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5075900000015

第15章 大黑不黑法(1)

“舌柔在口,齿刚易落。”在错综复杂、曲折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刚正不阿如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完颜亮一心求胜将败退的数万金兵投入江中,结果被忍无可忍的士兵杀害。可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到趋轻避重、权衡利弊者,才能游历人生,保全己身。

坚则易断,柔则易曲

过于坚硬就会折断,过于柔软就会卷曲。金属过于坚硬就容易折断,皮革过于坚硬就容易破裂;领导者过于残忍、武断,大祸必然到来。灾祸的降临是从萌芽开始的。出现了祸乱的萌芽,如果不加警觉,不加防范,后悔就迟了。

岳飞被害死后,宋朝再也没有能常打胜仗的人了。金国的宰相完颜亮自视劳苦功高,连皇帝也看不顺眼,老觉得讨厌,便把完颜杀掉了,自立为皇帝,反正金朝乃番邦异族,不玩礼仪游戏,更何况礼仪讲了几千年的汉人不是也老搞篡权夺位的那一套吗?完颜亮上台后,将那些开国元勋们,不管老少,功劳多少,杀得个精光,还将他们的老婆、女儿,统统纳入后宫,供他淫乐。这一大帮人,都是完颜亮的叔母、姑妈、姐妹辈,但他已是贵为天子了,早和这一大帮人脱离了血统关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是臣子,以自己的身躯侍奉皇帝,也就不存在乱伦关系了。即使乱伦,死后堕入十八层地狱,完颜亮也受得了、忍得住。

完颜亮还大兴土木,修建了新的首都。宋朝有一个书呆子,叫柳永,写了一首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被完颜亮看到了,顿生无限慕羡之意,自己的土地上黄沙遍地,尸横遍野,哪有江南那种锦绣繁华。脑子一热,便下令发兵江南,征讨宋朝。他的母亲徒单太后稍稍说了几句反对的话,力大如牛的完颜亮夺过卫兵手中的狼牙棒,将母亲活活打死。

完颜亮率兵60万人,一路所向披靡,毫不费劲地就攻到了安徽和县,然后令60万旱鸭子收集船只,准备南渡长江。谁知虞允文带着残兵败将,驾着捉泥鳅的小船,蚂蚁似的出江作战,打败了完颜亮的第一次进攻。完颜亮勃然大怒,将败退回去的金兵全部赶进江中喂鱼,自己带领大军,来到下游的瓜洲准备渡江。谁料想根据地大本营的人早已忍无可忍,趁他远在江北,发动兵变,拥立完颜雍为帝。消息传来,完颜亮深感不妙,怕受两面夹击,命令士兵强渡长江,江没渡成,金兵死伤惨重。完颜亮不但不安抚士卒,反而残暴地斩杀败兵,结果大部分士兵溃退回国,一部分士兵趁夜杀死完颜亮,揣着他的头回国报功升官去了。

破釜沉舟

古代的军事谋略家们,常把生死关系当作调动将士战斗激情的最重要的杠杆,常用人为地陷部队于死地的办法,逼迫将士一心拼死杀敌并最后获得战争的胜利。如春秋时期的孟明祝“过河焚舟”,楚汉中韩信“背水一战”,都是人为地“陷于死地”的典型事例。而这种办法的要点就是将士兵置于生死关头,使他们只有死拼才能死中求生。

魏文帝时,曹丕打算迁移冀州士兵家属10万户,去充实河南。当时天旱,又闹蝗灾,老百姓没吃的,国家的各部门都认为这事办不得,而皇帝却决心很大,侍中郎辛毗和朝廷大臣们都请求进见。皇帝知道他们打算劝谏,满脸不高兴地等待他们,大家看到这光景都不敢说话。而当时的臣子辛毗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决心为了百姓死谏曹丕。

谁知皇帝听罢辛毗的话,并不理睬他,站起来进入内宫,辛毗追赶上去,拽住皇帝衣服的后襟,皇帝奋力挣脱,而辛毗决不松手。皇帝大怒:“辛毗,你强迫我干什么?”

“现在搞移民,既丧失民心,又丧失钱财,我不得不力争啊!”辛毗大声疾呼,皇帝为他的真诚而感动,最终减少了一半移民。辛毗正是靠着这种死谏的精神使固执的魏文帝改变了主意。

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面临生死的考验了,但面临重大的事业压力的情况仍然存在。美国芝加哥一家律师事务所有一位名叫莎莉·弗利安的女秘书。她可以同时用两部打字机打字,速度相当普通打字员的两倍。莎莉说她的打字技巧是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练出来的。本来事务所有两位打字员,但一位突然生病请假。于是她开始练习用双手使用两部打字机,终于练出了一手超人的本领。可见很多情况下,当我们不人为地为自己的能力设置障碍的话,就不能够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有人说,人类天生能刻苦耐劳,但台湾企业巨子王永庆却不以为然。他说,他小时候一大清早就得起来挑水,而每次他都是还未装满一缸水就疲倦得想休息,可是他母亲却说:“不行,再挑一桶。”当时他虽然实在累得不想动,但却不能不继续工作。因此王永庆认为,刻苦耐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活压力下锻炼出来的。有些人生活一富裕起来,勤劳也就跟着消失了。

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让惰性夺走了可能的成功,多给自己一些压力,多给自己一些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机会,这样做将会使你的办事能力得到超水平的发挥。

人心莫测,不得不防

人生之于世应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条古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演变成众多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矛盾,是由人们之间利益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背离所引发的,当它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对手就有可能设计出种种圈套,骗你上当受挫,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有的人心胸不够开阔,总以为别人算计他,终日疑神疑鬼,既伤神劳体,又不利于人际交往。因此,我们提倡“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将风度。

再则,有些东西不像圈套那么严重,只是有的人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一些,但是胆子又太小,不敢设什么圈套,爱耍些小聪明而已。对这种人,你不妨大度一些,让他自我陶醉一两回好了,这无伤大雅;若对方得寸进尺,你也不必过于认真,找个机会损他一回即可。如何巧妙地识破或确定别人给自己设的圈套,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本领。首先应从双方有无利益冲突的角度考虑,因为它是彼此算计最常见的原因。其次分析对手的性格和胆量,以确定圈套的种类及复杂和危险程度。

还可以采取以攻为守的方法,故意透露一点儿信息给对手,表明你知道他们设的圈套,只是不明确说出来。倘若对手做贼心虚,会表现出来;若对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便适当考虑可以排除有圈套的想法。

倘若你已掌握了某些证据,但还不充分,还想进一步识别庐山真面目,那就要装着一无所知,态度表情要一如既往,以免打草惊蛇。

大智若愚是迷惑对手、识破圈套最有效的办法。让对手以为你还被蒙在鼓里,使他戒心适当放松,便会导致他的某些失误和圈套的暴露,这样你就可以在有利的时机抓到最有力的证据。

倘若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你便可以毫不留情地揭露对方对你施以的种种阴谋伎俩,让他们的阴谋诡计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中曝光;也可以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圈套中再设圈套,诱使对方上当。

在一般场合,光是不害人还不够,还得有防人之心。防人,防什么呢?就是防人性中的“恶”。世间有绝对纯良的“好人”,也有绝对奸邪的“坏人”,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好坏夹杂”,也就是“善”中存着“恶”,“恶”中也有“善”,只是程度有别罢了。

善与恶,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人的观念之中也时时存在着善与恶。那么,人在什么时候会显露他的“恶”呢?就是在他想扩张他的欲望,或欲望受到危害的时候。换句话说:“善人”也会在利害关头显现出他的“恶”。例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有人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于是行骗行抢。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同事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似乎亲密无间,暗地里却勾心斗角,你一刀来我一枪。

古人告诫我们:“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既然告诉了暗箭难防,就是要你防呀!因为别人要害你,不会事先告诉你。那么该如何防?

不要被上面的大话吓懵了,先来个“巩固城池”,也就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上的做法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不随便露出个性上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不得罪人,莫太坦诚,高深莫测。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敢随便利用你、陷害你,因为你不给他们机会。

再来个“阻却来敌”之法,兵法云“兵不厌诈”,争夺利益时人心也不厌诈,因此对他人的动作也要有冷静客观的判断,凡异常的动作都有异常的用意,把这动作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并思考,便可发现其中奥妙。

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为朋友,最可喜的是能够友谊长存,和平相处,从彼此身上学习到优点与长处,使自己的道德与学问有不断的进步。而最可悲的莫过于失去彼此间的忠诚,做出损害对方名誉与地位的事情。

一般来讲,人在遇到打击时,如果打击的力量来自敌人,则可以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去迎接、去回击,即使伤痕累累也不会垮掉;但如果打击的力量出自自己的朋友,那必然有内心受伤的感觉,更无法用坚强的意志去反抗了。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更体现出人情的可贵。

是的,有什么比朋友的背叛更可悲的呢?曾国藩一生受儒学影响,所以养成了宁人息事的习惯,凡事以忍让为本,对朋友更是如此。李鸿章是其朋友之子,又由他一手调教出来,对于李鸿章的长短处他是一清二楚。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人才可用,但为时尚早”,也就是说李鸿章的德业还未修成就过早地被提拔使用了。所以在日后,于私说,当曾国藩遇到难处,再求李鸿章的帮忙很难;于公说,当清政府想借李鸿章之手打击曾国藩时,李鸿章完全成了清廷的走狗,对他的老师一点儿也不留情。另一个由曾国藩培植起来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则为了与曾国藩争夺江西的漕折和厘金,也翻脸成仇,奏章弹劾,使曾国藩非常难堪,无法下台。

对于朋友的不义,曾国藩的原则是忍,但忍到头来,郁气中结,伤及肝脾,导致饭后呕吐、牙痛、头脑晕眩、手脚抽筋,几至命丧。

其实,对于不义的朋友,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断义绝交,因为不义是他的错误,你大可不必拿来惩罚自己。既然他不义,你为何还忧心忡忡,顾及其名誉?对于不义小人应该毫不留情地打击他,打倒一个这世间就少一个,这还是为民除害呢。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朋友所犯一念之差的错误或无心的伤害与不义举动的区别,不要动不动就断义绝交。要知道,每当你从朋友之中除去一个人时,你的敌人阵营中就多了一股力量。因此,当你决心把他赶出朋友队伍的时候,千万要想好应变之计。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与某人交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间还能否称得上朋友呢?

其实,任何人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古诗词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佳句。古文也有君子之交不在于什么形式,而在于共同的精神实质这一真谛。也就是说,即使中断了交往,我们也不应该忘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