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5076700000018

第18章 低碳旅游,新时代的选择!(1)

一、绿色旅游业的产生

绿色象征着生命与生机、青春与活力、和平与健康、安全与安宁。人类由猿到人的过程是以生活生产方式从树梢绿叶间到地面开始的,所以人类钟情绿色是与生俱有的,奇怪的是智慧化了的人类现今才格外关注这悠远的绿色。

环保涌来绿色潮

工业化是从冒着煤的黑烟中开始的,其流水线带给人类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如一头被制造出来的永不知饱的巨型怪兽,鲸吞着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人们倒林削山,掘地千尺,并将前所未有的大量污秽排向空中、地面、水域,从此地球之家“家无宁日”。美国作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敏捷而不无恐惧地预见到地球的春天将是寂静的,而西方的“乌鸦们”聚集在罗马,“叫嚷”着人类的冬天即将来临。环保的潜流开始涌动,绿色之声开始呐喊。1970年4月22日,今天我们称做“地球日”的日子,一场有两千万人参加并席卷了所有美国大学的“为环境而静坐”的活动在丹尼斯·海斯的倡导下举行了。他们把一个个环境问题分类打包,送给美国政府和议会,引起政府和议会对环境的重视,美国也因此成立了国家环保局。这一活动也使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家园意识迅速增强并波及国际社会。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极端严重性。根据会议的建议,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5日规定为“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并终于在1992年6月1的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由各国首脑代表人类一致达成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环保之风劲吹,绿色之潮滚滚涌来:生活环境无污染化、绿色食品、绿色工艺、环保的法制化要求越来越强烈。这种趋势迫使企业逐步告别传统的生产与管理,开始实施有责任的可持续生产旅游业正在成为一名出色的“绿色的弄潮儿”。

绿色旅游业的含义

绿色是基于物理学意义上的社会色,具有合乎生态的、人性与社会规范的、和谐与发展的、健康与安全的诸多含义。

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该定义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予以摈弃。在发展战略上,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发展,充分考虑人的福利需求。因此,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目的。这也意味着今后的发展,将从传统的“单一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新型的“自然→人类→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中心上来。因此,所有传统管理从内涵和外延、内容到形式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它们是:

第一,持续性原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类注意两点:①人类必须慎重对待资源问题,冷静科学地制定合理开发资源的战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临界值,即在其更替水平或替代资源能续接的条件下利用。②要坚持生态原则,讲求生态效益,不能损害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第三,共向性原则,树立一切为人类共有的家园理念。为此,人们应在伦理上共同遵守“只有一个地球”、“平等发展权利”、“互惠互济”、“共建共享”等原则观念,承认世界各国发展的多样性,促进全球范围内达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高度和谐、协调有序、平稳运行的良好状态。

第四,精神追求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工业文明导致人类过度的物质追求,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承受着精神上的空虚、压抑、迷茫甚至痛苦。可持续发展把人类从这种困境中拯救出来,恢复精神生活在人类全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所以,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要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开辟一个新天地,重新塑造一种新文化,促使人们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并树立全新的价值观,让人类从“唯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实现整个人类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第五,法制原则,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特别体现在约束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原则的一切主体及其行为上。

总之,和谐、公正、平等、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和追求目标。人类正在以此为内核,重塑伦理观、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幸福观。

可持续发展造就了一个“人心思绿”的新时代。旅游业绿色管理的实质是在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的基础上,重塑旅游业的管理理念、体系和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在更合乎生态与人性的前提下不断发展。

二、必要的旅游业绿色管理

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是由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巨大次生负作用而引起人们重视的,但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各行各业、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世界旅游业已在20世纪90年代召开了有关会议,形成了有关文件,阐述了旅游业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号召并要求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贯彻应用。有关文件主要有三个:一、1995年4月I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及其附件《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二、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订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三、1999年10月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的世界旅游组织第十届大会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旅游业正式步入绿色管理时代的标志。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绿色管理,是其内在的需求和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绿色管理是旅游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旅游业所依赖的资源具有高环境质量、高文化含量的特点。按传统分类,旅游资源被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环境天工造化的经典性资源,它们无论作为个体还是集聚体都如此。如个体的某一典型地质剖面,代表地球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某类典型构造,通过对岩石成分和其中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可以推测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生物的珍稀性、多样性或美学特性也可以得到印证。由于自然环境是由地质、地形、土壤、气候、水、生物各要素通过物质能量流所藕合成的有机系统,因此集聚体更是这些要素精华的集合体。人文旅游资源是“人工杰作”,文物古迹正是因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高科技价值或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氛围而令人们向往,如人类遗址、航天中心或伟大工程、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中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具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具有惟一性、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了我国五个遗产地并做出了相应评价,其中对泰山和黄山的评价分别是:

泰山被中国历代皇帝视为朝圣的宗教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足以表明它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文化与自然景观融合的方式更应视为宝贵的遗产;泰山复杂的岩石属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古代变形系统,它还可以引发认识评价其地质方面的重要性。

黄山是一个片状剥落花岗岩山区的突出典型,尽管同类的山峰遍及世界各地,却难以列举出具有黄山这般壮观的山峰和峡谷,这个景区能够作为具有突出价值的景区。此外,黄山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高价值,将其列入世界遗产的理由无可置疑。

旅游业的这一特点被明确地写进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件在第一章的“旅游:开路的先锋”条目下写道:“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出售都完全依靠洁净的海水、原始的山坡、未受污染的水域、干净的街巷、保护完好的建筑物与考古现场以及多彩的文化传统。”

旅游业是一种由消费驱动形成的产业,其渗透关联性极强,依托性也很强。不仅直接需要旅游资源,也强烈地需要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与信息产业的强有力支持,旅游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基于人类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经济发展壮大与科技发达这一前提的,这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依托。关联是一种相互作用规象,旅游业所依托的各产业在广泛深入实施可持续战略时必将对旅游业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旅游业绿色化也对与它有业务联系的产业产生绿色的强关联性和带动性。

世界旅游理事会在1992年指出,旅游业超过石油和汽车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产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仍将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世界旅游理事会预计到2005年,旅游业在全球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其总产值达72000亿美元,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4%,为3.05亿人创造就业机会,新设施与设备的投资达16130亿美元,税收贡献将超过13690亿美元。正是认识到旅游业的强关联性和在世界产业中的第一地位,《议程》强调旅游业“有能力取得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巨大改善,能为其所在社区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上,旅游是“开路的先锋”。旅游业不仅要走绿色发展之路,而且要做出表率,而这必须通过旅游业大力开展绿色管理才能实现。

二、绿色管理是旅游市场绿色化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各国的深入实施,传统工农业绿色科技和工艺的应用,绿色产品被大量广泛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人们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这必将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绿色旅游产品。目前,国际主力客源市场的欧洲、北美洲以及东亚太地区的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都普遍进行清洁生产,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杯境管理标准的国家,于1992年发布了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订。欧盟于1995年开始实施《关手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定》。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有关国际机构的引领推动下,经与世界上其他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充分协商,也早已完成并于1996年正式发布,该标准在推动全球绿色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环境标志”,已成为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德国于1978年推广生态标志,以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芬兰、挪威、瑞士等国家都陆续实施。中国于1993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实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并正式颁布了中国的环境标志。

在各国环境立法硬约束越来越强和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压力下,传统产业及其生产厂家日益重视绿色生产。调查显示:世界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在1999年后的10年里将从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增长率将达到20%~30%,有的甚至达到50%。我国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我国于1989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1996年划分了AA级和A级两个等级,其中AA级绿色食品要求达到以下标准:(1)我国关于大气环境质量、农田灌溉用水、养殖用水、畜禽饮用水、土壤评价方面的国家标准;(2)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肥料、化学农药及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化肥使用准则、兽药使用准则、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及其有关操作规程;(3)在产品检测中,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合成食品添加剂不得检出;(4)在包装上,符合国家有关包装、包装材料等方面的国家标准,使用规范的绿色食品标志。

旅游业内部,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人类回归自然旅游以后,绿色旅游市场不断迅速增长,国际旅游的主力市场都具有普遍的绿色消费意识:77%的美国人、94%的意大利人、82%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曾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国内旅游市场的绿色消费意愿者所占比例虽然相对较低,但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因整体市场规模巨大,已具有相当规模绿色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因此,开发绿色旅游产品适应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就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和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新内容。

三、绿色管理是纠正旅游业非可持续现象的需要

在旅游业管理、经营和旅游者消费中,都存在着较普遍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象。比如我国普遍存在的多部门及多重管理所带来的矛盾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是一例。可持续旅游发展应建立良好伙伴合作关系,但在旅游景区自负盈亏情况下,利益关系极其复杂,协调难度很大,其中最突出的是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的矛盾。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政府,有时为了取得市场的品牌效益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也会人为地制造这种制度矛盾,如有的景区申报了国家森林公园,又申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风景名胜区,而按照中国的现行管理体制,三个系列分别归口国家林业局、中国环保总局和建设部。另外,三种系列的资源在开发保护的侧重上是有区别的,如保护区更强调保护,而国家风景名胜区相对而言开发的意义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