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终结(全集)
5076000000004

第4章 甲午败战(4)

伊藤博文听了,并未答话,只和陆奥外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心想,如此高谈阔论,不过是想借此引起我国的同情,间以冷嘲热讽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尽管狡猾,却也令人可怜。当李鸿章提出借用日本电报局向国内发密电的要求时,伊藤博文感到正中下怀。他正要通过电报局掌握其密电码,以破译李鸿章与清廷往来密电的内容,好使谈判更为容易,于是故作热情地说:“中堂之要求可格外通融,前张、邵二氏来此,本大臣未曾允电。”

李鸿章连忙致谢,又为张荫桓、邵友濂不熟悉对外事务而致歉。不料伊藤博文却以目视曾随同张荫桓、邵友濂来日本求和的参赞伍廷芳说:“张、邵之失败,此人亦不能无过。”说得伍廷芳赧然无语,李鸿章则陪着一脸干笑。

伊藤博文这时也微微一笑,接着说:“忽视外交上专门性事务者,不仅贵国而已,他国亦间或有之。中堂应该承认,不遵守外交之惯例,不能受到应有的礼遇。”他把日本前次拒绝和谈、不想早日议和,并制造清国和使全权不足的借口硬说成是对方不懂外交惯例的过错,借以羞辱李鸿章一行。

李鸿章却趁机恭维道:“贵国上有圣明之君,下有辅弼之贤相,故国运昌隆。而我国尾大不掉,徇私舞弊,兴利除弊至难也。”

第一次会谈就这样在一方高傲、一方谦卑的寒暄中匆匆结束。

次日,伊藤博文在谈判一开始即提出酷苛的停战条件。翻译官罗丰禄接过文件一看,竟出了一身冷汗。这些停战条件的前三条是:(一)日本军队应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该处清军一切武器、军需交与日军暂管;(二)天津山海关间之铁路当由日本国军务官管理;(三)停战期限内日军之军需军费,应由清国支付。罗丰禄结结巴巴地将日方停战条件译告后,李鸿章大惊失色,连呼“过苛,过苛!”便向伊藤博文哀求以给自己脸面。伊藤博文只是不允,限定他三天内作出答复。李鸿章即于当天致电总理衙门告之日方停战条件,次日电达北京后,光绪帝为之动容,即着奕劻、孙毓汶、徐用仪往各国使馆商酌,各国公使皆谓和谈以先索议和条款为要。光绪帝于是令翁同龢、孙毓汶拟电回复,告李鸿章说日方所开停战各款要挟过甚,前三条万难允许,宜婉与磋磨以先索和议之条款。

而当3月24日第三次谈判时,日本已出兵攻占了澎湖岛。会上伊藤博文突然提及台湾,说:“我国之兵已向台湾行进,不知台湾之民如何?”

李鸿章虽然知道日本早有侵吞台湾之野心,但突闻此话,仍面呈惊愕之色。他强作镇静说:“几日前议及停战,贵大臣不肯轻许,是为出兵台湾之故么?”

伊藤博文笑笑说:“决非如此。”

李鸿章无奈中搬出英国牌来打,说:“贵国倘占台湾,英国将不甘心,奈何?”

伊藤博文说:“英国固守局外中立,无任何置喙理由。”

“除我国之外,英国不欲他国盘踞台湾。”李鸿章争辩说。

伊藤博文听了这话,仍微笑着,但加重语气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

日方终于以酷苛条件迫使中方撤回停战提议,达到了不停战而和谈之目的。

李鸿章提出的停战要求被拒绝后,日本国内一片欢腾,主战舆论更是高涨。日本各报即登载了诗人山田松堂的一首绝诗:三军万里向天津,正是东风桃李辰。星使乞和和未就,燕京将属手中春。因受日本朝野主战气焰影响,郡马县有个名叫小山丰太郎的无业之徒,以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是暗中与日本挑衅的主持,遂决意行剌。中日第三次谈判的那天,他持短抢躲在外滨町邮局前街道拐角处,待李鸿章会谈结束后乘轿返回住地引接寺,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途经此处时,便直奔轿前,手按轿夫肩膀,趁其惊讶停进之际,对准李鸿章就是一枪,枪弹击中李左眼下。李鸿章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中枪后,即以手掩创口止血,忍巨痛坚持至引接寺旅馆门口下轿,若无其事地徒步登阶入内。

李鸿章遇刺后,日本政府既狼狈又紧张。伊藤博文首相和陆奥宗光外相尤怕李鸿章借此回国中断谈判,亦怕西方列强乘机干涉。他们一面急促日本山口地方法院审判刺客,一面到引接寺探视李鸿章的伤势藉以慰问。睦仁天皇接报后也忧愁惋惜,特降诏严办凶犯,以保国家荣耀声名;还派侍从武官为特使偕两军医总监同赴马关“慰问李病”。皇后亦赐与御制绷带,并派护士十二名前去侍养。

李鸿章遇刺的当夜,陆奥宗光即从住地大吉楼至伊藤博文的下榻处梅坊密商对策,拟即时允许李鸿章曾一再恳请的休战。但当他们将停战意向电告在广岛的内阁阁员及大本营重臣时,除新任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一人外几乎全都反对。于是伊藤博文亲抵广岛说服文武重臣,并上疏天皇使停战之策得到裁可。接着,他立即电告陆奥宗光,陆氏接电便至引接寺,就李鸿章病榻陈述日皇允诺停战之意。病榻上的李鸿章得知日方同意停战后,心情稍宽,即命儿子李经方与日方签订了《中日停战协定》。可是在协定中,日方坚持将台湾、澎湖排除在停战之外,以为割占台湾预作准备。

停战协定签字后,李鸿章卧在榻上提出续开和议谈判,陆奥宗光表示同意。次日,他邀李经方进行第四次谈判,商谈拟定和约的程序方法。陆奥知道中方急于明了全部和款,就故意提出逐条进行商议。李经方则力主在全部条款阅毕后再逐条议商,说缔结和约,兹事体大;不阅读全部条款,不能逐条表明意见。陆奥听罢,说同意李经方所拟的程序也无妨,不过他提出:日方出示和约底稿后中方须在三至四天内答复。李经方即应允可行。

当天下午,陆奥宗光即命人将和约底稿送致李鸿章,其内容是:(一)清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清国将京盛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三)清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四)清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更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运进清国各口货物减税,免除厘金,并得在清国制造一切货物。李鸿章见了这个约稿,差点晕了过去。他早知道日本所欲甚奢,却未料到如此穷奢极欲。割取清国大量疆土,勒索巨额赔款,其所谋获的不义利益远远超过了西方列强所得的总和!他急与科士达相商,科士达建议电请总署密告英、俄、法三公使,以争取他们从中干涉。李鸿章即示照办。

清廷总理衙门收到李鸿章发出的日方约稿条款电文后,大臣们个个相惊失色。约稿条款转送军机处后,翁同龢见了,先是头晕目眩,转而声泪俱下。他与众军机大臣马上将约稿内容上奏光绪帝。

光绪帝得奏大惊,即召见全体枢臣议商。然而议商时各大臣所见不一:孙毓汶言战字不能再提,必须议和;而翁同龢泣诉台湾不可弃;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则认为辽东紧靠陪都奉天,又逼近京师,保住辽东要比保住台湾重要。议商无所决,清廷一直未给李鸿章复电。

清国密电码早已为日本破译,

李鸿章力竭计穷,屈辱地在和约上签字

李鸿章在四天的答复限期已到后未得复电,只好针对日方约稿中的朝鲜自主、让地、兵费、通商权利四项内容拟一说帖,除承认朝鲜自主外,对后三项皆有所驳。对于让地一项,说帖引述日本与清国开战时公告中的话:“我与中国打仗,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之土地”,指出其言谎而不信,并告诫日方不要徒恃其一时兵力,任情需索,否则中国臣民势必尝胆卧薪,力筹报复。对于兵费一项,说帖限定在“此次用兵之费”,要求有详细数目;指出日方所索之数甚巨,兵费恐不及一小半,且限年赔费,复行计息,更属过重而不公,亦难照办。对于通商权利一项,说帖称“中国如准洋商在华造土货,势必尽夺小民生计,于华商所设制造厂所极有妨碍,国家自不能不出力保护。”

说帖交与日方,陆奥外相读完后,尽管感到李鸿章的老辣,倒也认为它不失为一篇好文章: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地说了出来。陆奥带着几分佩服的心情往梅坊与伊藤首相相商,伊藤博文读后也觉说帖严谨,二人又密商起来。后伊藤示意:应彻底反驳说帖之谬误,以免使局外人产生日本虽胜于力而屈于理的怀疑。陆奥自知日方理屈,主张不在理论上与中方哓哓不休,而在事实面前使中方就范。

于是他们照会李鸿章,催促早日答复媾和条约案。李鸿章即将此电奏北京,可是清廷枢臣议事时又在是否弃让台湾问题上争论起来。光绪帝无奈,只得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得报后,暴跳如雷,亦骂倭人过于贪心。她命奏事太监传旨意:辽东、台湾“两地皆不可弃,即使撤使再战,亦不恤也。”总理衙门遂将旨意电告李鸿章。日本电报局收到并译出这份霆万钧密电电旨后,伊藤立刻得知了慈禧太后的旨意,于是决意对李鸿章采取迫胁手段。

当天下午,伊藤派专人邀李经方至其行馆晤谈,对李经芳施加威胁:“辽东、台湾两地均要割让,仅让一处不行。我国已用兵费,实系太巨,所索三万万,即欲减少,能减无几。此我国上下文武熟商而定,特据实密告。”伊藤顿了顿,以更严厉的措词说:“尚希中国使臣能深切考虑现在两国之间形势,即日本为战胜者、中国为战败者之事实。前者由于中国请和,日本应允,始有今日之议和。若不幸此次谈判破裂,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只搭载增派之大军,舳舻相接,陆续开往战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如再进一步言之,谈判一旦破裂,中国全权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恐亦不能保证。这是我等悠悠迁延会商时日之时期么?”

李经方经此恫吓,浑身冒汗,连带在身边的由其父李鸿章拟定的商改约稿节略也不敢交出,只是喃喃应道:“回去与父商议后,再行提出答案。但答案万一不能使日本全权大臣满意时,希望不因此招致激怒,以致谈判破裂,使九仞之功亏于一篑。是以诸事皆请海涵。”

李经方回馆告明后,李鸿章便将日方不肯作丝毫让步的意向电奏清廷。

清总理衙门得电后,即将日本割地、索款要求密告各国公使,又奏请光绪帝降旨驻俄、德公使许景澄和驻英、法公使龚照瑗,与其驻在国政府多多接触,以求列强从中干涉。日本政府得到情报后,为了缓和俄、法、德等国家的不满情绪,便在4月15日约枪伤将愈的李鸿章再行谈判,将奉天南部的割地作了一些收缩,将赔款也减少了三分之一。李鸿章在会上又进行了辩驳,伊藤却说:“驳只管驳,但我主意不能稍改。目前最需我等努力者,乃速定和约。我国在广岛已做好出征准备,渡海船舰前锋所向之地正距天津不远。今日之事,所望于中堂者,惟‘允’与‘不允’之明确答复而已!”李鸿章见伊藤咄咄逼人,不便硬顶,只是要求延缓最后答复时间。是日谈判一结束,他即致电总理衙门告明情况,言日方乘胜贪横,不准商改约款,故意延期;自己已力竭计穷,恳速请旨定夺。若照允,则京师可保;否则,不堪设想。清廷鉴于无力与日本再战,已是山穷水尽,便电谕李鸿章定约,但示意尽可能多争得一些利益。

但日方全部掌握了李鸿章与清廷来往密电内容,故在以后谈判中无论李鸿章怎样恳求,并不作丝毫让步。4月17日,中日两国全权大臣在春帆楼举行最后一次媾和谈判会,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近午时分签字仪式结束后,担心中方再行拖延的伊藤博文松了一口气,而生怕日方再次兴兵的李鸿章则放下了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这时,已使中国割地赔款、心满意足的伊藤回想起十年前与李鸿章在天津会谈订约的情景,兴致勃勃地说:“中堂与我,恰似连结两国之一缕丝线,即将断绝之两国脉络,仅赖此一缕丝线才得保持。”他品了一口茶,又说:“谈判结束之日,两次均为4月15日,亦可谓奇事!”李鸿章对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只是淡淡应了一句:“实属奇事。”

和约签字后,李鸿章一行即于次日登轮回国,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则立即乘军舰至广岛行宫晋见睦仁天皇,禀告和议告成。天皇大悦,即降诏嘉勉,称此举洵足显扬帝国之光荣。三天后,睦仁天皇便批准了条约,并任命内阁书记官伊燕已代治为换约全权办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