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5075900000089

第89章 合作宜“诚”(2)

三人在一家咖啡馆开始交谈。沙玉单刀直入说明来意:请路华德主持沙玉·罗拜克公司的经营业务。这对路华德来说,的确有些突如其来,他从没有想过这种事。经过三天考虑,他接受了沙玉和罗拜克的任命,就任了公司总经理。

路华德上任后,首先大力推行“质量管制”。

对零售商来说,要做到商品质量全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决定商品质量的是制造厂家的事,而商人只是管销售的,无法控制商品的好坏。但是,消费者往往把商品质量好坏的责任同销售商店联系在一起,出了问题,总是来找商店调换,而不会去直接追究厂家的责任。沙玉·罗拜克公司是以邮购为主的商业企业,若大量调换不合格产品,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以致影响整个公司的业务和信誉。

路华德上任不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影响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于是决心加以改革。他的理想目标是:凡是从沙王·罗拜克卖出的商品,都是“货真价实”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路华德采取的措施是,他邀请有关的厂家开会,提出严格的条件:凡是劣等产品调换费用概由厂家负担;产品不合格率超过0.02%者,公司拒绝再出售它的产品,并向消费者公开说明拒售的理由和经过。

这时,几个厂商认为路华德的措施太苛刻了,他们联合起来加以抵制,并以拒绝供货相威胁,一度使公司业务受到很大损失。

此事关系重大,路华德忐忑不安地征求两位老板的意见。

沙玉仔细地了解了全部情况,风趣地对路华德说:“你这阵子已经够辛苦的了,如能少卖几样东西,不是也可以轻松一下吗?”两位老板对路华德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在面临事业成败的重要关头,做老板的能以这样的态度支持他的经营者,是很难得的。路华德深受感动,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沙玉·罗拜克公司办成超一流的大公司。他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拼命工作,很快就做出了惊人的成绩,为公司立下了大功。

在路华德的出色管理下,沙玉·罗拜克公司声誉日隆,十年以后,营业额竟增长了六百多倍,年售货额达70亿美元,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团结合作是成就事业的保证,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莱曼兄弟公司是1850年由莱曼三兄弟:亨利·莱曼、伊曼纽尔·莱曼、迈耶·莱曼创办的。这三兄弟原籍德国,19世纪中叶,他们同众多的淘金者一样,一起来到美洲新大陆寻找好运。他们挑选了美国亚拉巴马州蒙哥利亚市作为落脚点,并创立了莱曼兄弟公司。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到1983年,莱曼兄弟公司已拥有资本约2.5亿美元。它不仅是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也是华尔街历史最长的合伙企业。

然而,1983年7月26日,莱曼兄弟公司召开了董事会特别会议。彼得森在会上宣读了他辞去莱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的声明。这一声明,很快被通过。格拉克斯曼终于夺取了莱曼公司的最高权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彼得森和格拉克斯曼之间的矛盾是长期以来公司权力斗争以及华尔街银行家和证券交易商之间对立的大爆发。

格拉克斯曼精于预测股票价格和利率的动向,有“信贷分析业务最内行的专家”之称。在他主持莱曼兄弟公司业务20年中,莱曼兄弟公司一直是华尔街证券交易的佼佼者。但格拉克斯曼是东欧犹太人,傲慢的美国权势阶层一直把他拒于华尔街上层社会之外。工作之余,他只得一个人到唐人街饭馆自酌自饮,以消磨时光;彼得森虽然也是希腊移民的后裔,但他同美国权势阶层关系密切,人们频频看到他同客户、竞争者、政府、报界和公众打交道,举行各种豪华的宴会。近十多年来,华尔街银行家和证券交易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彼得森与格拉克斯曼之间的敌意也逐渐加深。十几年前证券交易从属于银行业务,证券交易商处于从属地位。但时至1983年,证券业务已蒸蒸日上,证券销售和交易活动已成为获利中心,因此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

1983年7月12日的午餐会,终于将格拉克斯曼压抑已久的怒火点燃了。这天,美国人寿保险公司请莱曼兄弟公司总经理共进午餐。入座时,彼得森与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为邻,坐在餐桌主宾席一端。而格拉克斯曼被安置在长长餐桌的另一端,纯粹是在观望席上。格拉克斯曼的无名之火终于燃烧了起来。当彼得森与保险公司总经理热情交谈时,他故意将银餐具弄得乒乓作响,还不时地挪动椅子,撞击桌子,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1983年7月26日,格拉克斯曼掌管了莱曼兄弟公司,开始制订计划,“医治莱曼兄弟公司的创伤”。他所用的药方是不惜牺牲公司的利益,以满足个人一时的私利。这种药方不仅医治不了公司的创伤,反而使他陷入信誉扫地、众叛亲离的困境。为了壮大自己在董事会的势力,他未经董事会同意就吸收新的公司入伙。有个名叫彼得·道金斯的人,向他提供了100万美元低息贷款以购买一套公寓。格拉克斯曼给彼得·道金斯的回报是75万美元的年薪。

最引起公司众怒的是:格拉克斯曼及其同伙随心所欲地改变公司合伙人分红的比例,侵犯公司合伙人的经济利益。莱曼兄弟公司的传统做法是总经理有权对公司合伙人的年度红利,包括七名常委红利的多寡做出最后决定。格拉克斯曼就利用这一弄权的机会,在董事会上提出红利和股息分配的新方案。在新方案中,他将自己和其他四名高级成员的红利从1982的125万美元跃增到150万美元。多数票据销售和交易商的红利也都增加,但不少银行家的红利减少了。其他合伙人股票分配情况更是如此。以往每年的董事会决定在固定的102000股股票的重新分配中,主要合伙人的股票很少会大增大减,但这一次,格拉克斯曼的股票一下子从上一年的3500股猛增到4500股,而其他人却所增无几。

面对格拉克斯曼日渐膨胀的私欲,公司的许多合伙人和董事再也无法容忍了。到1983年10月,多名公司合伙人离去,公司内部人心涣散,公司的资本只剩下1.77亿美元。仅这么一点资本,根本无法同华尔街那些资本雄厚的金融机构竞争,同时,也难以维持莱曼兄弟公司每年4.37亿美元的开支。“屋漏又逢连阴雨”,在反复无常的证券交易市场上,多头交易此时突然变为空头交易,资金不足的莱曼兄弟公司利润税减,业务空前的暗淡。从1983年10月1日到1984年3月31日半个财政年度里,莱曼兄弟公司的利润就减少了1160万美元。仅1984年3月,股票和固定收入交易部亏损就达1260万美元。与银行货币经营部门700万美元获利相抵之后,仍亏损550万美元。莱曼兄弟公司只有大量吸收外部资本才能摆脱目前的困难。吸收外部资本有多种途径,但无论采取哪一种途径,都将危及公司传统的独立地位,动摇格拉克斯曼个人的权力基础。莱曼兄弟公司出路何在?人们不得而知。

1984年3月的一天,格拉克斯曼接到了希尔森——美国捷运公司董事长科恩的电话,表示愿意向风雨飘摇的莱曼兄弟公司伸出“上帝之手”。

4月3日,双方在美国捷运公司董事长专用餐厅里举行谈判。谈判一开始,格拉克斯曼问:“如果莱曼兄弟公司同希尔森—美国捷运公司合并,是不是这场交易的前提是我必须让位?”对方以傲慢的口气答道:“是这样。”谈判结束时,科恩冷峻地说:“我要声明,我们对掌握少数股权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一锅端。”

历经134年风风雨雨常盛不衰的莱曼兄弟公司,最终在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坍塌了。此例警示人们,企业内部的团结是多么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并不少见,这种可恶的内耗,往往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挤到崩溃的边沿。

愿我们从此例中吸取教训,牢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告诫。

善于进行商业合作

经商赚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与人合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做到互惠互利,共享共荣呢?在这方面香港著名华商李嘉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李嘉诚是一个朋友众多的商人,但李嘉诚还是一个善于与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样与朋友一起做生意这方面,李嘉诚有着一整套心得体会。举例来说,在投资北京王府井建设的项目中,他与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谈到与朋友一起做生意,李嘉诚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互惠互利,共渡难关

李嘉诚认为,当贸易的双方都遵守互惠原则时,就会演变成自由贸易的关系;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则,就会形成保护主义。向对方敞开大门,既有利于吸收对方的有利方面,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商业原则。从商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结盟的最大一股推动力是市场和技术。在过去,不同的技术各自独立发展,很少重叠。今天,几乎没有一门技术和一个领域还是这种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门,都没有办法供应公司需要的一切技术。所以,制药公司必须和遗传学家结盟,电脑硬件公司必须和软件公司结盟。技术发展愈快,企业也就愈需要结盟。在这种结盟的背景下,技术和信息的交流、资金和人员的渗透都会给自己的公司和伙伴公司带来巨大的活力,并极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所以说,商业合作的魅力就在于此。

二、选择盟友要共享共荣

李嘉诚认为,商业合作应该有助于竞争。联合以后,竞争力自然增强了,对付相同的竞争对手则更加容易获得胜利。但是,有许多公司之间的所谓联合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利益上并没有达到共享共荣,这种情况往往就容易让对手从内部攻破而导致失败。

战国时,魏国在选择联合对象时所注意的一点是“远交近攻”。韩、魏、齐三国结成同盟,打算进攻楚国。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谨慎行事,秦国就会出兵。因此三国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态度,提出进攻秦国的建议。三国的提议,对楚国来说是收回曾被秦国掠夺的领土的好机会。楚国答应了这个建议的情况被传到了秦国后,韩、魏、齐三国先向楚发起了进攻,但秦国却坐视不管,于是获得了全胜。楚、秦二国就是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可知,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分利于人则人我共兴

对于经商,中国人一直以谋求利益为经商之目的,所以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商人们抱定一个宗旨:无利不起早,没有利润的事情是商人们所不愿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诚在生意合作中总是抱着分利与人则人我共兴的态度,与他人积极合作。

当然,与李嘉诚抱有一样态度的香港商人并不在少数,例如香港地产巨子郭得胜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细心经营,他批发的华洋杂货及工业原料,价格都很适中,街坊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

说也奇怪,人越老实,客户越喜欢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他便又向东南亚拓展市场。1952年索性把公司改称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注洋货批发。没多久,街坊不再称他郭先生,而是议论他是“洋杂大王”了。

实践证明,采用让利法不仅能够吸引顾客的购买欲,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无论是李嘉诚还是郭得胜,与人分利、诚实经商都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