么一支壮观的舰队时,想要撤退已经来不及了。罗热斯特文斯几乎尖叫起来:“我的天啊,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日本的主力舰队不是在台湾海峡吗?这又是什么鬼东西?!”

罗热斯特文斯的主观惊恐并不能改变现实,他必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把他的舰队摆成战斗队形,但东乡平八郎不可能让他如愿。

就在罗热斯特文斯声嘶力竭的下命令展开队形时,东乡平八郎突然用违反常规的“敌前大回头”的战术,先用一些伤亡代价使日本舰队首先抢占了“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然后逼近到一海里内用舰炮的优势猛轰俄国舰队。“敌前大回头”的战术在任何军事教材中都被认为是自杀式战术,但东乡平八郎却正是用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很快赢得了战场的主动。两方经过5小时激战及鱼雷舰艇的夜战,俄国的支援舰队全军覆灭。

东乡平八郎用他最不靠谱的打法赢得了胜利。正是在这次战役后的庆功会上,东乡平八郎把他的腰牌解下给众人看,那上面写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他为什么要伏首拜王阳明,可能正是王阳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心学真理使他动容。

此心不动,是绝对的纯净状态,没有任何规则,不必要遵守任何规则。随机而动,是物来顺应,有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思。看似没有任何规则,其实是在用最实际的手法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思想放到战场上,就是不靠谱。

【2】

但其实,不靠谱只是表面的。王阳明在军事上最耀眼的成就是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被称为用兵神术。然而,在王阳明之后,很少有军事家能把这种神术发挥到极致。为什么如此,可能跟王阳明最先提出的“心即理”概念有关。

此心所以不动,是因为天下的道理就在我心上,只要我心一动,道理就来了。不必每时每刻乱动,去寻找道理。所以要随机而动,只是随心而动,良知如果不被遮蔽,它就能知是非,它能指导你如何动。

让我们暂时离开战场,步入生活中来,真心感受下王阳明“心即理”的心灵智慧。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说起事情来头头是道,一旦做起事情来却是两眼摸黑。我们还能看到另外一种人,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希望自己能学到更多的生存智慧,甚至希望能得到一本一劳永逸的生存哲学红宝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提倡如何做人的中国,人人都在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都在学习怎样才能游刃有余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道理或真理,我们通过读书、实践都能学习得到,而且很多道理,人人都懂,也有人在真挚的践行,但为什么,我们往往感觉到很累,感觉到为什么人生在世,需要明白那么多道理,需要遵守那么多规定和规则。

王阳明说,其实世界上真有一种一劳永逸的道理大全集。只要你能读懂它,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本道理大全集只有一个字,心;如果非要用六个字来说,那就是:道理只在我心。

王阳明的弟子、妹夫徐爱和他曾有过一段对话,说的就是道理到底在我心外还是心内的问题。

王阳明有个论断:到心外的万事万物上去求万事万物的道理,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在心上求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徐爱就问,道理如果只在心上求,那天下万事就有万理,恐怕有所纰漏吧。王阳明说,怎么会呢,心外没有道理,你仔细想想,天下真的有心外之事,有心外之理吗?

徐爱用例子反驳说,比如孝顺父母和忠诚于领导的道理,如果不读相关的书籍和借鉴别人的经验,难道只在心上就能求得了吗?

王阳明反问,为什么求不了?你所说的那些道理,其实都是外在形式,比如怎样给父母请安,如何给领导端茶倒水,这期间固然有很多礼数,但如果你没有孝顺父母的心和忠诚领导的心,你纵然学得会这些礼数,只是表演给外人看,那和戏子演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王阳明对“心即理”这一概念的直白的阐释。其实他的意思很简单:我们寻求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应该是在心内寻求。如果到心外去寻求,学到手里的看上去是道理,其实只是形式。

很多人也正如徐爱那样,对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概念有所怀疑。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反驳的例子出来。比如我们要知道汽车飞驰的道理,就必须去汽车本身上寻求,如果不去汽车上寻求,只坐在那里在心上求,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汽车飞驰是因为有发动机,有轮子,还有方向盘。

表面上,这个例子很好的否定了王阳明的理论。实际上,是我们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我们发现汽车有发动机,有轮子和方向盘,那根本不能得出汽车飞驰的道理来。汽车飞驰的道理是因为发动机给它提供了能量,而不是摆在你眼前的发动机。也就是说,我们从外界看到的一切如果不经过心(大脑)的思索,它们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一个永远跟道理泾渭分明的客观存在而已。

这正如我们普通人观察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我们看到的只是它们的存在和它们的漂亮,而专业人士观察后,却能在心上认真求索星星的规律。所以说,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只能在心中求,而不能去外界求。

现在,回到徐爱的那个例子上来,当我们看到别人给他的父母请安时,如果你只注重形式(这就是外求),你会认为给父母请安就是孝顺。问题是,真正的孝顺背后有着很多情感的支撑,一个孝顺的人做出请安这一形式时,必然是心中早有了孝顺的道理。而这种道理并不是你在外界看到一些形式就能求到的,你必须要用心来思索孝顺的真正道理。一旦得到了这种道理,就会有很多形式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

【3】

去外界寻求道理,王阳明试验过,这就是王阳明人生中的格竹子事件。

他曾看到儒家巅峰级任务朱熹的话语:今日去一件事物上寻找一个道理,明日再去一件事物上寻找一个道理,懂得的道理越多,我们离圣人就越近。

王阳明和他的朋友践行朱熹的话,到庭院中的竹林里去格竹子的道理。三日后,他的朋友思虑耗尽,仍然没有得出竹子何以葱绿、挺拔,何以中空的道理,却病倒了。王阳明依然坚持,四天后,他也无法得到这些道理,和朋友一样,歪倒在床上。多年以后,王阳明创建心学后对他的学生们说:可见去事物上寻求事物的道理,是徒劳无益的。如果我当时不死盯着竹子看,也不会病倒。我所以死盯着竹子看,是因为我认为道理都能从外界事物上寻求到。而我所以病倒,是因为我一直在在竹子的表面寻求,我应该在内心上问自己,为什么竹子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今天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道理去事物上寻求而不是在心上寻求的尴尬。仅以社交场合外例,每个人都能从书本上或是别人的教诲中知道,什么样的场合该说什么样的话,穿什么样的衣服,有什么样的举止。为此,很多社交达人还长篇大论,把每一个社交细节都叙述成高深的一门学问。如果你有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你会发现,所有的人都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但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像是一群僵尸,按照他们学习来的礼仪行走蹦跳。

这就是王阳明最深恶痛绝的,他的“心即理”认为,“理”就是“礼”。外在的一些束缚我们心灵的礼节根本不需要我们去严格的遵守,每个人只要心上有一个道理,外在表现出来时就是能符合礼节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筋疲力尽的去学习各种道理和规则?所有的道理和规则都在我心中,我心认为什么是正确的道理和规则,只要听凭心去做就是了。

我们为什么经常感到疲惫,就是因为你想学习和正在学习的规则和道理太多,学完这样还有那样,学完这种礼仪还有另外的礼仪,多不胜多。

据说,真正的舞蹈高手,其实只善一种舞蹈。但她却能跳出不同的舞步来,使人耳目一新。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她真正的明白,舞蹈的规律和道理只在心中,只要心认为是正确的,外在形式是千变万化的。

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肯定不是被外在道理牵着鼻子走的人。他们只认一个道理: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就在我心,不需要外求。

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家都说,以不变应万变,其实说的就是“道理只在我心”。听凭自己心的召唤和驱使,而不是听凭外界的规则安排,你才能获得独立人格,才是王阳明赞许的那种圣人。

现在,你该指导东乡平八郎为何要伏首拜阳明了,其实,他拜的不是王阳明,而是他自己的良知。我们每个人如果真把“心即理”当成是修行的不二法门,意识到良知无所不能,好好的去致良知,你在生活中就是幸福的人,在战场上,你就是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