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帝王统驭智慧方略全书
5055000000009

第9章 能言巧辩篇(3)

正当威尔斯在法庭上信口雌黄,气焰嚣张的时候,箱行的辩护律师罗文锦从律师席上站起来,取出口袋里的金怀表,高声问法官:“请问,这是什么表?”法官答道:“这是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有何关系?”罗文锦高举金表,面对法庭上所有的人说:“这是金表,没有人怀疑吧?但是请问,这块金表除表面是镀金之外,内部的机件都是金制的吗?”旁听者同声议论:“当然不是。”罗文锦继续说:“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叫它金表呢?”稍作停顿,又高声道:“由此可见,茂隆行的皮箱案,不过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而已。”

原告理屈词穷,法庭宣布威尔斯犯有诬告罪,罚款5000元结案。

古有“白马非马”的诡辩术,而奸商却以此贪求钱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恰到妙处。

刘伯承义结小叶丹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义结金兰,使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少数民族区,传为一时佳话。

1935年春天,红一方面军强渡金沙江后,立即向大渡河前进。刘伯承率先遣队前去抢占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渡口。当时,红军前进路上必须经过大凉山彝族居住区。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实行大汉族主义政策,彝民对汉人,特别是汉人军队抱有成见。他们对红军并不了解,如果红军强行通过,定会遭到反对。当时,不可能用正常办法来说服彝民让红军通过。刘伯承了解到,彝民首领小叶丹十分讲义气,决定利用这一点,加强红军同彝民的互相了解。刘伯承让部队停止行动,并向少数民族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红军只是借道北上,打国民党军队,并主动提出红军刘司令愿同小叶丹结为兄弟的要求。

小叶丹看到红军并不像国民党军队一样来烧杀抢掠后,便欣然同意刘伯承提出的要求。刘伯承立即骑马前去会盟,小叶丹深为红军的友好行为所感动,对刘伯承的豪爽气概很是佩服。他提出愿与刘伯承结成兄弟。刘伯承也欣然同意。在结盟仪式上,两人共饮滴有鸡血的酒,发誓两人结成兄弟,红军同彝民兄弟永远和好。刘伯承与小叶丹的结盟,一下子消除了彝民对红军的猜忌。小叶丹不仅让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而且还派向导带领红军出境,大大便利了红军的进军。

搞好民族关系,最重要的是尊重少数民族的感情。在红军与彝民发生冲突之际,刘伯承并不是采取对着干的措施,而是通过谈判,说明红军的性质及政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并尊重他们习俗,与彝民首领结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德驳老蒋

1945年8月10日,日本请降,但其军队并未停止抵抗。同日,朱德总司令依据波茨坦公告精神,命令各解放区所有武装力量努力进击日、伪军,并准备接受敌人投降。11日,蒋介行下令国民党军“加紧作战,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一面又命令共产党部队在原地驻防待命。

蒋介石发布这道命令是想把共产党限制住,以便使他在大后方的部队有时间去抢占一些大城市和战略要地,为以后打内战做好准备。但这道命令却出了差错,他忽视了这么一个基本事实:日军尚未停止军事行动。这一漏洞立即被朱德抓住了。他于8月13日、16日致电蒋介石,责问蒋介石在日军尚未正式投降,日军仍在屠杀中国人民,中苏美英的军队仍在同日军作战时,为们么偏偏要解放区军队停止作战?八路军、新四军都是国民革命军(抗战初,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原红军及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抗战中隶属关系未变),蒋介石命令国民革命军各部加紧作战努力,积极推进,为何又叫八路军、新四军“就原地驻防待命”?因此,朱德认为,蒋介石的这一命令是错误的,八路军、新四军坚决不执行。中共中央命令解放区部队,按照原来的方针,坚决地向日军、伪军进攻,收复失地。蒋介石也无可奈何。

中国有句古话,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朱德抓住蒋介石命令中的漏洞进行反驳,显得既有充分的道理又有力量,使人们感到蒋介石确实是输了理,并揭露了蒋介石企图限制共产党,准备发动内战的阴谋。

罗斯福巧用比喻

1941年5月21日,美国运输船罗宾·摩尔号从纽约到开普敦的途中,被德国潜艇击沉。事件发生不久,海军部长诺克斯乘机提出美海军护航的主张。国会中孤立派立即作出了强烈反应。他们指责说,护航就是宣战,将导致与德国的全面战争。孤立派费什甚至要弹劾诺克斯。国会中主战派与孤立派争论十分激烈,双方互不相让。

正在双方争得难分难解之际,1941年9月4日,德国潜艇炮击了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罗斯福认为这是反击孤立派的好时机。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罗斯福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又用其惯用的打比方的方式说:“如果不理会这种攻击,就如同一个当父亲的,当他的孩子们去上学的路上遭到埋伏在树丛中歹徒的射击,尽管没有打中,他却不能不闻不问。他应当去搜寻这些树丛,抓住这些歹徒,把他们消灭掉。”9月11日,罗斯福指令美国军舰对德国军舰“见了就打”。他又比喻说:“在响尾蛇摆开架势要咬你的时候,你不会等它咬了你才把它踩死。”两天之后,他又下令对北美到冰岛航线上的美国船只进行全面护航。

罗斯福是一位闻名世界的演说家。他善用比喻法,使他在许多问题上获得成功。

于细微处见才智

在亨利四世时期,法国外交家让奈被派在荷兰,受命调停联省共和国(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荷兰7个北方省起义,联合组成一个新的、称之为联省共和国的国家。)与西班牙的冲突,促成和平谈判。

当时,无论联省共和国的阿兰斯基亲王,还是西班牙国王,都不情愿举行谈判。一方面要坚持斗争,彻底摆脱西班牙的君主专制,一方面要坚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谁也不肯让步。他们出于自尊心的需要,都不愿达成和平协议,以为达成和平协议就是向对方让了步。因此,谈判时断时续,整整拖了2年。

天才的外交家让奈深知语言的力量,他用”长期休战”一词代替“和平”一词,说服了交战双方。就这样,1602年,西班牙与联省共和国之间签署了长期休战条约。西班牙承认联省共和国的独立。

说辩谋略中有一种方法称“借代法”。此法就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另外一种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说辩技巧。让奈用的是意思相近的语言借代法,使僵持不下的谈判打破了僵局。

诡谲的“均势外交”

19世纪上半叶,有一位活跃在欧洲外交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就是任奥地利外交大臣和首相之职的梅特涅。在他任职长达40年的时间里,梅特混凭借自己敏锐的判断力和出众的外交才干,以多变的外交手段,巧妙地周旋于大国之间,纵横排阅,左右折冲,竭力维持欧洲的“实力均衡”,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奥地利的安全利益。

1809年他担任奥地利外交大臣的时候,拿破仑刚刚粉碎了第五次反法联盟。作为这次反法联盟主要成员国的奥地利成为战败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割让大片领土,丧失了350万人口,赔款8500万法郎。奥地利的实力再次被削弱,甚至于有亡国的危险。在这危难之际,梅特涅开始施展他的”均势外交”,一方面采取奥地利的传统外交策略——以皇室联姻的办法来调和与别国的关系,亲自撮合了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丝与拿破仑的婚姻,从而缓和了国家的危急局势;另一方面,他又暗中与东方大国——沙俄联系,力图借重沙俄的力量求得欧洲的实力均衡,减轻法国对奥地利的压力。法、俄两国虽曾一度修好,共同结盟反对英国,但梅特涅看到沙俄政府对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极为不满,因为这严重影响它向英国出售农产品。沙俄带头同英国恢复贸易往来,打破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法、俄两国关系趋于恶化。此外,在拿破仑与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丝联姻之前,曾向俄国公主安娜女大公求婚,但遭到俄国皇后的拒绝,拿破仑对此也怀恨在心。法、俄关系的微妙变化,梅特涅全都看在眼里。他看到时机已到,便采取两面手法进一步促使法俄争斗。一方面佯称积极支持法国,派出3万多奥地利军队;一方面又向俄国秘密保证“给法国尽可能少的支持,向俄国作尽可能少的进军,并要尽可能造成最少的伤害。”这样,奥地利向两面讨好,避免了来自法、俄双方的侵害。1812年春天,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失败,法国被大大削弱了。

在利用俄国削弱了法国以后,梅特涅又试图维持新的国际力量“平衡”。当英、俄拉拢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联盟时,梅特涅认为不能再削弱法国了,因为再削弱法国将会破坏大陆的实力均衡,并为俄国建立霸权开路。他认为法国的实力必须保持在既能够抗衡俄国又不致于对奥地利形成太大威胁的限度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又不得罪英国与俄国,梅特涅诡称中立,并与反法联盟各国达成一项幕后交易:由他充当法国和反法联盟之间的调停人,争取达成妥协;如果调停失败,奥地利就加入联盟,参加反对法国的战争。1813年6月22日,梅特涅亲自到巴黎的马科利尼宫,提出宽厚的条件,极力劝说拿破仑妥协。但拿破仑过于自信,不肯接受并不苛刻的条件。调停归于失败。于是奥地利又加入了反法联盟,即使这样,梅特涅仍不打算削弱法国,所以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奥地利并没有做出重大贡献。而梅特涅却凭其外交手腕,总揽了反法联盟各国部队的外交管理权,并为奥地利将军争取了一个反法联军司令的头衔,增强了奥地利的地位。

法国战败以后,欧洲的形势起了变化。俄国和普鲁士的力量膨胀起来,他们分别对波兰和萨克森提出了领土要求,从而对奥地利产生了直接的威胁。梅特涅看到,英国对俄国兼并波兰的野心十分警惕,而法国也在指控俄。普对波兰和萨克森的觊觎。于是梅特涅抓住时机立即拉拢英、法于1815年1月订立了三国秘密同盟。由于英、奥、法一致反对俄国和普鲁士,俄国、普鲁土的野心不得不收致起来。梅特涅这次成功地借用了英、法的力量,使之与俄、普对峙,求得了实力均衡。然而联合英、法对抗普、俄也只是梅特涅的权宜之计。1815年9月,当梅特涅看到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民族压迫的革命风暴日益猛烈,又毫不犹豫地联合普、俄共同扑灭革命烈火。俄、普、奥在巴黎建立起“神圣同盟”,维护以基督教教义为幌子的旧秩序。在同盟内部也有矛盾和危险,这就是俄国势力太大,奥、普只不过是俄国的小伙伴,梅特涅不甘心屈从于沙俄。为了削弱沙俄,他再次积极拉拢英国,拚凑了俄、英、奥、普四国同盟,实现了同盟内部的实力均衡。事后不久,梅特涅又把另一支抗俄的力量法国拉入四国同盟,成为五国同盟。此后,欧洲的大国之间出现了一种均势的局面。当时国力并不十分强大的奥地利,在梅特涅均势外交的影响下,一时竟成为欧洲国际社会的外交中心,国际地位得到很大提高,1809年还是一个战败国,到1815年已脐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梅特涅均势外交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敏锐地抓住了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且成功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它们相互牵制,使任何一国都无法成为主宰一切的霸权国家。这里的关键是正确地判断形势,把握各国力量的消长,永远站在势力较弱的一边,抑制强国力量的发展,从而保证自身的独立与安全不受威胁。梅特涅的均势外交受到后世学者和政治家的极大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