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5054200000020

第20章 几块石头——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1)

对于普通人,玩物仅仅是丧志而已;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玩物不但可以断送国家甚至能导致丧命。宋徽宗就是这样一位皇帝,由于喜欢石头,不但把整个北宋王朝断送,还丢掉了性命。这当然要算是历史的一个拐点,如果不是因为他喜欢石头而骚扰民间,就不会有方腊趁着国家正与外人打仗的时候愤怒而起。内外夹攻之下,北宋才有了靖康之耻,才有了灭亡。

有人喜欢花,有人喜欢草,也有人喜欢树和白云,这大概是人类对自然的一个最简单的致敬,在这些致敬里,宋徽宗毫无保留地喜欢上了石头。

徽宗皇帝喜欢的石头跟我们今天在路上踢到的小石头可完全不一样,他喜欢的是大块大块奇形怪状的堆在一起的石头。早在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这位无才多艺的皇帝就想建立一个园林建设工程——艮岳,为了这个目的,他特意在苏州设置了一个叫应奉局的专门机构,一个叫朱勔的苏州人对山石素有心得,被蔡京推荐来管领该局,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京城汴京,就是现在的开封,十船一组,称作一“纲”,这就是“花石纲”名称的由来。

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青面兽杨志就是因为押运“花石纲”在去往东京的船上掉链子才落魄到桥上去卖刀的。杨志当然不知道自己运送的石头正在为中国的美学做贡献,所以,石头落到江里就落到江里了,他丝毫不感到惭愧。

可我们反过来想一下,杨志这样的人都能把石头掉进水里,其他人又如何呢?

据说,为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一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朱勔在这个时候充分地充当了畜生的角色,只要发现民间有一石一木可以入选的,他即派人直人其家,破墙拆屋,把石、木掠往京城。花石船队如在沿途遇到狭窄的桥孔或城墙的水门,立即将其拆除,确保通行无阻。大江南北,经办花石纲的官吏都乘机敲诈勒索,弄得民不聊生。

朱勔这样好好的人不做,却要去做畜生,根子就在徽宗本人身上。他对此事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史料记载,有一安徽灵壁县产的巨石,用大船运往京师,需拆毁城门方能进入,上千人都搬不动,入城之后,徽宗大喜,御笔赐名“卿云万态奇峰”,并悬金带于其上。

一国之主有个人喜好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若把自己的喜好当成是必不可少的朝政,并且将其施之全国,危害生灵,那国家想不危险都不能。花石纲所采办之漆楮竹木,当时从两浙路运一竿竹子到汴梁,所费达五十贯钱,相当于宋一般平民的全部家产,换作是你,为了几块石头就让你倾家荡产,你愿意吗?

你当然不愿意,可徽宗非常乐意。他专心地建设着他的园林,并且是举全国之力。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艮岳如果不被后来的金人所毁,它绝对是世界园林之最。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徽宗绝对是在自掘坟墓。

据史料记载,“花石纲”持续了20多年,到了后来,“大率太湖,灵壁、慈溪、武康诸石;二渐花竹、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登莱淄沂海错、文石;两广、四川异花奇果”,都是搜求强夺的目标,侵扰范围之广,亦远不止于东南一带了。

也就是说,南方人民确实已经受够了皇帝的这种巧取,反抗自然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我们翻看北宋历史农民起义这一段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虽然起义非常多(不下二百起),但力量却非常小(比如被施耐庵吹嘘的神乎其神宋江起义,只被一个叫张叔夜的地方官被摆平了),根本不用朝廷出动平叛大军。这是因为北宋读书人非常多,教育做得非常好,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一旦读书人多起来,就都明事理,因为他们的课本写的很清楚,要忠君爱国。

只有一次起义,把北宋王朝几乎推进了深渊,那就是由花石纲引起的江南方腊起义。这次起义,朝廷才正式动用大批军队。由此可知,花石纲引起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就是,朝廷动用的军队是本该去做别事的。

别事,就是指与金人联合灭辽。

宋辽两国是世仇。

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在位时,曾两次伐辽,但都无功而返。公元1004年,辽国反击,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势如破竹,在该年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宋都东京危险了。当时北宋第三任皇帝真宗要想要放弃京城,逃跑。宰相寇准力请他亲征,胆小如鼠的宋真宗被迫北上。这一招还算灵验,当真宗魂不附体地出现在澶州北城门楼时,士兵的士气马上就被调动起来。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宋、辽两军出现了对峙局面。

本来,辽军南侵无非是想对宋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敲诈,因败仗而受挫,就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不喜欢打仗,而且觉得祖宗都办不了的事,自己逞能就是不自量力,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朝每年向辽国免费赠送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并且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

到了徽宗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宋朝的任何一个皇帝胸中都积着一股怨气,虽然,通过两国贸易,宋朝并没有吃亏,但始终觉得有块石头压着自己。如果可能,任何一位皇帝都想把这块石头掀翻。

历史把这一重担交给了徽宗,提出这一重担的是一个叫赵良嗣的汉人。赵先生的先祖本居住在燕京,五代时石敬瑭为了称帝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辽人,于是赵良嗣出生时就拥有了两个国家的户口。赵良嗣本名马植,其家族本为辽国大族,他在辽国做官已经做到了光禄卿。可不知为什么,他对自己的职位一直不满意,公元1111年,北宋朝廷派童贯给辽国送钱,在卢沟桥休息时,马植跑来见童贯。他直接说道:“我有灭燕(辽国)之策,不知想听否?”

童贯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一直是以饭桶的代名词出现的。其实,他是个很有理想的宋人。当他听了马植的话后,激动起来,在回国时,就把马先生带给了宋徽宗。

马植见到汉人的皇上,激动万分,说:“如今,女真已经崛起,他们痛恨辽人恨不得吃了辽人的肉,而当今的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又荒淫失道。如果我朝能遣使自登、莱涉海,与女真结盟,大家共同来对付辽国,必能成功。”

马植说的是实话,到了北宋徽宗年间,辽国统治已露败亡之兆,辽天祚帝荒淫无度,昏庸无能,民怨沸腾,军士疲惫。与此同时,北方崛起的女真人(金)虎视眈眈,在几次作战中,女真人均将辽国轻松击溃。

徽宗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后,下了决心,联金灭辽。

这当然是个好计策,开始实施时也非常顺利。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派人出使金,金人十分配合,次年遣粘木喝使宋,共商攻辽大计。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又派马植出使金,金随即也遣使入宋。大家友好往来,融洽倍至,最后双方约定,宋金同时攻辽,金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取辽的燕京析津府,这就是宋金历史上的“海上盟约”。

10年时间,能达成这样的协议,也算是非常有效率的了。徽宗一面建造他的园林,一面等着血祖宗之耻,这十年时间,真是徽宗的幸福时光。

但是,他逼着方腊让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就在“海上盟约”签订的同一年,方腊在江南起兵。这是北宋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忍无可忍的没有读过书的人们愤怒不已,发誓让皇上的石头变成石碑,冲动与怒气汇集到一起,起义军接连攻取了睦、歙两州。随后在短短四个月内,起义军竟达百万之众。

徽宗实在想不到,本国的文化普及率居然这么低,几百万人都没有受过爱国忠君的教育。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了,还好,他想到了自己的石头,于是,立即下令撤消了苏杭造作局并停制花石纲,以示悔过。

但一切都已经不好了,方腊本来是一时气愤才拉杆子闹事的。可当他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百万之众的时候,理想顿起,他想当皇帝。徽宗的“悔过”变得毫无意义了。