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帝王统驭智慧方略全书
5055000000004

第4章 激浊扬清篇(1)

楚庄王问鼎窥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兴师讨伐陆浑戎族,然后渡过雒水,在周朝的边界阅兵演习,想向周天子一示军威。当时楚国国力强盛,庄王志得意满,跃跃欲试。周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坐立不安。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实则是借此探看一下楚庄王葫芦里究竟装了些什么药。王孙满见到楚王,楚王便装作无意地说:“我听说大禹铸了九座鼎,三代相传,被尊为传世之宝,现藏在雒阳。不知这宝鼎大小多少,轻重几何啊?我很想听一听。”原来周鼎是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像征,跟周朝王权一样,世代相传,外人不能过问。王孙满一听便明白了楚庄王企图称霸代周的野心,立即正色答道:“周朝三代相传,哪里在宝鼎本身?从前禹治天下,九州牧长用贡铜铸了九座鼎。夏桀无道,宝鼎归了商朝;商纣暴虐,宝鼎便到了周的手中。政治清明,鼎虽小也不可迁;政治昏乱,鼎虽大也没有什么分量。过去成王定鼎时占卜说,周可传30代,历700年,此是天意。这鼎没什么可问的!”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一席话,思忖自己的力量确实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取代周王朝的程度,而中原诸侯也还没对周公开翻脸,便知趣地率军离开,从此不再动这个念头。

“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其中的王孙满很有外交水平,他从庄王一句问鼎的话便敏锐地察觉到其“窥周之志”,随即晓之以利害,明之以公理,使其不敢再轻举妄动。可见外交斗争也是一种重要的谋略手段。

郑灵公戏言取祸

有一天公子宋与公于归生相约去见郑灵公。归生看见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轻轻翕动起来,觉得很奇怪。公子宋说:“我如果食指跳动,这天必定要吃稀奇美昧,次次灵验。不知今天又要吃什么美味了?”二人进入朝中,果然看见有一只硕大的鼋,是从汉江捕来,灵公准备杀了设宴请诸大夫的。公子宋与公于归生不禁相视而笑,被灵公看见于,问他们笑什么。归生讲了公子宋食指的怪事,说:“他想主公杀巨鼋,一定遍宴诸臣,食指又要灵验了,所以才笑。”灵公取笑道:“验与不验,决定权还在寡人手里昵!”

不多时灵公果然设宴,遍召诸臣。厨子送来已烹调好的鼋肉。灵公尝了之后,命人从下席到上席,依次赐给一碗鼋肉,一双像牙筷子。到了第一、第二席时,正好只剩一碗。厨子禀报说:“鼋肉只有一碗了,您下令赐给谁?”灵公命赐给归生。灵公大笑道:“众人都有,偏缺你的,是你命不该吃鼋肉。你的食指如何灵验?”原来灵公吩咐故意少装一碗,好使公子宋食指不灵,取乐一番。谁知公子宋觉得大丢面子,羞怒之下,跑到灵公面前,从碗里取了一块肉吃了,说:“臣已吃到了。食指如何不灵?”说完拂袖而去。灵公怒道:“公子宋如此无礼,是以为我没有刀刃,不能斩下他的头吗?”君臣不欢而散。从此公子宋和灵公结下深怨。公子宋知道灵公对他怨恨难消,惟恐自己被诛杀,便先下手为强,设计暗杀了灵公。

《东周列国志》在此处有一句诗:“自古君臣无戏言,灵公奇祸起尝鼋。”因为一句戏言而招致毁灭之祸,仿佛很荒唐,但在现实中却是存在的。灵公和公子宋都心胸狭窄,没有宽仁大度拘气魄。而灵公作为国君,每一句话在臣子看来都是有分量的,所以公子宋惧怕真的被杀,就孤注一掷,抢先下手了。从谋略的角度看,在外交场合应忌随便乱开玩笑,待人也宜宽大为怀。

齐顷公戏客树敌

晋国大夫邯克出访鲁国之后,又和鲁国上卿季孙行父偕同访齐,途中遇到卫国上卿孙良夫、曹国大夫公子首也去齐国访问。四人便结伴而行,来到齐都,向齐顷公致以各国国礼。齐顷公回到宫中,忍住笑给他母亲萧太夫人描述了一番四位使臣的容貌。原来事有凑巧,这四位生理上都有些缺陷:邯克只有一只眼,季孙行父是个秃子,孙良夫是个跛子,公子首是个驼背。萧太夫人起了好奇心,非要亲眼看看不可。齐顷公是个孝子,为了取悦母亲,就答应她说:“明天我在后花园设宴,他们赴宴都要从崇台下经过。母亲在台上稍稍拉开帷幕就可以看见了。”然后秘密派人找来四个有生理缺陷的人给四位使臣驾车,一个是独眼,一个是秃子,二个是驼子,一个是跛子,各各对号入座。上卿国佐劝阻道:“使节往来是国家的大事,应当宾主相互尊重,以礼相待,不可取笑人家。”齐顷公不听。

到了时间四位使臣经过台下时,太夫人启帷观看,不禁大笑。邯克看见给他驾车的是个独眼,先还以为是偶然,后来听太夫人和侍女们的笑声,觉得不对,草草喝了几杯就回到馆舍。四位使臣得知是国母在笑,都十分气愤。邯克说:“我们好意修聘,却遭侮辱,此仇不报,不是大丈夫!”行父等三人齐声说:“大夫如果兴师伐齐,我们将全力相助!”四个人歃血为盟,商量了一整夜,天亮后不辞而别。第二年,晋国汇集四国军队大举伐齐,直打到齐都临淄城下,齐顷公险些被俘。齐国被迫签订了盟约,向晋朝贡,归还抢占的鲁、卫之地。

外交使节代表着整个国家,他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尊严和地位,所以外交场合向来儿戏不得。像齐顷公这样行事轻率,不讲风度、不讲策略,无异于给对方提供战争的借口。因此在政治、军事上,待人处事的有礼有节,恰到好处,也是谋略之一种。

渑 池 会

蔺相如完壁归赵后,秦王心里一直不痛快,便约赵王相会于渑池。赵王知道秦王不快好意,又想起秦国也曾约楚怀王相会,结果怀王被秦囚禁,便让蔺相如保驾,并派大军驻扎以防不测。到了渑池,赵王与秦王以礼相见,摆酒欢宴。秦王说:“听说赵王擅长音乐,我这儿有宝瑟,请赵王奏一曲。”赵王不敢拒绝,只好弹了一曲。秦王叫史臣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鼓瑟。”这时蔺相如上前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地音乐,臣谨奉盆缶,请秦王击缶助兴。”秦王很恼怒。相如跪着奉上盆缶,秦王还是不旨敲。相如说:“大王是仗恃秦国的强大吧?现在,五步之内,相如可以把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的左右想上前抓住相如,被相如大喝一声吓退。秦王只得勉强敲了一声。相如叫赵国史臣写道:“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令秦王击缶。”秦国大臣们愤愤地站起来向赵王请求道:“请大王割十五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向秦王请求道:“礼尚往来,也请大王以咸阳为赵王祝寿!”秦王一看赵国不可欺,便命进酒,和赵王假意尽欢而散。秦、赵约为兄弟之国,永不互相侵犯。

“渑池会”使蔺相如又一次表现了他的气节、勇气和过人的机智。

妙言止干戈

战国初年,楚国的国君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在位)想去攻打宋国,他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名叫公输般,他是鲁国人,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

公输般当了楚国的大夫,设计制造了一种攻城用的云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素以善于防守而著称,更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殃的混战。当他听说了楚国要用云梯攻打宋国的消息,就急忙跑到楚国去。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制造云梯帮楚国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于是,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见了楚王,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马车,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的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可楚王认为,他有公输般设计的云梯,攻城一定可获胜,因此不想理睬墨翟的劝告。墨翟见此情景,就对楚王说:“那么我来充当守城的,你让公输般来攻,看他能否攻下。”于是,墨翟制作了简单的模型,让公输般用他制造的云梯来攻打,自己防守。“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守围有余。”公输般一连用了九套攻法,都被墨翟的方法给挡住了。公输般的方法使完了,可墨翟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用呢。

公输般见破城无望,说:“我想出对付的办法了,不过现在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想怎么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楚王莫名其妙,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法守城了。可是,在我来楚国之前,我的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已经学会了我的守城方法,守在宋国城墙上,正等着楚国来攻城呢。就是把我杀了,守城方法并没有失传。”楚惠王听了墨翟的一番话,又亲眼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并没有把握,只好说“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墨子用智慧阻止了一场战争。

子贡由礼知兴衰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来鲁拜见鲁国的国君。孔子的学生子贡正在鲁国任职,当时也在场。邾隐公见到鲁国国君后,向他献上一块宝玉。子贡发现,邾隐公献玉时手持玉佩,仰头朝上;而鲁国国君接过宝玉的时候,低头朝下,谦卑恭顺。子贡很有感触,他对孔子说:“从礼仪上看,两位国君都有不祥之兆。礼仪是生死存亡的标志,事关国家的存亡,事业的成败。举止言行,俯仰进退,都有一定的规矩礼数。朝拜,祭祀,治丧,开战,在这些场合都有一定的礼仪可守。像邾隐公拜见我国国君这种情形,不能算是合乎礼仪的。这是很大很重要的场合,人们却不懂得守礼了,礼崩乐坏,国家将乱。邾隐公高仰着头,这是骄傲欺君的表现,我们君王低垂头,这是虚懦衰败的表现。骄傲欺君,发展下去就要反叛作乱;虚懦衰败,就将身生病疾。鲁国君主为人主,大概要先人而死吧。”

到了这年的五月,鲁国国君果然因病死了。孔子说:“事情不幸叫子贡给说中了。”

礼虽是形式,却也能表现一定的内容,人的内情往往会通过举止言行表现出来,而礼是对举止言行的规范,因此,能否依礼作为,这本身就能集中体现出人的内在情况。子贡就是这样,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预知了即将发生的国家大事。

孙权忍辱负重图存

关羽遭东吴杀害后,魏、蜀、吴之间的关系立时紧张起来。孙权为移祸于人,将关羽首级星夜送往魏都洛阳,企图教刘备知道是曹操的原因,关羽才被杀,让刘备痛恨曹操,不至于向自己进兵。曹操却将关公的首级,取一香木身躯配之,封官加冕,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意在使刘备心恨孙权,尽力南征。刘备念念不忘兄弟之情,所以在称帝之后,就不顾群臣谏言,大举进兵东吴。

孙权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权衡利弊:如果东吴当时只是单纯对付前来报仇的刘备,还不是力不能及。然而刚刚称帝的曹丕如果同时来袭,东吴就难以招架了。在这种艰难处境下,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孙权采取了政治上和外交上忍辱负重的灵活政策,获得极大成功。

首先,孙权力争和刘备讲和。他不惜屈尊下就,向刘备“上表求和”,并作出了重大的让步:一,将孙夫人送回成都;二,缚还糜芳、傅士仁等降将;三,将荆州仍旧还给西蜀;四,与刘备永结盟好,共反曹丕。孙权的这些让步,就是要回到以前的策略上来,使吴、蜀重修归好,孤立曹魏。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这对吴、蜀两家都有好处。

但刘备念弟心切,断然拒绝孙权的建议,做了一次鲁莽错误的决定。孙权看到吴蜀交兵已不可避免,又立即对曹丕“写表称臣”。曹丕也想乘机孤立刘备,先反西蜀,他派使者到东吴,封孙权为吴王。当时东吴文武百官纷纷劝谏道:“将军应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应当受魏国帝王的封爵。”孙权反驳道:“当日沛公刘邦受项羽的封号,只是出于彼时罢了,现在我的处境也像刘邦,为什么要推却曹丕的封号呢?”他不顾顾雍、徐盛等人的极力阻挠,亲自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魏使,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这样,使魏国在吴蜀交战时起码能站在中立的位置,不至使东吴两面受敌。

孙权用屈辱忍耐的方式求得一种生存方式,他在吴蜀交战中终于取得胜利,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英雄本色。

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最合理的一句话大约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孙权制定策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战略全局着眼,以政治、外交上的灵活性,力避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促使战略的态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诸葛亮辅佐幼主重结吴蜀联盟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势力迅速扩大,给孙权造成很大威胁。于是孙权派兵攻取荆州,结果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共占荆州。后关羽又一意孤行,使吴蜀联盟出现裂痕。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不顾后果,违背联吴抗曹的根本方针,率军攻吴,结果在夷陵全军覆没,刘备只身退回白帝城,极度懊悔又加上身染痢疾,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把辅佐幼于刘禅完成复兴汉室的重任嘱托给诸葛亮。

当时,蜀国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力量大大削弱,吴蜀联盟彻底破裂,蜀国完全陷于孤立无援之境。诸葛亮深知要使蜀国摆脱两面受敌的困境,得以恢复元气,惟一的出路是重结吴蜀之好。那时孙权虽已向曹魏称臣,受封为“吴王”,但并非出于本愿。况且吴、蜀关系恶化以后,对孙权也十分不利。这些都使吴蜀重新和好成为可能。因此诸葛亮很快果断决定,派精明强干之士,出使东吴重新结交两国盟好关系。正当诸葛亮为人选问题拿不定主意时,恰逢邓芝来见,并提出意见说:“今主上幼弱,初即帝位。应该派人出使东吴,重新恢复两国联盟。”诸葛亮见这一建议正与自己不谋而合,便立即决定派邓芝出使东吴。

建兴元年(223年)10月,邓芝到达东吴,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孙权犹豫不定,未立即接见邓芝。邓芝急中生智,上表孙权说:“我这次出使,并不单为蜀国,更是为吴国的利益着想。”孙权感到此言其中必有缘故,便接见邓芝说:“我早就想同蜀国重新和好,但又恐蜀国刚遭不幸,幼主年小,势单力薄,一旦遭到曹魏进攻,我也会自身不保,故而犹豫不决。”于是邓芝阐明两国联盟的好处说:“吴,蜀两国据有四州之地,大王是天下闻名的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今杰出之士。蜀国地势险要,吴国以长江天险为屏障。两国唇齿相依,如果联合起来,则优势更为突出,进可以夺取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个道理不是很清楚吗?如果大王和曹魏保持关系,曹丕早晚会让您入朝,以太子作为人质。大王如不听从,一定会遭到曹魏的讨伐。那时,蜀国也趁机顺流东下,恐怕大王就不会拥有江南之地了。”听罢邓芝一席话,孙权沉思半晌,觉得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下决心拒绝曹魏,与蜀国重新恢复盟好关系,还立即派张温出使蜀国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