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5093200000024

第24章 王阳明何以让日本崛起(4)

最后一杰木户孝允在一次战役中战败,坦然的面对死亡--他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他的史料中看不出他和心学的情缘,但他身边都是王阳明的门徒,他本人被心学熏陶,恐怕也不能幸免。

王阳明心学固然使人的思想脱胎换骨,但问题是,如果在实践中不能掌握良好的技巧,也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而幸运的是,明治维新的斗士们恰好就掌握了知行合一中行的技巧。这就是王阳明提倡的“不执一”,忠实的代表人物正是伊藤博文。

【2】

直到今天,中国很多人提到伊藤博文,鼻子还要被气的歪上几歪。因为就是这老家伙在首相位时,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中国以绝对的优势惨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来在中国哈尔滨,伊藤博文被朝鲜刺客刺杀,据说,清政府官员偷偷放假一天,以示庆祝。

但在日本人心中,伊藤博文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伊藤博文出身高贵(藩主),青年时接受了朱子学、阳明学和佛学。阳明学中的“自尊无畏”思想让他印象深刻,后来参加“尊王攘夷”,和高杉晋作关系密切。明治维新开始后,伊藤博文以功勋元老的身份进入明治政府担任要职,对明治维新的大获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伊藤博文的主张很简单,全力学习西方的一切。这在当时的日本,包括维新志士那里都引起过不小的波澜。众所周知,日本是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大门,西方列强应该是日本不共戴天的仇敌。向敌人学习,对于追求“自尊”的心学门徒们而言,确是奇耻大辱。但伊藤博文对王阳明心学精髓体悟极深,在他看来,阳明学的“知行合一”是重“体究践履,实地用功”,王阳明亲口说过:“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知者。”所以,王阳明心学的为学之道“无非实学。若离了实学为学,去是着空。”也就是说,别只喊口号,也别先给自己立下规矩,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你只需要学习一种学说:实学。只要是能为自己带来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的学说,就是好学说。

当时,西方的强大让很多清醒的人士认定,西方学说是巨大动力。所以,伊藤博文只重实功实用,不管是猫还是狗,能捉耗子就是好的动物。这就是王阳明经常教育弟子们提到的主张之一:不执一。

王阳明的一位弟子曾问他:“‘无适,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

王阳明回答:“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莫:疏远、冷淡。义:适宜、妥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聪明的人在生存中,对任何事都没有厚薄,按“义”的指引去做。

【3】

当然,孔子的话,不能完全凭字面意思去理解。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如下的理解: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不变的哲理在里面。所以遇到了事情,应该随顺事情本身,而不应该事先料想或者是计划该如何。比如遇到一件事情,心中料想一定是可行的,这就是“适”,这样即使遇到了不可行的事情,都会认为可行,必然导致轻率而妄为;如果遇到一件事情,心中料想一定是不可行的,这就是“莫”,这样即使遇到了可行的事情,都会认为不可行,必然导致固步自封,走投无路。如王阳明所说,这两种心态其实都是出于私心,所谓私心,并非是专门利己的心,而只是刻意去为之的心。一旦有了这样的私心,必然会影响做事。

真正的聪明人,对于天下任何事,都不会事先认为可行而妄为,也不会事先认为不可行而就不去做。他们做事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是否合乎天理,合理的就做,不合理的不做。从不轻易的改变是非标准,一切都以天理道义为准,丝毫没有自己的私心在其间,所以能够从容面对。

所的直白一点,其实就是让我们在做事时不要为一些外在的规则而羁绊,要摆脱世俗的束缚。心中只要秉承着一点: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而其实王阳明所谓的“义”,就是良知,良知就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就是个好恶,归根结底,你喜欢做的就是“义”。当然,这种“喜欢”必须没有丝毫私欲。

孟子也说过,真正的君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王阳明说得更浅显:只要心中有义在,不必有表面的原则。他举个例子说,比如你是个清廉正直的人,对别人的贿赂向来深恶痛绝。可有些时候,你就必须要收,那就要看收了别人的东西是否符合道义了。千万不要给自己提前定下规则,然后自以为是个有原则的人,其实这种人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在这一点上,中国明王朝万历朝的首辅、心学门徒、着名改革家张居正可谓知行合一。张居正从一个普通官僚跃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全凭阴狠的政治手段,排除政敌才达到的。为了能坐到首辅的位置,他不惜和宦官勾结,和天下士大夫为敌。他有高尚的道德,也想做个道德楷模,但他知道,想要拯救大明王朝和王朝的百姓,绝不能固守儒家制定的那些道德的条条框框。在通往权力顶峰的路上,他无所不用其极,但他有着伟大的志向:拯救祖国。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欲建立伟大事功,必不能受外在规则羁绊。

心学左派总是王艮更是把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凌空飞渡:“虚明之至,无物不复,反求诸身,把柄在握。合观此数语,便是宇宙在我,万化生身矣。”这对当时的日本主“开国”、“求维新”和“独立主权”者用以反对“锁国”、维持封建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所以,伊藤博文曾把吉田松阴所坚持的“因时因势而生义”,懂得应变之术,作为终生信条。

这种思想和思维的解放、开拓精神和力行、实用思想,为西方所有学说的普及发展从理论上做了准备,也在舆论上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日本的现代化正式进入跑道。

王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基本思想强调的是人人需要自尊无畏、力行实功,倡导有用之学,并且包含了尊重个人、强调个性、不惧外物、不畏权势的思想。而这些沸腾的思想恰好被日本维新志士们所寻到,并且与时俱进的和当时的现实接轨。王阳明心学为明治维新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又反过来运用心学创建了光彩夺目的明治维新。

日本心学大师井上哲次郎说:“阳明学派中人物,多有建树者,而固陋迂腐之人几乎没有。可见,阳明学果有陶冶人物之功无疑。”正是这些不具“固陋迂腐”观念,勇于进取的人才,先是在倒幕维新运动中,无所畏惧的建立盖世奇功,然后又在明治维新时不执一的博采众家之长,积极吸收并推进西学在日本的传播,从而使日本脱离古老腐朽的亚洲,和欧洲平起平坐。

牟宗三先生曾有这样一段话:“一种学术,流于他国,常有新面目,新作用,亦可为新表现。或‘桔逾淮而为枳’,此其坏者也。或‘天地变化草木蕃’,此其善者也。在日人,得善果而不得恶果,则益足增加吾人之反省矣。”

《日本之阳明学》的作者高濑武次郎说:“大凡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二曰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中日两国各得其一。”显然,他说,中国得了阳明学的枯禅元素,而日本得了阳明学的事业元素。

蒋介石也曾对阳明学在日本的贡献表示过既恨又羞的话:“要知道日本所以致强的原因,不是得力于欧美的科学,而是得力于中国的哲学。他们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而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他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可能许多人都夸大了王阳明心学对日本的贡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阳明学在日本最兴旺时,明治维新开始出现。阳明学在中国明王朝后期销声匿迹后,中国开始衰落。

王阳明是如何让日本崛起的,其实已一目了然:他的心学本身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