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5093200000026

第26章 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心学圣经(2)

第四,稻盛和夫对日航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即使是外行人都清楚的知道,日航公司所以破产,是因为盲目的扩张和严重的官僚主义。盲目的扩张最要不得,它是私欲的表现,不符合天理,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人心。在今天的经济领域,我们时刻都能耳闻目睹许多企业张着血盆大口在对别人蚕食鲸吞。攻城拔寨固然是事功,问题是,自身力量是否支撑。正如王阳明说的,一个有桀纣心地的人,非要去做尧舜的事业,只能自讨无趣。你可能只是一斤重的金子,却不认真完善自身的纯度,非要把自己变成一座金山,期间自然会融入各种铜铁等杂质,结果,你外面看上去是座金山,其实纯度不够,徒留笑柄。稻盛和夫拒绝去外面掺杂质,只专心致志的完善日航内部。对于上下沟通不畅的官僚主义,稻盛和夫提拔一批优秀的员工担任管理者,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主人,你们尤其是。

第五,非常关注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正如我一个企业天气的晴雨表,统计时间过长,经常三个月才能搞全所有数据,显然对公司只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一样,今日遇到一事,就用良知去做,晚上总结;第二天遇到一事,再用良知去做,晚上总结。如果把每天做的事集中起来做总结,那就会一团糟。因为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件事情上所体现的良知程度都不同,必须要时刻总结,才能功夫有进展。

正是这五种心法,让日航起死回生。稻盛和夫说,去特别关注和经营那些看不见的公司风气和员工的意识,其实只是主动的提醒员工们扫除遮蔽良知上的灰尘。当他们被提醒后,就会以自己的公司而自豪,都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公司服务。

稻盛和夫对外界评价他有旋乾转坤的本事,回复说:其实我要感谢我们的员工,是他(她)们辛勤的努力,才拯救了自己的公司。

这就是日本航空公司获得重生的最大秘密。也是王阳明心学的奥秘之一:你的良知只有你自己知道,没有人能替你致良知。只有你自己能拯救自己。

(第三节)作为人,何谓正确?

【1】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开创初期,必然艰难险阻。稻盛和夫也不例外。他后来回忆说,“创立‘京瓷’公司时, 我是技术员,理工科出身,对会计、企业经营等可以说一窍不通。在我的亲戚朋友中又没有一个经营者, 没有一个人可以请教。但既然自己开公司当了经营者,就必须对公司各种事情做决断。部下来请示:‘这笔生意做不做?’‘那个问题怎么办?’因为缺乏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常感苦恼。苦恼归苦恼,对下级的疑问,却必须答复,不能沉默,不能回避,不能推诿,决断归根到底得由自己来下决定。”

如何下决定,必须要有作出判断或决断的基准。稻盛和夫想到了原理原则,所谓原理原则,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说的通俗点,就是如何做人,你懂得了如何做人,也就懂得了如何做事。

每个人的父母如果不是恶魔,总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表扬和责备并存,而这个标准就是千百年来人类总结的最基本的道理“是非对错、好坏善恶”。

这其实也正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就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尽了好恶,也就尽了是非之心,尽了是非之心,也就尽了良知。

如果把这句话看做是一个公式,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推论:良知=是非=好恶。我们只需要把重点放在“好恶”上即可。

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好恶”的:好好色,恶恶臭。只要是人,天生就喜欢美好的东西,而厌恶丑恶的东西。人人都喜欢看美色,而人人都不喜欢闻臭狗屎。这是本能,也就是良知。只要你有良知,你就不可能喜欢臭狗屎而厌恶美色。

比如人人都喜欢生,那么,我们就把珍惜别人生命的人看成是“是”,把随意剥夺别人生命的人看成是“非”。

比如人人都喜欢物美价廉,那么,我们就把一个真心实意为我们的钱袋子着想的企业称为“是”,把不择手段赚我们钱的企业称为“非”。

也就是说,作为人,人们心里的“好恶”而引出“是非”观念,就是正确的。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绝不能“拿‘赚还是亏’做基准, 拿‘赚钱多或少’做基准,必须要用‘作为人,何谓正确’的标准答案这一原则作判断基准。消费者不喜欢的事,绝不去做。消费者喜欢的事,竭尽全力去做。这就是稻盛和夫成功的奥秘。

我们无从得知,稻盛和夫是否看过王阳明这段论述良知的话,但他下面的解释却是王阳明良知学的企业领导人最精致的感悟:“当初尚未意识到‘灵魂’的存在,只是觉得仅仅依靠出自‘本能’的损益算计,或仅凭‘感觉’、‘感情’,乃至‘理性’,来判断事物,做出决定,仍是不够的。最终必须以藏在‘灵魂’深处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作判断基准,这就是原理原则。‘京瓷’ 和‘DDI’有今天的局面,说到底,就凭这一点,并不复杂,更无高深莫测的东西。”

【2】

稻盛和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人评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有先进的技术,是因为京瓷赶上了潮流。但我认为绝非如此。我认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经营判断的基准,不是‘作为京瓷,何谓正确’,更不是‘作为经营者的我个人,何谓正确’。而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因为它具有了普遍性,就可以与全体员工所共有。我认为京瓷成功的原因就在这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原因。”

注意他并不被特别关注的那句话“因为它具有了普遍性,就可以与全体员工所共有”,这句话戳破了一个长时期以来,许多企业存在的致命问题:因为领导者不能把自己拉到“人”的层面,而总是喜欢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的层面上,在很多企业中,领导人在员工中和公众场合,都端着架子说话,他们特别恐惧和厌恶别人把他混同于普通人。所以,他根本不明白“作为人,何谓正确”其乐无穷的奥妙。

作为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作为领导者的人,更不是作为一个企业救世主的人。

稻盛和夫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他毫不犹豫的与普通人的生命感与价值感相连接。

他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企业能屹立,不是靠一个神一般的人物,而是靠所有员工众志成城的努力才能做到。站在员工之上的人,永远都不明白何谓正确。

王阳明的几个弟子出山传播心学思想,乘兴而去,沮丧而回。王阳明对他们说,你们去民间传播心学,总以圣人的口吻,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别人一看到圣人来,都吓跑了,哪里还敢接近你们?你们要想让别人听你们的,就必须放下姿态,和他们平起平坐,用你自己的良知和他们的良知切合。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管理者想要唤醒员工内心的良知,就必须要与他们处在一个频率上,如此才能引起共鸣。

王阳明说,“良知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也就是说,一个出色领导者不要把别人看成是傻子和白痴,放下身段,引导员工发挥他们的良知,这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心学诠释。

再说的透彻一点:每个人都是拥有良知的圣人,你所做的不是领导人家,而只是把他们的良知激发出来,和他们一起创造未来。

【3】

稻盛和夫的语录里有这样一段话,如让人醍醐灌顶:“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为提高心性,到圣贤们的着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已成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因为他们不想将这些真理付诸实践。”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不能记得,该如何?王阳明回答,要晓得就是了,为什么要记得。你把书上的道理倒背如流,可不能去实践,有什么用?另外,书上记载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比如书上记载孔子说的许多道理,看上去很对,理所当然,可你没有去实行,你怎么知道他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不能相信书上的道理,首先是很多人自己没有去实际验证,因为每个人的气质、思想和情感都不同,所以用同一个道理去做事时,效果都会不同。孔子的道理是孔子的,你只有把孔子的道理实践了,那才是你的道理,才是真的道理。世界上只有自己亲自验证了的道理,才是真的道理。

但前面我们提到过,王阳明说过,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必须要有自己的是非。而这个是非就是跟自己的心是否切合。在我们现实中有很多人,看到名人的语录就马上就实行,表面上看是在知行合一,实际上,你仍然在靠外部的规则,而不是你的内心在知行。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心外无道理,心外没有任何管理制度。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制度,就在你心中。发挥你的良知(良心+智慧),你就能找到最自得于心的管理制度。

稻盛和夫那段话的标题是:看脚下!不要看嘴巴!说的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真正的“知”是自得于心的“知”,不是被外界的束缚迁着鼻子走。当一个人活在各种各样的外在的理念和真理中时,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你在逐物,而不是在炼心。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修炼心性的道场。别人的话只能做参考,如果它和你心不符合,那就是一文不值。

心学对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很简单:目标清晰,情绪稳定,不受任何干扰地直奔目标行进,是最简单的管理和工作方式。纵然你得到神仙着作的管理天书,也没有脚踏实地的干活做事来的踏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