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50年开始创业至今的李嘉诚,可以说是集胆识、才气加运气于一身。在这充满了风风雨雨漫长的四十余年奋斗生涯里,身经百战的李嘉诚领导他的李氏财团,平安度过危机四伏的重重险关,冲出了一条血路。今天的长江实业集团,已成为在香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李嘉诚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在香港各大财团中一直占居首位。1991年3月,根据香港联交所公布的资料,李嘉诚财团属下的上市公司市值,高达1206.3亿港元,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4.8%,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十大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当中,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和香港电灯分别为第三、第七、第八位。不仅如此,其每年向港府交纳的所得税项,大致占港府公司所得税收入的5%,成为港府一个重要且稳定的税务来源。并且,多元化的李氏财团所经营的房地产、航运服务、通讯服务、电力供应以及零售贸易,都对全港的整体经济起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李嘉诚遇事沉着冷静、善于应变,不愧是一个集胆略才华于一身,有着远见卓识和高度责任感以及决策能力极强的企业家。
“我的所有决定,都必须按照现实的情况作取舍,在必要的时刻,及时做出对公司、对股东最有利的决定。”李嘉诚说到了,也做到了。
1980年,被李嘉诚提升为副总经理的盛颂声,在回答记者关于“长江实业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终能脱颖而出,原因何在”的问题时说道:
“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李嘉诚先生作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错过人,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长江实业盈利近十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200人。李先生每天总是八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事业有成之后,李嘉诚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得和他合作过的个人、集团,全赚得盘满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作更大发展的基础。”这段话可看做是对李嘉诚经商素质的高度评价。
嗅觉敏锐才能旗开得胜
李嘉诚指出,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李嘉诚认为,预谋制胜兵法在今天的人们使用起来应该更为容易和方便,因为现代科技使得信息的传达非常迅速,人们能够很快地掌握最新的事件和新闻,所以,采取预谋制胜把握更大。
在商业竞争中,日本人正是凭着嗅觉敏锐的长处,以预谋制胜之术而成为商业强国的。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大地卷起了一股可怕的“黑旋风”——艾滋病!任何药物都阻止不了性接触后可能带来的恐怖后果——死神的光临。既想保持开放的性观念,又怕见上帝的美国人后来发现,有一种小玩意能够有效地抵挡死神的进袭,那就是——避孕套。
而当时,由于美国国内曾长期没有大量生产避孕套,现在市场需求突然猛增,数量有限的避孕套一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远在东半球的这一边,嗅觉敏锐的两位日本商人立即发现了那座“金山”。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动本公司的机器,加班加点生产成箱成箱的橡胶避孕套,火速送进了美国市场。一时之间,美国众多的代销店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两亿多只避孕套很快销售一空。
20世纪50年代初,李嘉诚在销售过程中特别注重黄金般的信息反馈,他从各种渠道得知,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在北欧、南欧,人们喜欢用它装饰庭院和房间;在美洲,连汽车上或工作场所也往往摆上一束塑胶花;而在前苏联,扫墓时用它献给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长青的。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地销往欧美市场,获得海外厂商一片赞誉,一时间大批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年利润也从三五万港元上升到一千多万港元。直至1964年,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从此,李嘉诚得出一个重要的投资秘诀:不论做什么生意,必先了解市面的需求,预谋制胜,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重要谋略功不可没。
做独家买卖才能挫败对手
按照商业的一般规律,越是热点集中的行业,越是商家云集的地方。长期以来,李嘉诚所做的房地产投资业,有着众多的竞争对手,但李嘉诚总能够在这个热点行业中巧妙地击败对手,做自己的独家买卖。
做独家买卖一要具有眼光,二要具备实力,而李嘉诚则两者都有。例如,在北京投资王府井改造工程,筹建东方广场的过程中,富有眼光的李嘉诚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头,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工程上做起了独家买卖,令其他业者望尘莫及。
做独家买卖不仅用于投资中,也可以用于谈判中,李嘉诚深深懂得这个含义。我们看到,商业谈判中,有些专做独家买卖的人还常常利用买者追求独品的心理,人为地制造稀品,以提高价格。例如,在比利时画廊里,一个美国画商与印度人讨价还价。当时,印度人的每幅出价一般在10美元~100美元之间,而唯独美国人看中的三幅画,印度人坚持要每幅250美元。美国人不肯买。印度人看出这个美国画商爱画如命,便将三幅中的一幅烧了,但不肯降价。美国人心痛之极,但仍不肯以250美元来买。于是印度人又把剩下的两幅中的一幅烧了。美国人慌了,忙求他别烧第三幅,他宁肯出500美元买了这一幅画。上面这个故事说明,在对方有明显成交意愿的前提下,尽量杜绝对方其他成交途径,做独家买卖是商业谈判的重要方法。李嘉诚在商业谈判中与这个印度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一次与港府合作的地产项目中,李嘉诚提出的投资数目和买价遭到了港府的拒绝,但李嘉诚却并不着急,他将谈判的时间一直拖到香港经济陷入低迷的一年以后,终于以低出原价数倍的价钱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我们现在来看,李嘉诚的谈判技巧,与下面这个事例很有相似之处。
一次,美国A公司出售旧设备,标价20万美元。在竞争的几位买方之中,一位愿出18万美元的高价,并当场付10%的订金。卖主没想到好事这么容易就来了,就同意不再与其他买主商谈。
几天后,买方来人,说当时出价太高,由于同伙人不同意,还有其他原因,难以成交。如果能降到10万美元,可以再做商量。
由于卖方辞掉了别的买主,只好与之继续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买主预计的12万元成交,而当初有人出14万美元,卖主还不愿出手。
由此看来,要做独家买卖,除了要攻以心计之外,还要具有敏锐的判断力。美国富翁保罗·道弥尔,听说一家玩具厂因管理不善而倒闭清盘,当即找到工厂老板,想买下这家工厂。
由于工厂老板因工厂倒闭,急欲转让,无心讨价还价,所以保罗·道弥尔以极低的价钱得到了这家工厂。后来,道弥尔找出工厂经营失败的原因,然后设计了改革工厂经营的计划,于是按照自己行之有效的计划重新开工,半年之后,这家工厂由死变活,产量翻了一番。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在以上的事例中,李嘉诚所采取的做独家买卖的商业策略,确实代表了商战中竞争的最高水平。
做IT时代的新资本家
最迟从2000年开始,以生产塑胶花和发展地产业起家,被华人世界奉为创富天才的李嘉诚已经开始了其商旅生涯中的又一次“变脸”:“李超人”不再以地产商或其他类似的面目出现,这一回,他摇身一变成了IT时代的新资本家。
李嘉诚从传统产业突围,追赶时代脚步的一大明显例证是:1999年,这位香港首富在世人一片惊叹声中,抛售英国电讯Orange49%的股权,一进一出之间,将220亿美元轻松揣入腰包。李嘉诚经营之道最主要的就是一招:低买高卖。据说,李嘉诚曾经向高层人员透露过自己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没有其他人要买时自己再出手;二、不要与任何一项业务谈“恋爱”,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抛售;三、一定要让合作伙伴有足够的回报空间。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真本领。难怪李嘉诚事后表扬自己:“多年来以这桩生意做得最得意。”
李嘉诚的办公室非常典雅,在办公楼的顶层可俯瞰香港海景。他现年74岁,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要到办公室中工作。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他回忆过去时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儿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得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是捧着一本《辞典》,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书看完了,卖掉再买新书。”
李嘉诚习惯在市场处于低潮时做重大的投资。他解释说,投资要看资产是否具备长远盈利能力,而不仅仅看价钱是否便宜。从1999年起,李嘉诚对全球电信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断寻找更新的发展机会。当年,李嘉诚以317亿美元出售英国Orange第二代移动电话业务,而预计经营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成本,总共不会超过140亿美元。
作为一位顶级的资本大玩家,李嘉诚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有所不为。李嘉诚最让人惊讶的举动就是:在第三代移动电话前景普遍被看好时,他居然顶住了诱惑,主动退出德国、瑞士、波兰和法国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经营牌照竞标。李嘉诚认为,第三代移动电话固然是未来方向,但在当时市场一片狂热之中,牌照竞价已经过高,他只能选择退出。事后证明,李嘉诚的这一判断没有错。
随着市场狂热逐渐平息,李嘉诚又出人意料地重新进场。他拿出了将近90亿美元的资金,准备争夺英国和意大利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经营权。他此番的意图在于夺得具有未来美好前景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的经营权和市场,此举将对全球第三代移动电话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