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帝王统驭智慧方略全书
5055000000002

第2章 治国方略篇(2)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军事、经济、政治三大方面战略方针的形像概括。朱元璋在建基立业的过程中,由于能够审时度势,贯彻实行这一斗争策略,为实现其削平群雄,灭元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国会盟文武相随

公元前501年,鲁国大臣阳虎反叛,兵败后逃奔齐国。齐景公想趁机借阳虎之力伐鲁,后听说鲁国启用了孔丘,此人学问高深,伐鲁恐难取胜,于是又改变主意,将阳虎逮捕,以“引渡”给鲁国。可不小心又让阳虎给跑了,齐景公担心鲁国谴责他招降纳叛,马上给鲁国致信,说明情况,并约鲁侯会盟,两国息兵和好,鲁定公接信后,会集季孙斯、孟孙无忌。叔孙州仇商议,确定由孔子负责会盟时的护驾,鲁定公并任命孔子为代理相国,管理会盟期间的一切政务。随后,鲁定公带上随从就要出发。孔子向鲁公建议,为防不测,保证会盟的成功,应采取必要的武力保护措施。他向鲁公说明文武之事不可相离的道理,并用古时诸侯出门者都有武将保驾的例子,说服定公,任命左朽司马率兵随行。并令部队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敌,还特命大夫兹无还率兵车300乘?在离会盟地十里处扎寨。

果不出孔子所料,在齐鲁会盟的头天晚上,齐国大夫黎弥为齐景公出谋划策,他说,齐鲁两国结仇甚久,若不是怕孔丘辅左鲁国前来犯我,我们也不会提出这会盟之事。现在看来,孔子有谋无勇。对战伐之事—窍不通。我们在明日会盟时,用300莱夷人扮作乐工,伺机拿下鲁定公,戮杀随从,岂不是将鲁国的命运掌握在手中。第二天,两国君相登坛会盟。齐国300余人表演本土乐舞。莱夷人拿着兵器手舞足蹈而至,鲁定公吓得脸色突变,而孔子则从容自若。孔丘先让齐景公退去奏乐之人,又要他对那表演淫歌滥舞的乐队领头人绳之以法,齐王不从。孔子按剑张目,厉声道:两国既已通好,鲁国的执法官也就等于齐国的执法官。说着振臂大呼:申句须、牙顽何在?左右司马二将飞奔而上,各揪出一乐队领班,挥刀斩首,其余莱夷人惊呼逃窜。鲁定公随即起身而去。起初,齐大夫黎弥还想拦劫鲁定公,可见了如此场面,同时得知鲁国有大军驻扎于十里之外,他再不敢出头露面。

齐鲁两国会盟就这样不欢而散。齐王怒斥出馊主意的黎弥,采纳老相国晏婴的建议,退还了齐顷公时侵占的鲁国领土,以挽回影响,缓和矛盾。不久,鲁定公正式任命孔子为大司寇(相当于相国)。

治国安邦,文武相依,二者缺一不可。若文武相离,或外强中干,穷兵黩武,社稷终难持久;或仅靠“文治”,国家必将失去屏障,不堪一击。孔夫子深知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之理。他担任大司寇,总理鲁国朝政时,正是鲁国处在危机四伏的多事之秋。孔子重文举武两手抓,既平定了内乱,又维护和发扬了周公之德,使鲁国一度中兴。

洪秀全失策丧天国

1863年下半年,太平天国的形势急剧恶化,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曾国蕃带领的湘军屯驻在天京城外,直接威胁着太平天国的首脑机关。李鸿章统率的淮军及由外国侵略者组成的洋枪了队,剥夺了他的权力。

“让城别走”的意见被否定后,天京陷入了绝境。由于欠缺粮食,天京军民处于普遍饥荒状态。洪秀全不得不命令大家“俱食甜露,可以养生。”所谓“甜露”其实就是野草树叶。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死。清军以5万众兵加紧了对天京的攻击。同年7月19日,敌人终于用地道轰塌了城墙20余丈,自缺口冲入,攻陷了天京。坚守在天京的太平军官兵,除了李秀成护卫着幼天王洪福填及千余人马逃出外,余者全部战死。

善于运用谋略是保证胜利和成功的法宝,而无谋、寡谋、讳谋只会招致失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拒绝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命运。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的良谋绝非偶然,而是与他晚年思想僵化,沾染上封建帝王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密切相关的。建都天京之后,洪秀全从一个有雄心大略的农民起义领袖,逐渐成为一位脱离实践和群众,沉溺于宗教情绪中的封建帝王。由于他过于迷信宗教的力量,不了解实际情况,以及主观专断的作风,从而导致了讳谋丧邦的悲惨结局。

皇太极劝降洪承畴

在松锦战役中,皇太极不仅全歼了明军的主力,还俘获了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曾当过陕西三边总督,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功臣。在松锦之役中,他又是明朝13万大军的最高统帅。俘获了洪承畴,皇太极欣喜万分,因为这是自满清与明朝对垒以来抓到的明朝官阶最高的要员。他下令把洪承畴押解到盛京,决计对他劝降。

洪承畴被押解到盛京后,皇太极派头号谋士范文程出面劝降。起初,洪承畴拒绝投降,态度非常坚定,还斥骂范文程卖国求荣。可是范文程发现了一个细节:在谈话间,从房梁上偶然落下一些尘土,掉在洪的衣服上,他拂了拂尘土。范文程马上把这一细节报告了皇太极,说:“洪承畴虽然拒绝投降,但这只是暂时的想法。他连衣服都爱惜,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呢?”这更坚定了皇太极劝降洪承畴的信心。他决定亲自临视,用最大的力量把洪争取过来。他来到洪承畴的住处,嘘寒问暖,表示亲切的关怀,又脱下自己的貂裘给洪披上。这一番笼络手法,把洪承畴惊得目瞪口呆,半晌,终于感慨地说:“真是命世之主呵!”言罢便叩头请降。

见洪承畴请降,皇太极内心大喜。不仅给他封官加爵,赏赐大批金银美女,而且还演戏设宴隆重招待。对此,皇太极属下的一些将领很不理解,说:“洪承畴只不过是一个阶下囚,为什么这样看重他?”皇太极反问道:“我们这些人多年来南征北战,风餐露宿,为的是什么?”众将回答:“是为了夺取中原。一夺取中原是我们的目标,但是中原地方广大,对我们来说是陌生之地。如果没有向导,我们好比盲人行路,便会寸步难行。现在得到洪承畴就等于得到一位引路人,我怎能不高兴呢?’皇太极一席话,把众将说得心服口服。

满清入关后,豫亲王多铎率师攻取江南。洪承畴受命总督军务,在此期间,洪不仅为清军出了不少良策,还利用自己的旧关系,对明朝守将进行分化瓦解,招抚拉拢,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不少功劳。

满族是一个关外的少数民族,在不长的时间里,迅速崛起,逐鹿中原,平定天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领袖十分重视笼络汉族的官僚,士大夫,皇太极劝降洪承畴,就是这一政策实行中的一个典型事例。《三国志·蜀书》中说:“苟得其人,虽仇必举;苟非其人,虽亲不授。”这一政治谋略,在满清王朝征服中原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撒切尔不失时机

撒切尔夫人于197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后,确定了问鼎首相职位,使保守党重新成为英国执政党的最终目标。”

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正面临巨大困难,经济衰退,失业激增,福利主义的政策使国家财政开支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就在这种形势下,1979年初,英国货车司机、火车司机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的职工,反对工党政府限制工资增长的政策,相继举行了全国大罢工,罢工人数达到460万。许多工厂停产,港口几乎瘫痪,有些城市食品蔬菜奇缺,学校停课,医院停诊。工党政府同工会的谈判毫无结果,广大群众对工党政府极为不满,形势对保守党十分有利。撒切尔夫人瞅准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毫不迟疑地提出了对工党政府的不信任案。这项提案经下院表决通过,卡拉汉的工党政府不得不宣布提前大选。

这一行动给了工党政府以沉重的打击,降低了它在选民中的威信和影响,而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却声名鹊起,赢得了越来越多选民的信任。5月3日举行大选,由于撒切尔夫人及其竞选班子满怀信心,积极活动,有效地宣传了保守党的竞选纲领,工党消极被动的形像相形龙针。投票结果,保守党获得了下院635个席位中的339席,取得稳定的多数。随后,女王任命撒切尔夫人为首相,负责组织内阁。撒切尔夫人终于登上了她梦寐以求的权力之巅。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政治、军事斗争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时机。谁能准确地把握时机并加以有效利用,谁就能赢得主动。撒切尔夫人能不失时机地利用工党政府的困难,果断采取行动,是她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亚述五重振帝国雄风

公元前744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当上了亚述国王。在他继位之前,亚述这个巴比伦北面的小国虽有过几次强盛时期,但都非常短暂。他继位前夕,亚述帝国不仅无力对外扩张,而且被征服的大马士革、阿淑尔城、阿拉普哈和古赞那等城市相继反叛,国内各阶层怨声载道。如何消除国内的不满,扩张亚述的势力,重现亚述昔日的威力,成为提格拉特帕拉沙尔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看到国内行省的总督权力日大,对中央构成威胁、首都发生暴乱、军队战斗力不强的状况,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决定通过实行改革,来增强国力。他将总督的辖区(行省)缩小,削减了总督的权力。把反抗情绪较大的人迁离开亚述首都以稳固中央政权。在军事上提格拉特帕拉沙尔更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他改变了临时召集公民入伍的办法,实行募兵制,让丧失土地的贫民参加军队,由国家供养,从而大大扩大了常备军的人数,保证了军队人数的充足来源。鉴于铁器已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他把铁器应用于军事领域,取代青铜兵器,使亚述的士兵都身被错甲、面戴头盔、手持盾牌,以铁制弓箭、短剑、长枪为武器,装备十分精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军队划分为许多兵种,有由贵族组成的战车兵,还有骑兵、轻装和重装步兵、攻城部队、辎重队,并且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工兵,担负开路、搭桥、修筑营垒的任务。亚述军队中还配备有不少特制的进攻武器,如撞城锤、攻城器和土炮等。提格拉特帕拉沙尔还提出了协同作战的方法。他常使亚述军队各兵种配合作战,由200名步兵配合10名骑兵和一辆战车,战车上有2人,1人作战、1人当驭手,手持盾牌防护。通过改革,尤其是军事上的改革,提格拉特帕拉沙尔稳固了国内统治,建立起了一支西亚最凶猛、最骁勇的军队,为对外扩张准备好了条件。

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他首先向南,征服了阿拉米亚人的几个部落,接着向东方和南方进军,击溃米底人。公元前743~公元前735年间,亚述几次击败西北部强敌乌拉尔图。公元前733年亚述迫使西面的以色列国归附。同一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又率大军同大马士革王国血战7天7夜,将大马士革城变为一片废墟。公元前729年亚述又吞并了巴比伦。至此,亚述帝国的版图得到了空前扩大,东至伊朗高原西部,西达地中海,南到波斯湾,北及两河流域上游。这一庞大帝国维持了一个世纪。

斯坎德培扭转危局

1457年,土耳其8万精兵在久经沙场的土耳其将领伊沙克·别伊·叶弗列诺扎指挥下向阿尔巴尼亚进发。此时,阿尔巴尼亚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处境。欧洲的盟国大都自顾不暇,无法援救柯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国内的封建领主也开始反对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斯坎德培;有些阿军将领临阵投降土耳其。斯坎德培临危不乱,他制定了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打败敌人的计策。他把自己的部队分散隐蔽起来,不让敌人发现,在看准时机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猛击敌人一下,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土耳其大军急切地想与阿军决战,企图一战定乾坤。然而斯坎德培却不断神出鬼没地消耗着敌人的力量,从不与敌人做正式的对面交锋。这使土军十分恼火和焦躁。

斯坎德培知道,土耳其人非常害怕自己,把自己看成是阿尔巴尼亚抵抗力量的像征。因此,他决定利用土耳其人这一心态,设计迷惑、诱骗敌军。于是,他秘密躲藏起来,同时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他领导的部队已土崩瓦解,还说他为了保住脑袋已藏入深山老林,再不敢出头露面。以至土耳其军队司令和他的侄子也相信了这些谣言,深信斯坎德培已不会再起任何作用了。土耳其军队欣喜若狂地庆祝阿尔巴尼亚的被征服。然而,就在1457年9月7日土耳其人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克鲁雅附近的阿尔蒲莱纳平原上欢庆自己的胜利之时,斯坎德培率领阿尔巴尼亚大军从天而降,包围了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这一仗土军彻底被击溃,数千名士军被俘虏。阿尔蒲莱纳战斗一举扭转了阿尔巴尼亚的危境,它不但狠狠打击了土耳其人,也打击了那些动摇和背叛的封建主,驱散了对斯坎德培政权命运的任何怀疑和猜测,阿尔巴尼亚人和自己的领袖在国际上更受尊敬。

乔治五世保民而王

乔治五世登位之初,大多数英国人并不了解他,更谈不上尊敬,但他在晚年却受到英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敬仰,这是与他在位期间的种种努力和以德为本的仁爱之心分不开的。据英国有关资料记载,乔治五世最得民心的举动,是他在国内对罢工工人持同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