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5075900000006

第6章 人气厚积处世法(2)

要得到朋友,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容易为人欣赏的人,这种欣赏包括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诚实、守信用。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可能一时得逞,但时间一久,就露馅了;相反,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诚心地交友,尽管可能在言行中表现出愚直,但时间长了会赢得大多数人的爱戴。韩非子的这句话是说,与其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欺瞒他人,不如诚心诚意地来对待别人。

做人不可失去威信,交友不可失去信任,这是交友的一项重要原则。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人们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个人都喜欢同诚实正派的人打交道,与诚实正派的人交往,因为这样可使朋友有安全感,不必心存疑虑。

为人诚实表现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就是以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对朋友不可虚情假意,也不可口是心非;切忌对朋友施小心眼儿,耍小聪明。

为人诚实,就是要诚实地对待朋友,当朋友真诚地与你交往,关心你、爱护你的时候,你也以同样的真诚,甚至更多的真诚去回报朋友。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以心换心,朋友之间的友情必然是根深叶茂。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远在千里之外,荀巨伯去看他时,赶了好几天的路程。可是到了朋友所住的郡地时,却发现这里被胡人包围了,他只得潜入城里去看望朋友。朋友看到荀巨伯时非常高兴,但又忧虑地说:“谢谢你在这个时候还来看望我。现在城已被胡人包围了,看样子是守不住了。我是一个快死的人,城破不破,对我来说已无所谓了,可你没有必要留在这里,趁现在能想办法,你赶快走吧!”荀巨伯听后责备朋友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大难临头,你却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去逃命,我怎么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呢?”胡人攻破城后,闯进朋友的院落,见到安坐的荀巨伯,大发威风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敢不望风而逃,难道想阻挡大军不成?”荀巨伯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城里的人,到这里只是来看望一位住在这里的朋友。现在我的朋友病得很严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为你们来,就丢下朋友不管。你们如果要杀的话,就杀我吧!不要杀死我这位已痛苦不堪、无法自救的朋友。”胡人听了这样的话非常惊奇,半晌无语。过了好大一会儿,有一位头领看了看手中的大刀,说道:“看来,我们是一群根本不懂得道义的人了。我们怎么能在这个崇尚道义的国家里胡闯乱荡,为所欲为呢?走吧!”胡人竟因此而收兵,一郡得以保全。

且不说荀巨伯对待朋友的义气感化了胡人,保全了朋友住的郡的安危,单就荀巨伯对待朋友的真诚本身而言,足以令人感动了。像这样以真诚的言行对待朋友的人,天下还有谁不愿意与其结交呢?朋友之间的友情怎能不深呢?

汉代还有一位名叫朱晖的人,在读书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大官名叫张堪,恰好两人是同乡,张堪很器重他。但朱晖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太学生,不敢与张堪交往过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把身家子妻托付给你。因为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朱晖对此重言不知如何反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后来,张堪死了,因为为官清廉,死后没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朱晖其时早已与张堪不通音讯,但知道张堪去世的消息后,感于张堪的知遇之恩,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并经常去问寒问暖。朱晖的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什么如此厚待他的家人?”朱晖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答应了,做人不能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朱晖还有一个朋友叫陈揖,两人也十分投机,陈揖过早谢世,留下了一个遗腹子陈友。朱晖在陈揖去世后,尽一切力量帮陈揖尽父责。有一次,南阳太守召朱晖的儿子去当僚属,朱晖却换下了自己的儿子而举荐陈揖的儿子陈友。

朱晖忠诚于朋友可谓达到了极至,为人正直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堪称典范。

富不居高,贫不低贱

现在社会虽然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中总有贫富之差别,朋友之间也不例外。贫者当然不必自卑,也不必感到抬不起头,但富者也不必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特别是在与贫者交往时,更不能另眼相看,不要过多谈论金钱财物。因为贫者与富者在一起时,或多或少地有点儿神经敏感,如果过多地在金钱上徘徊,贫者会感到有压力,从而与你疏远。即使你是无意识的,往往也会引出麻烦。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小王和小李是大学同窗,毕业后分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小王在学校当教师,小李在某银行工作。因为是同窗又在同一城市工作,俩人经常来往,互相帮助,堪称一对好朋友。两年后,俩人都结了婚,此后两家关系不错,俩人的爱人也互称姊妹。可两家越交往,关系却越淡薄了,为什么呢?原来,小王是教师,工资不高,生活比较清贫,而小李在银行工作,工资福利待遇较高,且自从当上了副主任以后,送礼办事的人较多,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现代化的。小王夫妻因家境不好,本身就有一种自卑,而到小李家时,小李夫妻谈论更多的是金钱,说什么“这个社会离了钱什么也办不成,我们家现在什么也不缺,你们两口子走时,随便拿回点儿去吃吧!你们来也不用给小孩儿买什么东西了,我们孩子什么都有,你们那点儿钱还是省着点儿花吧!”小王夫妻一听这话,心中不悦,好像来这儿是要饭似的,从此,两家关系逐渐淡薄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小于是来自贫困山区的一名大学生,因家境困难,读大学期间吃、穿、用等方面比较节俭,而同室的几位同学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家境相当富裕,花钱大手大脚。这些人平时在宿舍里经常夸耀自己的家境富裕,而说小于那儿如何如何贫穷,简直句句话离不开钱。甚至有时还大骂贫困山区的人如何笨,思想如何不解放。有一次,几位比较富的同学要求全室聚会,到餐馆吃一顿,小于感到很为难,左思右想还是拒绝了。他们可不耐烦了,嚷道:“别这么小气好不好!如果舍不得花钱,我们可以请你,怎么能不去呢?”小于觉得很不自在,认为自己不能在那个宿舍待下去了,于是没隔几天就请求班主任搬到另一个宿舍去了。那几个“富人”后来才明白自己错了,主动找小于道了歉,帮助小于搬回了原来的宿舍。

上述两例足以说明,富者不可在贫者面前过多地言钱,不然就会伤贫者的自尊心,其友情就大大打了折扣。贫者和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记住,贫者和富者的贫富都是暂时的,今后,贫者可能变成富者,富者可能变成贫者,因此,富者不可居高临下,贫者也不必太敏感。交朋友,更多的是交心,如果掺进了什么“利”在里面,就不符合交朋友的学问了。

宽容大度,恩交待友

《呻吟语》中说:“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齐,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棒却自容得?”这话很有道理,对朋友和周围的人也应这样。要想这样,我们应怎样要求自己呢?

1.不要抱怨。某设计师很有才华,工作能力也得到大家肯定,但她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抱怨,一会儿说冷气不冷,一会儿又骂别人愚蠢,或一直数说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太重等等。这些都易引起老板的不满,从而抹杀了她工作上的成就。

2.不要言辞过于锋利。某经理思想敏捷,然而她一年内换了五个秘书,原因是人家受不了她经常毫不留情的挖苦、讥笑,无法与她相处。银行总经理则认为多花了很多人事费而不考虑给她加薪。

3.不要缺乏自信心。有些人在办公室喜欢扮演弱者的姿态,处处表现出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和帮助,常问“我这样做可以吗?需不需要重新写一份?”他需要别人不停地鼓励和赞美,才有信心继续工作。对公司老板而言,这种人工作效率低,不宜提拔。

4.不要自以为是。有的人常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你对别人说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别人对你失去兴趣时你也大可不必惊讶。

5.不要过分依赖别人。有些人许多事情不敢去做,就像粘在别人身边的长毛狗。一开始别人还觉得自己是他唯一的保护者,但接触一多就会对他厌烦。因此,对他人的依赖要有个限度,超过了这一限度而自己又意识不到,人们就会疏远你去结交新朋友。不要过多依赖他人。

6.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某些人过于关注自己,他要求别人的观点、情绪和感情都与他一致。假若他闷闷不乐而别人却兴致勃勃,他会厉声指责;别人情绪低落而他兴高采烈时,他又会强迫别人高兴。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不管是早还是迟,一个人施展才华抱负的机遇总是会有的。当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就必须牢牢抓住,紧紧把握,切勿失之交臂。

有一次,西伯侯姬昌要带随从出去打猎,在出发之前,他让太史占了一卦。太史告诉他:“今日出猎预兆吉祥!”接着又说,“今日出猎,得到的猎物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熊,得到的将是辅佐国君的栋梁之材。”姬昌听了非常高兴,便带着随从,沿着渭水北岸出发了。渭水两岸草深林茂,他们一面追赶着野兽,一面往前走。突然,从渭水边传来一位渔夫唱着一首不俗的歌曲的声音。一打听,原来此歌是一位在蟠溪边钓鱼的老者所作,此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宗被封在吕地,又叫吕尚。姜尚年轻时,在商的首都朝歌以屠牛为业,后来在孟津开了个小饭馆,现在年纪大了,很穷,以钓鱼为生。

姬昌带着随从,沿着渔夫指引的方向,来到蟠溪边。这里很幽静,在溪边一棵高大的柳树下,有一块大石头平整如台,台上只见渔竿,不见渔翁。

姬昌抚摸着渔竿感叹道:“商王朝衰败,天下荒乱,贤能君子隐居不出,姬昌岂能不折节求贤!”便虔诚地等着,一直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也未见姜尚的影子。

大臣们不耐烦了,纷纷说:“大王不要轻信小民之言,此老头儿未必是个大贤,明日臣带他见您好了!”姬昌告诫他们说:“求贤聘杰,理当隆重,今日来意不诚,故其远避。我们要学古人求贤,待回去择吉日迎聘,方是敬贤之礼!”

过了几天,姬昌穿着崭新衣服,带着大队人马,旌旗鲜明,抬着聘礼,前来迎接姜太公。在离蟠溪很远的地方,他就下了车,步行进入山林。来到溪水边,远远望见溪边的大石头上,坐着一位老人,正在垂钓。姬昌就来到他的身边,亲热地和他攀谈起来,不多久,就发现这位老人很有才学,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大贤。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对姜尚说:“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天下的奇才啊!我的老太公生前对我说过,将来一定会有了不起的人来帮助我治理国家,那时,我们周国就会兴旺起来。我家太公向往您已经很久了。今天,我特带薄酒前来聘请,望先生不弃,辅佐周国。”

姜太公说:“我已经老了,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恐怕要辜负您的期望,让您白跑了几趟!”

姬昌说:“先生有大德,何必隐心中之奇谋,忍心百姓惨遭涂炭,而艰苦地在此垂钓?”说着,便命令随从把聘礼摆开。

姜太公早就知道西伯侯姬昌待人诚恳,颇具开创大业的君子气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当了周国的臣子。传说,这时姜尚已是70岁了。

姬昌得了姜太公,真如猛虎添翼。后来,他和虞、芮两国建立同盟,国势更加强大。这时,姬昌声称自己接受了“王命”,周围四十多个诸侯国都前来祝贺,尊他为周文王。从此,西伯侯改称为周文王,以取代商。

周文王“受命”第二年,姜太公带兵攻打西方的大戎族,大获全胜。接着,他又向文王建议攻打西北方的密须国。

周文王的三儿子鲜反对说:“密须的国君精明能干,先打他不好吧!”

姜太公说:“要树威,就须先打强的、不服从的国家。”

周文王很赞成姜太公的主张,就发兵攻打密须国,占领了密须国的全部领土。

姜太公连续两战皆捷,乘胜攻打离商都很近的黎国,黎国立即投降。过了一年,周国又派兵把黎国南边的邗国占领了,那是商纣王经常打猎的地方。这样,周的势力就深入到了商王朝的中心地区。

到了周文王晚年,姜太公带兵又占领了崇国。周将国都迁到原来崇国国都所在地,奠定了推翻商王朝的基础。

周文王病死以后,二子发即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在“相父”姜尚的帮助下,推翻了商王朝,暴君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周王朝。姜太公因在建立周朝的过程中屡建奇功,被封在齐地,成为齐国的始祖。

退一步,路更宽

清朝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