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5054200000034

第34章 冲冠一怒——满清入主中原的人赐良机(3)

一方面,他想跟吴三桂联合,另一方面,他却纵容手下给吴三桂扣了个好大的绿帽子。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脑子不好,就是有着浓厚的流氓的无耻习气。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作为四万大军的统帅吴三桂可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你居然把他老婆送给你的部下,这让这位头脸人物以后有何面目见人?

可以说,吴三桂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恐怕就是死,他也绝不会走这条路,那么,剩下的那条路好不好走呢?

联合异族打击同族,中国历史古已有之,从晋朝开始,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国家,中国就已不是从前的中国了。隋朝末年,李渊就向突厥称臣,借助突厥的力量击败了隋朝。五代时期,每个藩镇主都跟契丹借过兵来对付本族人。吴三桂能走这条路,当然并非是首创。因为太多无耻的中国人运用过这种方法了。

但是,吴三桂与那些无耻的人不同的是,他与满洲人在关外生死相搏长达十四年,彼此可谓深仇大恨,又因为吴三桂心中所固有的“华夷之大防”,所以,一时让他走上这条路,还的确是件很困难的事。

“汉奸”这两个字可谓是中国人脸皮不能承受之重,吴三桂当初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这两个字足可以把他压死。可美人陈该怎么办?吴三桂这个时候一定想到的是她,因为他怒的原因就是因为她。

如果一个人有求于你,你总能找到办法找他帮忙,满洲人之于吴三桂就是这样的情况。吴三桂翻来覆去地想,想到了一个古人,就是春秋时期的楚人申包胥,此人可能是中国“汉奸”里最聪明的人,他借秦兵(异族)复兴了楚国。

于是,他给当时满清的主宰者多尔衮写了一封信,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由此不难看出,吴三桂以“亡国孤臣”自称,不惜“裂土以酬”作为代价向满清“借兵”,以图明朝“复兴”,此实非降清而是联清,同时,也表明吴三桂“忠臣”之念仍存于心。吴三桂还称满清为北朝,称自己为我朝,诚然以明朝的代表自居与满清洽谈,其“华夷之防”不可谓不严。

许多年后,当吴三桂在云南振臂一呼,反清复明时,《吴三桂讨清檄文》中也这样些道:“……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10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遁逃,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

也就是说,他当时的确是站在明国的立场,以明臣的名义,请北朝(清)出兵攻打北京的。当清军答应了他的要求后,他又规定出清军的入边路线,要求清军只从喜峰口、龙井关、墙子岭、密云等处进入明境。意为让其从中协、西协南下包围京城。同时,他又提出报偿,那就是关外所有的土地都归清朝。

清军拿到了他的入边路线图后,几乎想吐血。因为这两条路线都是他们曾经来去自如的路线,山海关这一条路,吴三桂似乎忘了。况且,现在关外的土地本就是他们大清的了。就在他们开始交涉之时,李自成已经率领他的主力十万大军出北京直奔山海关找吴三桂算帐来了。清军也集结兵力蠢蠢欲动。

如果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那么,后果只有一个,清军攻进毫无守卫的北京,李自成将吴三桂歼灭,然后再回北京和满清争夺北京。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李自成和清军都没有按照计划进行。

李自成的部队像旅游一样走到了山海关,而清军没有按吴三桂的行军路线,竟直奔山海关而来。李自成是因为轻敌,在他看来,明朝军队都是纸糊的,另外,以十万大军对付吴三桂的四万,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清军改变计划,是因为想逼吴三桂尽早归顺,开关把他们放进去。虽然,他们不是很需要这一条路,但他们很希望吴三桂这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不是自己的敌人。李自成根本就不知道清军已经在山海关附近,而清军也不知道农民军居然送上门让自己打。

当李自成率领军队到达山海关外一个叫石河的战略要地时,两方开始了激战。经过几个时辰的激战后,吴三桂逃回山海关。当他得知清军已经到了山海关外时,急忙跑到清军那里跟清军谈判。

多尔衮坚决要求吴三桂先归顺满清、剃发,立誓,然后才肯出兵。那时,汉人剃发就等于在自己头上戴上了“汉奸”帽子,可吴三桂有什么办法呢?当时形势已容不得他多想,在无奈中他只得承认自己的窘境:“今兵少固然,薙发亦决胜之道也。”多尔衮在吴三桂答应剃发后,大喜道:“天下入掌中矣。”接着,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威远台上“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歃血斩衣,折箭为誓”。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清晨,当李自成军在山海关下列起惯用的长蛇阵,准备给吴三桂致命的一击时。这些农民军发现对面站着的居然是一群穿着明军衣服,却扎着小辫子的军队!

可他的军队并没有因为扎起了辫子而实力大增,在农民军的重压下,渐渐抵挡不住,李自成已经胜利在望。李自成与吴三桂打到了中午,就在胜负已要分时。苍天瞎眼。一时之间,风沙骤起,两军不能相辨。多尔衮趁势冲了上来。

清军的突然杀出,李自成军根本毫无准备,在猝不及防,又加之久战疲惫下,阵脚大乱,虽然奋力抵抗,最终还是失利,伤亡殆尽。

该年五月二日,清军进入北京,不久宣布迁都于此。吴三桂献关为清进据中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也因此得到了新主人的最高奖赏:山海关之战刚刚结束,多尔衮就在军中为他进爵为平西王,两个月前崇祯皇帝封的平西伯被他像甩苍蝇一样地甩掉。

有人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对于当时亡明士大夫来说是他们所希望的。几个月后,南明群臣得知吴三桂借清兵收复北京后,赞誉其功胜过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吴三桂克复神京,功在唐郭、李之上!”为了激励吴三桂,大学士马士英首先倡议,对吴三桂“宜速行鼓励,接济其用。”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南明福王朱由崧的认同,“使封三桂蓟国公,又遣沈廷扬自海道运米十万、银五万犒师。”由此不难想见,吴三桂借清兵“复君父仇”并没有错。

在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五代时儿皇帝石敬塘向契丹借兵让自己成为皇帝的事。但不同的是,但他们借的人完全不同。辽国将石敬塘扶上皇位后就退出了中原,满清却无耻地赖在中原不走了。吴三桂想要不成为汉奸都难,而满清入中原则成了既定事实。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理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是陈圆圆促成了满清入主中原这一事实。

吴三桂后来表现很好,为满清立下了许多功勋。他在京城也找到了陈小姐,两个人的故事在许多传说中都有不俗的表演。

如果说,吴三桂的初衷是想借满洲兵的话,那么,他后来为满洲人立功可就是把身体与名誉都搭进去了。

他可能是身不由己,因为当时形势的确不能让他考虑太多。到了满清入主中原既成事实后,他也无力改变,他只好不由自主地走下去,戴着汉奸的帽子。

如果没有吴三桂开山海关,满洲人能否入主中原呢?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的。当崇祯皇帝上吊,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满洲就开始蠢蠢欲动。许多人都主张立即出兵,与李自成争夺天下。当时,无论是满洲人还是李自成,双方都不是很了解。因为两方面都在各自的方向与明朝周旋,从没有正面交过手。所以,满洲人还是很担心自己不是李自成对手的。但“汉奸”洪承畴与农民军打过交道,又建议不走山海关,而是从西面经蓟州、密云等地,直扑北京,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自成大军包围在北京,一举全歼。

但第六天时,吴三桂请求借兵的信就到了,满洲人统帅多尔衮大喜过望,立即改变了主意。在路上,他命令全军向山海关进发,并要求将红衣大炮火速运往前线。由此,才在山海关发生了决定清朝入主中原的大血战。那么,我们在这里就得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陈圆圆而引发出的吴三桂开关,李自成在北京是否可以安稳呢?

正如前面所言,满清入关之路有多条。在吴三桂开山海关之前,满洲人就已经有过5次进入内地的“履历”了。

第一次是在1629年,皇太极率大军亲征,经由热河进军,破长城的大安口和龙井关,占领遵化,攻陷蓟州,兵围北京。皇太极成功施用反间计,使崇祯帝杀掉名将袁崇焕,为清军剪除了最大劲敌。

第二次是在1632年,皇太极率清军由蒙古草原进军,兵抵张家口北面,“列营四十里”,炫耀兵威,迫使明守将缔约讲和。

第三次是在1636年,皇太极命阿济格统率大军,破居庸关入长城,直捣河北,一路狼。

第四次是在1638年,多尔衮由青山关入关,岳托由墙子岭入关,在华北大地上纵横扫荡。清军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县,包括山东省会济南,掳掠男女五十余万和大量牲畜财物。

第五次是在1642年,这一年就是吴三桂回师勤王遇到陈圆圆的那一年。

由这几次历史事实不难想到:如果吴三桂在山海关抵抗清军,那么,清军按照洪承畴原定的战略,出其不意,从山海关西面破长城而入,疾趋北京,李自成内无粮草,外无各路勤王军队,根本无法固守北京城,形势将比山海关战役更严峻,结局可能是全军覆没。

这样看来,李自成让部下给吴三桂戴绿帽子还是一件正确的事,如果不是这样,他后来根本不可能逃出北京。

但这毕竟是假设,事实是,满洲人的确是从山海关进入的中土。而这一既成事实的确是由吴三桂造成的,归根结底就在陈圆圆身上。

我又不由地想到了国外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完全可以用假设这个词来开头。

假设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假设那个驿站长没有截住路易十六的出逃,假设布斯没有射中林肯,等等。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就是:“如果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的鼻子再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都要改变了。”这位埃及艳后曾经以美丽的容貌而改变了罗马与埃及的历史。温斯顿·丘吉尔在写到希土战争时说“二十五万人被这只猴子咬死了”。他指的是希腊国王亚历山大被自己的宠物猴子咬伤,死于血液中毒,继而保皇派上台,其政策导致包括希腊在第二次希土战争中失败等一系列事件。

无论是克里奥佩特拉的鼻子还是陈圆圆的脸,对我们而言,要远比“某个争取的性质”之类吓人的问题有趣得多。

但在有趣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时候改变历史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女人,无论这种论调是否客观,却有一点是不容我们否认的:女人永远都具备了上苍创造最有破坏力的人时所具备的一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