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5075900000113

第113章 四大“走偏”商人之教训(1)

黑有余而厚不足,偏左;厚有余而黑不足,偏右;厚太过而黑也太过,冒进;黑不及而厚也不及,消极;厚与黑兼而有之方为正道。

厚道有余而精明不足的“巨人”史玉柱

他最大的缺点是清高,为了虚荣不惜投重资建造巨人大厦,失败后居然成立了还债公司,以偿还公司及个人的债务,其经商之义厚令人叹惜。然而,其黑却不足,投资面太广而力度不够,广告铺天盖地而不着边际。更可笑的是零负债理论,可谓是商人中最多情者,由此看来,他是厚有余而黑不足的典型。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史玉柱这种个性在关键时刻葬送了巨人集团……

一、巨人崛起

1982年,史玉柱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1986年,他又考到深圳大学读软科学管理,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可是,已经在深圳的创业氛围中浸泡了三年的史玉柱早已无法忍受内地机关单位的平静和呆板了,仅仅几个月后,他便毅然辞职,又回到了那片狂热而充满机遇的南国土地。

初到深圳的那几天,他做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豪赌决定,他给《计算机世界》打电话,提出要登一个8400元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唯一的要求是先发广告后付钱。

13天后,他的银行账号里收到了三笔总共15820元的汇款。两个月后,他赚进了10万元。这是他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他把这笔钱又一股脑全部投进了广告,四个月后,他成了一个默默发财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1990年1月,史玉柱一头扎进深圳大学两间学生公寓里,他在计算机前呆了整整150个日日夜夜。这次他拿出来的是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列产品。当他天昏地暗地走出那间脏乱的学生公寓的时候,他发现家里的所有家具都已不翼而飞,数月未见的妻子不知去向。可是,他却站在了一个新的事业起点上。他从深圳来到珠海,这位身高1.80米、体重不到120斤的瘦长青年给自己的新技术公司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巨人”,他宣布,巨人要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

时隔一年,巨人已发展成了一家资本金超过一亿元的高科技集团公司。

从1992年开始,巨人已赫然成为了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军,史玉柱也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典范人物和现代商界最有前途的知识分子代表。

1992年,在事业之巅傲然临风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当时巨人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一亿元,流动资金约数百万元。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大部分自用,并没有搞房地产的设想。可是这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因素,让史玉柱改变了主意。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升到了54层。

这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便有人建议史玉柱应该为珠海争光,巨人大厦要盖到64层,夺个全国第一高楼,成为珠海市的标志性建筑。

到1994年初,不知哪位细心人突然想到,“64”这个数字好像不吉利,领导会不会不高兴,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香港的设计单位咨询,一来二去,索性把大厦定在了70层。

这就是最后导致史玉柱身败名裂的巨人大厦的投资决策过程。在整个国家都处在激进洪流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察觉出这一连串的偶然和随意中所蕴含的风险和不妥,没有人看见,危机的导火线从此时开始已经在“咝咝”冒烟了。

珠海市为了支持这个为珠海争“全国第一高楼”的标志性建筑,大开绿灯,巨人大厦的每平方米地价从原来的1600元降到700元,最后再降到350元,几乎成了一个“象征价格”。史玉柱原本打算向银行贷一部分款来启动大厦的动工,可是,他的智囊团却想出了一个当时看来比贷款要好得多的融资办法:卖楼花。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座被视为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成功丰碑的大厦,最终导致了巨人的突然窒息。

二、风云突变

1993年,中国电脑市场风云突变。随着西方16国集团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解散,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计算机的禁令失效,康柏、惠普、IBM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大举入境,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一时风声鹤唳。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以巨人为代表的民族电脑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多舛的命运。

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创业不久的巨人集团内部出现了管理和体制上的裂痕。史玉柱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便拉响了危机的警钟,他直截了当地剖析了巨人集团的五大隐患:创业激情基本消失、出现大锅饭机制、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和产业单一、开发市场能力停滞。这五大隐患,除了“产品和产业单一”这一条之外,其余的直到巨人集团覆灭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在这次会议上,史玉柱明确提出巨人“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他把新产业的目标确定在保健品和药品产业上。

当时的保健品行业基本上属于一个培育成熟的市场,在太阳神、飞龙等企业的“广告催肥”下,1994年全国保健品市场的销售总收入达到300亿元,而且没有大的国际品牌参战。史玉柱的企图十分的明显,他希望通过新的扩张激发出新的创业激情,利用巨人的品牌优势快速攫取超额利润,并以此来缓解主导产业发展受阻以及管理机制上的矛盾。这样的方式在许多企业的成长史上屡试不爽,并帮助它们摆脱危机、焕发新生。可是,在这一战略性大转移中,史玉柱犯下了一个错误: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发家产业和已有项目;相反,他希望齐头并进,最终造成了多线作战的局面。在当时,如果巨人集团确实已经定下了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的话,它完全应该对电脑公司和已开工的巨人大厦建设项目进行资产和管理上的剥离,使之独立运作。

相反,史玉柱走上了一条多线开战、俱荣俱损的大冒进之路。

一时间,暴风雨般的广告、新闻炸弹疯狂地倾泻而下,数千名年轻而狂热的营销人员分赴各大市场,巨人的系列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全国50万家商场的柜台上。集团的《巨人报》为了配合战役,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单,其最高单期印数竟超过100万份,创造了一个企业报单期印数的吉尼斯纪录。

如此前所未见的闪电战术,在一开始确实创造出奇迹:十几天时间内,汇总到史玉柱手中的来自全国各市场的订货量就突破了15亿元。

可是很快——快得让人至今忆起还感到心痛和猝不及防——整体协调作战能力的低下使战场变得混乱起来。两个月后,史玉柱就不得不宣布“停业整顿”。

1996年初,史玉柱开始从全面出击转为重点战役。他发现减肥市场的潜力巨大,因而决定全力推广减肥食品“巨不肥”,提出要打一场“巨不肥会战”。就这样,从2月开始,以“请人民作证”为推广口号的“巨不肥会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响,巨人集团的广告再次铺天盖地倾泻到各地媒体上。

日后人们才知道,当时一篇被巨人广为散发的为保健品“鲨鱼软骨”而作的宣传文案《鲨鱼不患癌》,其署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袁彬博士,而实际上却是出自一个对保健品一无所知的外语系学生之手。其他的保健品文案甚至病例等等,也大多由名牌高校新闻或中文系的才子才女们杜撰而成。史玉柱想要“请人民作证”的保健品战役的中坚力量其实不是科研人员,而是一些靠想像力和文字功底吃饭的书生。

市场停滞,而巨人大厦每天都要靠大笔的资金填下去才能继续长起来,多线开战的恶果终于显露出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史玉柱只好走出一步下策之棋,他不断地抽调保健品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三、军团解体

1996年9月,耗尽巨人集团精血的巨人大厦完成地下工程,开始浮出地面。也就在这时,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了。

在当时,很多知情的人已经看到了巨人集团的危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危机会爆发得那么突然和猛烈。

从10月开始,位于珠海市香洲工业区第九厂房的巨人集团总部热闹起来,一些买了巨人大厦楼花的债权人开始依照当初的合同来向巨人集团要房子,可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片刚刚露出地表的工程,而且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巨人集团可能已经失去了继续建设大厦的能力。这一吓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台风一样席卷了珠海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用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买了大厦楼花、原本梦想着赚上一笔的中小债主再也耐不住了。一拨一拨的人群拥进了巨人集团。

由于缺乏危机处理能力,巨人集团仅仅委派了律师与债权人和记者周旋,巨人与媒体的关系迅速恶化。种种原本在地下流传的江湖流言迅速地在媒体上被一一放大曝光:

巨人集团的资产已经被法院查封,总裁史玉柱称已没有资产可被查封了;

巨人集团总部员工已三个月未发工资,员工到有关部门静坐并申请游行;

巨人集团一位副总裁及七位分公司经理携巨款潜逃;

史玉柱沉痛承认在保健品开发上交了上亿元的学费……

在那些风腥雨恶的日子里,史玉柱一直躲在巨人集团总部四层的总裁办公室里,那是一间300平方米的大办公区,史玉柱将办公室、书房、卧室、会议室、秘书室集于一体,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史氏空间。当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史玉柱就躲在这个孤岛上,拉下所有帷幕,拒绝与任何外界接触,整日在不见一丝阳光的大房子里孤寂地枯坐。

一向不善交际的史玉柱似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即便是在辉煌的鼎盛期,他也不太善于与外界交往。每当要做一次重大决策,他都喜欢把自己关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苦思冥想。久而久之,大办公区的地毯已凹凸不平,显得坑坑洼洼。

史玉柱把自己在孤岛上关了数十日。就在这些日子里,新闻媒体对巨人事件进行了高密集的轰炸,企业形象支离破碎。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没有跟媒体、社会进行过哪怕一次认真、知心的对话。他异常平静地对仅有的几位对他和巨人还抱一丝希望的部下说,我们不必主动去找任何一位记者,我们的名声已经这样糟了,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还能怎样?就这样,史玉柱轻易地放弃了最后一次获取同情和救援的机会。

当时的巨人集团除了巨人大厦没有别的固定资产,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估计各销售商欠巨人集团的钱有三亿元左右,史玉柱自己估算属于良性债权的至少有1.2亿元。可是由于不久后集团的整体崩盘,就是这1.2亿元绝大多数也没有收回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史玉柱那种缺乏沟通的个性在关键时刻最终葬送了巨人集团。巨人晚期曾出任常务副总裁的王建曾评价史玉柱说,他最大的缺点是清高,最大的弱项是不善与人交往,最大的局限是零负债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庞大的“巨人军团”分崩瓦解。

巨人解体后,史玉柱一夜之间身无分文,他惶惶然离开珠海这块伤心地,大江南北四处游荡,有一年还去了青藏高原,他突发奇想,去爬珠穆朗玛峰。在6000米处,他和三个同伴在冰川中迷了路,他的氧气也吸完了,天眼看要暗下来,非常恐怖,史玉柱对同伴说,你们走吧,我走不动了。好在同伴不愿丢下他,在50米远的地方找到一条路,总算死里逃生。这次珠峰探险,在史玉柱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山后,他辗转来到南京,并最终安定下来,决心重新开始。

附:

史玉柱:我的四大失误

第一,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可谓大矣: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然而目标越大风险越大,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必要的组织保证,必然损失惨重。

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巨人集团涉足了电脑业、房地产业、保健品业等,行业跨度太大,新进入的领域并非优势所在,却急于铺摊子,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巨人大厦导致的财务危机,几乎拖垮了整个公司。巨人的主业——电脑业的技术创新一度停滞,却把精力和资金大量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缺乏科学的市场调查,好大喜功,没有形成成熟的多元化管理的能力。

第三,“巨人”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巨人集团也设立了董事会,但那是空的。我个人的股份占90%以上,具体数字自己也说不清,财务部门也算不清。其他几位老总都没有股份。因此在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由于他们没有股份,也无法干预我的决策。总裁办公会议可以影响我的决策,但拍板的事基本由我来定。现在想起来,制约我决策的机制是不存在的。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充分体现了决策的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的综合素质还不全面时,缺乏一种集体决策的机制,特别是干预一个人的错误决策乏力,那么企业的运行就相当危险。

第四,没有把主业的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从1989年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1990年的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统,到1993年的巨人中文手写电脑、巨人软件等,这是当初巨人成就辉煌的关键。电脑业走入低谷以后,我忽视了技术创新这一“巨人”电脑的生命线,连续两年在业界反应平平,到1996年,“巨人”才推出了M—6407桌面排版系统。“巨人”二次创业的失利与此有很大关系。

精明有余而厚道不足的“爱多”胡志标

胡志标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狠。一方面他的市场直觉无人能比,他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捷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具有刺刀见红的经商黑度;另一方面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却具有豺狼般的狠劲,他能在一夜之间将DVD的价格腰斩一半,他能在半年之内让竞争对手死伤大半。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胡志标的失败正是由于他过黑而不厚所致。当合作伙伴纷纷离他而去时,他只有失败的份了。作为一军统帅的胡志标目标只有一个:把爱多做大、做大、再做大。于是,任何能让爱多做大的想法都让他跃跃欲试,而他过大的野心正断送了他自己。

一、壮志少年

胡志标出身农民,他没有读过几年书,很早就出来“跑码头”,他对家电有一种天然的爱好,从小就以组装半导体为乐,又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松下幸之助的自传,梦想着要当“中国的松下”。

有一天,在广东中山东升镇上的一间小饭馆里,他突然听到了一个消息:有一种叫“数字压缩芯片”的技术正流入中国,用它生产出的播放机叫VCD,用来看盗版碟片比正流行的LD好过百倍,这个东西一定会卖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