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悟人生
5092000000005

第5章 佛眼视物,看破得失荣辱(1)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人的一生,如那举目可及的锦簇繁花,既有红得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既有平坦的笔直,也有坎坷弯曲的迁回。只要我们认真冷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都是有长有短,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境也有逆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面对荣辱难以自持的人实在不少。其实,当你一时受到某些人的青睐,应该感到不安,应该想想背后是否另有目的。人非圣贤,焉能无过。人生荣辱,难以定论。有荣必有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至理名言。宠辱不惊,应是芸芸众生必备的基本品质。

其实,生活就是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不管你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是选择快乐的继续,还是痛苦的压抑,全由你自己决定,这就是真实的生活。“闲看门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漫漫人生,必将减去许多烦恼,增添几多欢乐。

人生需要学会放弃

古时候,有个农夫初次到另一个村庄办事,当时交通不便,他只能徒步走去。

走啊走,这农夫穿过一大片森林后发现,要到达另一个村子,还必须经过一条河流,不然的话,就得爬过一座高山。

怎么办呢?是要渡过这条湍急的河流呢,还是要辛苦地爬过高山?

正当这农夫陷入两难时,突然看到附近有一棵大树,于是就用随身携带的斧头把大树砍下,将树干慢慢地砍凿成一个简易的“独木舟”。这个农夫很高兴,也很佩服自己的聪明,因他很轻松地坐着自造的独木舟,就到达了对岸。

上岸后,农人还得继续往前走。可是他觉得,这个独木舟实在很管用,如果丢弃在岸旁,实在很可惜!而且,万一前面再遇到河流的话,他又必须再砍树,辛苦地凿成独木舟,很累人。所以,农夫就决定,把独木舟背在身上走,以备不时之需。

走啊走,这农夫背着独木舟,累得满头大汗,步伐也愈走愈慢,这独木舟实在是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农夫边走边休息,有时真是很想把独木舟扔了。可是,他又舍不得,心想,既然已经背了好一阵子,就继续吧!万一真的遇到河流,就又可以派上用场!

然而,这农夫一直汗流浃背地走,走到天黑,发现一路上都很平坦;在抵达另一个村庄前,都没有再遇到河流!

可是,他却比不背独木舟,多花了三倍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哲学和智慧。很多时候,就需要你放弃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因为轻装上路,才能加速自己前进的步伐。

该放下就放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①。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时才了解了佛陀说“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我们的肩上有重担,心上有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要想修学佛法,必须要能放下,若放不下,连入门都不可能,不管念佛也好,修禅定也好,都难得到真实利益。譬如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还想其他事,念佛如此不专精怎能行?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不好?就是不专精。

“若人散乱修,佛说无利益。”当你办公的时候,集中全力办公,因为你要从此获得资生的食粮,若不认真的做也有因果。下班以后,时间是我的,把办公室的事放开,一概不想。换句话说,当修持的时候,要高度集中精力,认真地修持;念佛时,要认真地念佛。

一般人纵然没有任何压力,为什么仍然修持不下?因为他的内心不静,不是想东就是想西,不是想南就是想北,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南辕北辙,一联想就想个没完,放不下,又如何修得成呢?只要半点放不下,连入门都不可能。那么应当怎么办?过去的事情已经消失,不要再回头想它,未来的事还没到,不要做白日梦,最要紧的,牢牢把握住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

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口锅,用绳穿好,挂在棍上背着,走路时摇来摇去,把绳子摇断了,锅子掉到地上打碎了,他连看都不看,头也不回地走了。人家问他:“你锅子打破了,怎么连看都不看呢?”他说:“已经打破的锅,我看它有什么用呢?”

已经过去的事,千万不要再回忆,想来想去也是一番空;还没到的事情不要幻想,做白日梦干吗?!最要紧的是牢牢把握住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现在好好耕耘,未来必有好收获;现在造恶业,未来绝对受苦果。要修持,必须舍得干干净净,一切都不想,高度集中心力好好修持。

要放下也实在不容易,因为我们生活习惯太浊,对世间法的贪恋太深,对自己的孩子、亲人眷属,乃至周围环境都非常贪恋。这些都是不永久的,都是无常的,终会消失。有一首偈说得很好:“三有众生诸受用,常被三苦火逼烧;如屠引诱趣杀处,应断贪等修菩提。”所谓的“三有”,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一切的受用皆如是,常为贪、嗔、痴所逼烧。好像屠夫牵着你出去,你以为要牵你出去吃草,还高高兴兴地摇头摆尾,结果他牵你至屠场宰你的头;不要因世间法春风得意,春风得意的结果就如屠夫牵你的头,要把你杀了,死亡已经近了。

如果真想在佛法中获得真实利益,就要认真地修持,或许你会说:“我忙!有这事还有那事!”世间事是永远忙不完的,你会永远永远没有时间修持。

“珊瑚枝枝撑着月”,无一真实,无一可恋。我们由于业力的关系,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实有的,实际都是唯心所现。举例来说,糖事实上是甜的,大家都会承认,可是当你生病的时候,怎么会觉得糖是苦的呢?如此讲,你会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明山是山,水是水,地是地,怎么不真实呢?换句话说:一切境界唯心所现,我们何必执著假的事情?放不下是由于把虚假的东西看作真实,才产生这种后果。

一般人放不下,是因为对世间的七情六欲、物质享受贪恋得太深太深,所以放不下,譬如烟瘾很大的人,如果没烟抽时就想得要死,睡不着觉,到处找,哪怕是地上一根吸剩的烟头,他都会捡起来,吸一两口都会觉得好舒服。为什么觉得舒服?那是他的业力。因此,千万不要执著、浪费光阴,放下吧!好好地修持吧!迷途不知返,结果如何呢?“秋风凋碧树”,秋风不是很舒服吗?可是碧绿、碧绿的树,逐渐逐渐地就被和畅的秋风凋零了。对世间法①贪恋不舍,耽于世间法,结果就如我刚才所说的那首偈“如屠引诱趣杀处”。那怎么办呢?——放下吧!断除贪、嗔、痴,好好修持,才可以得解脱。

已经过去的事,千万不要再回忆,想来想去也是一番空;还没到的事情不要幻想,做白日梦干吗?!最要紧的是牢牢把握住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最真实的。

学会按佛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拥挤,因此,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烦恼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碰撞几乎每天都在所难免。许多刑事犯罪和心身疾病皆因思想偏执所致。如果我们在胸中装上禅机,那么,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化险为夷。

日本有位武士曾因白隐禅师一转语而悟道的故事很能发人深省。一次,这位武士问白隐禅师:“有人说世有地狱与极乐,真的有吗?”禅师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引导武士开悟。禅师故意指着武士轻蔑加侮辱地大骂,致使武士忍无可忍,抽刀砍向禅师,当武士怒发冲冠、杀气腾腾地双手举刀过顶时,禅师开口了:“可怕!这不就是地狱?”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士闻言,惊觉自己的失态,马上把刀丢掉,然后匍匐在禅师脚下忏悔自己的鲁莽。禅师展颜一笑:“这个感谢,不就是极乐。”我国台湾了涵居士评论曰:“原来地狱、极乐、幸与不幸,全部都是自己的心造成的。”有许多偏执与偏激的行为,如果当事人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就会为当时一念之差懊悔不已。但愿禅能使我们变得聪明冷静起来。

赵州从谂禅师有句名言:“吃茶去”。无论你到没到过赵州,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要人,来到禅师面前,一律都“吃茶去”!这里面包藏着一个了不起的禅机……可是,我们许多人却不能以这样一种平等心和平常心来为人处世。有的领导,用人只看学历、资历或是关系背景,完全不给自学成才者以尝试的机会,他们的茶是只给到过赵州的人吃的。而这种差别心又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啊。有许多人,过分追求名流,上大学要择名牌大学而不是注重专业,找工作要找名气大的单位而不是考虑实用,穿衣服要穿名牌货而不管它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还有的人患上了严重的“势利眼”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侮慢,头扬得高高的,白眼看人,而对权贵大亨则满脸堆笑,言语生花,极尽奉承巴结之能事。这样的人,自以为生活得高人一等,但实际上很可怜,毫无人格可言。他们表面上活得比别人幸福,内心却比别人痛苦。因为,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自在、无所挂碍的,有了那么多的杂事和俗念,人还能活得轻松快乐吗?人一旦被别人的观念所左右,就会迷失自我,随波逐流,蹈入无边无际的不安之中,这是十分可悲的。所以说,在这个喧嚣的现实社会中,为人处世保持“吃茶去”的心态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益的。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往往因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争吵不休,甚至大动干戈。遇到这类纠纷,清官亦感棘手难断。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务事处理不好,也是社会不安定的隐患。我们不妨用禅的方式解决。禅,意译作“思维修”、“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有人发明了一种禅的药方,治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有效。其方法是:将你所仇恨的那个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也可连带写上他使你气愤的言行,把纸条折叠好,贴肚皮放好,双手隔着衣服捂住纸条,然后静坐参禅。这时,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个人的嘴脸,你的无名火就随之蹿上来,心跳加速,喘粗气、冒热汗,但你还是必须强迫自己把这个讨厌的面孔张嘴咽进肚子里去。然后继续打坐参禅。渐渐,腹内一片澄澈清凉,那个人的面容化为乌有。这时,你立即取出纸条撕碎扔掉。如此坚持做几天,纸条再贴近你的肚皮时,你就会不但不讨厌他,反而会有一种亲切感。有道是:“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何况是与自己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亲人呢?将这个道理再扩展一点,对我们的同事、同乡、同一个地球村的人类,不都应该如此宽容大度吗?

禅是佛教之塔上的光芒四射的塔尖,是宇宙间最高尚、最优美的人生哲学,它的生命在于实证。如果我们遇到问题都能按禅的方式去解决,那么,世界将变得一片光明、祥和。

有道是:“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何况是与自己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亲人呢?将这个道理再扩展一点,对我们的同事、同乡、同一个地球村的人类,不都应该如此宽容大度吗?

保有登高望远的开阔心境

一位颇有智慧的长者,谆谆告诫前来投诉或抱怨的学生:“当你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或忧烦的时候,记住,去登高望远或去眺望大海吧!”

学生们也确实获益良多,他们纷纷发表心得:“老师,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肯定。可是当我们远望之时,高视物外,视野辽阔,突然心胸开朗,对平日的种种需求,便暂时不那么强烈了。”

另有学员道:“说真的,每当临近苍茫的大海,放开眼去,一望无际,顿时生起平静无缺的感觉。请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师慈祥地说:“这是由于心境的不同,平常生活的时候少了了解心,要知道人生真正的目的,不是一味地追逐名利、物欲等幻灭无常的东西;另外,也缺少感恩心,不懂得珍惜你已经拥有的,反而贪羡你根本不需要的、而别人正辛苦追求的东西。”

缺少了解心的同时,就会增长攀比的心;在少了感恩心之时,也就增长了计较心。所以,总是生活得劳苦交织,难以自在。

可是,在远望的时候,只有一个心──广远心,有了它,使攀比的心无缘施展,而计较心也无处着力。

对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每当登高远望时,与大自然相亲,天地既在我心,那一份宁静、安详之感便油然而生。

若能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有登临之时的开阔心境,立足于尘世间,而胸萦广远心。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表象,他的内心世界便无比广阔自在。

不如意的事情要坦然面对

《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儒家也说:“民无信不立”。这两者都是强调“信”的重要。做任何事,如果有了信心,就能产生出无比的力量。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学业不顺利,或是事业失败、情感出问题等。遇到挫折时,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解决方法,便会心生恐慌,落入忧虑不安当中,不得自在。

遇到不顺遂的人和事物时,有些人会到寺庙求佛菩萨庇佑,希望能增福增寿,未来再来还愿。这是自己有所求的信仰、祝祷,只属于“初信”。初信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信心经不起考验。

假使只有“初信”,不进一步了解当中的道理,就容易产生种种烦恼,甚至遇到一点挫折就退失道心。所以有了初信,还要有“正信”。除了知道在事相①上用功,还要了达佛法的道理,如此行解并重,方能断惑证真,解脱生死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