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5076900000019

第19章 心理健康与调适(1)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且愉快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能适应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还要重要。体魄健康加心理健康,才等于完美人生。

一、要想人年轻,首先要心理年轻

心理年轻,人就不会老,如果心里觉得自己老了,就会真的老了。无数证据表明,精神和肉体是强烈互相作用的,肉体上发生的变化,几乎都原始于精神因素。人脑对身体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起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家证明。精神和身体各系统的活动是联动的,如果认为自己已经衰老了,身体对这个精神信号就会作出反应,即很快地屈从于衰老的进程。如果心理还能保持若干年的年轻状态,那么就会真的变得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觉得自己老了,那么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就会选择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会不自觉地去做只有老年人才做的事,言谈举止就会不自觉地向老年人靠拢,上进心就会消失,该明白的不再去明白,该努力的不再去努力,该有的热情没有了,该有的活力消失了,因此,老气横秋必然代替活力热情,随之而来的便是身体内在器官的加速老化。这样不就成了一个从内到外、彻头彻尾的老人了吗?想一想,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事实上这种被“老”的阴影笼罩心理的大有人在,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希望你立即将心理的“老了”二字甩出去,把“年轻”二字请回来,重新调整自己的心理年龄,新的生活目标就会出现在你眼前,不久你就会由里而外变得年轻许多。

二、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1.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心理承受能力也叫心理耐力,具体是指能够承受的心理负荷程度。中年人由于经历了成家和立业的艰难,尤其是经历过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与考验,心理上更加成熟,并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因而对来自各方面的刺激都能够正确对待。能在诸多的刺激中进行理智的选择,抛弃那些无益的刺激,知道如何应付那些有害的刺激。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所以能够更好地驾驭生活和工作。

2.自立自强意识增强

中年人已经不再依赖父母的指点和外界的指示行事,而是依靠自己独立思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无论在家庭还是在事业中都有一种顶天立地、独当一面的思想。人到中年,大都掌握了一门专业知识或者是熟悉了一门技术,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或技术进行独立工作或操作。有时还要带领年轻人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把计划付诸实践,这无疑会增加中年人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反过来又会强化人的独立意识。另外,中年人大都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固的交往圈,并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能够自如地运用理智和情感两种力量来处理好各种关系,而不像青年人那样经常感情用事或意气用事。

3.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增强

中年是人生的一个大跨度时期,历经“而立”、“不惑”、“知天命”之后,其责任感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家庭角度来看,都是空前的。青年时期,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往往淡薄一些,并且是抽象的,带有浪漫的情感色彩。到了中年,情况就不同了。从家庭角度看,中年人成了一家之主,要对自己的配偶负责,要对自己的子女负责,要对自己的父母负责,自己承担的家庭权利和义务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从社会角度看,中年人脚踏实地地干事业,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要对自己的事业、对工作单位、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构成了中年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行动上,则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甚至不惜为事业献身。

4.多事之秋多烦恼

有人说,中年时期是多事之秋,烦恼多快乐少。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之谓“中年危机”。中年危机主要是针对心理状态而言的,但诱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指中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负担;其次是指中年时易患各种疾病,降低生命的质量,甚至导致生命早逝。

三、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人是一个“身”和“心”的统一体,人的健康也应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健康,即“身”和“心”的健康,也就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要想保持健康,既要讲究生理卫生,又要讲究心理卫生。尤其对于中年人,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更重要。

生理卫生是为了防止生理性疾病,以保持健康的体魄。心理卫生则是为了防止心理上的疾病,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卫生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个体心理自我感觉良好,与他人和社会都能和谐相处;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消除变态心理的原则和措施。

中年人的健康心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要豁达开朗

稳定干练是中年的一个特点,但若再具有青年人的活力,往往会使自己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与青年人保持经常的接触,接受青年人朝气蓬勃性格的影响。还可以经常追忆青年时代的欢乐,如各种趣事、工作成就、比赛夺魁等,以延续自己青年时代的那股奋发精神。

2.要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

首先要和家庭成员,包括子女、父母、非直系亲属等保持接触,克服某些中年人很少与子女和父母接触畅谈的倾向;其次要对家庭和社会上的事物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矛盾和困难能正确地进行处理,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陷于无法实现的空想中。

3.要有自知之明

中年人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因而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个人的才干既不要过高的估计,也不要过低的估计。要敏于言慎于行,凡事量力而行,切勿不能为之还强为之。

4.心理极限要大

心理极限是指心理能量的最大限度。中年人接触的事物比青年人要多一些、广一些,受到社会信息的刺激要强一些。因此,中年人的心理能量要比青年人大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挫折、失败等一些强刺激中保持冷静,并积极寻求对策,而不是畏缩、叹息、苦恼。

5.心理压力要适中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没有压力,难以激发人的上进心;压力过大又会在生理上给人造成危害。所以,明智的中年人应该学会在心理上自我调节,既不能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小,又不能压力过大把自己压垮。有时需要通过树立功利意识,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有时也需要通过增强风险意识,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处在一个既能催人向上,又不会在意志上和生理上把人摧毁的状态。

6.要有驾驭自己感情的自控力

中年人要随时注意控制自己的冲动性,用理智来导向,保持情绪稳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指导和解决各种矛盾。当遇到政治上的冲击、工作上的失败、家庭中的不幸等事件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努力克服主观武断和片面的思想方法。在痛苦和烦恼中能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在感情和理智发生冲突时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冲动,从而保持正确的行为方向。

7.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年人不仅要努力改善自己,而且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活跃家庭气氛,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年人都要有崇高的奋斗目标和高尚的情操,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做到精神不空虚,知识不贫乏,情绪不低落。

中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些中年人由于忽视了这一问题,或因种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的和社会的因素,从而使他们沉溺于精神创伤中而不能自拔,甚至由于精神创伤而导致了神经官能症和心因性精神疾病的发生,使得人生这一最美好的时光白白度过。因此,中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卫生。

四、如何正确面对心理失衡

1.心理失衡的类型

(1)遇到意外的喜事引起的心理失衡。如《儒林外史》中多年赶考不中的范进,一旦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却接受不了这个强烈刺激,心理失去平衡,兴奋占了绝对优势,于是疯了。

(2)遭受意外不幸引起的心理失衡。如亲人身故、下岗失业等,会使人悲痛欲绝,造成强烈的心理抑郁。

(3)人际关系紧张引起的心理失衡。如遭到他人迫害,受到领导的打击报复,自己无法出气;或者与周围的人关系紧张,自己感到孤立;或者受到流言飞语的中伤和诽谤,自己无处申辩,无人理解等,会令人烦恼、气愤,造成心理失衡。

(4)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如离开熟悉的城市转到陌生的城市,或告别原来的群体加入新的群体,或者由一种职业换到另一种职业等等,都会使人一时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5)社会条件变化引起的心理平衡。当社会条件发生急剧变化,需要打破自己原来的生活格局,迫使人的思维、价值观、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都需要来一个较大的转变时,同样会引起人的心理失衡。

2.引发心理失衡的因素

中年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面临的问题不同,其心理失衡因素也有其特殊性,其引发因素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家庭因素。家庭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中年人尤为重要。因为中年人约有3/5的时间在家中度过,而且中年人是家庭的中坚,家中的一切变化都将影响中年人的情绪,使之心理失去平衡。

①中年人感情的三大转移:一是转向子女。男女双方随着年龄步入中年,相互间的新奇感、神秘感、吸引力会减少。同时子女的诞生和成长,消耗着双方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因此原来倾注于对方的全部感情和注意力开始向子女倾斜。而且步入中年后,孩子不仅在生活上,而且在学业和生活道路选择上更需要大人关注,特别是望子成龙的家庭,需要中年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果一方掌握不当,可能把对方的情感要求完全忽略,使之产生冷落感,缺少了家庭的温暖,心理出现不平衡。另一方面,目前不少中年人的住房拥挤,二代或三代同堂,给中年人的夫妻生活带来不便,影响着夫妻感情的流露与表达,久而久之,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烦躁和不快。

二是转向事业。中国有句古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当步入中年之后,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似有虚度年华之感,特别是看到同龄人有所作为和成就之时,更觉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不比别人差,可万事平平,因而立志奋斗一番,力争有所作为。一心扑向事业,却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职责。

三是转向第三者。进入中年之后,家庭中男女双方不再掩饰自己的缺陷,一切暴露无遗。同时,受着当代社会各种各样文化的影响,使有些中年人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事业有成、经济稳定时,一方面夫妻双方缺乏交流,另一方面感情向外发展,这就极容易出现婚姻危机。

②子女的两大变化:一是自主性增强:当前城市中,独生子女多且个性极强。人到中年,孩子已进入初高中或大学学习,或者已走上社会,儿时的稚气全无,开始有自己的观点、见解、处世哲学。所以昔日的绵羊变成了今日的雄鹰,有时对中年父母的肺腑之言当做耳旁风。特别是不少中年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不努力学习,十分伤感,后悔当初娇生惯养。更让中年父母心理失衡的事是子女不努力学习还不算,还从道德方面走下坡路。

二是观念变化。当孩子进入成年以后,无论道德观、价值观、恋爱观、生活观、婚姻观等都有可能与父母不同。父母往往希望子女今后能上大学,在工作上有所作为,而子女的想法有可能与父母相反。因而使中年父母有一种失落感。

③收支失衡: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收入虽然微薄,但家庭消费简单,所以每月需要的收与支能心中有数。目前虽然收入较过去增加了,但很难预计每月支出多少,因而在吃穿的选择上有时力不从心,加之上有老下有小,支出更无准数。特别面对社会上有些人花钱如流水,一桌丰盛宴席高达数千元乃至上万元时,更有失衡感。有的中年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开始把视线转向股票市场和经商等行业,这是一个值得开发和需三思而行的慎重选择。一旦失误,会在精神上产生重大打击,意志薄弱者可能导致精神崩溃。

(2)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注重人际关系。但有些中年人却常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烦恼,特别是身旁结交了一些口蜜腹剑的人,当面是朋友,背后又被出卖。

(3)职称、兼职和金钱。当前社会中,职称不上去工资也上不去,本分工作不兼职者收入往往就低,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开支日益增加,如粮、房、水、电、医疗、养老、小孩上学……固定的收入常常无力承受这些开支。

3.消除心理失衡的常用方法

(1)沟通促家庭和谐。我们已经知道,家庭问题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家庭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沟通,只有沟通才能促进家庭和谐。何谓良好的家庭沟通?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沟通是具体的,含有以下特点:高度的自我察觉及对别人的敏感;清楚地用“我”的信息来表达“自我负责”的意愿;对于他人未察觉的行为及自己内在的感受感受,经予适当的回馈;愿意透露自己的感觉欲望和认知。

在家庭中,由于几代人或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不同,常常会引发诸多不快。常见的矛盾有:亲子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学会主动沟通。出现问题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说清楚,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绝大多数的问题都会解决。请记住:在家庭中出现问题时,要放下架子主动与他人沟通,才能确保确保确保家庭的和谐。

(2)以理智思考来自我导向。一个人在心理失衡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懊丧、痛苦的心情,甚至会精神失常,丧失理智。尤其是有的人情绪容易冲动,具有强烈的外倾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激情。激情实际上是心理高度失衡的结果。人在激情状态时,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错话,办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同时,激情过程也容易引起人的某些生理变化,有损于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任凭感情的驱使,而应当做感情的主人,让理智来导向。如有意识地让自己脱离刺激源,进行冷静的思考,作出理智的选择,从而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